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動態把握合理配置信息資源體系論文

時間:2022-05-02 08:36:00

導語:政府動態把握合理配置信息資源體系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政府動態把握合理配置信息資源體系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信息資源與信息資源配置的定義;影響信息資源配置的要素分析;促進信息資源合理配置的公共政策設計;總結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信息化發展水平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綜合國力與競爭力的重要標志、信息資源配置具有層次性、動態性、漸進性的特性、不同的發展階段,這些要素有著不同的影響力、政府與體制要素、自然要素與社會要素、收入水平高低決定人們對某種信息資源消費的可能性,也影響著人們接受教育的可能性、信息素質與能力要素、加快體制機制創新,完善相關信息資源配置法律環境、推進公益性信息服務,促進公益性信息機構的健康發展、政府指導下合理促進市場調節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信息資源作為一種重要的資源,其配置情況對整個社會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通過對影響信息資源配置要素的分析,提出通過加快體制機制創新,完善相關信息資源配置法律環境,推進公益性信息服務,促進公益性信息機構的健康發展等公共政策設計策略促進信息資源合理配置。

關鍵詞信息資源配置公共政策

信息化使社會經濟的發展正在步入一個以信息或知識的占有、配置、生產、使用為基本要素的經濟時代,信息化發展水平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綜合國力與競爭力的重要標志。然而中國信息化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相當大的距離,中國內部各地區間的信息化水平差異也廣泛存在。隨著信息化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如何解決我國在信息資源分配上存在的問題,促使信息資源達到合理配置,成為政府決策者們不得不面對的課題。

1信息資源與信息資源配置的定義

所謂信息資源,就是指人類社會信息活動中積累起來的以信息為核心的各類信息活動要素(信息技術、設備、設施、信息生產者等)的集合[1]。一般而言,信息資源就是指信息和信息載體。從廣義范圍來講信息資源還包括信息資源開發運用所需的,包括傳遞、加工和配置這些信息的信息技術以及參與信息資源開發、運用和管理的人。

所謂信息資源配置,即為在整個社會資源有效配置條件下對信息業投入與產出的安排。信息資源配置是以人們的信息資源需求為依據、以信息資源配置的效率和效果為指針、調整當前的信息資源分布和分配預期的過程。信息資源配置具有層次性、動態性、漸進性的特性。

作為社會資源的一種,信息資源具有其他資源的共性,同時由于信息的特殊性,信息資源通常還具有共享性、無損性、稀缺性等自身特點。作為社會資源中的一種,信息資源配置規律也遵循其他資源配置規律。

下面,本文首先分析影響信息資源配置的主要要素,并提出相應的政府策略建議。

2影響信息資源配置的要素分析

影響信息資源合理配置的要素主要有:自然要素(地理、人口分布、年齡、性別)、政府與體制要素(壟斷、信息尋租、知識產權保護、行業割據、垂直領導、地方利益、公共政策水平)、社會要素(收入、教育水平、職業)、信息素質與能力因素、信息基礎設施(網絡、圖書館、數據庫、通訊設備)等因素,不同的發展階段,這些要素有著不同的影響力,這些要素與其發展直接決定了不同區域對公共政策的需求。

2.1政府與體制要素壟斷、信息尋租、知識產權保護、行業割據、垂直領導、地方利益及公共政策水平等都影響著信息資源有效配置。

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時,應遵循公共利益最大化原則。但在目前,由于某些內部小團體利益的沖突,造成我國信息資源公共政策水平較低、效率較差。比如:在落實中央政府關于離退休職工待遇問題上,某些省市由于財政問題,雖然中央文件已下達,卻拒不執行。

多數離退休職工甚至根本不知道該文件的內容;又如,2006年以來,面對股市繁榮發展,為什么總有人能比普通投資者更先獲得國家政策變化走向,在大漲大跌之際及時買進或賣出大量股票,從中謀取利潤?這些都是信息披露過程中存在漏洞的典型案例。

真正有效地配置信息資源,應該在充分掌握我國信息資源分布和利用規律的基礎上,通過科學的管理,加強信息資源的整體化建設,并建立全國性或區域性的信息資源管理與監督網絡。同時通過信息資源共享,減少不必要的內耗,提高效率,促進我國經濟各方面發展。

2.2自然要素與社會要素從自然要素來看,中國地大物博,但東、中、西部地區人文地理特點差別很大。

其中中、東部地區自古以來就是魚米之鄉,物產豐富,交通便利,為經濟較發達地區,而西部地區則為經濟欠發達地區。但是西部各省市區卻擁有659萬平方公里的面積,占全國總面積68.65%;人口有3.1億,占全國人口總數的24.6%。15~34歲的西部青年約占西部人口總數的29.6%,低于全國青年占總人口的比例(32.47%)2.9個百分點。西部地區0~14歲的人口數約占人口總數的21.5%,略高于全國少兒占總人口的比例(20.51%)。35歲以下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西部地區為51.1%,全國為52.98%,兩者相差為1.88個百分點[2]。

從社會要素來看,收入水平高低決定人們對某種信息資源消費的可能性,也影響著人們接受教育的可能性。資源使用者受教育程度越高,信息資源效用的實現程度往往越大。而人們受教育程度又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其對職業的選擇,以及將來收入的水平。

調查研究發現,西部青年平均受教育年限遠弱于全國青年,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和大學毛入學率均顯著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尚未同等地享有高等教育大眾化帶來的實惠,入學年齡比全國青少年的高。

2004年,我國15歲以上的文盲率達10.3%,西藏、青海、甘肅、貴州、云南等西部地區高達44%~16%[2]。

根據《國家信息化指標體系構成方案及說明》[3]規定,每千人中大學畢業生比重反映信息主體水平,是國家(地區)信息化考量的重要指標之一。

此外西部青年就業比例低于總體水平,失業率卻高于總體水平。從在業人口的行業分布上看,西部社會就業人口主要分布在農林牧漁業(65.1%)、制造業(6.8%)、批發零售業(6.7%)和建筑業(5.1%)等行業。而根據《國家信息化指標體系構成方案及說明》規定,信息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以及信息產業對GDP增長的直接貢獻率是國家(地區)信息化考量的重要指標,而對于一個在電子、郵電、廣電、信息服務業等信息相關產業低就業率的地區而言,該地區信息產業的增加值以及信息產業增加值中當年新增部分與GDP中當年新增部分之比明顯不如高就業率地區。

2.3信息素質與能力要素信息素質與能力和居民受教育程度以及地區信息化水平相關。

調查研究發現,多數西部青年關注時事,電視是西部青年獲取時事新聞最主要的媒介,但通過廣播、網絡獲取時事新聞的比例較低。在是否使用過電腦上,西部青年中使用過電腦的比例為28.9%,西部居民中使用過電腦的比例為15.6%。前者是后者的1.85倍。

東西部之間的數字鴻溝比較明顯,這給西部青年的信息化帶來了不利影響。據統計,我國信息化程度排位于前10名的省區沒有一個在西部,而排列最后4位的都在西部。西部信息化水平指數最低的省份西藏省信息化總指數僅為0.457,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75%,僅相當于北京的52.64%。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6年7月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東部與中西部網民普及差距依然很大。

2.4信息基礎設施要素信息產業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占全部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比重也是國家(地區)信息化考量的重要指標。

近年來我國信息基礎建設取得長足發展,以2008年為例:全國電話用戶新增6909.2萬戶,總數達98203.4萬戶,達到91273.4萬戶。全國移動電話用戶新增9392.4萬戶,達到64123.0萬戶。全國網民數凈增0.88億人,達到2.98億人,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位?;A電信企業的互聯網撥號用戶減少503.3萬戶,達到1437.7萬戶,而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凈增1701.0萬戶,達到8342.5萬戶。國光纜線路長度凈增99.1萬公里,達到676.8萬公里。其中,長途光纜線路長度達79.3萬公里。固定長途電話交換機容量減少4.7萬路端,達到1704.6萬路端;局用交換機容量(含接入網設備容量)減少155.7萬門,達到50878.9萬門。移動電話交換機容量凈增28854.6萬戶,達到114350.8萬戶?;A電信企業互聯網寬帶接入端口凈增2388.8萬個,達到10928.1萬個。全國互聯網國際出口帶寬達到640286Mbps,同比增長73.6%[4]。

3促進信息資源合理配置的公共政策設計

3.1加快體制機制創新,完善相關信息資源配置法律環境目前,全球已經有60多個國家分別制定了信息公開法律規定。美國在上世紀就已經制定了信息公開法。歐盟大多數國家都制定了信息公開法[5]。這些法律的出臺都在一定意義上使政務信息資源的增值開發利用成為可能。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6]已經于2008年5月1日起施行。通過信息公開,使公眾能夠通過各種有效途徑依法公開、公平地獲取信息資源,標志著我國信息公開制度正在走向完善。該條例的實施具有以下作用促進信息資源合理配置的公共政策設計a.制定信息公開制度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信息壟斷。b.鼓勵信息資源開發與再利用,該規定明確了行政機關依申請公開政府信息,應當按照申請人要求的形式予以提供;無法按照申請人要求的形式提供的,可以通過安排申請人查閱相關資料、提供復制件或者其他適當形式提供給申請者,并且對費用問題做了相關規定。c.鼓勵電子政務的建設,使公眾能更為便捷地獲取政府信息及服務。各級政府形成的文件等能通過電子政務直接獲得,避免了上級決策在落實過程中,由于地方利益,下級政府對政策及規定拒不公開的現象發生。然而僅僅一部條例是不夠的,信息資源配置的法律環境有待進一步加強和完善。

a.對于信息公開的時效性,哪些信息是必須第一時間公開的,哪些信息是可以幾個月后公開的,條例中界定不明顯,容易出現漏洞。b.條例雖然規定了可以通過實行政府信息公開工作考核制度、社會評議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等措施對信息公開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但考核的標準如何制定、社會評議制度的可操作性仍然值得商榷。c.信息公開條例是針對全國而言的,而各個地區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行政水平等多方面的差距,此條例在執行時,應考慮地方實際情況,同時對地方尤其是落后地方的培訓是必要的。此外,作為補充,如何確保地方法規與國家法規不矛盾,如何確保地方的貫徹實施,都期待與該條例的相關配套法律盡快出爐。d.僅僅政府信息透明公開是不夠的,對于某些非政府機構也應該建立相應的信息公開制度(如證券市場等)。e.為適應當今社會發展,原有信息資源相關法律應及時修訂。

3.2推進公益性信息服務,促進公益性信息機構的健康發展一方面規范和發展公益性信息機構,保障公益性信息機構要不以營利為目的。對政府性質公益性機構保障投入和政策扶持,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投資設立公益性機構。另一方面積極向公益性信息機構提供必要的信息資源,提高公益性信息服務的普遍服務能力。加大縮小“數字鴻溝”的工作力度,特別要加大對欠發達地區、農村、社會弱勢群體提供公益性信息服務力度,加大在欠發達地區和農村建設公益性信息服務基礎設施的力度。

我國先后于2004年12月和2006年3月出臺了《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見》和《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就加強信息資源的公益性開發利用和服務提出了指導性意見。但這些政策意見要真正發揮作用,還有賴于操作性的配套政策措施的出臺,如:明確在哪些重點領域實行信息資源的公益性開發,政府如何從投入上給予支持;在取消農業稅費的農村,開展公益性信息服務,資金投入如何解決,等等。

3.3政府指導下合理促進市場調節大力發展信息資源產業,促進信息資源進一步合理配置對于涉及文化信息、出版、廣播影視、咨詢、廣告、市場調查、網絡游戲、互聯網信息服務等眾多行業的“信息資源產業”

而言,市場的手是無形卻是有力的。要加快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市場化進程,通過市場的調節促進各行業之間的健康發展,保障信息資源配置的合理的首要要素是保障市場的健康有序發展。這需要政府研究制定促進信息資源產業發展的政策和規劃,依法保護信息資源產品的知識產權,以及建立和完善信息資源市場監管體系。

4總結

信息時代信息資源配置的區域性差距就意味著不同地區人群的發展差距。信息時代的不平等早已不僅僅是分配的不均,更嚴重的是發展機會的不平等。然而信息資源配置的區域性差距很難靠市場調節而自然縮小,信息資源的合理配置有賴于政府建立長效機制。

政府在制定政策時既要考慮效率,也要考慮公平,而影響信息資源配置的眾多因素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實施者動態把握。

參考文獻

[1]馬費成.信息資源管理[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44-58

[2]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課題組.中國西部青年發展報告

OL].[2008-09-15].

[3]中國信息產業部.國家信息化指標體系構成方案及說明

[4]上海市信息服務業行業協會.2008年全國電信業統計公報

[5]國外政務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法律環境[EB/OL].[2008-09-11]

[6]國務院辦公廳.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