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運用

時間:2022-08-16 03:52:47

導語:德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德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運用

摘要: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后,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改為了“道德與法治”,從課程名稱上能明顯感受到學科強化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重要性。本文分析了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結合農村初中的實際情況,從不同維度提出道德教育滲透的可行性建議,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關鍵詞:道德教育;道德與法治;學生

2019年3月1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恰逢初中思想政治學科新一輪課程改革在持續進行中,由原來的“思想品德”改名為“道德與法治”,這不但體現了本學科在學生道德教育中的主體地位,也進一步凸顯了對中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明困惑:淺析道德教育局限性

(一)教育體制方面,應試教育觀念根深蒂固

當前,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受到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一味地追求學生的升學率以及考試成績,忽視了學生作為課堂主體的地位,一切唯分論英雄,更不用說對學生的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進行提升強化,結果在部分家長以及教師眼中就有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結論,部分學生也由此養成了“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學習習慣。因此,“道德與法治”學科進一步被邊緣化,造成“學科邊緣化—各方不重視—道德教育缺失”的惡性循環后果,嚴重影響學生的全面發展,也違背了新課程改革的初衷。

(二)學生個體方面,中學生處于成長叛逆期

近代思想家梁啟超先生曾說:“少年強,則國強?!碑斍爸袑W生的思想品質和精神面貌總體上呈積極向上的發展趨勢。但是,部分中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叛逆心理嚴重,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響,他們不但出現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習慣不好等情況,還沉迷游戲、手機,由玩手機引發的厭學、離家出走等情況也時有發生,甚至引發盜竊、勒索等違法犯罪行為。

(三)家庭教育方面,農村家庭教育不到位

父母是每一個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塑造孩子積極健康人格的基礎。由于一些農村父母的自身素養不高,加上離婚家庭、重組家庭、單親家庭、留守家庭、家庭冷暴力等系列因素,造成農村家庭教育不到位的情況,出現學生無人管教,行為習慣惡劣等現象,導致農村初中道德教育困難。

二、潤內心:強化學生道德認知力

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這是人才培養的辯證法。作為新課程改革的體現,“道德與法治”學科在日常教學中,可以以時政熱點的引導、社會焦點的透視、校園文化的建設等不同載體為支點,滲透道德教育,探索立德樹人。

(一)以時政熱點為引導,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家國情懷”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之一?!凹覈閼选痹谠鰪娒褡迥哿?、建設幸福家庭、提高公民意識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時代價值。筆者認為,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以時政熱點來引導學生的道德教育,對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幫助學生樹立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著重要意義。

(二)以社會焦點為載體,浸潤感恩教育

教育教學來源于社會生活,道德教育也應該生活化。社會生活中的焦點議題往往是我們進行道德教育的好題材。以“凝聚法治共識”為例。這一課旨在通過學習法治,幫助學生樹立法治意識,堅持厲行法治,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通過浸潤感恩教育,教育學生要發自內心地自我內省體會,讓學生不但感恩教師、感恩父母,而且感恩他人、感恩社會,實現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有效結合,彰顯法律的規范作用和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能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可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這些都能幫助學生辯證地理解法律與道德相輔相成的關系。

三、踐于行:提升學生道德認同感

在十多年的教學過程中,我一直秉承“走心”的想法,常年堅持“書信”道德教育。1.愛國主義教育:給祖國的一封信。同樣以“凝聚價值追求”為例,通過對香港修例風波引起暴亂的分析,讓學生從知識層面掌握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內涵,理解偉大民族精神的作用。通過學生給祖國的一封信,讓學生表達對祖國母親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時刻保持對國家現存的隱性或顯性的國家安全危機意識,對國家未來發展走向的預測危機時刻保持關注的強烈意識,努力保持進取、奮斗、拼搏的態度,產生振興中華的歷史責任感、民族使命感、時代緊迫感。2.感恩教育:給父母的一封信。每次期中、期末考試之后,或者學生有明顯的思想情緒波動情況時,抑或者家長會召開之際,我都會在課堂中布置一項特殊的作業:給父母寫一封信。很多學生平時缺乏與父母的直接對話,而農村家庭的父母忙于生計,與自己的子女缺少溝通。同時,大部分學生雖具有自我內省的道德思考,但卻羞于啟齒,不愿交談?,F在通過一封家書的形式,讓學生有了與父母溝通的平臺,多了與父母交流的機會,父母也知道了子女的內心想法。這種做法,讓學生不但感恩父母,還感恩老師——感恩老師的理解與支持、信任與關心,幫助自己走出困難與低谷。另外,感恩朋友、感恩他人,以及感恩社會給予的幫助和溫暖;最后升華到感恩祖國。國家為我們提供了和平的生存與發展環境,保障了我們每個人的健康成長和幸福生活。作為一名中國公民,我們應當以建設國家更為美好的未來為己任,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砥礪奮進。3.責任教育:給未來自己的一封信。以“綻放生命之花”為例,在前兩節課中我們學習了生命的不可逆性,所以要更加珍視生命、守護生命,增強生命的韌性。接下來這一課是為了讓學生感受生命的意義,活出生命的精彩。我在課堂中也會布置給學生寫一封給未來自己的信,讓學生“回頭”看,檢視自己的一言一行,內省自我的思想意識,反思自己學習和生活的態度及目標,強化責任教育,明確珍愛生命、尊重生命是對自己生命的負責,進一步深化學生不僅要對自己的生命負責,而且要有對他人、社會、國家負責的意識,讓學生由內而外地感受生命的意義所在,發自內心地接受責任教育的精神洗禮,從而以更加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人生態度去奮斗出屬于自己生命的精彩。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是一門注重學生內在道德教育的學科。初中階段正如總書記指出的,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初中階段也正是人生成長的關鍵時期,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只有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不斷滲透道德教育,積極探索道德教育,并讓學生學在腦中、種在心中、落在行中,才不至于讓諸如愛國主義教育、感恩教育等流于形式,成為空談。道德教育作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精髓與底蘊,意義重大,學習它更是刻不容緩!

參考文獻

[1]楊榮昌.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考[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1):122-124.

[2]張民平.和諧教育與中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探討[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8.

[3]劉強.思想政治學科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屠挺 單位:寧??h梅林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