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道德論文

時間:2022-04-30 03:51:30

導語: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道德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道德論文

1大學生思想道德狀況調查研究的設計與實施

2014年7月至9月,筆者通過設計與發放調查問卷、召開學生座談會、走訪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師,并結合工作中的典型案例,對河北省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現狀展開了調研分析。問卷調查主要在河北大學、燕山大學、華北電力大學、河北聯合大學、河北經貿大學、河北工程大學、唐山師范學院、河北科技師范學院、河北外國語職業學院、河北建材職業技術學院、秦皇島職業技術學院、大慶石油學院秦皇島學院等省內12所高校開展,以電子和紙質相結合的方式發放《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道德狀況調查問卷》、《網絡輿情對大學生就業觀價值導向調研問卷》共計2600份,回收2480份,其中有效問卷2260份,回收率95.4%,有效率91.1%。同時,在燕山大學內分4次對218名學生組織了座談,實地走訪了12位工作在一線的思想政治教師,調查對象兼顧男女生比例、年級專業分布比例,確保調查數據全面、科學、真實、有效。

2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道德狀況分析

2.1新媒體傳播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的影響

“新媒體”是一個相對概念。與報刊相比,廣播是新媒體;與廣播相比,電視是新媒體;與電視相比,網絡又是新媒體……當前所指的新媒體,是建立在數字技術、互聯網技術、移動通訊技術等基礎上,以各類網絡、手機短信、數字電視等形式呈現。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具有以下優勢:傳播的內容豐富且及時、傳播的主體多元且平等、傳播的過程雙向且交互、傳播的方式便捷且隱匿。新媒體以其不可比擬的優勢迅速占領受眾市場,滲透在人們學習、工作、生活等各個層面,成為了人們不可或缺的生存方式,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還沒有完全踏入社會的90后大學生,他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行為習慣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新媒體的影響,并以其敏銳的洞察力和鮮明的個性特征,迅速成為承載新媒體的主力軍,新媒體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干預、形成呈現出一系列新特點。首先,新媒體已經逐漸成為社會道德同化與教化的主渠道。在新媒體產生之前,大學生道德社會化的基本途徑是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同化和教化。而今,作為最高效的大眾傳媒的新媒體,其道德功能強力凸顯,大有超越以往任何途徑的道德同化與教化功能的強勢。這種功能“是指其傳播過程、傳播邊界和監督功能對社會人群的道德認知、價值取向、道德范疇等心理機制的要素產生著顯而易見的擴張與豐富作用”。其次,新媒體強化了不同文化的交流溝通,道德涵化過程抑制了道德濡化過程?!皬娜祟悓W的觀點看,道德社會化是文化的‘濡化’過程,即非正規的吸收文化的過程。濡化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規律,除去正規教育之外,‘濡化’成為影響人類心理和道德的主要方式”?!板笔侵冈谖幕瘋鞒羞^程中,“部分有意識、部分無意識的學習過程,靠老一代指示、引導并強迫年輕一代接受傳統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昂笔侵冈诙嘣幕⒋娴臈l件下,“由不同文化的個人組成的群體,因持久地相互集中的接觸,兩者相互適應、借用,結果造成一方或雙方原有文化模式發生大規模變遷的過程”?!板笔峭环N文化的縱向傳承,“涵化”是不同文化的橫向溝通。特別是對青年大學生而言,在道德社會化過程中,道德涵化的功能在增長,并因此弱化了道德濡化功能。當代青少年受趨新意識的影響,關注點更多轉向外來文化,而將本土的傳統文化置于次要位置。再次,新媒體是多種文化意識的匯聚點,多元文化碰撞導致大學生道德觀念的多重沖突。不同的文化在各自長期發展和積淀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特色,突出地表現為價值取向、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上的文化差異以及道德行為規范上的不同。當兩種或兩種以上價值間產生尖銳的矛盾時,例如集體主義價值與個人主義價值的矛盾、經濟價值和道義價值的矛盾、現實生存價值與未來發展價值的矛盾等等,這使得青年大學生心理上產生一系列難以化解的沖突,表現為難于選擇甚至是無所適從。最后,新媒體環境下道德主體性顯著增強。傳統的道德教育,無論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還是社會教育,受教育者一直被置于被灌輸、被教化、被塑造的客體地位,人對道德的接受是被動的。而在多媒體條件下,尤其是網絡、手機等媒體所具有的交互性與互動性,凸顯了大學生的個性特征,提升了大學生的主體地位。正因為如此,自改革開放以來,原以為經驗豐富、輕車熟路的我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一直“成效甚微”,難于走出不斷失誤的怪圈,造成“經濟增長,道德滑坡”的巨大落差。新媒體時代下,上述思想道德建設所表現出的新特征,給高校思想道德建設帶來一系列不容忽視的新問題。直面新時期高校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現狀,肯定當前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積極的一面,同時發現問題及偏差,對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義深遠。

2.2新媒體背景下河北省大學生思想道德的現狀分析

通過對2014年兩個多月的問卷設計、發放與統計,召開學生座談會并且深入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隊伍中進行實地調研,現階段我省大學生思想道德狀況逐漸明晰。此次問卷采用封閉式形式,問卷的發放兼顧學校類型、男女比例、專業設置、年級分布。第一套問卷給出了具體答案,數據統計按實際選擇情況分類計算;第二套問卷采用打分制,答案設置從“很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共分五個檔次,題目主要從“思想政治素質、社會公德與家庭美德、個人道德素質、新媒體的影響”四大方面展開,匯總得分結果反饋思想道德現狀。兩套問卷相互補充,既橫向反映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社會公德與家庭美德狀況、個人道德素質等方面,亦從不同年級維度縱向分析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道德影響變化。通過對2260份問卷匯總統計,橫向反映出我省大學生在新媒體環境下思想動態,并經科學分析得出如下結論。首先,大學生有較強的榮辱意識,愛國主義情感強烈。從調查結果統計發現,在“為莫言成為首位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人而感到自豪”一項中,74.3%的學生選擇“比較符合”一項;89.38%的學生認為“努力學習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更大限度地實現個人的人生價值”;對黨中央提出的“八項規定”、反對“四風”等反腐倡廉的舉措87.96%的學生表示堅決擁護。90后大學生雖個性張揚、追求自我,但政治思想的主流積極、上進,有堅定的民族立場,愛國主義情感單一且強烈。其次,90后大學生的身上承載著樸實的中華傳統美德,但是社會公德心淡然。“在公交車上遇到老弱病殘孕等需要關照的人會主動讓座”這一問題上,88.4%的學生反映會主動讓座;69.02%的學生能做到“在校讀書期間,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打電話問候父母”,尊老愛幼、仁愛孝悌這些傳統、樸素的中華美德在當今大學生身上繼承并發揚光大。但在社會公德心方面,90后大學生的選擇令人瞠目結舌。在“天將下雨,會主動幫本寢室同學收回晾在外邊的衣服和被子”這一問題上,共有64.25%的學生表明不清楚會不會去做或可能不會去做;在“上課預備鈴響了,是否會主動把黑板擦拭干凈”這一選擇中,73%的學生選擇不會去做。在走訪思想政治教師、組織學生座談后發現:結果與問卷統計相符,可見90后大學生在文明禮貌、助人為樂等社會公德心培養方面亟待加強。再次,個人思想道德水平參差不齊,主流價值導向仍積極向上。在“參加學校組織的社區服務或公益勞動(如學雷鋒等)”選項中,僅有24.33%的學生選擇樂于參加;“發現舍友鬧矛盾時”,45%的學生不愿意“從中調解”;“在食堂就餐時”,66.37%的學生表示會自覺排隊。在多元文化的充斥下,大學生的個人思想道德水平亦呈現多樣化態勢,但主流價值導向仍積極上進,83.6%的學生表示“上大學以來,已逐漸確定了一個符合個人實際的人生發展目標”。匯總思想道德狀況得分發現,總分在90分以上的學生占25.66%,分數介于80~90的學生占57.52%,僅有16.82%的學生得分低于80。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不一,但主流方向積極上進。最后,網絡滲透在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等方方面面,大學生對網絡文明有一定的自控力。調查發現,當需要了解時事或一些信息時,91.15%的學生會求助于網絡。84%的學生認為網絡對他們學習、生活影響非常大。大一、大二的學生使用網絡多為聊天或打游戲,大三、大四的學生使用網絡多為學習。在網絡文明方面,69.02%的學生表示“對網絡上的黃色、暴力等不良內容,有很強的抵制和自控能力”;88.05%的學生“不相信網戀具有可靠性”;88.9%的學生“反對網絡上關于大學生舍身救人方面的消極言論”。在橫向分析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狀況的基礎上,從不同年級維度縱向比較當今大學生思想道德現狀,不難發現以下三方面變化。第一,新媒體作為一種新型傳播工具,隨著學生年級的升高,從縱深程度加深了對大學生的影響。調查顯示,在上網的自控力方面,僅有16.81%的大一學生表明使用電腦時有一定的自控力,17.92%的大二學生能控制自己,大三、大四學生相比之下自控力明顯提高,分別占25.66%、39.61%。在使用QQ、微信等聊天功能方面,使用者絕大部分是大一、大二的學生,人數比例占66.9%。在使用新媒體獲取有用信息方面大四的學生占57.08%。網絡在大學生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大學生借助網絡可以獲取知識更新、查詢需求信息、進行科學研究。從使用效果來看,臨近畢業的學生更善于利用網絡的優勢。第二,從入學到畢業,大學生利用新媒體進行就業選擇日漸明晰。80.21%的新生不關注校園網提供的就業信息,對于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出臺的就業政策與舉措也不太了解。但隨著學生年級的升高,學生們對就業信息的關注度增加,69.91%的畢業班學生非常關注校園網提供的招聘信息,85.7%的大四學生認為網絡中關于大學生就業的輿論對大學生的就業價值取向有一定影響。面對網絡中主流的價值取向,75.6%的畢業生選擇不會改變自己初衷以謀求適應,他們對網絡輿論有一定的甄別力,常常堅持自己的立場和觀點。第三,教育工作者的作用日益重要,對其工作能力與水平的要求也日漸提高。傳統的思想教育工作者主要采用灌輸、說教的方式教育學生,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的主體性增強,僅利用傳統的工作模式顯然不適應時代需要,新媒體時代教育工作者也需要更新教育理念、厘清教育思路、學會運用新媒體技巧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新媒體時代加強我省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建議

大學生作為我省建設“三個河北”的青春力量,對于實現我省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和省委八屆六次全會精神、加速“十二五”規劃的完成并啟動“十三五”規劃作用重大。新媒體時代加強大學生網絡德育研究是高校道德教育的現實需要,是大學生德育工作與時俱進、順應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必然要求。

3.1加強媒體管理,優化新媒體文化環境

面對新媒體中大量充斥的精神垃圾,大量泛濫的碎片化、虛假信息,我省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信息平臺要進一步健全完善,可以由政府出面擔任把關人,負責新媒體信息的“把關”工作。在信息接收階段,把關人通過信息過濾將積極、正向的的信息予以保留,使之進入傳播渠道,同時剔除反動、消極的信息,做好信息的篩選工作;在信息傳播過程,“把關人”不斷搜集受眾反饋的意見,調整新媒體渠道中信息傳播的內容與方式,做好信息的過濾、調整工作。通過不斷健全《河北德育網》及省內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站,加大正面典型案例宣傳和網絡輿論監督工作力度,積極營造良好的網絡輿論環境,促進省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

3.2加強隊伍建設,提高思想道德建設工作隊伍整體素質

整體來看,我國思想政治工作隊伍整體素質偏低,難于勝任多媒體時代思想政治工作新特點和新要求。一方面,由于過分強調以往的成功經驗,對新形勢、新任務重視和研究不到位,工作模式主要還停留于改革開放前的灌輸和說教舊有模式。另一方面,對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情況、新問題估計不足,對許多事件發生缺乏足夠的心理準備,即使是這一時代的一般性事件也常常稱之為“突發事件”??聽柌裾J為,“人的道德觀念是通過與環境的相互作用而自我建構起來的,個體是一個不斷思考道德問題的哲學家,對于善的傳授是一種喚起而不是教導”。柯爾伯格的理論恰好道出了傳統的灌輸式教育蒼白無力、效果不佳的真正原因,也啟發我們思考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性。我們一向重視的思想道德教育多屬于“顯性教育”,而新媒體環境下的思想道德教育更多的是“隱性教育”,即潛移默化的教育。為此,必須凈化媒體文化環境,發揮先進文化的隱性教育功能,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整體水平,以應對多元文化沖擊下的道德現狀。2014年在我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總體思路中也指出以隊伍建設為重點,并且在省內高校中開展“輔導員大家訪”、“輔導員工作創新案例征集”、組織優秀輔導員開展“50名大學生的一周”等活動,活動進一步激發了輔導員的職業認同感及歸屬感,在輔導員隊伍中樹立了榜樣的示范作用。廣大輔導員更應該明確肩負的責任與義務,以骨干輔導員為榜樣,不斷汲取新知識、創新工作方法思路,利用網絡新載體開張形式多樣的黨團建設、心理咨詢、就業服務工作。

3.3發揮主流媒體的實力優勢,導控輿情性質和走向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一股全球化的浪潮席卷社會生活各個領域,但只有在新媒體的虛擬世界中首先真正實現了全球化。媒體內部競爭異常激烈,為了吸引人的眼球和指尖,博取受眾的關注度和點擊率,不惜采取各種手段,夸大負面新聞,制造虛假信息,傳播不道德信息,垃圾信息,給思想道德建設造成了極大的負面效應,特別是處于時代前沿的青年大學生。本來,新媒體傳播機制的多元擴張和日益豐富,大眾傳媒的道德功能不斷被強化,但由于多數媒體傳播原則是經濟原則、娛樂原則、迎合受眾原則,而不是道義原則或善的原則,致使媒體道德功能的消極作用被無限強化,降低受眾的道德水平,侵犯公民的人格與人權,擾亂正常的社會秩序,甚至威脅到國家安全。因此,加強新媒體環境下的思想道德建設,提高青年大學生綜合素質水平,主流媒體必須勇當大任,肩負起社會主義價值觀建設和傳播的重任;應對網絡謠言四起,主流媒體新聞必須回歸本真;服從國家大局,娛樂賺錢當以國運為重。

3.4堅持他律與自律結合,有效地實現自我管理

從理論上看,學界關于新媒體時代思想道德問題頻發根源的研究,有人著力從網絡內部進行歸因,有人側重從外部環境角度探討問題的成因,有人則重點分析人的一些特殊秉性和心理機制方面的原因。應該說,三個視角統合起來才能得出比較客觀、完整、準確的結論,其中人的問題是核心。蔣艷艷等人研究指出,新媒體在便利受眾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小的負面影響,使傳媒環境突顯出后現代化的趨勢,向去中心化、泛娛樂化、虛擬化方向發展。強調后現代媒體環境下的道德重建,“必須促進‘他律’與‘自律’的動態融合。激勵道德主體的‘自律’精神,為‘他律’提供基礎;發揮外在規范的‘他律’作用,將其內化為‘自律’”。從實踐上看,繼美國《計算機倫理十誡》之后,英國、日本、加拿大等許多國家相繼出臺了網絡行為準則。我國也早在2001年共青團中央、教育部等部門制定并了《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2004年中國互聯網協會公布了《中國互聯網行業自律公約》。從效果上看,國內和國外的這些規定還都不夠系統,可操作性欠佳,實際效果不如人意。面對90后大學生集體意識淡薄、社會公德心淡然、以自我為中心思想嚴重等現狀,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進一步厘清思路、認清形勢,以職業生涯規劃為抓手,促進大學生專業學習、技能訓練、服務意識協同發展,樹立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大學生的自我管理,培養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作者:李寧單位:燕山大學里仁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