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改革下航空公司發展戰略轉型探討

時間:2022-09-05 09:25:00

導語:供給側改革下航空公司發展戰略轉型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供給側改革下航空公司發展戰略轉型探討

摘要:在經濟新常態下,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我國民航業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航空公司應積極進行戰略調整,打造核心競爭力,開創新生優勢,為國民經濟發展貢獻力量。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航空公司;戰略轉型

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民航業發展的關鍵時間節點。當前,我國在消費領域出現明顯的供需錯配,國內消費增速拾級而下,國民對國外產品的熱情卻日益高漲,國內航空客運增速緩慢下行,但跨境出游卻持續升溫。這意味著,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并不是消費需求不足,而在于國內市場產品無法滿足消費需求,實行供給側改革迫在眉睫。從民航業的供給側改革來說,我國的航空公司要通過提高民航產品創新能力實現消費需求的升級,要通過全面提升民航產業的服務水平實現消費結構的升級,要通過提高民航產業的國際影響力實現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要通過加快轉變民航業增長方式破解資源環境約束,要通過不斷開拓創新實現民航強國戰略。

一、供給側改革形勢下航空公司實施戰略轉型的必要性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通過創造新供給和提高供給質量來擴大消費需求和推動消費升級。從政府層面來說是簡政放權,創造好的市場環境;對企業來說,則是改革創新,提供好的產品供給,創造新的消費需求的時機。目前,我國國內航空市場出現了結構性變化,一是航空市場的結構性變化,體現在運力過剩、國際增長快于國內增長、自費旅客增長快于公費旅客增長的新常態;二是整個交通運輸體系的結構性變化,旅客對出行品質的要求和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各類交通手段都在爭奪旅客資源,體現在高鐵、高速公路、郵輪經濟對航空運輸沖擊持續化;三是競爭態勢的結構性變化,體現在國外航空公司對本土航空公司的沖擊、地方航空對國有航空的沖擊、低成本航空對全服務航空的沖擊日益加劇。雖然,基于目前航空市場的航油價格優勢以及良好的市場需求,我國航空公司也實現了穩步發展。但是航空公司能否長期實現盈利,應如何進一步開辟市場,創新發展,順應市場結構性變化,是值得關注的問題。在國家推進供給側改革的大環境下,航空公司應積極通過戰略轉型轉變傳統思維,探索發展機遇,不斷提高產品創新能力、市場開拓能力、客戶服務能力和企業管理能力,有效促進產業轉型升級,釋放消費潛力,實現航空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將航空產業的供給側改革落到實處。

二、航空公司戰略轉型的具體措施

1.制定競合發展戰略,加強空鐵聯運合作

傳統觀念認為只有在競爭中占據優勢地位,才能使企業本身得到更好的發展,但是在現在復雜的經濟環境下,企業的經營活動其實是一場特殊的博弈,是一種可以實現雙贏的非零和博弈,要制定合作與競爭理念相結合的經營戰略。近年來我國高速鐵路快速發展,營業里程達到了世界第一,對民航形成了巨大沖擊,但空鐵聯運模式在為市場提供新的服務產品的同時,也開啟了中國民航和鐵路合作共贏的新模式。對此,航空公司應積極與鐵路運輸企業開展合作,將短途鐵路運輸與航空公司中長航線相結合,通過與全球航線網絡的延伸銜接,創建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發展通道,為中轉旅客提供“立體化”、“一條龍”的服務,更好地滿足國際旅客在國內的中轉需求。在此模式下,航空企業可將空域資源轉移到更有需求的長線領域,這樣既可進一步優化航線結構,拓展輸送渠道,獲取更高的收益,也可實現雙方合作共贏。同時,通過資源共享,民航和高鐵可以實現在旅游酒店、物流業務、商貿餐飲、文化傳媒、企業管理、人員培訓等領域的深度合作,有利于延伸整個服務價值鏈,實現航空公司由傳統的航空承運商向現代集成服務商轉型。

2.定位目標市場,針對性滿足出境需求

隨著我國與國際間的交流合作日漸頻繁,以及國民出境游需求的日益增長,我國航空公司積極開拓國際航線市場,在近年來發展中呈現出口岸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國際航線穩定增長的新態勢。以國航為例,2016年夏秋季國航經營的客運航線條數達到380條,其中國際航線103條,地區航線16條,國內航線261條,通航國家(地區)40個,通航城市176個。2015年三大航空公司在國際航線上可用座公里分別增長18.95%、24.34%和30.71%。同時,國內航空公司在國際航線上的拓展,也在一定程度上縮減了外航在我國的市場占有率。雖然國內航企對開辟國際化航線的積極性很高,但仍需進一步明確目標市場,通過市場調研分析、了解旅客出境的主要航線和目標區域,根據客戶需求針對性地加密國際航線布局,通過精準定位開拓國際市場,節約開發運營成本。

3.制定差異化服務戰略,提升客戶滿意度

當前,各航空公司同質化服務現象較為突出,基于競爭壓力都在壓縮成本,如何在控制成本的同時高效滿足旅客需求是航企亟須解決的問題。航空公司率先實行差異化戰略,以顧客個性化需求為出發點有效提供增值產品服務,將成為搶占市場的突破點。在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航空公司不應只依靠增加航線和投入運力來提高客戶滿意度,要針對旅客不斷提升的消費需求,提供獨特的航空服務體驗和服務。對此,航空公司應采取問卷調查方式收集數據,根據不同客戶群體需求細分市場,推出相應產品。一是航班增值服務,如機上WIFI、優先選座、優質餐飲、娛樂項目等;二是第三方企業的傭金收入,比如與第三方企業或平臺合作開展的租車、機場接送、酒店預訂、景點門票預訂等服務;三是會員積分服務,如航空公司與銀行合作推出聯名會員制信用卡,通過刷卡消費累積積分或里程數,兌換服務及機票等。這些個性化服務項目,既滿足了不同旅客的個性化需求,也為航空公司拓展了新的盈利空間。

4.打造智慧型供應鏈,提高物流服務水平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人對國外產品的需求日益增加,消費者在關注產品質量和價格的同時,對物流時效性和服務品質越來越重視。近年來,“互聯網+”理念的提出,以及各大電商平臺的迅猛發展,更是給傳統航空物流業帶來無限的拓展空間。智慧供應鏈在“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方面的巨大潛力,恰好能夠推動航空公司業務形態、商業模式、技術能力的全面升級。航空公司應通過與物流企業、生產制造企業進一步合作,將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應用在產品訂造、智能配貨、在線查詢調度、自動配送等領域,生產企業可通過互聯網和云端實現物流訂單便捷管理、合理配載、智能調度、跟蹤、交付等操作,而消費者只需通過網站、移動APP進行操作,就可實時產品需求、定制要求、運輸需求等資訊,實現產品從生產制造到銷售全程的精益化、智能化和可視化管理操作,最終形成“個性化定制—服務型制造—智能化運輸”的智慧型供應鏈。為此,航空企業應以客戶需求為導向,積極與生產商、技術開發商、物流服務商開展合作,催生航空物流的新業態,使其成為航空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

作者:周興華 單位:中國民航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