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思想道德與法律教學的共鳴及策略

時間:2022-07-19 11:05:50

導語:淺論思想道德與法律教學的共鳴及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論思想道德與法律教學的共鳴及策略

一、共鳴缺失是基礎課教學困境的癥結實質

追求與固化共鳴也符合學生品德接受與形成規律,符合基礎課性質和特點:保持與更新學生學習的注意狀態,情緒傾向,意志毅力是當前基礎課教育教學面臨的巨大嚴峻挑戰。強烈的共鳴會產生濃厚的興趣,較強內驅動機,達到意向規整,感悟體驗,自我調控與自我教育的良好目的。在《基礎》教學中,共鳴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改善學生的學習態度,促進基礎課教育內容和要求的內化;有利于促進學生認知學習活動,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有利于促進學生情感素質的發展,增進學生身心健康;有利于促進師生關系的發展,形成課堂的良性互動;基礎課堂教學在的共鳴,能調動參與和融入,消除交流障礙,實現換位思考,促成接受與認同,實現素質內化與行為外化,共鳴能使基礎課成為學生真心喜愛,終生受益,畢生難忘的課程,實現導人向善,固化德行,是拯救課堂教學困境與發揮課程功能的根本途徑之一,也是基礎課程改革深化推進的根本方向之一。

二、基礎課實現共鳴的策略與路徑

1.以共鳴凝聚共識,以感動促成行動以共鳴凝聚共識:共鳴能夠通過摒棄霸權說教和強迫灌輸,縮短師生之間,學生與教材之間的物理和心理距離,增強教育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平等和諧尊重民主的氛圍中,在學生對教材理論觀點與目標要求的情感接受與心理認同的基礎上,共鳴使具有不同個性特點與興趣愛好的學生消除各種不良思想認識,實現心靈的凈化和人格品行的陶冶,實現學生觀念上的一體趨同和精神行為上的忠誠皈依,從而達到學生內在素質結構的完善與穩定,為學生成為國家和社會需要的人才,正確行動打下堅實的基礎。以感動促成行動:感動是促成行動的前提,感動基礎上的行動,沒有命令強迫和模式化的宣教,也沒有拙劣模仿,使正確及時行動成為持續長久,自覺主動的行為。共鳴有助于激發向善的意愿和意志,強化正向情感體驗,幫助學生在工作和生活中抵御誘惑,養成遵守道德和法律秩序,服從大局,服務國家社會的良好行為習慣。

2.堅持相近事例切入,注重藝術展現和哲理感悟:當今大學生心理日趨成熟,自主意識漸行增強。傳統的基礎課程無論是教材還是教學都出現了事例陳舊過時,單一蒼白,甚至人為痕跡明顯的失誤,在網絡信息海量迭聚的當下,基礎課教學不能只是限于報告論斷,語錄標語的簡單注解和論證,必須及時吸納富有教育和說服意義的焦點熱點事例,選擇貼近生活世界,貼近國家社會實際,貼近學生身心需求的案例材料,堅持用身邊事,平凡事,用學生苦惱困惑的事例,廣泛展現人生勵志,人類苦難,真情真心,沉痛預警等多種題材,立足于學生的動情點與興奮點,注重新奇性趣味性,時效性,主導性與多元化相統一的原則,通過PPT展示,視頻播放,激情講解等方式,增強可視可聞效果,融語言,圖像,色彩,結構為一體,增強流動性與情景性等藝術審美享受,吸引感染學生,使學生在真正感受到藝術美的同時,受到心理的沖擊與震動,實現意義和情感的分享與共享。同時《基礎》課堂教學共鳴的營造不能片面迎合與討好學生,一味追求短暫而淺薄的哄鬧與享樂,丟失學科理論的嚴肅性和自信心,必須遵循適應與超越相結合的規律,必須強化哲理支撐,延伸多元思考與體悟,只有摒棄了單純宣泄與過度波動的共鳴,才會持續強烈和鞏固強化,才能升華到知識,思想和行動等各個方面,克服當前基礎課流于人際交往指導,心理咨詢,影視觀看欣賞等快餐現象的失誤。

3.構造共鳴流程,實現有序節奏共鳴的實現:應該是包括情緒感染,心理接受,觀念趨同,內容組織與呈現等多種環節和策略在內的有序組織,精心設計的過程。古語有云:一而再,再二三,三而竭,課堂教學共鳴的設計和組織應該力絕雜亂無章,主觀隨意,摒棄罔顧時間和對象,實現張馳有序,循序漸進,實現共鳴的強化和維系。根據學生心理認知與邏輯思維規律,可把課堂教學共鳴分為準備,實施,總結,后續幾個階段:通過教師開場白設疑,吸引學生身心注意;通過教師語言講解,或播放優美視頻,喚起熱情參與,增強體驗感悟,通過對學生目光意向,身體動作的觀察,適當與調控激發同情,憐憫,厭惡,憎恨,悲傷,喜悅等情緒,防止負面消極情感的滋生蔓延,使情緒的吸引感染在思考中得到推進,最終形成情感觀念的接受理解,行為認同與效仿;并可布置課后素材,續延真善美的傳播,導引情感沖突與探究,實現課外共鳴的引導與延伸擴展。

4.開展游戲活動,堅持對話模式與文本閱讀,充分調動學生非智力因素,營造良好課堂心理氛圍教育藝術家黃家燦說:“理是可以治病的良藥,情是藥外帶的糖皮。無情,理難以入咽;無理,情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只有兩者緊密結合,才能增強教育效果”,基礎課教學不能僅僅限于單向的概念講解,觀點分析等理性說服手段,應該充分發揮包括理想、信念、世界觀、興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啟動、導向、維持和強化作用。對話模式是教育理念,教學精神與教學方法的統一。在基礎課教學中,對話是意義追尋,價值建構,探索真理和認識自我的途徑,是真理的敞開和自身思想的實現。對話秉承以人為本與求同存異的原則,尊重個體獨立性和主體性,杜絕附屬關系、隸屬關系、上下關系,通過主客體之間經驗,思維和情感的交流、碰撞、協調、融合,在對話語境中師生雙方敞開心扉,展示道德倫理,消彌倫理“沖突”,實現“異聲同嘯”的共鳴,最終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制觀以及匹配國家社會主流要求的實踐行動。在基礎課教學中,開展寓莊于諧,舉重若輕的游戲活動,有利于消除學生機械緊張,消極被動,冷漠沉悶,從而創造積極心理狀態,提高主動感受和積極思考的水平,達到情緒開朗穩定,求知欲強烈持久,在快樂愉悅的氛圍中收獲融情怡情,情理交融的良好共鳴效果?!霸谧x者面前的不是一束印著黑字的白紙,而是一個人,一個讀者可以聽到他的頭腦和心靈在字里行間跳躍著的人”《基礎》課堂必須實現“文本化”,創造適宜的閱讀環境,讓學生全身心投入閱讀文本意圖,文本內容,文本歷史文化環境,文本書寫個性方式,促成讀者與作者的情感觀念的水乳交融,實現對文本的真正認同和特色再造,實現共鳴的傳遞與承繼,強化與升華。

本文作者:鄔宗國工作單位:四川財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