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制學校管理中的問題及對策

時間:2022-01-25 10:15:23

導語:寄宿制學校管理中的問題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寄宿制學校管理中的問題及對策

摘要:隨著寄宿制學校的建成,學生由分散的家庭生活逐漸轉入學校集體生活,這對寄宿制學校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對民族地區寄宿制學校管理進行了有益探討,針對管理中出現的問題提出了相應對策。

關鍵詞:民族地區;寄宿制學校;管理;問題;對策探討

隨著青海省民族地區寄宿制學校辦學規模的逐漸擴大,寄宿的學生越來越多。由于在這之前大部分學生沒有寄宿經歷,所以在寄宿過程中學校、家庭、教師、學生等方面均出現了未曾遇到過的問題。筆者從教育學、管理學及心理學角度出發,以海西州高級中學為個案,探討民族地區寄宿制學校在管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對策。

一、問題分析

在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高、教育基礎薄弱、教學點分散、學校規模普遍較小、中小學布局調整等客觀條件下,青海民族地區各校高中部逐漸由原來的完全中學和十二年一貫制學校并入州(縣)政府所在地新建的高級中學。這一調整使得家校之間的距離驟然增大,大部分學生不得不由原來的非寄宿制生活轉向寄宿制生活。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等我們歸納出了寄宿制學校管理中遇到的問題:一是寄宿生生活自理能力差,生活遇到困難?,F階段高中學生絕大部分是獨生子女,父母在家中對子女百般呵護,甚至溺愛孩子,在家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寄宿之后一切都要自己料理,一時難以適應學校規范化管理,生活中遇到了不少困難,出現了一些問題。二是學生心理成長缺少呵護。寄宿生與家庭、父母長時間分離,導致學生“親情饑渴”,情感疏遠客觀呈現;學科教師和生活教師工作繁忙、頭緒多,難以照顧到所有學生。三是封閉式管理與學生個性發展存在矛盾。學?;趯W生安全等多方面的考慮,形成了相對封閉的管理模式,對寄宿學生的人性化管理重視不夠,與學生的個性發展形成了一定矛盾。四是教師工作負擔加重。民族地區寄宿制學校管理過程中,教師教書育人職責無形中被強化,賦予了更多的責任和義務。一些教師不堪重負,便以“不作為”來減少“出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寄宿制學校教育教學效率。五是管理教師的管理能力有待提高。隨著寄宿生數量的急劇增長,管理教師的工作內容和工作量相應增加了很多,這對其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六是尊重民族風俗和宗教信仰不容忽視。對于民族學生而言,他們成長于民族文化背景之中,有自身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在寄宿制學校管理過程中,尊重民族學生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不容忽視。

二、管理對策

民族地區寄宿制學校管理應針對當前實際,將出發點和落腳點放在構建良好育人環境、為教育教學和學生學習生活服務上。因此,學校的一切規章制度、工作條例、各項活動等都應有利于教育教學管理,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及未來發展。通過課題組調查研究,我們認為民族地區寄宿制學校管理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實施流程化管理,強化養成教育

提高學生管理的有效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是學校管理的根本任務。寄宿制學校必須得承擔起學校和家庭兩方面的教育、管理、服務及責任,針對因此而導致的學校管理崗位增多、管理鏈條延長、管理環節增加、管理標準提高及管理難度加大等問題,學校要建立系統化、人性化、科學化的管理體系,并不斷完善改進,以實現對教育教學工作和學生學習生活的全程化管理與服務。流程化管理以學生為中心,以流程目標為導向。一方面實行教職工責、權、利統一,最大限度調動教職工的教育教學積極性。另一方面強化學生的養成教育,完善學生學習生活環境與條件,促使他們身心健康成長。流程化管理的實施能有效提高寄宿制學校管理的效能,成為學校逐步樹立自身品牌形象,持續健康發展的有力保障。

(二)呵護學生身心,塑造其健全人格

寄宿制學校在一定程度上利于提高學生成績,培養自理能力,增強學生的獨立自主意識、人際交往能力及合作意識等。但由于學校管理的相對封閉性,以及來自家庭、社會、網絡等的不良影響,部分學生易產生焦慮、孤獨、壓抑、敏感等負面情緒,如若不能及時疏導,不僅影響學生學習生活,而且不利于學生健康成長。高中生正處于心理和生理急劇發展階段,成人感和半成熟狀態使得他們易產生矛盾與迷茫。民族地區學生的學業水平和各項能力參差不齊,因此學校管理者應該在制度規章上更多地體現人文關懷,注重因材施教,為學生搭建適合自身的發展平臺。在此基礎上,通過心理咨詢、心理減壓、趣味活動等多種形式,營造健康濃厚的教育教學及生活氛圍。多方面引領學生、家長和教師了解心理健康相關知識,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學習正確的心理求助方法與途徑,使學生輕松學習、快樂成長。

(三)關注教師需求,促進教師發展

教師和學生是教育教學活動最基本的參與者,也是教育教學成效最直接的體現者。因此,學校要關注教師需求,促進教師發展。教師的需求具有物質需要的樸實性、發展需要的持續性和成就追求的強烈性等特點。在管理過程中,學校要充分尊重和理解教師,做到政治上關心、思想上幫助、工作學習上支持、生活情感上照顧等,為教師創設有序而又自由、緊張而又寬松的工作環境,促使教師實現自我價值。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要不斷優化教育教學及管理的形式和方法,發揮主導作用,調動學生主體的積極性,對學生進行示范性與導向性的正向影響,促進教師自身及學生的發展。

(四)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校園文化是學校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積淀下來的一種整體的、穩固的、具有自身特點的精神風貌和行為規范,是校園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校園文化生活既是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凝聚和激勵師生的重要途徑,不僅可以提升學校的文化品位,而且也是學校綜合實力的反映。校園文化活動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始終圍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通過創設優良的育人環境、發揚民族傳統文化、積極開發校本課程、舉辦各類社團活動等措施,為學生提供發展自我、展現自我的平臺,促進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綜合素養的提升,為學生終身發展打下基礎。

(五)引入競爭機制,完善后勤服務

寄宿制學校后勤管理是學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得以順利進行的基礎和保障。因此,加強和創新寄宿制學校后勤管理,為師生提供良好的教育教學與生活環境,對推進寄宿制教育事業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學校應建立起一整套科學、完善且操作性強的管理保障機制及競爭機制,通過招標競爭,由社會相應的專門機構來負責提供學校的后勤服務,即后勤社會化,摒棄傳統后勤服務“高成本,低效率”的弊端。學校后勤走社會化之路,對于減輕學校負擔、提高辦學效益、增強辦學競爭力都具有重要意義。

(六)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要積極開展家校合作,優勢互補,建立“學校為主導、家庭為基礎、社會為補充”的新型家校合作模式,構建多種形式的家校合作平臺,充分發揮家庭和學校對學生成長的重要作用。同時,充分挖掘社會資源,作為家校合作形式的補充與延續,形成教育合力,最大限度發揮學校、家庭、社會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使他們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作者:李洪文 張倩 單位:海西州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