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舞臺式建筑設計理念研究
時間:2022-03-15 02:44:57
導語:戲劇舞臺式建筑設計理念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戲劇與建筑在歷史發展初期的同源性,就注定了兩者之間無法剝離的關系,戲劇舞臺設計與建筑的結構設計頗有異曲同工之處,在舞臺布局和結構樣式上借鑒建筑的符號元素,將建筑符號運用到戲劇中是舞臺美術設計一種較為常見的創作源泉與手法。但魯班獎建筑九寨天堂國際會議度假中心的設計師卻反其道而行之,將戲劇的時間、人物、地點、情節等元素搬上了建筑的“舞臺”,以身臨其境的體驗式經歷為賓客講述了一個跨越千年的傳統羌族文化與原始森林生活的饕餮故事,用戲劇舞臺設計的思路創作了一個獨一無二的經典建筑。
關鍵詞:戲劇舞臺式理念;舞臺美術設計;建筑美學;九寨天堂;九寨溝
1戲劇與建筑
1.1戲劇與建筑的關聯
在古希臘美學中,藝術起源于對自然的模仿,德謨克利特認為人類因為模仿鳥叫而學會了唱歌,這是一種直觀的、簡單的表達,而非理論。亞里士多德將藝術的起源上升到了理論階段,他認為藝術尤其是造型藝術的繪畫、雕塑等,是對自然與現實生活的模仿。而戲劇的起源與原始的巫術以及神圣的祭祀活動相關,人類早期對于自然的不了解造成了崇拜與恐懼,而巫術與祭祀活動則是人類對自然崇拜與恐懼的表現,呼喊式的舞蹈以及模仿表演是巫術與祭祀的特點,則逐漸演變成了戲劇。在原始巫術和祭祀活動中,空間的需要演變成特殊的、有別于世俗世界的空間創造,即人類需要創造一個特定的神圣空間用于巫術儀式和祭祀活動,比如瑪雅文化中的金字塔、中國古代祭祀的天壇、禮拜的教堂等,都在建筑空間上反映了巫術、祭祀活動與世俗隔離的神圣與精神價值??梢哉f巫術和祭祀的內容成就了戲劇,而配合巫術和祭祀內容的空間需要,造就了建筑。戲劇與建筑在歷史上找到了某種同源性。西方戲劇界的“世界即是劇場”,在中國也同樣能找到“劇場即是世界”的說法,戲劇將生活搬上了舞臺,其本質特征在于“演員圍繞著某種充滿矛盾內容的生活,以群體性的情感體驗,是解決矛盾沖突的一種過程?!痹?8世紀,由于人們意識的覺醒,以古代英雄為描寫對象的古典主義戲劇開始向現實生活發展,法國啟蒙運動家狄德羅提出了人物關系構成了情境,而情境的聯系組成戲劇的情節,所以在西方傳統戲劇理論中,情境是構成戲劇形式的基礎。而中國古代藝術中,對于“情境”也早有揭示,但更多地側重統一“人我”和“物我”的關系,在明代戲曲中“情境”說被沈璟引入到傳統的曲論中,不僅包含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同時將空間、景別等諸多因素納入到戲曲中。而“情境”在中國傳統建筑中,尤其是園林建筑中發揮得淋漓盡致,在園林建筑中空間的命名通常不以功能性為依據,而是更多以極富詩性意境的名稱,如拙政園中的“雪香云蔚亭”、“待霜亭”以四季觀景之異而命名,而“香洲”則取以香草喻性情高傲之意,體現了傳統園林建筑在空間意境上的無盡想象,園林的設計不滿足于空間和環境的一般設計,而是在創造“情境”,在特定的空間環境里體現了人與環境的關系,創造了諸多的環境與事件,在空間設計上賦予了更多的意義,而園林的整體是由眾多情境的組成,漫步其中好似經歷了不同的情景,猶如欣賞了一出美妙的戲劇。中國傳統園林建筑與戲劇都是在創造特定的情境,在精神層面上有異曲同工之處。
1.2建筑符號在舞臺美術設計中的運用
舞臺美術是戲劇的重要組成部分,業內有一個舞美設計頂半個導演的說法,可見其重要性。舞臺美術包括布景、燈光、服裝、化妝、道具等,是一門以演員為中心的空間藝術,在統一藝術構思中運用多種造型藝術手段,創造劇中環景以及更復雜、更多元、更豐滿的人物形象,渲染舞臺氣氛。在舞臺美術的創作中,戲劇的舞臺設計與建筑的結構設計頗有相似之處,在舞臺布局和結構樣式上借鑒了許多建筑的語言符號,呈現在舞臺造型中[1]。比如,中國園林建筑設計中的“留白”,最早源于中國畫的表現技法,利用園林中的“留白”符號,在舞臺上以點睛之筆余留空白,讓觀眾產生無限的想象空間,使之回味,其表現力更加空靈、豐富、更具魅力。此外,中國傳統建筑中的“取景”符號,則是園林以局部借景,丹青屏障,由繁入簡,有擋有露,或取或舍來表現出外部萬千的山山水水,而在舞臺上同樣以有限的地域空間,進行不同的組織,產生多層次的豐富變化,以小見大,運用了園林中隔斷、鏤空等部分景別的選取,變化出更多更有層次的構圖,讓舞臺在觀眾心中無限地延伸,以達到戲劇演出效果。再者,建筑在戲劇舞臺的表現形式也有體現:(1)對“藝術乃自然的直接復現或對自然的模仿”,以對自然環境的真實再現,以客觀、真實地創作藝術作品的現實主義風格,這類舞臺美術的設計以真實場景再現,表演者與觀眾如同身臨其境。(2)超現實分解與重構的表現手法:提取建筑符號元素中的特色,融入到戲劇舞臺美術設計中,以夸大等手法二度創作在舞臺美術中的應用,在保留建筑元素的同時,重新分解和重構了其中的元素,創作出具有超現實主義的全新藝術形象。(3)極簡主義:極簡主義是西方20世紀初期的現代主義。在建筑中多有體現,以簡約雅致的設計風格,以“少就是多”為核心思想。在舞臺設計中的極簡主義,以簡單明了的舞美設計,比如黑白等單色調作為舞臺主體顏色等,從而在戲劇表演中與人物的性格、情境等結合起來的戲劇空間,體現舞臺的純粹?!八囆g來源于生活”,舞臺美術設計師將生活中的種種元素吸納進戲劇舞臺的創作中,以舞臺造型藝術的形式再度表達,而建筑符號元素也是舞臺美術設計的重要來源之一。戲劇與建筑在歷史發展初期的同源性,就注定了兩者之間無法剝離的關系,舞臺美術設計對于建筑元素的借鑒由來已久,但可否運用戲劇舞臺設計的思想去指導建筑設計,將建筑群視為戲劇舞臺上的種種元素,將戲劇的時間、人物、地點、故事等整體構思放入建筑設計中,用戲劇舞臺理念講述富有豐富建筑文化內涵的故事?在美麗的九寨溝國家自然保護區旁,一座超五星級的國際會議度假中心完成了從戲劇舞臺美術到建筑的跨越。
2戲劇舞臺式的建筑設計理念
九寨天堂國際會議度假中心位于九寨溝甘海子地帶,距離九寨溝自然保護景區20km,占地3000多平方公里,建筑總面積15hm2,由五星級酒店、超五星級度假酒店、蠶陵古鎮博物館、溫泉中心等建筑群組成。建筑群采用扇形布局,酒店客房猶如伸展的五根手指,深入到繁茂的森林之中,與秀美的原始森林融為一體。鳥瞰整個度假中心,2排7棟具有后現代主義建筑風格的五星級及超五星級酒店呈扇形排列,組成了1200多間各種標準的酒店套房,5萬多平方米的鋼拱架全透明玻璃結構的酒店大堂與1萬多平方米的溫泉中心組成了兩個貝殼型的室內建筑單體,緊挨著的是2.6hm2的餐飲中心與會議中心,由各式的藏羌餐廳與西餐廳組成,酒店大堂外是天池滑冰場,旁邊是功能各異的9個會議廳。[2]整個建筑背靠群山,像一片綻放的花瓣,與這優美的群山峻嶺融為一體。主導九寨天堂國際會議度假中心大堂、古鎮、古建筑及溫泉泳池設計與施工指導的設計師羅平,畢業于上海戲劇學院舞臺美術系,一直在藝術創作領域從事舞臺美術設計工作,在業內頗有名氣。舞美設計專業的羅平對于符號有著特別的敏銳,而舞臺美術與戲劇、影視、美術、建筑、文學均有交織,這一切給予了羅平在設計構思上的寬度,而多年的舞臺設計經驗又塑造了他專業的深度。舞臺美術專業是根基,在多年的積累下,向其他專業領域拓展,而舞臺設計出身的羅平,以多年舞臺美術與大型文藝活動設計的經驗,對場景敘事策劃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在看他來舞臺就是一個世界,以戲劇舞臺為整體的設計思路,將建筑設計融為舞臺上的種種元素,而每一個元素都組成了內涵統一的“戲劇整體”,因此他在設計中更多地從大環境場景、建筑群的有機結合以及建筑文化內涵、故事等作為設計思路,將戲劇的時間、人物、地點等整體戲劇舞臺式的全盤構思放進了建筑設計的理念內。1999年,九寨天堂國際會議度假中心項目進入設計階段,在這樣一個充滿藏羌傳統文化、猶如人間仙境的原始森林里,建造一座五星級會議度假中心,是一種挑戰與冒險,是現代工業文明和悠久自然生態的對立與統一,在協調好現代建筑與原始自然環境的關系的同時,讓建筑講故事成為了設計師最初的大膽設想。會議度假中心應該是一個復合型多功能建筑群體,已有的案例讓太多的現代景區建筑和當地傳統文化遠離,用現在的話講叫“不接地氣”。設計團隊開始思考摒棄常規,尋求一種全新的設計理念,在歷時兩年對當地藏羌文化藝術的考察后,設計團隊拿出了現代建筑與藏羌文化結合的主題式酒店設計方案,用實體建筑搭建出了現代文明與傳統歷史之間的“戲劇舞臺”。設計團隊提出了隨坡就勢、因材設計、就地取材、就料施工的建筑設計理念,意在突出以人為本,給予賓客獨特的居住體驗。建筑采用了原始森林中的石料和木料作為主體材料,以保護環境為前提,完全采用古老羌族的營造法式,選取周圍的石禿山為石料源地,在考慮了能耗、成本、材料運輸、游客便利性以及后期的經營管理等問題后,最后決定選擇一塊已經砍伐過、較為集中與平坦的灌木地作為建筑的落腳之地,而砍伐的灌木就作為建筑的用料,在全國的木料砍伐禁令出臺以后,以周邊地區更換下來的木質電線桿為原料,大幅度的節省了材料成本、運輸成本以及最大限度地減小了環境破壞的代價。建筑群采用扇形布局,以酒店大堂為中心,客房區猶如五根手指一樣依地勢插入森林之中,仿佛與自然融為一體。其次設計團隊經過反復論證,為了最大限度地保留自然生態,即使得到許可砍伐的樹木,最后僅使用了計劃中的2/3不到。而隨坡就勢、因材設計、就地取材、就料施工地設計理念,也成就了九寨天堂國際度假中心建筑的不可重復與獨特性,設計師的堅持不僅體現在建筑設計風格與當地傳統藏羌文化結合,實現了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的對立與統一,更是為建筑群整體落成后,戲劇式兩種文明的對話做好了鋪墊。
3古老石頭建筑與現代高技派鋼結構建筑的戲劇式沖突
石頭是人類建筑歷史上最古老的建筑材料之一,其堅固、永久、耐用的材料特性符合人類追求永恒的生存觀念,石頭在建筑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3]。在九寨溝地區,由于獨特的少數民族風俗與文化,閉塞的生活環境塑造了藏族羌族獨特的建筑風格,在川西地區的羌族人民,由于歷史的戰亂逐漸遷往青藏高原的東部高原地帶,在這崇山峻嶺中繁衍生息,形成了世代依山而居、壘石為屋、鋪木為路的獨特文化,而當地的藏羌石頭建筑據《后漢書——西南夷傳》記載“依山居之,壘石為屋,高者至十余丈”,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設計團隊在對當地藏羌文化歷時兩年多的調研后,選取了羌族的碉樓、民居、石墻、圖騰石柱以及木制棧道等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帶領著一群有著精湛技藝的當地老工匠,采用了最古老的營造法式修建,在酒店大堂內打造了一個完整的藏羌部落,用最傳統的工藝打造出具有濃郁藏羌文化的傳統建筑群。在修建期間,設計團隊對木料精心挑選,對周圍環境的巖石、水質、土壤進行了深入的調研,摒棄了機械施工,用最原始的人工操作方法完成了藏羌建筑的修筑,雖然難度很大,效率也不及機械施工,但卻從內到外的保證了最原汁原味的藏羌建筑,也在客觀上降低了對自然景觀的破壞,讓賓客享受到了最原始與真實的世外桃源生活。而九寨天堂的現代建筑則以高技派鋼結構建筑為代表,酒店大堂與溫泉中心采用了全鋼結構支撐的弓形玻璃材質結構,以暴露的粗線條鋼結構作為支撐,以高效施工、大跨度空間設計、大面積作業展開等現代建筑的特點,以現代科技文明為基礎,完成了超五星級國際度假會議中心對現代化建筑的要求。從古老的石頭建筑到高技派建筑是歷史的演變,是文明的進化,也是傳統與現代的對立,但在九寨天堂國際會議度假中心的建筑布局中,卻巧妙地將兩者融入到了一個整體建筑群中。設計師在粗獷的鋼結構立柱支撐的玻璃穹頂下,采用營造法式修建起來的古老藏羌石頭建筑結合小橋流水等將自然景觀引入其下,形成了和現代文明遙相呼應的藏羌古寨,寨內的石砌房屋、碉樓、石墻、圖騰石柱、木質棧道等建筑,創造了一個充滿濃郁藏羌民俗和豐富歷史文化內涵的古樸部落。此外,設計師在寨內特意修建了藏羌文化的活動場所,在夜晚到來之際,人們可以圍著篝火舉行跳舞、烤羊肉等各種活動,游客似乎忘卻了身處一個超五星級的國際度假中心,而是擁抱了九寨溝特有的藏羌傳統文化生活,仿佛世外桃源一般。設計師以鮮明的民族特色與地域特色,從設計、施工到建筑群的落成,傳承了古老的建筑文化,其傳統建筑“天人合一”的思想意識不僅存在于漢文化中,也體現在了藏羌文化中,反映了我國傳統文化多元中的統一性。而代表現在科技文明的高技派鋼結構玻璃穹頂與古老石頭藏羌建筑形成了強烈的視覺沖擊,仿佛兩種文明在對話,而置身其中的賓客,既是這歷史舞臺上的“演員”,又是彼此欣賞的“觀眾”,仿佛經歷著在這穹頂之下,世外桃源般的古老生活與現代文明之間上演的跨越3000多年的故事,滿足了戲劇舞臺的時間、空間、故事、人物等元素,盤活了建筑的文化內涵,也將現代景區建筑融入到了當地的傳統藏羌文化中。建筑群中面積為5hm2的酒店大堂以及1萬多平方米的溫泉中心采用全鋼結構支撐的弓形玻璃材質結構,滿足了酒店大堂的空間需要,并在后期的施工中便于現場森林面的施工展開,縮短了建設工期。全玻璃穹頂的設計采用了世界最先進的生態環保理念,將自然的森林、湖水等都融入到了透明的玻璃穹頂建筑體內,與支撐的鋼結構形成了四面透明的通體,解決了建筑采光的問題并減少了能耗。白天整個酒店大堂無需任何人工照明,游客仿佛置身于原始森林之中,而酒店大堂沒有安裝中央空調,充分地利用了太陽能和地熱,建筑內采取恒溫控制的自動化環保技術,以保持恒溫。整個酒店大堂在設計團隊的多方手段運用下,不見一根管道,不見任何人工設備,隱藏了所有可見的高科技,保證了賓客遠離城市的喧囂,盡情享受這世外桃源的生活。九寨天堂利用現代建筑與傳統建筑搭建的舞臺更是在向后現代主義戲劇致敬,其突破了傳統戲劇中鏡框式舞臺的限制,打破了戲劇世界與現實世界的“第四面墻”,將“舞臺”與“觀眾席”融為一體,當賓客進入到酒店大堂的環境空間時,無意識地成為“建筑舞臺”中的演員,又做了彼此欣賞的觀眾。至此戲劇的時間、地點、人物、環境因素都融入到了舞臺式的建筑群里,將戲劇沖突引入到石頭建筑與高技派建筑的古老與科技文明對話中,將藏羌部落與水引入到全鋼結構支撐的玻璃穹頂之下,在現代文明的穹頂之下,隱藏著一個與世隔絕的古老部落,仿佛在舞臺上述說著兩種文明對立與統一的故事。
4室內現代設計與室外自然生態融合的“觀眾”體驗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與審美中,崇尚天地的自然思維模式下,中國人把自然的山水風景作為審美的觀照對象,由此巧妙地將建筑之美與自然環境之美相結合,特別在儒家與道家文化的影響下,山水中的“中和之美”得以特別推崇,如概括“山以五行,以木山為佳,水以多曲,以冠帶形為麗”。而“中和美”之核心在于“和諧之美”講究建筑之美與環境之美的和諧,在氣質上追求和平、寧靜、雅致、自然而不造作等。環境和諧之美最集中的案例便是中國的自然式園林藝術,其審美情趣與蘊含的哲理與西方幾何式園林的直露之美完全不可同日而語,中國建筑美學的最高理想是“意境之美”,其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審美情趣是建筑內涵精神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境界。而人類、自然環境、建筑三者的發展關系是建筑領域永恒的主題,中國傳統建筑中“天人合一”的觀念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創造建筑改善自然,建筑和自然的關系應該達到和諧統一,這樣的和諧不僅指建筑內外空間的和諧,更是與周圍自然環境的和諧,使建筑成為自然環境的有機組成部分。而這樣的觀念也無時無刻不體現在九寨天堂的設計中,設計團隊堅持戲劇舞臺的整體設計理念,建筑好似戲劇舞臺中的一個重要元素,但對于整個戲劇舞臺結構,它只是其中一個部分,必須和其他元素以及舞臺的整體結構達到和諧統一,形成舞臺式的整體觀,設計理念不是在原始森林中劈出一塊度假中心,而是要將度假中心融入到周圍的自然環境中,賓客來到九寨溝是想逃離城市的喧囂與禁錮,而不是在原始森林內再次被困于鋼筋水泥中。酒店大堂采用全鋼架支撐的穹頂型玻璃結構,以山勢為基準,采用架空局部、填土局部等方式調整室內外地坪的銜接,讓整個度假中心消失在茂密的森林之中,四面青山樹木環繞,叢林密布,而穹頂玻璃內則布滿了樹木、植被、小橋、花鳥和引入的活水,個別高大的樹木甚至破頂而出,伸向玻璃穹頂之外,整個建筑物與森林融為一體,玻璃穹頂內外的植被森林毫無隔閡,既接了景又起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賓客在酒店大廳內,完全感覺不到這是一個超五星級酒店的大堂,而是身處在原始森林之中。度假中心的天然浴池也處于半橢圓的玻璃穹頂之下,陽光透過玻璃照射在具有高技派建筑特色的白色鋼柱上,形成了強烈的視覺沖擊,而室內的光線明亮,樹木、花鳥、活水內外交融,幾十顆大樹讓游客親密地與自然時刻擁抱。而這樣的建筑設計被譽為消失了的建筑,建筑已經和自然環境融為一體,成為整體自然環境的一部分,仿佛建筑從來沒有存在過,賓客身處的不是一個度假中心,而就是在這原始森林之中,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筑中“天人合一”的觀念。九寨天堂不僅在在空間上探索了室內外環境關系,設計師還將戲劇中的觀眾體驗引入到了酒店設計的賓客體驗中。舞臺表演藝術體驗的重點在于演員與觀眾之間的溝通,一個優秀的舞臺設計會為藝術與觀眾之間的審美關聯創造條件,促成藝術與觀眾發生聯系。因為從營銷學角度分析,戲劇演出也是一種體驗產品,且有如下特點:(1)無形性。演出是無形的,體驗也在無形之間產生,觀眾購買無形的產品比購買實物產品會有更高的要求。(2)戲劇演出創作生產與消費不可分割性。演出的生產和消費是發生在同一空間和同一時間,觀眾購票欣賞演出實則是購買一種體驗而非一種可以擁有的實物。(3)獨特性。演出產品的效果和質量以及表現形式是獨一無二的,即使同一個演出劇目,因為創作者和演員的不同,完全會成為另一個演出產品。所以一場演出的是否成功不僅取決于演出本身的質量,更多地是由現場的觀演氛圍決定。什么樣的賓客會選擇九寨溝與九寨天堂,那一定是向往回歸自然的城市居民,他們厭倦了鋼筋水泥般的禁錮生活,逃避到森林中去感受一種平時難以體驗到的生活狀態,獲得身心的放松與愉悅。設計師非常清楚地定義了九寨天堂所能給予顧客的體驗:差異性、參與性、價值性和深刻性,九寨天堂不僅是提供食宿的酒店建筑,而是為賓客營造獨特感官體驗的場所,其賦予賓客的體驗式感官可以分為審美體驗、娛樂體驗、遁世體驗,審美體驗的關鍵在于身臨其境的對周圍環境審美所獲得的愉悅,而娛樂體驗則更加注重親身感受,遁世體驗則是對現實生活的逃避,向往與鋼筋水泥生活的隔離,感受自然原生態的生活。所以在九寨天堂的設計中,既要有現代化高科技的設施,又要充分利用原始森林環境資源的優勢,營造出獨一無二的感官體驗場所,滿足賓客向往原生態生活方式的獵奇心理、體驗獨特的少數民族人文與享受自然生態的意愿。設計師將酒店視為劇院式的某種媒介,給賓客創造出獨特的視覺、聽覺、嗅覺以及觸覺的感官體驗,通過賓客對建筑體的感官體驗,獲得某種獨一無二的經歷,好似觀演了一場無與倫比的優質演出,而這場演出只有在這里,只有在九寨天堂內才能獲得。
作者:成嘯 單位:上海戲劇學院
參考文獻:
[1]劉菁菁.中國古建筑元素與現代戲劇舞臺的碰撞[J].上海,戲劇文學,2013(5):69.
[2]張宏偉,夏向寧.九寨天堂國際會議度假中心[J].建筑學報,2004(6):54.
[3]支文軍張曉暉.石頭建筑的史詩,[J].世界建筑2002(3):23.
[4]宋穎,王群.高技派的回顧與反思[J].華中建筑,2003(3):22.
- 上一篇: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論文
- 下一篇:高校學生思想政治隊伍建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