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患者預見性護理效果分析
時間:2022-09-11 03:53:30
導語:精神科患者預見性護理效果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精神科患者在思維、感知以及情感方面均存在障礙,且多數情況下和現實生活之間表現為脫離狀態,易于產生各種不良事件,如自傷,攻擊以及燙傷等。同時,患者的意識也處在亢奮狀態中,容易產生危險因素,進而誘發護患之間的糾紛。預見性護理主要指的是護理人員以自身的工作經驗及專業知識,盡可能降低不良事件的出現概率,提高精神科患者的安全護理質量。因此說,能夠在精神科護理工作中運用該護理措施。對此,本文主要研究預見性護理對提高精神科患者安全護理質量的效果,現研究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在本院2018年1月~12月收治的精神科患者中選取56例作為對照,2019年1月~12月收治的精神科患者中選取56例作為觀察組。對照組:男30例,女26例;年齡30~69歲,平均(47.3±5.6)歲;觀察組:男29例,女27例;年齡29~71歲,平均(47.7±5.9)歲。1.2方法。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密切觀察患者疾病狀況,進行安全護理避免患者產生意外行為。在患者的疾病發作階段,需要加大對患者的關注力度,在此基礎上,有效防范患者在病情發作過程中出現攻擊他人、自傷、走失等方面的問題。與此同時,護理人員還需要密切關注患者的病情變化情況,按時與主管醫生溝通,確保主管醫生能夠針對患者的情況有針對性的給予治療。觀察組患者實施預見性護理,在正式開始對患者進行護理之前,醫院方面需要先建立預見性護理小組,預見性護理小組的成員主要包括主管醫生、責任護士以及護士長,根據患者的病情情況確定預見性護理方案,在此基礎上,護士長以及主管醫生需要對護理人員的工作進行監督,確保相關護理方案能夠切實得到落實,除此之外,還需要做好針對預見性護理小組成員的培訓工作,確保預見性護理工作能夠高質量的展開。具體護理工作開展過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1)心理護理。因許多患者的自知力均較差,所以護理人員不可與患者爭辯其是否存在精神性疾病,需耐心勸導患者住院治療。在住院過程中,許多患者均不適應于醫院的環境,會產生恐懼及焦慮等消極情緒,而對此護理人員需耐心為患者介紹醫院的環境,以及作息制度等,讓患者能夠感受到被關心和溫暖,進而則利于消除患者對于住院環境的陌生感,增進患者對于周圍人和事物的熟悉感[1]。(2)實施強化管理。檢查患者是否攜帶危險物品,記錄患者的意識與精神狀態,對于急性期的精神科患者來說,更是須強化安全護理,盡可能避免患者產生不良行為。與此同時,護理人員還需要每天對病房周邊的環境進行檢查,針對病房周邊存在的安全隱患問題需要及時予以排除,在此基礎上,有效避免患者在日常活動的過程中受到傷害。(3)要做好針對患者的飲食護理工作,精神病患者在日常發病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不配合護理人員工作的情況,其中,最常見的問題就是不按時進食,甚至會出現將食盤打翻的情況。因此,護理人員在為患者制定飲食方案的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患者自身的飲食偏好,保證營養的同時,使患者能夠主動進食,在此基礎上,有效避免患者在接受治療期間出現營養缺乏的問題。1.3臨床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不良事件出現情況,包括走失、攻擊、墜床、自殺、自傷、以及燙傷這六項指標。不良反應出現率=(不良反應例數)/本組患者數×100%。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5.0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見表1)
3討論
精神科患者的病情往往較為復雜,且多數患者均存在危險行為,如攻擊,自傷以及自殺等。因此說,精神科護理工作的開展也具有較大難度,稍有不慎,則會產生不良事件[2]。以往,在對精神病患者進行護理的過程中,多數情況下采用的都是常規護理方式,這種護理方式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長達到對患者進行管理的作用,但是,從現實的角度來講,這種護理方式在風險防范方面存在諸多不足,由于精神病患者的情況相對特殊,很多時候,他們自身并沒有獨立的行為能力,因此,他們在接受護理的過程中發生風險問題的概率也要高于其他疾病的患者,而且從患者家屬的角度來講,他們普遍認為醫護人員有對患者進行管理的義務,一旦患者住院接受治療的期間發生問題,就非容易引發護患糾紛。因此,從本質的角度來講,這種護理方式無法完全滿足患者的現實需要臨床護理效果十分有限。預見性護理措施能夠針對患者的發病規律和發病的主要特征,來有效防范可能產生的不良事件,如在日常工作中,需多加檢查是否存在安全隱患,并且還需強化對于存在自殺傾向、以及自傷傾向患者的護理,以避免產生意外情況,以此來提高精神科患者的安全護理質量。另外,在精神科護理工作中,若能夠有效實施預見性護理措施,也利于增強護理人員的安全意識,以及應對風險問題的能力,使護理人員能夠更為有效的開展精神科護理工作,與此同時也能夠在最大程度上避免護患之間產生糾紛問題[3]。護理人員在采用預見性護理方式對患者進行護理的過程中,通過與患者進行溝通,能夠及時了解患者內心真實的想法,對患者可能出現的行為進行預測,在此基礎上,根據實際需要對患者的情緒進行安撫,提升患者對于護理人員的信任度,使患者的護理需要能夠最大限度的得到滿足。保證護理質量的基礎上,最大限度的保證保證患者的安全,確保護理人員的工作能夠順利展開。對于精神科護理人員自身來說,其在護理工作中,也應具備超強的責任感,耐心對待于每名患者,獲得患者對其的信任與放心,這樣才更便于開展精神科護理工作,這對于實現護理人員自身價值也極具意義。
總之,預見性護理對提高精神科患者安全護理質量的效果尤為明顯,能夠顯著降低不良事件的出現概率,提高患者治療階段的安全性。所以說,值得在臨床中大力推廣預見性護理措施。
參考文獻
[1]李建斌.探究預見性護理對提高精神科患者安全護理質量的效果[J].心理月刊,2019,14(09):49-50.
[2]劉偉,劉榮,寧愿,王文蒼,李樹明,林霞.精神科護士護理專業核心價值觀和人文執業能力的相關性研究[J].護理學雜志,2018,33(15):59-61.
[3]聶莎,黃巧芳,嚴夏舒,張錦添.量化評估分級護理模式對精神科醫護合作關系的影響[J].實用醫學雜志,2017,33(13):2231-2233.
作者:孔媛媛 國磊 單位:濰坊市精神衛生中心精神科
- 上一篇:入院風險評估在精神科護理管理的作用
- 下一篇:細節管理在內科護理質控水平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