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收支與人民幣匯率論文

時間:2022-10-20 04:19:30

導語:貿易收支與人民幣匯率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貿易收支與人民幣匯率論文

1模型方程的分析與結論

首先以1981—2011年間的M和H做回歸并寫出回歸方程看兩組數據整體的擬合度以及反映相關性的系數是否明顯,然后再按照我國改革開放以后宏觀經濟發展軌跡分別做分階段回歸并分析其結果?;貧w方程及相關參數的系數顯著性檢驗值如表2所示。從上述方程及輸出結果來看:反映擬合度的R^2以及修正的R^2與反映整體線性相關關系的F值都相當低。因此我們得出以下結論:M與H相關性極不顯著,甚至可以說幾乎不相關。即中國經常項目下的貿易收支狀況與人民幣匯率變動并不相關。但從M與H參數前系數符號為負號可知,匯率升值將使貿易順差減小,即利于進口而不利于出口。這與匯率理論和實際經驗也相符。

2關于結論的原因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貿易收支除個別年份少量逆差外,大部分年份都實現了順差且呈現不斷增長的趨勢。不少人認為這主要是人民幣低估造成的結果。但通過本文的研究我們發現:中國貿易收支狀況與人民幣匯率并不顯著相關。那么也就是說單純的人民幣升值難以改善中國對美國貿易失衡狀況。從根本上講,美國對其他國家經常賬戶的巨額貿易逆差是當今國際金融制度的必然結果,也可以說是必然要求[2]。美元仍然是全世界的儲備貨幣,幾乎所有國家都需要美元作為最后清算手段。因此,各個國家客觀上都需要不斷增加美元供應。儲備美元就意味著多賣少買或貿易順差,要不就是向美國或他國借儲備貨幣,但最終還是靠貿易順差來償還。也就是說,這種貿易結算體系本身決定了美國等儲備貨幣發行國必然經常賬戶貿易收支逆差,而美國等發達經濟體經常賬戶貿易逆差很大程度上應歸咎于一種國際經濟制度問題。轉型經濟體的一個典型特征就是政府主導。因此,其經濟增長模式一般都屬于投資驅動型,并由此導致收入分配的結構性問題[3]。這種經濟增長模式在宏觀經濟層面表現為儲蓄始終大于投資,國內總供給大于國內總需求,國際需求自然成為國內生產過剩的對沖機制。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國際收支失衡最終是由一個經濟體的經濟增長模式所決定,與匯率無關。20世紀90年代以后,跨國公司的迅速發展也加快了全球制造業向低成本地區轉移的趨勢[4]。特別是2000年以來中國制造業水平不斷提高,幾乎承接了全部或大部分的國際產業轉移。而這也客觀上加重了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

綜上所述,中國經常項目持續順差主要是由當前國際經濟制度、貨幣傳導機制以及全球產業轉移等諸多因素決定的,與人民幣低估并無直接相關關系,因而單純強調人民幣升值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貿易失衡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經常項目下的國際收支順差越來越大,人們開始更多地關注宏觀經濟失衡問題以及人民幣匯率的變動趨勢。本文主要探討人民幣匯率與中國經常項目下的貿易收支之間的關系。按照中國經濟開放和轉型的步驟劃分為四個階段[1]分別做數據分析,第一階段(計劃匯率制):1981—1990年;第二階段(管理浮動匯率制):1991—1994年;第三階段(單一有管理浮動匯率制):1995—2005年;第四階段(彈性單一匯率制):2005—2011年。

作者:焦永香王宇單位:鄭州城市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