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教學中學案教學的探討
時間:2022-05-09 02:46:37
導語:化學教學中學案教學的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以人為本的原則
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如果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那么即使老師教的再好也是徒勞無功,因此,教師的教學活動要充分尊重學生的需要、興趣、愛好、追求,讓學生真正成為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和中心。在教學活動中,不管是什么教學模式,只有通過學生自己積極的認知活動,讓學生參與教學,參與探討知識的過程,才能起真正的作用。高中化學課程學案的編寫要重視化學實驗的本質和化學反應的原理,將雜亂的教學內容以有序、層次分明的形式展現出來。例如在學習必修一第一節“化學實驗的基本方法”時,可以先提問同學們,化學基本實驗方法有幾種?同學們回答有:“過濾與蒸發結晶、蒸餾與萃取分液”。然后教師通過展示圖片,讓同學們通過圖片來分辨哪個操作是屬于哪個基本方法,這樣同學們對這節課的知識脈絡都有了大概的認識。另外,學案的設計情境要有一定的現實價值和認知空間,不能僅僅列舉一些知識點讓學生去死記硬背,而是要重視學生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的培養。
2.問題化思想性的原則,強調先學后教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去學習能夠起到更好的學習效果,因此,老師在學案的設計時要遵循問題化思想性的原則,將知識點轉變為探索性的問題點。學生帶著問題去翻閱書本,進行自主學習,并嘗試著自己解決,對于沒有解決的問題就是課堂重點聽講的內容,也可以提出來與老師同學共同討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設置問題讓學生自己去學習,這樣不僅培養了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還讓他們體會到獲取知識的成就感,將學生的潛在學習水平轉化為現有學習水平。教師的教學也更有針對性,學生都明白了自己需要聽什么,老師自然也就有了更明確的教學目標。問題的設置要注意不能太難,也不能過于簡單,既要讓學生夠得著,也要讓他們費一番心力。
3.層次化高效性原則
一個班級有幾十個學生,每個學生的化學基礎、學習能力都不盡相同,但是學案卻是統一的,要想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夠同步提高,就要對學案進行分層設計,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既要有基礎性問題適合基礎比較差的學生進行學習,也要有探究性問題供基礎比較好的學生提升。課堂的時間永遠是有限的,如何在40分鐘內完成教學任務是一個現實的問題,這里的完成教學任務不是教授多少內容,學生考了多高的分,而是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掌握了哪些終生受用的能力,養成了哪些良好的人格特征。要想實現這個目標,就必須使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學案的設計要精煉合理,滿足高效的原則,充分挖掘學生抽象概括的思維能力和靈活運用的思維能力,求精不求多,減少學生的練習量和學習負擔。
二、高中化學開展學案教學的流程
1.課前的自主學習
只有學生走在前面的教學模式才是好的教學,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是別人所不能代替的,先學后教,讓學生自己預習,發現問題,才能創造新的發展區域。灌輸式學習是下策的教學方式,學生需要自己去讀書、自己去領會,等到不能用自己的力量去解決時,老師再進行點撥、輔導。學生自己預習過后,更明確每一個章節中的重點和難點,帶著問題聽課也更能夠集中注意力,掌握學習的主動權。預習的過程,也是對舊知識的回顧和對新知識的認知,一個人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幾個人共同查找資料,小組合作解決。例如在學習選修課本中《電解與電鍍》的相關知識時,由于同學們剛剛學習過原電池的相關知識,明白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過程———電子的轉移形成電流。那么化學能又是如何轉化為電能的呢?課本上舉的例子是電解飽和食鹽水,并詳細講解了Na+和Clˉ在直流電的作用下是如何向兩級移動的,陽離子Na+向負極移動,在極板上得到電子被還原,而陰離子Clˉ向正極移動,在極板上失去電子被氧化。但是書本上對于離子的放電順序并沒有做一個詳細的講解,這就需要在學案中體現出來,幫助學生理解離子的放電順序,為進一步的學習打好基礎。
2.課堂的探究學習
要想讓學生的思維能力、知識的應用能力得到全面的發展,就不能遵循傳統的教學模式,而是要將課堂還給學生,老師在進行基礎知識的講解之后,大膽放手,讓學生根據預習的情況進行提問、討論、分析。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和引導者,而不是灌輸者課堂的主導者,老師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啟發和引導之后,讓學生自己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及時發現他們思維的閃光點,糾正他們思路的偏離。例如在講解電解的相關知識時,老師先對電解的原理、電解的過程、結果、離子的放電順序進行講解,不少同學就會提出疑問,如何來理解不同離子的放電順序。老師則可以列出陽極、陰極不同離子的放電順序,先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規律,然后再從氧化性、還原性的角度進行講解,陽極陰離子放電,放電順序與陰離子的還原性有關,陰極陽離子放電,放電順序其實是氧化性的強弱順序,從這個角度進行講解,學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3.課后鞏固學習,及時評價
所謂課后鞏固學習指的是在課堂教學的后段,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題,讓學生進行鞏固練習。對于基礎比較弱的學生,可以設計一些基礎題型、變式題型,中等學生主要注重綜合題型的訓練,基礎比較好的學生則在于發散性思維的培養。練習題的設計要符合教學的目標、教學的內容,與學案相呼應,秉著啟發式的教育原則,題目當堂獨立完成。老師針對學生預習的情況、課堂表現、練習題的完成質量對學生的學習作一個客觀、全面的評價,評價學生的探究過程、學習方法是否得當,學習態度是否端正,知識掌握是否到位,同時為學生進一步的學習指明方向。總之,學習的主人是學生,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學案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將他們引向科學的彼岸。
本文作者:周何強工作單位:雷州市第八中學
- 上一篇: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發展研究
- 下一篇:化學有效教學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