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經濟下法學教育的發展

時間:2022-09-17 02:43:20

導語:知識經濟下法學教育的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知識經濟下法學教育的發展

本文作者:王麗麗陳心儀工作單位:甘肅政法學院

1知識經濟要求教學模式的創新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知識與經濟之間相互滲透,相互作用,形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復合體,導致全球經濟發生根本的變化,一方面,知識因素溶入經濟活動的幾率越來越高;另一方面,在以獲取巨額利潤為目的的經濟活動中,知識取向不斷增強,涵蓋在產品與服務的知識大大提高。因此,經濟活動運作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知識,以此形成了一種新的經濟形態——知識經濟。知識經濟的形成,改變了傳統的商業運作模式,如今許多商業項目是由高校學者合作完成的。在這種知識經濟背景下,教育理念也應不斷改進,以使得學生能夠適應競爭即激烈的社會。這就向傳統教學模式提出了挑戰。高等法學教育必須適應新時代素質教育的要求,借鑒國際先進的教學理論,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模式的變革與創新。

2傳統法學教育的缺陷及重新構建教學模式的必要性

近代德國人把人文、社會科學提高到與自然科學對等的地位的,因此法學也自然而然地被納入科學的領域。法學是極具實踐性的一門學科,高等法學教育應重點培養學生的法律應用能力,在達到培養法律職業者的這個目的之前,基本理論教學與學生思維技能的訓練缺一不可。但由于我國的高等法學教育起步較晚,它存在許多傳統上的缺陷,首先是是沒有明確的培養目標;再者沒有定位好實踐與理論教學之間的關系;同時師資力量的缺乏和教學資源的投入不足也限制了它的進行。這樣的法學教育在知識經濟背景下是不可行的,因此許多研究者對大學法學教育進行了創新探索。

3知識經濟背景下大學法學教育的創新探索

依據上面提到的現今法學教育所存在的四個缺陷,結合知識經濟背景,我們對法學教學模式進行了創新探索。這種探索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高校法學教育的宗旨與目標是培養具有健全人格,富有創造精神及善于適應時代需要的應用型復合法律人才。所有高校法學教育都應首先定位好這一目標與宗旨,才能在接下來的教學中全面地為這個宗旨而服務。

(2)強化實踐在法學教育中的地位。在傳統上,許多法學實踐課程都被忽略,而只是把它作為理論教學的一個附屬品。這樣不僅培養不出法律人才,還會惡性循環,使得高校法學教育落入一種圈套。因此,首先可以把實踐教學作為一門單獨的課程提出來,這樣不僅有利于劃清實踐與理論之間的界限,還能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法學運用能力。當然,法學實踐課程的編排應該是具有整體優化性的,既符合對學生能力的要求,又要求生動有趣;其次,還需要建立穩定的實踐教學激勵機制,確保教師進行實踐教育的積極性;最后,要及時反饋實踐教學信息,以分析現有實踐教育所存在的問題并不斷改進。

(3)加強師資力量的建設,保證師資質量。師資是所有教育的保障,對于高校的法學教師來說,要求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開闊的學術視野和較強的實踐能力。因此,法學師資可以與法律部門進行身份互換。其一是聘請法律實務部門的優秀律師、優秀檢察官等來學校兼課;其二是安排法學教師到法律實務部門兼職或掛職鍛煉,這樣可以彌補社會閱歷和實踐經驗的不足,從而提高法學師資實踐教學技能。

(4)借助各種網絡多媒體平臺,為學生創造良好的信息化學習環境。首先要創建校園網站,并與其他法學院?;蛴嘘P法律機構聯網,豐富法學資源,構成一個巨大的網絡學習環境;其次教師團隊可以開發一些課程教學資源,以供學生自由學習,擴大了學習的空間和方向。再者可以通過網絡開通虛擬教堂,讓學生模擬情景,把對法學的理論認識深入到實際應用中去,加深對課程的體驗。最后,還可以通過建立法學交流群,供師生或法學界人士自由交流,發表言論,以提高對法學的認識。

(5)改變教學方式,進行多樣化教學。教學模式是為課堂、課材建立的一種結構。它不是一種規范而是一種參照,它是可以改變的。多種教學方式結合,更有利于教學的進行和提高教學成果。毛清芳在其論文《信息技術條件下法學教學模式的創新》中提到過幾種教學法,包括提問式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探究式教學法和論壇式教學法。提問式教學模式是繼承了洛扎諾夫的暗示教學、模式及羅杰斯的非指導性教學模式等多種教學模式的優點,并經過多年的實踐發展而成的。它主要通過提問的方法或策略來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符合現代教學的理念和科學與創新教學思想的要求,符合素質教學的要求和學生潛意識上的需求,有助于學生的心理成熟。但它也可能造成學生學習上的被動。而案例教學法則更實用,它是對理論的一種延展,有利于學生對法學理論知識的鞏固,通過分析案例,達到解決問題目的。不同的是,探究式教學法將更強調主動性,最早提出在教學中使用探究方法的是杜威。他認為,科學教育不僅僅是要讓學生學量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學習科學研究的過程或方法。從1950年到1960年,探究作為一種教學方法的合理性變得越來越明確。它的指導思想是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覺地、主動地探索,掌握認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研究客觀事物的屬性,發現事物發展的起因和事物內部的聯系,從中找出規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可見,在探究式教學的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強。而論壇式教學法則屬于網絡學習法的一種。

(6)構建模擬法庭。許多研究者提到了模擬、當事人等各種角色,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法律框架中的各種相互關系。因而它具有實踐型和公開性,能為學生創造一個解決法律問題的逼真的環境。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角色的先行設定,以及預表演。模擬法庭應當由表演型模擬法庭向實戰性模擬法庭轉變以使學生實踐能力得到真正鍛煉和提高。

4結語

大學法學教育在知識經濟背景下的創新探析是無止境的,它將隨著時代的前行而不斷發展,因此,創新應貫穿它發展的主線。在明確法學教育宗旨和目標的前提下進行教育模式創新,并采用反饋機制檢驗教學方法,我們才能最終培養具有健全人格,富有創造精神及善于適應時代需要的應用型復合法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