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特種設備檢驗機構知識管理

時間:2022-10-24 10:31:12

導語:淺談特種設備檢驗機構知識管理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談特種設備檢驗機構知識管理

摘要:首先論述了我國特種設備檢驗機構知識管理特點,在此基礎上從機構的主營業務角度分析了機構知識就是各種資源綜合的本質,并從機構內實物資源、數據資源、信息資源、模式資源、技術資源定義的角度分析了機構的知識構成,為特檢機構進一步開展知識管理打下基礎。

關鍵詞:特種設備;檢驗機構;知識管理

1特檢機構與知識管理

特種設備是指對人身和財產安全有較大危險性的鍋爐、壓力容器(含氣瓶)、壓力管道、電梯、起重機械、客運索道、大型游樂設施、場(廠)內專用機動車輛。由于特種設備的特殊性,在特種設備安全法中對從事特種設備的監督檢驗、定期檢驗的特種設備檢驗機構,以及為特種設備生產、經營、使用提供檢測服務的特種設備檢驗檢測機構(本文下稱特檢機構)都進行了特別的規定。各特檢機構所開展的工作會略有不同,一般來說各特檢機構的主要工作職責會包括:法定范圍內特種設備的監督檢驗和定期檢驗;非法定范圍內設備的委托性檢驗檢測;特種設備的安全評價工作;無損檢測工作;與特種設備相關的科技研發性工作;與特種設備相關的培訓考核工作;接受有關部門的委托對特種設備事故進行專業技術鑒;提供特種設備生產、安裝、維修、使用和檢驗技術咨詢及服務等。其中法定范圍內特種設備的檢驗檢測任務為其主營業務。在國家標準《知識管理第1部分:框架》(GB/T23703.1-2009)中,對“知識”的定義是:“知識是通過學習、實踐或探索所獲得的認識、判斷或技能?!睂Α爸R”的學術定義雖十分嚴謹,但在日常工作中并不十分易于理解和操作。只有結合了組織特定運營流程才可獲得具有實踐意義的知識定義。知識管理的定義為在組織中構建一個量化與質化的知識系統,讓組織中的資訊與知識,透過獲得、創造、分享、整合、記錄、存取、更新、創新等過程,不斷的回饋到知識系統內,形成永不間斷的累積個人與組織的知識成為組織智慧的循環。簡單來說,知識管理是對知識、知識創造過程和知識的應用進行規劃和管理的活動。目前我國對知識管理所進行的系統性的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多集中在創新型企業或研發機構。目前尚未有專門的針對檢驗機構尤其是特檢機構的知識管理研究。

2特檢機構知識的本質

對于特檢機構而言,其經營業務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特檢機構整體上是以國家法定的特種設備檢驗檢測為主線,以業務管理和資源管理為輔線的三條線并存的運營流程。具體運營流程見圖1?!爸鳡I業務”是特檢機構能夠存在的根本所在,主要是指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對特種設備進行的監督檢驗和定期檢驗。主營業務的開展是一個過程,通過這個過程將客戶的檢驗檢測需求轉化為以檢驗報告為輸出主體的結果。主營業務的本質是完成客戶的檢驗檢測需求。“業務管理”的目的是保障主營業務可以按照一定的時間、路徑和質量完成。包括有質量管理、需求管理、流程管理等內容,通過業務管理輔線可保障特檢機構的正常運行和檢驗報告結論的正確性?!百Y源管理”的目的是保障主營業務具有更高的效率。在特檢機構完成主營業務的過程中,檢驗人員的檢驗依據是機構所制定的作業指導書,檢驗過程會利用機構提供的檢驗儀器,并采用一定的檢驗檢測方法獲得數據,經過與技術要求比較后,通過主觀判斷出具體項目是否符合要求,最終出具檢驗報告。在這一過程中的作業指導書、檢驗儀器、檢測方法、主觀判斷過程、參照技術要求等都是特檢機構的資源,即廣義上的機構知識。但這些資源(知識)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各種信息和經驗的無序集合,而是一個動態的、與人相交互的系統,只有在人的使用過程中這些資源(知識)才體現出了其價值。因此廣義上來說,特檢機構的知識本質就是機構的各種資源,對知識的管理就是對機構資源的管理。知識管理的目的就是對原始的資源(知識)進行增值加工,形成更具有參考價值的資源(知識)。

3特檢機構的知識構成

從不同的角度對知識有不同的分類方法。從實用角度來說,知識分可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兩大類。顯性知識通常是以一種可視化的方式表現,如文檔或文件的形式,其一般可用一種正式的、系統的語言來表述,可以通過作業指導書、儀器說明書、使用手冊等形式進行共享。隱性知識則通常是指在人腦中存在的形態,即通常所說的技能和經驗,是一種高度私人化,較難用系統的語言、公式等形式進行表達的知識。對特檢機構而言,大量的知識是處于隱形狀態的,有經驗的檢驗人員的高超技能和豐富經驗往往無法通過文檔的形式完全表現。從知識的載體形式和加工手段的不同來分,特檢機構的知識資源又可具體分為實物資源、數據資源、信息資源、模式資源和技術資源等幾類。(1)實物資源:主要包括特檢機構內的軟件資源和硬件資源。對于特檢機構,知識資源從無到有的產生過程需要通過實物資源的使用來完成。通常來說,實物資源是一種顯性資源或經過較簡單的加工就可轉化為顯性資源。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特檢機構所擁有的技術專家是一種人力資源,是一類特殊形式的實物資源,是最有價值的隱形知識擁有者,對其知識的顯性化轉化是特檢機構知識管理的一個重要步驟。(2)數據資源:這類資源是一種數字化的知識形態,其可通過標準化技術,獲得有序化的特征。特檢機構的數據資源包括了檢驗數據、客戶數據、設備數據、科研數據等。檢驗數據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類,其是一種動態數據,產生于每次檢驗過程,通常是以不同形式、不同格式無序化的方式進行了保存,使得該類知識資源的可訪問性和利用率較差。(3)信息資源:這類資源是在各類數據資源標準化加工后進行分析整理后獲得的,通常是指具有特定結論的文檔,如作業指導書、檢驗報告、評價報告、分析報告、案例分析等。信息類資源對檢驗業務的支持主要體現在對工作的參考、指導或約束等方面,但由于其最大的特點是以文檔的方式存儲,各個資源的格式和結構都不相同,一般員工想從中快速的獲取信息和知識的難度較大。(4)模式資源:所謂模式就是指人們在長期工作過程中總結形成的被驗證有效的工作過程。對于特檢機構來說,兩種典型的模式資源類型是設備的檢驗過程和質量管理過程。機構中的常規檢驗模式一般可以用流程來表述,通常包括任務接收、任務分配、任務管理、現場檢驗、結論判斷、報告出具、報告發放等過程。理想狀況下,檢驗人員按照作業指導書的要求進行檢驗,可以獲得完善的檢驗結果,但檢驗流程的執行是依靠人,人在工作執行中難免會存在缺陷,因此特檢機構的質量管理過程也是一個重要的模式資源。(5)技術資源:這類資源是指組織的設計成果和技術研究成果,在特檢機構內一般是指檢驗人員在檢驗過程中對某類設備形成的獨特的檢驗檢測方法和手段,這種方法和手段可以在進行同類型設備檢驗時獲得重用。對于這類資源的創造者來說,可以從項目操作過程中提取出資源的特征,在進行其他類型設備檢驗時,根據兩類設備的差異性,進行有針對性的改變而形成新設備的檢驗檢測方法。而對于其他人員來說,重用過程會顯得較為困難。

4結語

在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特檢機構要想生存和發展,就必須把各類知識與人進行有機結合,實行有效的知識管理,以使機構的知識增值。知識管理是一項技術,也是一種管理,更是一種文化,通過特檢機構知識管理體系的建設,可使機構成為學習型機構,通過知識采集、知識分享,實現機構知識增值,增進機構的核心競爭力,促進特檢機構的快速發展壯大。

作者:張慎如 胡靜波 單位:南京市特種設備安全監督檢驗研究院

參考文獻:

[1]GB/T23703.1-2009,知識管理第1部分:框架[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9.

[2]周志田,楊多貴.科研機構知識管理體系初探[J].中國科技信息,2008,(13):330-331,336.

[3]俞民.知識管理在H公司的應用研究[D].南京:南京郵電大學,2015.

[4]田峰.智能制造時代的研發智慧知識工程2.0[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