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民法理論的發展
時間:2022-12-24 03:17:50
導語:淺談民法理論的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民法的歷史發展
民法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上的產物,它隨著商品生產和交換都是發展而產生與發展,并為一定社會的商品生產和交換服務,民法在一個國家的法律體系中始終很重要的地位。民法的出現、形成、經歷了一個很長的歷史發展歷程,根據不同的時期所有制類型和商品經濟發展的不同,民法的性質和特點及內容也有所不同。1804年的《法國民法典》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資產階級國家民法典;1900年的《德國民法典》,是另一部具有世界性歷史意義的資本主義民法典;1922年制定的《蘇俄民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社會主義的民法典。1925年,北洋軍閥政府在《大慶民律草案》的基礎上編纂完成了《中華民國民律草案》,但是后來也沒公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民事立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經過5年的工作,全過人大常委辦公廳已于1998年9月5日正式在全國各大報紙上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草案)》,廣泛征求意見和建議。
二、民法的基本原則與理論
民法的基本原則是國家立法、司法和一些民事活動的遵守準則,是貫穿于整個法治社會中的基本原則。民法基本原則是民法對社會公共關系調整的實質反映,與此同時也能夠反映出上層階級在民事領域所實行的有關政策和態度。民法的基本原則還具有評價功能和補充功能。評價功能表現在:民法的基本原則可以幫助人們能夠正確的理解民法的精神實質,準確地評價民事之間的關系當事人的行為;補充功能表現為: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指由于法律規定不能適應社會發展而導致出現“法律空白”或者“法律漏洞”的現象。民事關系具有廣泛性、復雜性和發展性。因此,在調整民事關系時,現有的法律法規會存在不足或者一些法律漏洞的現象。而民法的基本原則是必須遵守的,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依據民法的基本原則解決當事人的糾紛。1.平等原則。平等原則的具體解釋包括三個含義:民事權利的能力是平等的。根據我國制定的《民法通則》里的第九條和第十條的規定:自然人從降生時開始,到死亡時結束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就是說自然人本身具有民事主體的資格。民事主體的地位是平等的。國家法律規定:在我國范圍內所有的民事法律關系中,民事當事人的合法地位都是平等的,在此,國家作為特別的民事主體,也要受到民法規范的制約,和其他的民事主體的地位是相同的。民事權益的平等地位受法律的保護。無論是法律所規定的民事權益,還是主體依法被合同制約的民事權益,是神圣不可侵犯。2.自愿原則。自愿原則的具體解釋包括三個含義:民事當事人要以自己的意愿為根據來行駛權利,當事人采取自愿原則,除了違反法律規定的的情況以外,都不能阻止權利效力的發生。民事主體之間自愿協商設立、變更或者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當事人的意愿優于任意性規范和法律推定規范。除了法律規定的強制性規定外,適合當事人約定優先的原則。3.公平原則。公平原則的具體解釋包括兩個含義:民法規定:在民事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承擔上,一定以及必須依照公平的原則,顧及當事人雙方的切身利益。在精神利益的角度出發,我們國家應該貫徹公平原則,這樣才能保證法治社會和諧穩定。在法律適用上應依照公平原則,就是說當民法中的規范沒有明確規定時,就應該以公平的原則來重新考慮民事法律關系;當法律設置不健全時,法官應根據公平原則做出合理合法的裁決。4.誠實信用原則。誠實信用原則是抽象的,是靠自然人本身去強制履行的,它的內涵有較大的收縮性,我們從一下幾個方面了解此原則的內涵:民事主體在民事基本活動中通過誠實信用的形式行使它所具有的權利和義務;在合同解釋上,應該遵守誠實信用原則;用誠實信用原則來彌補民法規定中存在漏洞的方面,它同公平原則的相同之處在于都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權,用于當國家的法律法規存在漏洞的時候,從民法的首要目的出發,以誠實信用原則,去處理出現的糾紛。5.禁止權力濫用的原則。禁止權利濫用原則又稱為公序良俗原則,它的概念被定義為:民事當事人在參與民事活動中要明確自己應該行使的民事權利,不得損害他人以及社會的公共利益,更不得破壞國家的經濟計劃和社會經濟秩序等。
三、民法基本理論的性質和任務
我國民法是社會主義的民法,民法理論也就是根據社會主義社會性質制定的法律條款,必須體現人民的意志,總的來說我國民法理論的性質具有以下幾點:1.民法理論是調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關系的基本法律理論。從民法理論史的層面上看,民法理論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產生而產生的,隨著經濟的發展而發展的。我們國家的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總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關系需要由與之相適應的法律來調整,而調整市場經濟關系的最基本的理論就是民法理論,因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關系一定包含三個基本要素。一是確認市場經濟主體;二是要確認主體的權利義務;三是要確認市場交易的規則,這樣一來,民法理論為市場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保障。民法理論的主體制度、財產制度等是健全市場經濟所需要的最基本的法律理論制度。2.民法理論是文明法的理論成果。民法是文明社會的產物,所以民法理論是文明法的理論產物,任何社會的民法理論都是與當時社會文明相適應的,我國社會主義民法理論是與社會主義文明建設相適應的。相反而言,我國民法理論也正是促進和維護我們生活的社會主義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文明法律理論。3.民法理論的行為規范兼裁判規范理論。行為規范是人的行為準則,裁判規范是法院裁判案件的準則。民法理論是主體的行為規范準則體系,在當事人發生糾紛時,法院或者仲裁部門機構必須依照民法理規定來確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以及責任,所以說民法理論規范又是法院裁判案件的裁判規范。4.民法理論為實體法理論。法律按其內容可以被分為實體法律理論和程序法律理論,實體法主要是規定主體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的法律規范,在民法理論中,規定的當事人規定的行為準則,確立當事人的權利義務,所以得出結論,民法理論是屬于實體法理論范疇的。民法的任務是指:民法立法宗旨的具體體現,是由民法的性質和地位決定的。我國制定的《民法通則》第一條規定:“為了保證公民、法人的合法地位和民事權益,正確調整民事關系,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根據憲法和實際情況,總結民事活動的實踐經驗,制定本法?!备鶕硕我幎?,可以將民法理論的任務分為以下三項:(一)保護民事當事人的合法地位和權益;(二)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民法實行“意思自治”,使主體得到充分發揮自己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正確合法的追求經濟利益,這樣才能促進經濟的發展;(三)維護正常的經濟秩序和社會秩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只有建立更好的經濟秩序和社會秩序,才能使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順利進行有保障。
本文章是從民法的產生來源、民法的基本原則以及民法理論的性質和任務來闡明民法理論在我國的發展情況。社會在不斷的發展進步,人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復雜,所遇到的事情就更是各種各樣的,由于利益問題,民事糾紛也就層出不窮,民法的基本理論也會隨著社會的發展,實踐的考驗不斷的完善。我們國家的法律工作者正在努力的讓法律能夠真正的為民撐起一片天,只有不讓非法分子鉆法律的空子,我們生活的這個社會才會健全發展下去,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才會穩定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才能更好的完成。
本文作者:官巍工作單位:營口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簡述經濟法的價值
- 下一篇:公民身體權及民法保護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