人性自我身份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28 03:55:00

導語:人性自我身份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性自我身份管理論文

[摘要]《色·戒》是一個關于一個人尋找自我的故事,女主人公王佳芝為了成為特工假裝自己是另外一個人,但沒想到最后找到了真實的自我。影片把王佳芝這個人形象放在20世紀30、40年代舊上海社會環境當中。從學生到愛國學生,從愛國學生到“麥太太”然后到漢奸易先生的情婦,她的身份是不斷游移于“他者”話語之中。李安在敘事中遵從“所有的人不過是一個人”原則技巧。他把王佳芝作為一個人,一個女人來敘述,敘述在她周圍所發生的一切事情并從微小故事中去發掘她內心最幽微、隱秘的部分并使人性復雜成分暴露給觀眾。王佳芝形象界定其實在違背“宏大敘事”敘述原則中體現出她的真實性。

[關鍵詞]人性自我《色·戒》

臺灣著名導演楊德昌在看到張愛玲《色·戒》這本小說之后,覺得這是關于“忠誠與背叛”主題。它里面似乎包涵著在溫柔中興奮狀態那樣的張力。沒有把《色·戒》拍成電影是楊德昌的遺憾,把《色·戒》拍成一部電影是李安彌補了我們觀眾的遺憾。我們可以從李安敘述技巧中體會到《色·戒》所呈現的深刻意義。李安用黑色影調把上個世紀40年代充滿了政治、戰爭的上海以及關于正義與非正義,愛國與賣國等宏大背景再現出來,對于李安來說這些宏大敘事在這部電影中實際上是一個讓觀眾知道、了解劇情的社會環境。

李安曾說過:“你有沒有勇氣觸摸人性最幽微的地帶?你怎樣去觸摸它。探索題材要大膽、要深,言別人不能言,擲地有聲?!比绾斡谩靶⑹觥狈绞絹碚宫F女性形象確定女性身份?如何敘述女性內心世界?女性社會角色與家庭角色,女性與戰爭、女性與政治、女性與權力之間的敘述是女性“自我”身份確定的大前提,很多電影都把性女身份確定放在戰爭、政治、權力等相互關系中演繹?!芭宰晕摇痹趹馉?、政治、權力敘述中被掩蓋。女性實際上是作為附屬品“點綴”在這些宏大敘事之中,自身身份界定也就很模糊。《色·戒》講的是抗日戰爭時期一群嶺南大學的大學生為了抗日救國,以美色來勾引漢奸然后見機行刺悲壯愛國故事。作為誘餌的王佳芝與她所勾引目標易某之間是不平等的性服務、性利用關系,為了達到目的,王佳芝像一個委屈的應招女郎一樣,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身體資源吸引荒淫縱欲的易某。她的身體是一種符號,上面承載著民族、國家、抗日……等太多的內容,對于身軀所包裹的靈魂、精神已經所剩無幾。正如有人所譴責的那樣:“這是一次以民族、國家名義對個體身體的‘征用’,是身體的國家化、工具化和使命化行為?!钡谝淮问苊埃跫阎ピ谖枧_上飽含深情地喊道:“為國家,為民族,為國家萬世萬代,中國不能亡。”第二次欣然接受使命在接過一粒毒藥時,面色凜然回答:“我能做到?!蓖跫阎デ昂髢纱问苊ス匆凉h奸易先生,都是出于“國家情懷”。在國家、民族話語框架下敘述王佳芝的愛國熱情,但國家民族話語只是一個獨特窺視人性的角度。導演通過這一非常角度試圖探索人性盲目、偏執所能達到的限度。王佳芝出于愛國熱情自愿當誘餌,很難說清楚是出于清醒、理智的選擇還是盲目的情感沖動。她以為行刺漢奸只是慷慨激昂、刺激、浪漫、冒險。

中國傳統歷史和藝術文本中,關于女子挺身救國的故事可謂層出不窮,其中最有代表性就是助越滅吳的西施和《三國演義》中的貂禪,她們都有“傾城傾國”之貌,她們都以自己的姿色充當了輔助男人建功立業的工具。因此在中國藝術版本里演繹出許多“英雄+美女”氣壯山河的故事模本。這些模本又可以分為“英雄救美女”和“美女救英雄”兩類。第一類影片,女性是需要拯救的弱小女人:第二類影片,女性是男英雄患難時紅顏知己,她給予男性從肉體到精神的安慰,類似于“家園”棲居地。如《芙蓉鎮》中胡玉音成為秦書田落難時的紅顏知己,因為胡玉音給予他精神安慰才使秦書田有生活下去的信心?!懊琅扔⑿邸蹦J奖砻嫔峡磁哉攘四行裕诟邔用嫔?,男性代表的仍然是一個崇高的精神信仰,他們的精神力量不可懷疑。既然男性、女性自由平等無從說起,沒有自由的女性,她的話語也就會消失在男性話語之中。女性自我形象、自我意識、身份自我確立等隨之成為男性形象的陪襯。男性利用女性的姿色作為他們成功的輔助工具,《色·戒》中“美人計”就是這樣故事。一群嶺南大學的大學生為了除掉漢奸易先生讓學校劇團的當家花旦王佳芝以美色為誘餌誘惑漢奸頭子易先生上鉤,然后見機行刺??墒侵袊鴰浊陙韺τ诿廊艘恢笔墙?。所謂“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就是說女子貞操關乎自己聲譽甚至于關乎整個家族倫理道德。很多女子把自己青春、愛情、自我丟失在所謂的貞操牌坊里。在這樣一個注重貞操充滿性禁忌氛圍中,男性導演的處理,是讓她們在大功告成之后便“消失”,像西施與范蠡那樣隱居于西子湖畔。導演李安卻一反傳統文化并挑戰傳統文化中的女性形象,沒有讓“美人計”成功,相反讓王佳芝行使美人計最后被槍殺的悲劇而告終。王佳芝的“消失’并不是大功告成之后的消失。

在珠寶店里,那仿佛緊張得拉長到永恒的這一剎那間,當她要刺殺的漢奸為她戴上鉆戒時,王佳芝突然意識到“這個人是真愛我的,她突然想,心下轟然一聲,若有所失?!庇谑撬駨谋灸埽v身一躍,無從考慮后果,她選擇放走了他。要知道這些都是愛國學生醞釀已久、花費很多代價(包括王佳芝的失身)換來的刺殺時機。這種處理讓觀眾于情于理都說不過去??梢哉f漢奸易先生逃脫這個情節是本片爭議最大的地方。因怕背上“歌頌漢奸”罪名,同名小說作者張愛玲對這個情節所招來非議特地寫了一篇文章對自己的辯護同時也是對王佳芝所作所為的辯護,她說:“不少讀者硬是分不清作者和他作品中人物的關系,往往混為一談。曹雪芹的《紅樓夢》如果不是自傳,就是他傳,或是合傳,偏偏沒有人拿它當小說讀。最近又有人說,《色·戒》的女主角確有其人,證明我必有所據,而他說的這篇報導是近年才以回憶錄形式出現的。當年敵偽特務斗爭的內幕那里輪得到我們這種平常百姓知道底細?”

“所有的人都是一個人”,李安在處理王佳芝這個人物時候,首先把她寫成一個人,一個女人,然后再是一個與社會、國家、民族相依為命的女人。王佳芝知道自己有“刺殺”任務與漢奸易先生交往接觸的。為了成為特工王佳芝假裝自己成為另外一個人,一個叫做‘麥太太’的少婦,而不是一個行刺特務的愛國學生。但是李安出乎意料的處理(電影畫面比小說更細致),讓王佳芝“戲假情真”。導演楊德昌先生準備把《色·戒》拍攝成一部關于“忠誠與背叛”為主題的電影,其關鍵點就在于此:王佳芝放走要刺殺的漢奸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這就是背叛行為。如果把“忠誠與背叛”這樣宏大政治命題放在一個女人身上,尤其是生活在風風雨雨舊上海的女人身上,似乎有種“生命不可承受之輕”。所以,楊德昌沒有把它拍成電影,當然這是他的遺憾。李安明知道這是一個埋著地雷的禁區,踩上去就可能聲敗名裂。但憑著一個藝術家的良知以及對藝術的敏感,他還是挑戰這個禁區,敢于觸摸人類靈魂最深層的東西,把人性原始部分暴露給我們所有的觀眾,讓觀眾去做選擇、評判。他在選擇這個情節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王佳芝是一個人,其次是一個為了完成使命的人。也就是說,當一個人去完成特定使命的話,必然會遇到這樣那樣抉擇,這些抉擇有些是理性的,有的還可能是感性的。這些選擇本身就是人性的一種體現。至于“你走吧”是理性的選擇還是感性的選擇,李安藝術的超越性就在于;加上這個情節,走我自己的路,讓觀眾去說吧!李安的冒險與藝術處理超越了楊德昌關于“背叛與忠誠”主題,是他彌補了楊德昌給人們留下的那份遺憾。因為在李安電影中王佳芝這個“大寫的人”已經樹立起來,王佳芝的自我身份確立也就水到渠成。

在王佳芝“人性自我”回歸路途上,李安選擇一些床第之歡(而這些也都是“美人計”所必然的事情)來展示王佳芝這個人物形象的細微變化。影片一開始王佳芝和易先生各自站在己方的立場上小心謹慎。各帶戒心,易先生作為漢奸隨時提防他周圍的人,以特務的眼光窺視這個世界,因為他不相信這個女人(包括像王佳芝這樣的美女),不相信這個世界。所謂“食色,性也”,他們又是欲望的主體。第一次約會,在裁縫店試衣服,王佳芝穿著做好的旗袍出來,風姿綽約,大有“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之美,易先生意味深長地凝視著王佳芝并以欣賞的眼光說:“穿著”。在看與被看,在欣賞與被欣賞中,兩者情欲悄然而生。第二次,在夜總會里,大有“同是天涯淪落人”之感。再下來,床第之歡(也是本片爭議最多的地方),王佳芝與易先生身體彼此扭結在一起,誘惑、恐懼、疑惑、欲望……種種心理交織一起,彼此之間發泄著欲求也發泄了壓抑,釋放了男女本能欲望,這個時刻他們還原為純粹、原始的男人和女人。本來作為一個女人,王佳芝利用美惑易先生進入暗殺圈套落入設計的陷阱。沒有料想到的是她不知不覺地投入了感情。導演李安在談到這些場景時說:“情欲的部分是故事里面很重要的,但不是最核心的重點。其實,它還是一個普通的愛情故事,還是由色生情,情里生愛,這是人很自然的心理取向。張愛玲是一個非常有勇氣的女作家,她從一個女人細微的心理變化來看一個大的時代,不是用主旋律的方式來看一個戰爭和一個大時代,我覺得非常特殊,非常有勇氣,也非常真實。”面我們來看看電影中的一段對白:

王佳芝:你相不相信我恨你?

易先生:我相信……四天前不是這樣的。

王佳芝:我恨你。

易先生:我說我相信,我已經很久不相信任何人說的話了。再說一次,我相信。

王佳芝:那你一定很寂寞。

易先生:可是我要活著。

王佳芝:你一走就四天,一句話也沒有留下,你知不知道,我每分鐘都在恨你。

易先生:我現在回來了,你還恨嗎?

王佳芝(沉默后柔聲):不恨了。

恨是愛到了深處的表現。李安用電影語言把糾纏在一起很難敘述的‘恨和愛’出色完成了。如果缺少人物內心世界那種惟妙惟肖的變化則無從展示人物的選擇,“你走吧”這樣的結局也就顯得荒唐可笑。亞里士多德認為“按照事物應該有的樣子去摹仿”、“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發生的事”就是藝術“真實性”內涵。王佳芝即將行刺之際,她那一套充滿荒誕的邏輯進行了一次“合情”推斷:眼前這個男人連給他太太都舍不得買的東西,居然一擲千金毫不吝嗇地買給了我,可見“這個人是真愛我的”他愛我,我們之間只是簡單原始的男女關系,比起這浪漫的愛情傳奇,國家民族算得了什么,投桃報李,為了這樣的男人有什么不可舍棄的?——甚至于自己的生命?王佳芝最后一刻所作所為客觀上解構了國家民族話語,將女性話語置于國家民族話語之上。但女情至上的份量到底有多重?導演包括同名小說的作家張愛玲都表示懷疑,所以在故事結局中,導演按照小說原意對王佳芝的愛情進行了另外一種方式——王以生命為代價追求愛情換來的卻是情人的無情殺戮!為一生僅有的一次愛,尚且不是真愛(對方不愛她)便糊涂地踏上了死亡列車。

《色·戒》是一個關于一個人尋找自我的故事,女主人公為了成為特工假裝自己是另外一個人,但沒想到最后找到了真實的自我。王佳芝為了成為特工做出了“必要”的犧牲——失身——為了使戲演得逼真?!凹賾蛘媲椤?,在易先生給她買6克拉鉆戒時“茫然若有所失”。有人說這是因為金錢與美色的交易。其實如果沒有這6克拉鉆戒的話,王佳芝按照她自己的愛情邏輯推演也會放走易先生。只不過這個道具加深觀眾印象:6克拉鉆戒意味著榮華富貴。它既是財富、欲望、性感眾色相也是欲望、性感、財富的理性控制。其實人性中很多微妙的東西是6克拉鉆石所不能給予、代替。王佳芝是“所有的人都是一個人”中那個女人,她應該有自己的人性底線,從這個角度來說,《色·戒》是一部純人性電影文本。李安遵從“所有的人都是一個人”這個原則以“小我”敘述來解構“大我”敘述,目的就是為了彰顯王佳芝人性本色。正因為如此,電影中的“大我”一旦與“小我”發生沖突,李安將之托舉到人性撫慰的“高度”:個人,歷史主體;審視歷史,赦免個人。這或許是他的缺陷也是給我們觀眾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