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護理員媒介形象呈現與建議
時間:2022-07-06 04:36:53
導語:養老護理員媒介形象呈現與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養老護理員的需求量不斷增加。近年來,養老護理員缺口大、行業吸引力小成為困擾社會的難題。職業形象的媒介呈現往往影響著公眾對某一行業的整體印象。本文對《人民日報》中養老護理員媒介形象的呈現進行研究,試圖為媒介如何更好地塑造養老護理員的形象探索經驗。
關鍵詞:養老護理員;媒介形象;人民日報
國家統計局報告顯示,2019年,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增至12.6%,0歲至15歲人口比重為17.8%,人口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預計“十四五”我國將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①。人口專家預計,2035年前后,我國65歲以上的老人占總人口比例為20%。為解決養老問題,《全國民政人才中長期發展規劃》目標指出,2022年底前需培養、培訓養老護理員200萬人。然而,我國養老護理員還不足100萬人,行業人才缺口巨大。養老護理員這個職業名稱在2000年首次誕生于中國職場,雖歷經二十多年,但公眾對該職業依舊不太熟悉。被媒體塑造的行業媒介形象,直接影響著公眾對該行業的認知,間接影響著人們加入該行業的意愿。為增強養老護理員的職業吸引力,鼓勵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其中,研究該職業的媒介形象呈現顯得尤為重要?!度嗣袢請蟆纷鳛辄h和政府的喉舌,有著極高的權威性和廣泛的影響力。本文通過對《人民日報》相關報道的分析,對養老護理員在權威媒體上已被建構的媒介形象進行研究,為后續如何更好地建構形象提供參考。近年來,學界出現了不少養老護理員話題的相關文章。其中,多數文章從養老行業視角切入,探討如何壯大養老護理員隊伍,提高專業化水準;另有一些文章從教育視角切入,探討高校如何進行養老護理人才的培養。將媒介呈現和養老護理員的職業形象結合在一起進行探討的文章還沒有,故本文的探討對公眾認知養老護理員職業形象具有一定的意義。
一、樣本選擇和報道內容分析
本文選取我國最具權威和影響力的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近21年的報道進行文本分析,以探討養老護理員在權威媒體上的形象呈現。在知網中國重要報紙的全文數據庫中,以《人民日報》為報紙來源,以“養老護理員”為主題詞,以2000年1月1日至2021年1月1日為時間范圍,經過篩選,去除重復結果,一共得到有關養老護理員的報道25篇。根據需求對樣本數據分析如下。
(一)報道數量
總體上看,《人民日報》關于養老護理員的報道呈逐漸增長趨勢。如圖1所示,21年時間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2000—2011年,11年中未出現相關報道;第二個階段是2011—2017年,6年中每年都有相關發文,但發文頻率低;第三個階段是2017—2020年,3年中相關報道頻率上升,共有相關文章16篇?!度嗣袢請蟆返膱蟮琅c國家政策變化有著非常明顯的關聯,從這點上看,國家政策層面上對養老護理員職業的重視程度是逐漸加強的。但作為新興職業,《人民日報》對它的關注程度仍遠遠不及教師、醫生等傳統職業。
(二)報道欄目
新聞報道的版面分布能夠反映出媒體對于事件或報道內容的重視程度和報道策略。從版面分布進行分析,能夠反映出該媒體的重視程度和價值綜合判斷②。如圖2所示,在《人民日報》關于養老護理員的25個報道樣本中,有12篇報道出現在要聞、社會兩個欄目中,另有4篇出現在綜合和健康時空欄目中,少量文章散布在政治、國際、記者調查等欄目。要聞和社會欄目在《人民日報》中均位于較為重要的版面??梢?,《人民日報》雖然對養老護理員的報道數量十分有限,但卻把相關報道排在了較為重要的版面位置,側面顯示出對該職業有一定程度的重視。
(三)報道傾向
報道傾向直接體現出媒介所建構職業形象的傾向,也能直接影響大眾對該職業的大體印象。如圖3所示,依據正面、負面、中性三個標準對25個樣本進行劃分發現,16篇文章屬于中性報道,另有6篇正面報道和3篇負面報道??梢?,《人民日報》對涉及養老護理員的文章以客觀描述的中性報道為主,少有存在感情色彩偏向的文章。
二、報道中養老護理員的形象分析
(一)政策重視程度高,專業人員缺口大
《人民日報》作為黨和國家政策導向的輿論陣地,對行業的報道可以直接顯示出其在國家層面的政策形象③。伴隨著中國老齡化現象的日益加深,政策層面對養老護理員的重視程度不斷增加。樣本文章中頻繁出現的《養老護理員國家職業技能標準(2019年版)》《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方案(2019—2021年)》《關于促進家政服務業提質擴容的意見》《關于深入推進醫養結合發展的若干意見》《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等政府文件表明,養老問題、養老護理員培訓問題備受國家政策層面重視?!度珖裾瞬胖虚L期發展規劃》等多個文件指出,目前我國的養老護理員從業人員遠低于市場需求,行業缺口較大,養老護理員的增長速度趕不上人口老齡化的速度。
(二)職業形象呈現不清晰,職業吸引力不足
媒體對職業形象的清晰呈現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職業辨識度,體現社會對該職業的認可度。對《人民日報》上養老護理員相關的25篇文章分析發現,僅《養老護理員不看學歷看能力》一文標題中提及“養老護理員”,且全文圍繞該職業的相關話題展開,其余樣本文章的標題均未涉及該職業名稱,僅在文章內容中捎帶提及養老護理員。對提及養老護理員的文章分析發現,多數文章未提及養老護理員的年齡、性別等基本特征,僅有3篇文章明確提及養老護理員的年齡和性別,其中一篇交代清楚人物年齡為“95后”且性別為“女性”,另兩篇文章中則分別提及兩個維度———“女性”和“40—50歲”。分析發現,《人民日報》對養老護理員職業形象的呈現是模糊而不具體的,從樣本文章中不能總結出該職業人群的形象特征?!短嵘艺諛I規范化職業化建設水平》《醫養結合,“人才缺口”令人憂》等多篇文章指出,養老護理員作為服務業從業者,面臨職業門檻低、職業化程度底、職業流動性高、職業壓力大等問題。長時間較為固化的行業報道,給不少公眾留下養老護理員不是“好工作”的社會普遍印象,導致職業吸引力較低。
(三)報道領域集中,報道維度不足
分析樣本文章的具體報道發現,養老護理員形象在養老政策建議和養老模式革新兩個領域的文章中出現頻率較高,其他領域文章中很少出現他們的身影,報道領域集中化為該職業劃定了清晰的領域范疇。養老護理員相關文章的報道內容多聚焦行業概況,報道維度多集中在宏觀層面,對從業人員、人物故事的報道很少。職業形象是由一個個具體的“小人物”構成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使職業更加生動,具體可感的人物能為職業形象增添較多的感召力?!度嗣袢請蟆穼︷B老護理員職業的宏觀維度介紹豐富,而微觀維度不足,使大眾對該行業總體的認知較為深入,但是對具體工作和工作狀態了解不足。每一位養老護理員除職業身份之外還有社會身份,可通過報道養老護理員的家庭情況、學習情況、個人故事等,豐富大眾對他們的認識,了解到養老護理員就是生活中常常見到的你我他。
(四)熱詞“標簽化”明顯,職業認同感低
對樣本文章的熱詞進行歸類分析,熱詞中指代養老護理員這一職業的有“大姐”“小妹”“阿姨”“保姆”“護理員”等;描述養老護理員從業人群的有“閑散失業人員”“農村務工人員”“臨時務工人員”“打工人員”等;描述該類職業人群特點的有“中老年女性居多”“貧窮”“學歷低”;描述該職業呈現特點的有“臟重累”“壓力大”“流動性大”“沒保障”;描述該職業具體工作內容的有“喂飯”“倒大便”“擦身體”“陪護”等。養老護理員在媒體的相關報道中頻頻出現上述字眼,使得該職業在某種程度上被“標簽化”,使人們認為養老護理員是一個被逼無奈才會去選擇的工作,給大眾留下不光鮮亮麗、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的刻板印象。從一些報道中可以看到,不少養老護理員在面對記者采訪時表示,自己不愿意長時間從事該工作,一些老年人脾氣古怪,不好相處,自己在工作中受了不少委屈,等到自己年紀大了就回家養老等。另外,當下高等院校響應號召開設養老護理專業,但是該類專業從設立開始便面臨招生難的問題,多數家長不愿意自家孩子報考這類專業,認為照護工作“不體面”,且職業門檻低。該專業招收的學生往往是未被第一志愿錄取,無奈調劑過來的。無論是從業人員的現身說法,還是專業招生面臨的窘境,均表明養老護理員的社會地位不高,職業認同感較低。
三、反思與建議
面對社會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的壓力,增加職業感召力,吸引更多人加入該行業顯得尤為迫切?;趯Α度嗣袢請蟆窐颖局兴尸F出的養老護理員媒介形象的分析,特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建立多元敘事主體,運用多種報道體裁
《人民日報》對“養老護理員”的報道,多選用行業專家或者政府官員對該行業進行描述,僅有少量文本對養老護理員進行了詳細的采訪,養老護理員處于失語狀態。為避免自身限定思維對養老護理員群體片面化的新聞操作,真正做到全面、客觀、公正,行業主管部門及各養老護理機構應提高宣傳意識,除利用自有的新媒體賬號進行日常宣傳外,還應多聯系主流媒體設置議程,加強對養老護理員的采訪力度。同時,為增加養老護理員媒介呈現形象的豐富性,還需要建立多元敘事主體,在媒體采訪中不僅應加大對養老護理員現身說法的報道,還應增加對其親朋好友、養老院領導、醫護人員等與養老護理員生活和工作中密切相關人員的報道,通過多主體敘事增加職業形象的立體性和豐富性。樣本文章中多采用消息、調查報告等體裁進行報道。這些體裁均以第三人稱進行客觀描述,而在新聞體裁中,自傳、記者手記作為第一人稱的描述,更加真實可感,親切自然的語言風格更適合建構“養老護理員”的媒介形象。建議綜合運用多種報道體裁,從不同角度加深對養老護理員職業形象的建構。
(二)重視正面報道,主動設置議題
《人民日報》中對養老護理員的報道體量較小,為數不多的報道中摻雜著“虐老”“欺老”等違背職業道德的行業負面現象。但是養老護理員形象不止職業道德這一個要素,還有職業能力和職業貢獻等其他形象要素。媒體在報道時,不應只著眼負面內容,對無私奉獻的先進人物也應進行宣傳。媒體呈現養老護理員形象時,應當更加注重正面報道,主動設置議題,塑造行業典型人物,樹立行業先進標桿,加大感人事跡的報道力度,增加公眾對該職業形象的好感。
(三)注重動態報道,致力形象脫貧
公眾對養老護理員群體基本形成了“體力勞動者、活多錢少、臟累差、保障低”的貧苦形象。這樣的形象與當下該職業從業人員的實際形象存在一定的出入。隨著互聯網和養老新模式的興起,不少養老護理員的工作模式、工作狀態均已發生了較大變化。“90后”“95后”的年輕面孔開始進軍該行業;國家高等院校開設相關專業來培訓職業需求的人才;工作稱呼由“保姆”“大姐”變成了“互聯網養老護理員”“家庭醫生”等帶有專業標簽的名字;工作內容開始出現“心理疏導”“陪聊天”“陪旅游”等更注重精神和心理健康服務的工作。面對職業的新變化,以《人民日報》為主體的主流媒體應抓住變化及時報道,動態呈現養老護理員的新面貌,用新的職業形象革新舊的職業形象,盡早幫助養老護理員擺脫受苦受難的低級勞動者形象,早日實現形象脫貧。
四、結語
新時代下,養老護理員作為我國養老產業的主力軍不應成為底層人員、低廉勞動力的代名詞。以《人民日報》為代表的當代主流媒體具有貫徹政策宣傳形象、重塑養老護理員新時代職業形象的作用,應極力呼吁全社會尊老、敬老、愛老,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養老護理員隊伍,為解決護理員職業缺口貢獻力量。
作者:朱劍卿
- 上一篇: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與實踐
- 下一篇:臨床路徑對甲狀腺腫瘤ESCA 評分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