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憲法精神培育論文
時間:2022-05-13 02:57:39
導語:大學生憲法精神培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新時代條件下大學生憲法精神的培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關系到高校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是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有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也是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內容。分析大學生憲法精神培育的困境并找出問題,可以從建立健全法治教育體系、創新法治教學方法、塑造培育憲法精神的環境、加強大學生憲法精神實踐等路徑培育大學生的憲法精神。
關鍵詞:大學生;憲法精神;核心價值觀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是黨和人民意志的集中體現。大學生是國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來,肩負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因此必須加強對大學生憲法精神的培育,在任何時候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培育大學生憲法精神的作用
(一)有助于高校立德樹人目標的實?,F對大學生憲法精神的培育關系到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強調憲法是國家根本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權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不但要求其具備較高的文化素養、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較強的工作能力,而且還應具備規則意識和法律觀念,而大學生要培養法治觀念就必須首先樹立憲法至上的精神,把遵守憲法精神作為自己行為的首要準則。因此,培育大學生的憲法精神對于高校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二)是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建設法治國家根本在于公民法治觀念的養成和法治行為的遵守,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都應該高度重視對法治思維和方式的運用,并且要把各種利益關系妥善處理好,發揮法治對社會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強調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只有依憲治國的觀念與意識成為一種社會信仰,并支配著社會主體的行為時,法治社會法治國家才能實現。青年大學生的特殊性決定了其對社會整體的影響力,他們作為社會公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當今社會的中堅力量,有助于更好地建設法治中國。在校大學生的憲法精神的培育與踐行,在一定范圍上代表著當代中國公民的法律意識。可見,青年大學生憲法精神的提升是我國實現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保證。(三)有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對憲法精神的宣傳與教育,有助于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黨的二中全會上大把憲法修正案將憲法序言第七自然段中的“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關于憲法的重要論述和我國憲法的修改重要思想指引下”修改為“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這一重大修改,是在大學生中深入開展憲法精神的宣傳教育,引導大學生深入認識憲法修正案的內容,是推動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論內化與實踐外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舉措。(四)高校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內容。高校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是指通過運用科學的理論對大學生實施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憲法精神屬于意識形態的范疇,是指人們關于憲法的性質、地位、作用等方面的觀念與看法,這毫無疑問也是高校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范圍。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憲法相關知識的傳授、培養學生法治思維、形成正確法治信仰,把憲法精神灌輸進每一位學生的頭腦,是實現法治中國建設目標的一個重要途徑。高校學生處于思想觀念、價值觀念形成的至關重要時期,高等院校作為大學生思想觀念培育的重要基地,作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內容的憲法精神,其實施對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目標具有重要影響。
二、大學生憲法精神的培育過程中的突出問題
(一)高校法治教育不足。由于我國高校缺乏對憲法精神教育的關注,所以高校教育有以下不足之處:一是我國高校的教育對于基礎知識與實踐技能及道德方面,相對缺乏對高校大學生進行憲法精神方面的培養,缺乏基于大學生法治精神培養的系統化,科學化方案,制約了大學生法治精神的有效培養。二是高校法律相關課程教學質量有待提高,大多采取大班教學模式和理論灌輸的方法教學,內容寬泛,形式比較單一,授課課時相對有限,教師對學生的考核標準也缺乏系統化,很難保證法治精神進行培育的有效性。三是高校實踐教學體系的偏離,我國高校主要依靠課堂教學為主,基本上沒有開展實踐教學的空間。四是缺乏社會實際需要的師資隊伍建設,偏離學生的現實需要,缺乏實戰技能與法律思維的訓練,從而難以滿足學生對法律問題的深層探索需要。(二)社會環境的影響。我國社會公民存在欠缺法律意識以及法律水平的現象,距離全面依法治國的目標比較遠。一是我國現存的法律體系有很大健全空間,存在著法律滯后、法律空白、法律漏洞、未充分反映人民意愿等不好的現象,法治氛圍也不夠濃厚。二是在社會仍然存在官本位、權力本位思想,某種程度上仍然存在輕視、漠視法律的現象。而且在執法過程中存在著法治與現實相脫節的問題,阻礙著法治社會的發展。(三)大學生對憲法重視程度不夠。大學生憲法精神的培育與大學生對憲法精神的重視程度也有很大關系。一是當前高校學生憲法精神的培育主要渠道在于高校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基礎課程和相關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來了解我國憲法和法律的發展進程,但是這些課程是高校的公共基礎課。大學生對這些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只是當成一門必修課程,而不會去深入探究我國的憲法和法律體系。加之教師講課缺乏生動性,只是一味進行灌輸,實踐性不足,理論空洞,所以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會引起學生的抵觸情緒。二是大學生較少地接觸社會,他們的社會閱歷有限,因而對憲法精神的深入理解也相對匱乏。而且社會上出現的一些法律公信力的弱化和法治不良的現象,也不同程度上影響到大學生對憲法精神的接受與認同。大學生缺乏憲法精神,重視道德而輕視法律,也阻礙了憲法精神的的培育。
三、大學生憲法精神培育的提升路徑
(一)建立健全法治教育體系。加強大學生憲法精神的培育首先就要加強高校課程建設,把憲法精神融入課程、教材、教學等諸多方面,讓學生熟悉和掌握憲法有關內容的基本范疇和規范。其課程形式應當根據學生實際水平,作出相應的修改與調整,將法治的核心內容分融于其中,以實現教材內容的針對性。其次是提高高校教育隊伍的素質。必須以加強加強教師隊伍的政治覺悟和職業道德修養,只有提高教師專業素質才能充分提高其培育學生的能力,擁有過硬的理論素養和教學能力以及管理服務能力,才能有助于更好地健全法治教育體系。針對大學生法治教育存在的問題,應以強化科研能力為動力,包括強化調查研究能力,強化教師的實踐與理論創新能力,以推動大學生法治教育的發展。(二)創新法治教學方法。一是轉變教育理念,將憲法精神切實融入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體背景下,高校法治教育的目標也應從最基礎的普及法律知識逐步轉到提升法律素養、培育法律思維,塑造憲法至上的精神等方面。憲法是國家根本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權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因此豐富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內容,有助于切實增強高校理想信念教育中憲法精神的培育效果。二是創新教育內容。大學生憲法精神的教育,應當滿足與學生需求相適應,符合當代大學生思想特點,其課程形式應當在遵循公共基礎教育的主體下,根據學生的差異性,作出相應的修改與調整。以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而且在授課過程中要重視法治事件、關注法治需求,將憲法精神融于其中。三是創新教育形式。在憲法精神的培育途徑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繼承優秀傳統教育模式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和發展,促使其契合當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與高校法治精神的教育需求。此外高校應當重視對新型教育手段和新載體的運用,借助新媒體渠道的優勢,構建網絡思政課教學平臺,為大學生憲法精神的培養提供一個新的形式。(三)塑造培育憲法精神的環境。學校要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首先,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培養憲法精神的制度規范、道德規范以及校風校紀等,將高校學生憲法精神的培育融入校園法治文化建設之中并且與依法治校等有機結合起來,要營造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校園氛圍,讓校園的法治文化建設更有新時代特色和濃厚氛圍。其次,我國高校在開展各項管理工作的過程中同樣也應做到依法辦事、嚴格執法,讓學生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感受到憲法精神的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從而能自覺接受法律條文和校園規章制度的約束,養成按法律規章制度辦事的主動意識,更好地推動大學生憲法精神的覺醒。注重大學生憲法精神培育的網絡環境。高校應從意識形態上引導大學生向法治方向前進。因此一是要加強高校門戶網站硬件建設和高校門戶網站管理人員的法治教育與培訓,建立具有較高法律素質的網絡管理人員。二是利用各種網絡渠道,用法治思維引導大學生從正面去解讀事件,分辨各種錯誤思想,營造良好的法治氛圍,并強化大學生正確的行為準則和價值取向。以新媒體為媒介,把握當代大學生的話語特點,有計劃地進行推陳出新,向大學生長期推送憲法相關知識,引導大學生逐步由接受灌輸法治文化到大學生主動地理性思考,樂于接受并傳播憲法精神。(四)加強大學生憲法精神實踐。高??梢蚤_展形式多樣的法治宣傳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法治精神和校園實踐活動的一體化塑造,將所學法治理論知識內化為個人的法治觀念和法治意識,并逐步外化為實際行動。在法治校園文化建設中,學??梢越M織相關活動,引發大學生對憲法精神問題的思考,自覺建立憲法至上的責任意識,還可以參與校內外的法律實習、實踐過程中培養憲法精神。創辦法學興趣小組、舉辦憲法學習講座等實踐活動為渠道等參與社會法治活動中。校園法治實踐活動的開展有助于憲法精神融入到每一個大學生的血液中、頭腦中,對大學生憲法精神的培育起到潛移默化的推動作用。高校應努力促進法治實踐教育和課堂教育的有機結合,不斷提升大學生群體法治宣傳教育與踐行的實效。在實踐中鞏固憲法相關知識,增強法治意識,培養憲法信仰。
作者:王博顏 單位:遼寧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上一篇:企業財產保險作用及應用策略
- 下一篇:檔案館專門立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