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角色定位研究
時間:2022-05-14 11:12:44
導語:“一帶一路”角色定位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海外華僑華人是“一帶一路”建設的獨特資源,“一帶一路”建設為海外華僑華人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要明確角色定位,使海外華僑華人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參與者、建設者和促進者。要鼓勵海外華僑華人在提升實力、發展事業的同時,繼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進一步增進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人民的友好關系。
關鍵詞:海外華僑華人;統一戰線;“一帶一路”
黨的報告指出: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耙粠б宦贰毖鼐€國家和地區華僑華人占全球華僑華人總數的2/3以上,既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推手,也是連接中國與住在國的重要橋梁,還是傳播中華優秀文化、推動中國企業“走出去”發展的依靠力量。與此同時,“一帶一路”建設也為海外華僑華人發展提供了契機,要充分發揮他們的獨特優勢和發展潛力,使之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參與者、建設者和促進者,鼓勵他們在提升實力、發展事業的同時,繼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進一步增進中國與沿線國家和地區人民的友好關系。
一、海外華僑華人是“一帶一路”建設的獨特資源
華僑華人移居海外的歷史悠久,在長期的生存和發展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已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獨特資源,將繼續發揮重要作用。(一)人數眾多、分布廣泛。據新加坡美都出版社報告:2007-2010年,海外華僑華人總數為4619.09萬人,分布在世界上的210個國家和地區,其中亞洲3323.12萬人、美洲915.75萬人、歐洲221.17萬人、大洋洲80.57萬人、非洲78.49萬人,分別占71.95%、19.82%%、4.79%%、1.74%和1.70%。從相關國家看,南太平洋島國圖瓦盧華僑華人人數最少,僅10人;印度尼西亞華僑華人人數最多,超過1000萬人[1]。另據國務院僑辦公布數據,海外華僑華人總數超過6000多萬,分布在世界上198個國家和地區[2]。除東南亞等傳統聚集地外,北美、西歐、大洋洲、拉美和非洲也是海外華僑華人新的聚居區,在一些歐美國家海外華僑華人已成為當地最大的少數族裔。(二)經濟實力雄厚。據統計,2007年世界華商總資產約3.7萬億美元,2008年因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降至2.5萬億美元,2009年增至3.9萬億美元[3]。2011年達到4萬億美元,目前全球華商資產規模接近5萬億美元。其中,僑港澳企業約占中國外資企業總數的70%,占中國實際利用2外資總額的60%以上[4]。“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華商實力雄厚,占到世界華商資產總額的2/3以上。如“世界華商500強”約1/3分布在東盟各國[5],東南亞華人上市公司占股票市場上市公司的70%,華人資本占亞洲(除日本、韓國、中國大陸外)10個股票市場總市值的66%[6]。雖然華商企業實力增強,跨國投資迅速發展,但較之發達國家還有差距,華商經濟仍有較大的增長潛力和提升空間。(三)科技實力增強。目前,海外華僑華人從事職業更加多元化,已從傳統的“三刀”(菜刀、剪刀、剃刀)轉變為“三師”(工程師、醫師、會計師)、“三家”(科學家、企業家、發明家)。據統計,目前海外華僑華人專業人士接近400萬人[7],具有“大集中、廣分散”特點,以發達國家為主。其中,美國占33%、澳大利亞占15%,居前兩位。在歐洲地區,英國占9%、法國和俄羅斯分別占4%、2%。在亞洲地區,新加坡占9%、日本占5%、韓國占2%。有70%的海外華僑華人專業人士在企業工作,教育機構約占19%。從行業分布看,除計算機、電子信息等領域外,海外華僑華人已加快向新生物工程與新醫藥、文化創意、新能源、節能環保、新材料等行業擴散,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寶貴人才和“戰略資源庫”。(四)參政議政熱情提高。隨著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的增強,海外華僑華人加快融入主流社會,公民意識、參政意識不斷提高,一些華人成為部長、州長、市長和議員,華人群體利益有了保障。如在法國巴黎,有華裔政治家擔任副區長一職;在澳大利亞,中國大陸新移民王振亞當選為西澳大利亞省議員[8]。2015年美國舊金山華裔市長李孟賢以絕對優勢連任,成為該市165年來任職時間最長的一位市長[9]。這些參政議政的海外華僑華人,多數是華裔新生代,他們與父輩的移民背景和成長環境不同,更愿意參加住在國的政治活動,以展現自己的獨特政治魅力。(五)華文媒體影響力提升。海外華文媒體具有融通中外的優勢,能夠消弭西方社會對中國的誤解,起到穿針引線、釋疑解惑的作用。近年來,海外華文媒體的數量、種類和影響力迅速提升,已在61個國家和地區落地,總數達到1019家,其中報紙390家、雜志221家、廣播電臺81家、電視臺77家、網站250家[10],呈現出以下的發展態勢:華語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形態由獨立發展轉向融合發展,逐步走向全媒體時代;海外華文媒體逐漸由單一的地方媒體轉向多地聯動、媒體平臺齊備的傳媒集團;海外華文媒體由側重華文內容向兼顧住在國的主流語言、關心議題轉變,進一步凸顯在地化,對住在國的影響力持續增強。(六)海外華社迅速壯大。僑團、華校和華文媒體被稱為海外僑社“三寶”,既是海外華僑華人社會的基石,也是增進海外華僑華人聯系的天然橋梁。如按地域、姓氏、宗親、行業等劃分,目前海外華社數量超過25000家[11],尤以東南亞國家為主。隨著華社自組織程度不斷提高,通過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辦各種活動,架起了維系鄉音、聯系鄉情的紐帶。近年來,一批以新華僑華人和留學人員為主的專業社團大量涌現,集中在歐美等發達國家,成為拓展與中國聯系,促進東西方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
二、海外華僑華人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角色定位
海外華僑華人不僅了解祖籍地與住在國情況,而且熟練掌握多種語言,了解住在國的文化環境和民眾心理差異,有較大的作為空間。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海外華僑華人將繼續扮演傳播者、實踐者、受益者的重要角色。3(一)華僑華人是經濟發展的積極推動者?!耙粠б宦贰毖鼐€國家和地區的資源稟賦、發展水平不同,經濟互補強、合作潛力大。據統計,2014-2016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總額超過3萬億美元,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累計超過500億美元,中國企業已在20多個國家建設56個經貿合作區,為有關國家創造近11億美元稅收和18萬個就業崗位,形成了新的合作特色[12]。1.深化產業合作。利用海外華僑華人的產業基礎和良好的政商人脈,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優化產業布局,提升生產效率,通過整合產業鏈,促進產業協同發展。積極構建研發、生產和營銷體系,提升產業配套能力和綜合競爭力,重點推動我國鋼鐵、水泥、紡織等優質產能落地生根,推動當地產業轉型,促進沿線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海外華商通過產業合作、資本投資,發揮比較優勢,對促進經濟轉型,擴大就業,改善和提高當地民生發揮了重要作用。2.促進經貿合作。利用海外華僑華人通曉雙邊貿易規則、擁有貿易渠道和商業網絡優勢,不斷增進合作關系,加快培育我國外貿競爭新優勢。通過拓寬合作空間、優化貿易結構、挖掘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快發展跨境電商、服務貿易業,充分發揮海外華商、華僑華人專業人士作用,積極參與中國“僑夢苑”、創新創業園區等招商引智工作,進一步密切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關系。3.助力中國企業“走出去”。借助海外華商實力,開展產業鏈合作,通過強強聯合,提升國際市場競爭力;借助海外華商熟悉住在國的國情和市場運作規則,幫助中國企業把準投資方向,避免盲目投資;借助海外華商網絡優勢,幫助中國企業進入當地市場,打開營銷渠道;借助海外華商與當地政商關系,幫助中國企業融入當地,消除文化差異,減少投資摩擦;借助海外華商國際營銷渠道和管理經驗,加快對標國際先進規則,不斷提高中國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二)華僑華人是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重要建設者。“一帶一路”建設以基礎設施互通互聯優先。據亞洲開發銀行、聯合國亞太經社會和開發計劃署聯合研究顯示,2010-2020年,亞太地區基礎設施投資需求達到8.3萬億美元,即每年7500億美元[13]。另據經合組織預測,2013-2030年全球基礎設施投資需求為55萬億美元,其中港口、機場、鐵路運輸設施需求量達到11萬億美元。到2030年,航空客運增長兩倍,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增長3倍,才能滿足全球經濟發展的需要[14]。目前,歐美發達國家基礎設施面臨更新換代,相繼推出龐大的改造提升計劃,以促進經濟復蘇、推動就業;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薄弱,在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對基礎設施投資與技術需求強勁。由此可見,海外華僑華人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主動對接產業資本和載體平臺,積極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能夠共享發展成果。一方面,海外華僑華人可借助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資源整合,實現內引外聯,優化產業布局;另一方面,海外華僑華人與中國企業聯合,可以分享中國企業工程承包經驗,承攬相關的基礎設施項目,增加對互通互聯項目的投資,能夠為企業發展帶來長期的穩定收益。(三)華僑華人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參與者。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海外華僑華人可發揮資金融通作用,進一步提升資金使用效率,加快推動人民幣國際化。1.提供資金支持。華僑華人經濟實力雄厚,可有效整合海外華商資本,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資金支持,實現資本的保值增值??蛇x擇與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銀行等金融機構合作,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融資業務,4獲得長期穩定的投資回報。2.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隨著經濟持續發展,人民幣國際地位提高,在東盟國家人民幣地位僅次于美元。與此同時,海外華僑華人在東盟金融行業占有重要位置,在中國也有大量投資,可發揮華商資金融通的管道作用,更廣泛地使用人民幣,更好地為區域發展和金融穩定服務。要加快構建亞洲區域性金融中心,強化人民幣國際貿易結算,在國際上增加以人民幣計價的高質量的金融資產,推進人民幣走向國際化。3.建立僑商銀行。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兩種規則”,采用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融資模式,在經濟發達地區建立僑商銀行,推動中國企業對接海外華人資本,合作開展跨國投資,提高境外要素資源配置能力。可借助“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雙邊貨幣互換、人民幣離岸結算等機遇,進一步扮演海外華商的資金融通重要角色。(四)華僑華人是海洋經濟合作的重要實踐者。進一步發揮“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港口資源、重要海灣節點城市優勢,加快發展臨港產業、海洋工程、遠洋運輸和遠洋漁業基地,不斷拓展發展空間。1.構建海域治理機制。海外華商可依靠運輸業、倉儲業、船舶、貨運、能源開發等領域優勢,通過參與海洋經濟開發,進一步密切中國與東盟海洋經濟合作關系,為構建和完善海域治理機制創造條件。2.強化海洋合作。全面強化“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海洋合作,以遠洋捕撈、養殖加工、海洋環保、航道安全、海上搜救為重點,共建一批海洋經濟示范區、海洋科技合作園區和海洋人才培訓基地,帶動船運、養殖、修造船等海洋勞務技術輸出。3.推進大宗海產品貿易。依托海外華僑華人資源優勢,整合我國涉??蒲性核α浚涌旖ㄔO“中國—東盟海洋合作中心”“中國—東盟海產品交易所”,實現海產品線上交易、線下交割、人民幣結算,擴大海產品貿易規模。(五)華僑華人是“一帶一路”建設的智力支撐者。海外華僑華人是智力資源寶庫,應充分發揮科技精英作用,加快吸引海外高層次人才,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撐。據統計,在中國“千人計劃”引進的海外高層次人才中,90%以上是海外華僑華人[18]。他們大多數是從留學生轉變而來的,不僅擁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知識結構,適應能力強,而且活躍在經貿、文化、科技、金融等各個領域,特別是在西方發達國家,知識型、技能型的華僑華人專才群體不斷壯大,華僑華人高科技企業成長迅速,展現出良好的發展前景。海外華僑華人對拓展國際經濟科技合作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通過匯集海外華僑華人智力資源,可以搭建“一帶一路”高端交流合作平臺,為推進國際合作,開展項目投融資、工程項目管理等建言獻策,提供一攬子解決方案。另一方面,借助海外華僑華人融通中外優勢,凝聚智庫力量,通過各國智庫的緊密合作,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開展調查研究,推動發展戰略對接,促進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六)華僑華人是中華優秀文化的積極傳播者?!耙粠б宦贰币彩恰白诮搪穾А?,需要進行不同文明的對話與交融,做到政策溝通、民心相通。華僑華人具有潤滑政治溝通和文明交流的重要功能,可有效發揮釋疑解惑、融合發展作用。1.打造僑務公共外交。僑務公共外交是以“僑”為橋,民間性、草根性特色凸顯,能夠為住在國民眾所接受,更富有說服力、感染力和影響力。隨著新華僑華人和華裔新生展,海外僑胞綜合實力增強,政治社會地位提高,可通過海外華僑華人引導住在國政府和人民加深了解中國,進一步支持“一帶一路”建設。52.發揮釋疑解惑作用??砂l揮海外華僑華人的影響力,通過民間機構先行,主動地向國外政府、非政府組織和民眾客觀地介紹中國,多做政策溝通、增信釋疑、凝聚共識工作,減少部分國家負面宣傳的影響,通過密切國家、政府和企業合作,為“一帶一路”建設創造良好條件,可以少走彎路。3.推進文化交流合作。海外華僑華人是中國與住在國文化交流的天然使者,他們通曉當地的語言文字、歷史文化和法律知識,熟悉當地民眾的社會習俗、生活方式和消費需求,積累了中華文化與住在國文化融合發展的經驗。通過海外華僑華人的政策解讀,能夠增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相互理解,實現民心相通。4.傳播推廣中華文化。在跨文化交流、講好中國故事、培養民間感情、夯實“一帶一路”合作的民意基礎等方面,海外華校、華社和華文媒體可以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目前,遍布全球獨具特色的唐人街、中國城、中餐館和中醫診所等,已成為傳播中華優秀文化、豐富各國多元文化,促進文化交融發展的重要載體。
三、海外華僑華人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方向與發展路徑
2017年5月,在“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上提出,要將中國“一帶一路”打造成為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為海外華僑華人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行動指南。(一)海外華僑華人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方向。1.以資源整合實現聯動發展。著力發揮僑力資源優勢,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提升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基礎設施互通互聯水平。通過強化港口、碼頭、物流園區、集散基地和配送中心建設,加快打造“一帶一路”經濟合作走廊,構建海外能源和重要原料資源基地,建設“聯通內外、便捷高效”的基礎設施樞紐,形成“以點帶面、從線到面、沿線串聯、聯動發展”的新型區域合作關系。2.以產業發展構建“生態群落”。海外華僑華人是“一帶一路”產業轉移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者,要按照產業鏈路線圖,發揮比較優勢,瞄準目標市場,實現錯位發展,通過投資、貿易和技術合作等途徑,重點推進現代農業、先進制造業、能源礦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合作,加快打造國際先進制造業中心、商貿服務中心、產業研發中心,構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生態群落”,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極。3.以經貿合作促進轉型升級。著力提高要素資源海外配置能力,以東盟國家為重點,強化與南亞、西亞、中東、非洲等國家經貿合作關系。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合作,全面提升對外經濟合作空間,全力打造經濟轉型升級版。積極發揮海外華僑華人的貿易渠道和商業網絡作用,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推進我國企業“走出去”發展,不斷提升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4.以文化搭臺提升融合水平。海外文化市場可細分成熟市場、新興市場、潛力市場和華僑華人文化市場,各個層次的文化市場可以相互補充、交融發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由于制度不同、經濟發展不一,歷史文化和宗教信仰差異,必須串聯好“宗教路帶”,積極發揮海外華僑華人的中華文化傳播者作用,促進不同文明對話,著力構建心靈溝通與文明對話平臺,增進政治互信、經濟融合和文化包容,加快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5.以民心相通增進合作效益。充分發揮海外華僑華人的獨特作用,密切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智庫、非政府組織和社會團體聯系,加快構建從政府到民間、從行業到企業的多層次溝通機制,促進民心相通,增進合作共識。要積極發揮華社、華校、華文媒體作用,加6快架接起交流合作的橋梁紐帶,積極傳播“一帶一路”開放合作的新理念,更好地滿足沿線國家和地區的需求。(二)海外華僑華人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路徑。黨的報告提出,要廣泛團結聯系海外僑胞和歸僑僑眷,共同致力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隨著“一帶一路”建設深化,海外華僑華人作用日益凸顯,要集合要素資源優勢,進一步凝聚僑心、匯集僑智、發揮僑力、維護僑益,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和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在提升實力、發展事業的同時,進一步密切與沿線國家和地區人民的友好關系。1.堅持以僑為“橋”,挖掘僑力資源優勢。充分利用海外華僑華人天然“紐帶”作用,加強與海外僑社接觸,進一步挖掘僑資僑智,圍繞“兩新”(新華僑華人、華裔新生代)、“兩重”(重點僑團、重點人物)資源,以僑為“橋”,積極促進雙向投資,擴大跨境合作效益。一是建議成立海外華僑華人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協調小組,堅持以僑為“橋”,提高海外華僑華人的參與度、融入度與獲得感。要盡快完善政策,積極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為海外華僑華人的生存發展創造條件。要鼓勵海外僑胞將自身事業發展和“一帶一路”建設有效結合起來,積極推動僑務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活動。二是加強僑團、商會合作交流。篩選“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重點僑團,鼓勵他們到中國考察訪問,通過舉辦“僑團骨干培訓班”“僑領培訓班”等形式,構建與海外僑社和行業協會常態化溝通協調機制。三是鼓勵國內商會、協會組織走出國門。通過拜會海外華僑華人商會、協會組織,共商共建共享“一帶一路”建設成果。在工程招標、國際貿易等方面,要注重吸納住在國企業參與,鼓勵華商資本參與國有企業的混合所有制改革。2.有效維護僑益,促進僑力資源可持續發展。積極發揮海外華僑華人獨特優勢,維護和保護好海外僑胞的合法僑益,不斷提升僑務資源可持續發展能力。一是完善為僑服務機制。建議在僑胞聚集的社區、園區,搭建為僑公共服務公共平臺,為僑胞和歸僑僑眷提供法律援助,引導他們發展事業,確保涉僑群體依法享有便利、高效的公共服務。二是豐富為僑服務內容。建立健全“為僑資企業服務法律顧問團”,加快建設僑務綜合信息與服務平臺,積極開展僑法宣傳,通過法律咨詢、技能培訓、移民輔導等方式,真正為海外僑胞排憂解難。三是提升海外僑胞發展能力。以“海外惠僑工程”為抓手,加快建設海外“華助中心”,鼓勵海外僑胞發展公益事業、海外華文教育,積極傳承中華優秀文化,不斷擴大惠僑服務面。3.建設載體平臺,進一步做大做強僑資企業。以“僑苑夢”、創新創業基地為載體,打造海外華僑華人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平臺。一是支持僑資企業轉型升級。加快設立華僑產業園,培育僑商總部,建設僑資企業集聚區,使之成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開展經貿合作的重要載體。二是做大做強“僑夢苑”。充分利用海外華僑華人的科技資源,促進僑資企業自主創新。強化涉僑技術支撐體系和服務體系建設,積極與海外華僑華人科研機構和專業人士開展合作,促進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支持在發達國家設立“僑夢苑”招商引智工作站,引導更多的海外華僑華人創新創業。三是發揮汕頭華僑經濟文化實驗區作用,加快打造通僑聯僑的重要樞紐、華僑文化交流傳播基地和僑務政策創新示范區。4.創新合作方式,持續提升經濟合作效益。創新招商引資模式,積極發展綠色總部經濟,加大吸引海外重點僑商和僑資龍頭企業,加快打造商貿物流、原材料生產及加工基地,進一步拓展經濟發展空間。一是創新投資模式。積極構建企業多元合作機制,形成利益共同體,幫助中國企業融入當地社會,助力華僑華人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促進多贏發展。二是借鑒成功經驗。以馬來西亞關丹工業園、泰中羅勇工業園、中新蘇州工業園為樣本,選擇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重要節點城市,與海外華僑華人共建境外產業園區,提升產品和服務水平,促進國際產能合作。三是開展強強聯手。利用海外僑商經濟實力、技術優勢和網絡資源,以工程承包、現代農業、能源礦產、海洋產業及高科技等領域為主,鼓勵我國企業與海外僑商或工商團體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強強聯合、共同發展。5.加強政策溝通,建立健全合作機制。一是形成發展合力。通過華僑華人工商大會和中國僑商投資企業協會,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華商組織起來,共建“一帶一路”華商協作網、跨境電商合作聯盟和產業合作示范基地。二是完善對接載體。建立華商資源庫、產業數據庫和信息平臺,為海外華僑華人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信息服務和對接載體。三是實施人脈涵養計劃。強化雙語人才培訓計劃,支持“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華文媒體協作網,增進與世界華文媒體溝通合作,強化政策溝通和民心相通,更好地服務“一帶一路”建設。
作者:李鴻階 廖萌 單位:福建社會科學
- 上一篇:“一帶一路”地理教學改革初探
- 下一篇:小學數學教學精簡課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