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地理教學改革初探
時間:2022-05-14 11:09:47
導語:“一帶一路”地理教學改革初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主席2013年9月7日在哈薩克斯坦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同年10月3日在印度尼西亞提出共同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此后國內外各界,特別是學術界一直十分關注“一帶一路”倡議,“一帶一路”也成為國內外主流媒體及學術界的關鍵詞[1-15]?!耙粠б宦贰背h之所以備受關注,是因為這一倡議是由中國最高領導人提出,是中國為推動包容性經濟全球化[16-17]深入發展而提出的國際區域經濟合作新模式的國家倡議。2015年3月,經國務院授權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18](下稱《愿景與行動》),這標志著“一帶一路”倡議進入了全面推進建設階段?!耙粠б宦贰背h的核心目標是促進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推動開展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區域合作,共同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架構。從總體上看,“一帶一路”倡議可以簡單地用“一個核心理念”(和平、合作、發展、共贏)、“五個合作重點”(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來表達?!耙粠б宦贰背h提出的背景,除了當今復雜的國際關系及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等之外,主要原因是中國的國情和中國的地理因素在起主導作用,而中國地理這門課程能很好地回答“一帶一路”倡議的現實需求與發展走向,能夠從學術的層面來解讀“一帶一路”倡議的重大意義,也能夠提供“一帶一路”倡議的中國地理依據。特別是高等院校地理師范生未來的職業是中學地理教師,他們能夠樹立正確的“一帶一路”倡議意識,并在教學中實施,對廣大的中學生將產生一系列的良性影響,也有助于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有效實施,因此研究“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高師中國地理教學改革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因為從中國地理課程教學的視角論證如何服務“一帶一路”這一國家倡議是一個全新的視角,目前未見有相關的學術成果公開發表,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一帶一路”倡議與中國地理的關系分析
(一)地緣關系我國擁有陸地疆界2.28萬千米,與我國接壤的鄰國14個,自東北起依次為:朝鮮、俄羅斯、蒙古、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緬甸、老撾和越南,與我國接壤的鄰國眾多,為“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提供了地利之便;另外我國擁有1.8萬多千米長的大陸海岸線,按照《聯合國海洋公約》的規定,我國內水、領海、大陸架和專屬經濟區的面積約300萬平方千米,這一藍色國土是我國疆域重要的組成部分,與我國隔海相望的國家,東有韓國、日本,東南和南面有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印度尼西亞等國,這為我國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也提供了重要的地利之便。我國這一獨特的地緣優勢,極有利于“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二)空間關系“一帶一路”倡議具有明顯的空間內涵,“帶”和“路”是條狀的經濟體,但“一帶一路”又不是一個封閉的體系,沒有一個絕對的邊界,是貫穿歐亞非大陸的一個開放、包容的國際區域經濟合作網絡,是以國家間合作為主的大型平臺。我國位于亞歐大陸東部,西靠世界上最大的大陸,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內陸腹地,東臨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陸熱力差異顯著,使我國形成顯著的季風氣候。同時我國這一空間位置,使我國從陸路可達西歐、中亞、西亞、南亞、東北亞、東南亞等,海路可達全球各沿海國家。而且我國還有15條重要的國際性河流:鴨綠江、圖們江、綏芬河、黑龍江、伊洛瓦底江、怒江-薩爾溫江、瀾滄江-湄公河、珠江、雅魯藏布江-布拉馬普特拉河、巴吉拉提河(恒河)、森格藏布河(印度河)、元江-紅河、額爾齊斯河-鄂畢河、伊犁河、阿克蘇河,其中源于我國的有12條[19]。這些國際河流的開發管理、水資源的合理分配及流域生態環境的保護,涉及相鄰國家的共同利益,這些國際河流的合理開發利用,對我國邊境地區的安定、經濟發展及對外開放意義重大,事實上我國與相關國際河流沿岸國家,在國際河流的開發保護方面是真正意義上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責任共同體。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明顯改變,有鐵路與朝鮮、俄羅斯、蒙古、哈薩克斯坦、越南連接,有公路與巴基斯坦、尼泊爾、緬甸、老撾溝通,此外還有與世界各國的定期航空線和航海線,如此便利的交通條件為我國與世界各國的交往、發展邊境經濟、加強民族團結、鞏固邊防發揮重要作用。我國與世界各國這特有的空間關系,為“一帶一路”倡議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認同提供了極好的空間關系基礎。(三)文化關系“一帶一路”倡議的核心理念是和平、合作、發展、共贏,這一核心理念也是我國“絲綢之路”文化的內核,古代絲綢之路的本質一是商品互通有無,二是促進中西文化的交流,因此從古代絲綢之路到今天的“一帶一路”,有一種重要的文化基因在傳承。這一重要的文化基因就是和平、合作、發展、共贏,這也是中國千百年來一直秉持的文化內核,也是目前我國內政外交的基調。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與燦爛的文化,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長達5000多年,中國文化的顯著特征一是源遠流長,中國文化上溯殷周時期,下至明清時期,及至現代,有文字和史書典籍記載的中國文化從未間斷,而且中國文化具有明顯的包容性,極有利于與國內外各民族和睦相處,在持續的對外交流中,不斷增強對華夏文化的認同和對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與包容,這一有利的文脈極有利于“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二是博大精深,中國的教育、歷史、哲學、道德及文學藝術、科學技術等方面具有與世界各國不同的獨特性,中國的東、西、南、北、中各區域文化帶有明顯的區域特征,不同區域文化長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鑒、相互吸收、既出現漸趨融合的格局,又保有各自的特色,例如中國的西部文化與西亞、中亞有相關性,中國的西南邊疆與東南亞各國的文化也具有相關性,中國的東北與東亞、東北亞也有一定的關聯性等。而且中國的56個民族都擁有異彩紛呈、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極大地豐富了中國文化的內涵,也為中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中國文化這一博大精深的特征極有利于與我國接壤各國的文化交流與融合,也有利于“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四)經濟關系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通過漸進式的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地參與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一方面,通過引進資本、技術和管理經驗等推動了自身經濟的騰飛;另一方面,也逐步建立了適應經濟全球化的治理機制。應該承認,中國的經濟高速發展得益于經濟全球化,但同時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也作出了巨大貢獻,改變了世界經濟格局[1]。我國目前已經是世界上的第二大經濟實體,綜合國力不斷提升,目前的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聯系緊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一種共生共贏的關系體。但在經濟全球化這一背景下,特別是在國際經濟舞臺上,中國的話語權依然有限[20-24]?!耙粠б宦贰背h是中國破解這一局面的核心倡議,是提升中國在全球經濟領域話語權的重要舉措,也是中國在經濟全球化機制下促進世界各國共贏發展的一個國際合作新平臺。
二、“一帶一路”倡議對高師中國地理教學的影響分析
(一)對教學理念的影響高師中國地理課程教學中,傳統的教學理念是強調學生參與和師生互動,以學生為本,重視創新性人才的培養。這一教學理念是注重學生的興趣和對學習過程的參與,引導學生關注事物發生的起因和過程,留給學生探究性思考、參與和交流的空間,強調支持與引導[25]?!耙粠б宦贰背h提出之后,高師中國地理的教學理念將轉變為以“一帶一路”理念為主導,要求學生利用中國地理知識探究“一帶一路”倡議的起因和過程,并以學生為本,重視學生的學習全過程,筆者稱此為“一帶一路”教學理念?!耙粠б宦贰苯虒W理念的提出與形成,讓學生更加關注“一帶一路”這一國家倡議,并讓學生理解中國地理的知識不僅可以解釋“一帶一路”倡議的必要性與重要性,更為學生未來參加“一帶一路”倡議建設提供中國地理的知識儲備。(二)對教學目標的影響高師中國地理的教學目標可以歸納為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每章每節的教學目標都不相同,但總的目標是掌握中國地理的基礎知識,具有應用中國地理知識的能力,并讓學生感悟到中國的地大物博及面臨的挑戰,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及為祖國的富強而努力學習的激情?!耙粠б宦贰背h提出之后,可將“一帶一路”倡議的起因和過程(whyandhow),作為教學的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激發學生對這一倡議的認同感及為這一倡議的實施而努力學習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樣高師中國地理教學目標就顯得更加具體且可操作,使高師中國地理教學能更好地為國家倡議服務。(三)對教學內容的影響“一帶一路”倡議的內涵豐富,涉及到我國最精華的資源。我國的區位、地緣、交通、能源、環境、文化、經濟等方面都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支撐資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一帶一路”倡議作為教學的主線,然后將與“一帶一路”倡議相關的教學內容重新進行編排,以專題的形式把“一帶一路”涉及的內容進行講授與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并將相關教學內容進行拓展,進而達到讓學生全面掌握中國地理知識的目標。可以肯定按這一思路重新組織的中國地理教學內容,會讓學生有一種全新的感覺,并對相關學習內容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學生學習中國地理的動力將得到進一步提升。
三、高師中國地理教學服務“一帶一路”倡議的舉措
(一)樹立“一帶一路”意識,讓中國地理教學服務于國家倡議在高師中國地理課程教學過程中,師生一定要牢固樹立“一帶一路”理念與“一帶一路”意識,因為這一倡議將從根本上改變我國的對外形象,也是中華民族走向世界和走向繁榮富強的核心倡議?;谶@一認識,在教學過程中,切實把握這一主線,認真組織教學,使“一帶一路”理念貫穿中國地理教學的全過程,讓高師中國地理教學更好地服務于這一國家倡議。(二)以“一帶一路”倡議為主線選擇和重構中國地理教學模塊“一帶一路”倡議是以《愿景與行動》為統籌,以我國的空間位置為立足點,以我國的經濟基礎為支撐,以對外貿易合作為紐帶,以我國的對外關系為助推器,因此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要圍繞著《愿景與行動》的倡議布局,并以我國的空間位置、交通網絡、經濟基礎與結構、對外貿易、文化交流、地緣政治和對外關系等模塊選擇教學內容,使中國地理的教學內容在“一帶一路”倡議這一主線下,不斷拓展,并實現中國地理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的重構,重新劃定中國地理的知識模塊,讓學生在國家倡議的引領下,激活學習中國地理的激情與興趣。(三)以“一帶一路”的三個共同體指導中國地緣政治模塊的教學在高師中國地理的教學中,以前有關地緣政治學的內容往往被弱化,在“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應適當加強中國地緣政治的內容模塊,這將有利于學生對“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刻理解。事實上我國作為一個擁有眾多鄰國的大國,如果是自己獨大,從理論上講自然會對周邊鄰國產生潛在的威脅,雖然我國的外交政策是嚴格遵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但如果我國的發展不能給周邊國家帶來好處,或者給鄰國造成傷害,勢必讓周邊國家抱團與我國相抗衡,以求得自身的安全與發展,如果這一情況出現,將嚴重影響我國的可持續發展,因此“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的三個共同體是化解這一矛盾的法寶,也是我國作為大國應盡的責任與擔當。因此,從這一視角來切入中國地緣政治模塊進行教學,會讓學生切身感受到我國的責任與義務,并激活學生的國家情懷,使學生能夠從全球的視角理解“一帶一路”倡議的重大意義。(四)以“一帶一路”倡議合作重點指導中國經濟地理模塊教學“一帶一路”倡議的核心是經濟合作共贏,中國經濟實力是“一帶一路”倡議能否順利實施的前提和保障,因此中國經濟地理模塊的教學是高師中國地理教學的重點。在教學過程中,要把中國經濟地理與周邊國家經濟互補關系講透,并對中國經濟影響周邊國家經濟的方向和領域進行全面的分析,讓學生在全球的視野中了解中國經濟地理,并對經濟全球化倡議中如何提升中國在世界經濟領域的話語權進行分析與綜合,讓學生從更深的層面了解“一帶一路”倡議的“三個共同體”(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責任共同體)的可能性及可行性,并從經濟地理的視角尋求合作的路徑和方法。(五)以“一帶一路”倡議理念指導中國文化地理模塊的教學“一帶一路”倡議的五個合作重點中有一個是民心相通,民心相通其本質上講是一種對各國文化的認同,只有認同各國的文化,才能做到民心相通。中國文化地理的內容豐富,與周邊各國在文化上有著廣泛的聯系,因此在中國文化地理的教學中,要以中國文化對周邊各國文化的影響為主線,以東、西、南、北及東南、東北、西北、西南八個板塊來組織教學內容,讓學生知道中國文化與周邊國家在文化上的同源性,并了解文化在發展過程中的進化情況,使中國文化地理模塊的教學更有針對性和實用性。更好地為國家的“一帶一路”倡議服務。
四、結語
“一帶一路”倡議對中國地理課程教學改革的影響是深遠的,同時中國地理課程教學內容擁有眾多的“一帶一路”元素,這需要教師在自身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挖掘,把中國地理的知識模塊進行重構,將中國地理教學提升到服務國家倡議的層面來認識,這是中國地理教學改革的目標和方向之一,也是高師中國地理教學改革在今后相當長時間內應關注和努力的目標和方向。
作者:覃照素 陶旺蘭 韋善豪 楊東衛 白小梅 童新梅 單位:欽州學院
- 上一篇:“一帶一路”建設與保險業發展
- 下一篇:“一帶一路”角色定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