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本科預科學生管理方式探討

時間:2022-07-17 08:56:02

導語:少數民族本科預科學生管理方式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少數民族本科預科學生管理方式探討

〔摘要〕以人為本的管理模式是把人作為管理的主體和對象,注重挖掘人的潛能,促進人的發展,使得人與高校共同發展。民族預科教育是少數民族學生順利進入高等教育的重要橋梁,也是國家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的“以制度為本”的學生管理方式在預科學生管理中有很大的弊端,因此在開展少數民族預科學生管理工作中,要充分針對預科教育和少數民族學生的特點,結合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探討適合少數民族預科的學生管理方式。

〔關鍵詞〕以人為本;預科教育;管理方式

少數民族預科教育是我國針對少數民族實行的一項教育扶貧的措施,是對少數民族地區學生通過采取特殊的教育方式和措施進行的一年以“預”為主、以補為輔的教育。是以提升少數民族本科預科學生的文化基礎和整體素質,使其能夠順利進入大學為目的。費孝通先生對民族的定義為“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有表現于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共同體”?!?〕少數民族預科學生從不同民族和地域聚集到一起,他們由于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因此在風俗習慣和心理特征等各方面均存在很大的差異,因此有必要探索一種適合預科學生管理的方式?!叭吮竟芾怼睆淖畛醯钠髽I管理到現在應用到高校管理都很有成效。預科作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具有其特殊性,在預科學生管理上,更需要在全方位把握預科生特點的基礎上,堅持“以生為本”,在教育中能夠調動全體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夠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本著教育學生、鼓舞學生、引導學生的原則,同時又能做到真正地理解學生、尊重學生、幫助學生。本文通過闡述人本管理內涵及運用到預科學生管理中,把“以人為本”的理論和“人本管理”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探討適合預科學生實踐管理方式的理想途徑。

一、人本管理的理論

人本管理是最初興起于西方企業界并且影響力不斷擴大的理論思潮。人本理論注重管理中人的因素。主要理論包括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麥克利蘭的需求激勵理論,麥格雷戈的“X理論和Y理論”等。

(一)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A.Maslow)在其所著的《人的動機理論》一書中提出需求層次理論,該理論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一種動機理論。他提出人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分別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種需求是由低到高依次實現的,并且認為當其中某一種需要得到滿足后,人們便開始追求更高一級的需求,當需求得到滿足后它的激勵便停止。在高?;蚱髽I工作環境中相對應的具體需求,如圖1所示。

(二)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

雙因素理論(Motivation-HygieneTheory),包括激勵因素(MotivationFactor)和保健因素(HygieneFac-tor),它是由美國心理學家、管理理論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erickHerzberg)在20世紀50年代后期提出的。提出激勵因素(包括企業的管理政策、工作環境和人際關系、薪水等)和保健因素(工作本身挑戰性和興趣、個人的能力和責任感等)是影響人的工作積極性的兩大類因素。赫茨伯格認為管理層要能夠區分出管理實踐中的兩類因素,如何設置不同層面的激勵因素,并在保證激勵因素完成的情況下能夠給予保健因素的滿足。

(三)麥克利蘭的需求激勵理論

麥克利蘭的需求激勵理論包括成就需求(NeedforAchievement)、權利需求(NeedforPower)、親和動機(NeedforAffiliation)。三種需求分別從能否獲得成功和自由以及有好的人際關系方面闡述,可以了解不同人的需求,從而了解人需要的相對應的不同的激勵方式,了解其需求和動機更加有利于企業或高校建立科學合理的激勵機制。

(四)麥格雷戈的“X理論和Y理論”

麥格雷戈基于對人性的不同看法提出兩種理論,他提出傳統理論“X”理論和相對應的“Y”理論,分別把人性看成相對立的兩面,“X”理論把人性的本質看成是懶惰的、討厭工作、喜歡逃避責任的,并且不誠實和愚蠢,而“Y”理論則把人性看成是主動且能夠創造出好的條件,積極主動做好工作。因此,相對于“X”理論,只有采取強制的方法,并且時刻監督,做不好就接受懲罰,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工作效率;而“Y”理論則更加傾向于尋找管理自身的問題,排除在工作管理中的問題,并且恢復員工的積極性?!?〕

二、人本理論應用在預科學生管理中的必然趨勢

少數民族預科學生在特定的文化氛圍中,其思維方式和個性特點有其獨特性,因此民族預科學生管理挑戰性更大相對于普通高校大學生的管理?!镀胀ǜ叩葘W校少數民族預科班、民族班管理辦法》(教民〔2005〕5號)規定,少數民族預科班招生計劃為國家指令性定向就業招生計劃,重點招收邊遠農村、山區、高寒地區、牧區的少數民族考生,也可適量招收散雜居的少數民族考生,〔3〕因此民族預科生由于其獨特性,家庭經濟相對比較困難、受教育水平落后、漢語能力相對較差,所以會導致民族預科生繳納學費、住宿費等比較困難,在其學習基礎薄弱的情況下很難適應當下的大學生活和學習,而且由于在預科一年中擁有預科新生、預科結業生、大學本科生等多個角色的轉變,預科生不僅要適應學校的環境氛圍,還要適應不同的文化以及適應從單一固定的文化氛圍到多元文化氛圍的轉變,其交往模式、生活習慣均要發生變化。傳統的“以制度為本”的學生管理,更多強調對學生嚴格、規范、有序的約束和管理,學校規章制度大于一切,違反制度就應該受到處罰。處于這類模式下,學生處于被動地位,被動地接受各種制度的約束,這樣就會增加學生和管理者間的矛盾和沖突,因此傳統的管理方式運用到預科生管理工作中只會適得其反?!耙匀藶楸尽钡墓芾砝砟?,將以學生作為中心,以學生的發展為目的去實現管理的人性化,以全面發展學生的個性和綜合素質為目標,使學生最終能夠學到有用的科學文化知識,養成良好的習慣,最終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在少數民族預科管理中,要摒棄傳統的“以制度為本”的學生管理方式,要堅持以學生為本,在管理中始終能夠做到尊重和信任學生,以服務學生為目的;做到尊重學生的個性和情感,從而激發學生的潛力,不斷培養預科學生的創新精神。為提高預科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要讓學生能夠參與進來并且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探索學生的聰明和才智,在為預科學生成長和成才提供物質保證和人文校園氛圍的保障下,不斷地提高學生思想素質和科學文化知識,塑造其積極健康的人格,最終實現“管理育人”向“服務育人”轉變的目標。

三、預科人本管理方式的探討

(一)基于數據全面了解學生需要

預科生相比普通高校學生有其自身獨特的特點,只有科學和全面地分析民族預科生構成的復雜性和特殊性,掌握其發展狀態,才能夠決定參與其發展的態度、角色、方式與措施,因此建立一套公開、透明、全面的管理系統很有必要。1.全面分析預科生人口統計數據和學業成績測量數據。要建立學生基本信息數據庫包括學生學籍檔案和學生基本信息以及貧困生信息等。在統計數據中不僅僅要涉及到學生的民族、性別、年齡等統計數據,還要重視獨生子女、單親家庭子女、流動兒童等具有個性化人口統計特征的統計數據,為后期教學和管理提供參考;其次預科期間學期中、學期末以及預科生全國會考的考試成績數據,也包括日常教學過程中的作業成績與各類實驗成績等學業成績,要做到對學生因材施教必須及時把握預科學生個體的狀況以及預科學生整體的狀態,而且還能反映教師的教學成果,更可以為后期的教學管理調整提供數據說明,而且成績與學生進入本科的專業分配選擇有關系,因此建立學生學業測量數據庫很有必要。2.廣泛調查預科學生狀態數據和學校運行的過程數據。少數民族預科學生在學習、生活各方面都有其獨特性,因此要及時把握預科學生的學業情況、思想動態、心理健康狀況和興趣、就業傾向等方面,必須專門針對預科生進行調查、測量,并結合相應的統計方法對其作出科學分析,以及少數民族預科在組織運行過程中會產生一系列包括課程安排、各類會議、各類教師專業發展活動、學生教育與實踐活動等過程數據,應該及時科學準確地記錄數據為后期教學和學生管理應用服務〔4〕。

(二)從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升預科學生素質

1.建立一支充滿創造性、專業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隊伍。首先,擔任思想政治素質教育的教師不僅要有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和宗教觀還要充分掌握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更重要的是要有人類學、民族學方面的專業知識,要了解少數民族地區文化以及中華民族的歷史和發展,還需要具備教育學、心理學等方面的知識,在運用專業知識并積極探討創新的教育方法的基礎上,重點培養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教育。其次,輔導員在高校中承擔社會主義培養方向和辦學中承擔著重要的使命,特別在少數民族預科的教育中,不僅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組織者,也是學生的朋友和人生導師,需要從學校教育和生活管理相結合全方位了解預科學生,以更多的愛心去關注學生。最后,培養一批少數民族學生骨干,少數民族學生骨干熟悉本民族的語言、文化、習俗,有著相同的身份、年齡、文化背景,因此他們在本民族同學中更有號召力和威信。少數民族學生干部思想進步,表現優秀,因此加強少數民族學生干部培養,給優秀的學生提供實踐平臺發揮他們在思想政治素質教育中的作用,建立“以優帶優”的氛圍,讓優秀學生干部做為榜樣帶動其他學生。2.創建思想政治教育多層次、多形式載體平臺。充分發揮學校和少數民族學生自身的優勢,圍繞少數民族預科思想政治素質教育,創建多層次、多形式的載體平臺。首先堅持傳統的新生入學教育、團日活動和主題班會、讀書漂流活動、各類型的講座,以各種實踐活動等形式來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其次結合互聯網的方便、快捷的優勢,以及其高速、信息量相對大的優點,運用QQ、微信、微博等網絡媒體及時了解學生動態,并進行關注和教育是很重要的一種方式,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中了解中華民族歷史?!?〕

(三)實行具有預科特色的以學生為本的管理方式

1.實行混班制度。少數民族預科學生的分班制度以及分宿舍的制度對學生管理有很大的影響,預科教育的一個重要部分就是民族團結教育,因此根據學生特點進行混合分班,其中一個特點就是將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同學混班編制,其目的是能夠讓學生不只接觸單一的文化,能夠通過“混班”“混宿”形式讓預科學生了解其他民族優秀的文化,PettigrewTF在接觸理論中指出,民族接觸與沖突之間存在著某種負相關,即個人接觸越多,沖突(偏見、歧視、敵意等)就越少;相互依存的觀點是從對歷史與現實的資料的分析出發,強調在相互依存成為一種制度化的地方很少會有種族間的暴力爆發〔6〕。因此“混班”制度能夠減少個體間的沖突;其次雙語教學的預科生由于漢語水平的限制,其文化水平基礎相對薄弱,預科期間如果沒有很強的學習動機很容易懈怠和放棄,混班制度的一個作用就是帶動班級學習氛圍,提高學業水平。2.實行競爭機制,全面調動學生積極性。預科學生在升入本科時會有專業分流,因此在預科期間應將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評估作為專業分流的重要依據,這樣就應該針對預科學生制定一套公平、公正、透明、切實可行的綜合素質測評方案,將預科學生一年的綜合測評成績其中包括思想道德素質、智育、身體健康素質、科研創作能力、社會實踐能力等各方面,作為學生升入本科時專業分流的首要依據。另外,綜合素質評估也可以作為評獎評優的重要依據,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3.教學管理中突出層次性少數民族預科學生來自不同地區,各地的受教育程度不同,因此學生基礎差異性較大,因此對學生的教學不可以一概而論,要針對不同學生因材施教,相對于基礎好的學生應該增加學習內容和提高教學難度,而對于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應增加教學時間,同時在教學課堂上結合學生的層次適當減小教學方法的難度,并結合學生的學習狀況單獨開設各課程強化班,制定單獨的教學培養方案,真正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讓學生真正喜歡學習。

(四)建設與教學相結合的第二課堂民族文化實踐活動

結合少數民族學生特點,創建有校園文化品牌的活動,創設能夠展示民族文化的特色活動,同時讓學生親自參與到組織、策劃和實踐中,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民族團結活動:民族美食、服飾、建筑等各民族文化展示,包括書畫、攝影展及學習成果展、少數民族學子學術論壇等系列講座、民族才藝展示、征文、社會實踐活動等一系列活動引導青年學生體驗民族風情,走近民族文化,感受民族魅力,激發民族認同,促進民族團結,營造和諧的校園環境。讓學生積極參與,發揮自己特長的同時深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并且能夠提升民族自信,作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民族文化的一代,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優秀的傳統文化做貢獻。

(五)設計科學激勵機制

馬斯洛需要理論中“自我實現”處于最高一級,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和麥克萊蘭的“成就需要”理論都強調了對于成就和發展的需要。因此設計科學的激勵機制不僅能夠幫助學生解決經濟方面的困擾,而且能夠通過設置目標和激勵滿足學生自我實現的需求。首先是傳統物質激勵,少數民族預科生大部分來自經濟欠發達的農牧區,學生家庭的經濟收入較低,部分學生是孤兒或者單親,而預科期間不能辦理助學貸款,這樣學生的經濟負擔就會加大,因此結合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定,對民族預科學生資助是通過“獎、助、貸、減”等各種資助渠道進行,同時提供一定的勤工助學崗位,讓學生不僅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自己的一部分學費和生活費,還能夠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同時激勵學生健康成長。其次是設置新型的精神激勵,即賦予學生更大的責任和權利,如圖1自我實現所對應的企業或高校員工和學生具體需求,所以在高校中能夠體現“以人為本”即給予學生更多能夠發揮自己特長并且具有挑戰性的工作,尤其是預科學生多才多藝,學校能夠提供舞臺,能夠滿足學生個人成長需要和成就感,讓學生更多參與到決策中并且能夠實現其自我價值,從而達到激勵的目的。

引入“人本管理”方法實現預科管理的創新是當前預科學生工作管理的客觀要求。預科學生的管理不僅僅是制度的制定,更是將“人性”這個因素作為預科學生管理的重要指標。充分調動管理人員和學生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按照人本管理的模式有序做好預科學生的管理工作,使預科學生的管理工作有序進行,在不斷探索中尋找最適合預科學生管理的模式。

作者:蒙桂芳 單位:陜西師范大學民族教育學院

〔參考文獻〕

〔1〕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版社,1999.

〔2〕沈雪梅.激勵理論視閾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D〕.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06.

〔3〕教育部關于印發《普通高等學校少數民族預科班、民族班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N〕.教育部公報,2005-06.

〔4〕范國睿.基于數據的學校治理什么樣〔J〕.中國民族教育,2016,(6):15.

〔5〕趙鑄,王金萍,江遠.“四個認同”、“五觀”教育視閾下的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機制與內容建設研究.大連民族學報〔J〕.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13,(4):458-461.

〔6〕PettigrewTF.Intergroupcontacttheory〔J〕.AnnualReviewofPsychology,1998,(49):6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