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道德教育思想論文
時間:2022-11-23 03:31:42
導語:孔子道德教育思想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春秋戰國時期尚德思潮高漲,注重心性發展之德。孔子在長期教學實踐中,講仁明禮,力倡德育,提出知德、據德、修德、崇德、尚德、懷德等觀點。他以“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為理論基礎,綜合道德仁藝,開創了下學藝文、中繼仁德、上達人道的道德教育實踐理路,形成志于道、始于藝、終于道、涵養仁德于其中的德育思想,為后世的道德教育理論與實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資源與歷史啟示。
關鍵詞:孔子;道德教育;實踐理路
從西周末至春秋,推崇德性的思潮漸興,《詩》《書》所載德論,比比皆是,且在不斷嬗變中發展。有關德性的理論水平至春秋時期達到空前之高,德行思想“漸漸從‘行’的規范描述向‘德’的抽象提煉發展”[1]318,即由注重儀式行為的“德”轉向注重心性發展的“德”。在這種歷史文化背景下,孔子有志于弘揚仁禮之德、先王之道,廣收門徒,大興私學,以六藝施教育人,博之以文,約之以禮,提出知德、據德、修德、崇德、尚德、懷德等豐富的德育觀點,初步形成具有一定體系的道德教育思想。如他以“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為理論基礎開創了下學藝文、中繼仁德、上達人道的德育實踐理路,形成以禮為根本、以仁為核心、始于藝而終于道、涵養仁德于其中的道德教育思想。古今學者對于孔子道德教育思想多有闡發,當代學者劉和忠先生的著作《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研究》全面闡述了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和理論基礎、主體內容(為人處世之道、君子人格表現、政治理想期望)、方針方法、歷史影響等①,頗具代表性。不過,相較而論,以往研究多從理論上分析,而很少從實踐理路的角度探討。眾所周知,“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主張“敏于行”“行篤敬”“力行近乎仁”“躬行君子”,博學而力行天人之道,無不突出“行”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故從踐行的角度探求孔子道德教育思想大有必要。職是之故,筆者踵武前賢,謹以《論語》所載資料為主,立足于對“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2]《述而》一章(簡稱“志于道章”)的理解,從下學文游藝、中依仁據德、上志道達道三個方面探析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實踐理路,敬請同仁指正。
一、志于道章旨
在《論語•述而》中,志于道章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痹诜治龃苏轮髦紩r,有學者將其視作孔子所示“為學之要”[3]、“學問階段”[4]、“講修身治學的次序”[5]、“自言生平”[6]等。但細而繹之,此章亦關乎孔子教學,故又有“言人之為學”[7]94、“孔門教學之條目”[8]170、“孔子教學總綱”[9]、“孔子對弟子們的學習提出的總要求”[10]、孔子教學的“成德進路”[11]諸解。另外,楊朝明先生認為“本章乃孔子述為學之方,既是夫子自道,又為弟子開啟法門”[12]。綜觀《述而》篇諸章,所載多為夫子自言自況、修己化人之語,上述時賢的解說皆言之有理,窺豹一斑,其中又以楊朝明先生之說更為周全,今采之。如果單從教學方法和路徑的角度言之,筆者認為本章是對孔子道德教育理論與實踐進路的雙重涵括,至為精辟。從本章詞義來看,就名詞而論,“道”,《說文•辵部》曰:“道,所行道也,一達謂之道”[13]75,原意指人走的路,儒家則引之為內圣外王的修身大法、崇德之后的至高境界,居于孔子道德教育思想體系的最高級層次?!暗隆保墩f文•彳部》曰:“升也”[13]76,含升至某種境界之意,此處指行仁進升至德之境?!叭省?,《說文•人部》曰:“親也”[13]365,指親近愛人,居于諸德之首,既是儒家處理人際關系的根本準則,又是孔子學說和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范疇?!八嚒保墩f文•丮部》曰:“埶,種也”[13]113,古同“埶”,本義指種植,后引申為某種具體技能,此處指六藝(禮、樂、射、御、書、數),處于孔子道德教育思想體系的最基本層次。就動詞而論,錢穆先生釋“志”為“心所存向”,“據”指“固執堅守”,“依”指“不違”,“游”指“游泳”,即“人之習于藝,如魚在水,忘其為水,斯有游泳自如之樂。故游于藝,不僅可以成才,亦所以進德”[8]170,頗為允當。從本章整體而觀,它在理論維度上顯示了孔子道德教育思想遵循著“志道”→“據德”→“依仁”→“游藝”的進路,先后有序、本末相應,如朱子所論“學者于此,有以不失其先后之序,輕重之倫焉,則本末兼該,內外交養,日用之間無少閑隙,而涵泳從容,忽不自知其入于圣賢之域矣”[7]94。同時,教書育人,立德立人,首先要引導學生立志悟道,所謂“學以致其道”[2]《子張》、“學道則愛人”[2]《陽貨》、“下學而上達”[2]《憲問》。但是,悟道之初又恰始于“極高明而道中庸”的日用之事———“藝”之中,即貴族官學教育中的六藝。因此,在實踐的維度上,我們從中發現孔子道德教育思想又遵循著一條與前所論相反相成的進路,即“游藝”→“依仁”→“據德”→“達道”。綜而察之,孔子道德教育思想在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遵循著一個志于道、始于藝、終于道、涵養仁德于其中的理路。就此而論,這兩條相反相成的理路在朱熹、錢穆等學者著述中皆有闡述,看似“朱子對于孔子成德進路的總結并未符合圣人之意,而錢穆先生認為應‘逆轉此四項之排列’倒頗具說服力”[11],實則不悖。如執于一端,甲乙前人,判定是非,結論恐失公允。總之,志于道一章涵括、揭示了孔子涵泳道藝以修德行教的理論與實踐進路。就實踐而論,其所示游藝、依仁、據德與達道的理路,在很大程度上與孔子所言“學以致其道”“下學而上達”的求知達道之路暗相契合,可互相發明,彰顯夫子教誨之精義。約而言之,孔子道德教育的實踐理路可大致分為下學文游藝、中依仁據德、上志道達道三個環節,茲依次論述如下。
二、下學文游藝
下學文游藝,指從小處著手,在生活、行為、技能方面合乎禮儀規范,并以文獻知識修性進德,它是孔子道德教育思想實踐的初級臺階。學文游藝涉及范圍廣泛,內涵豐富。據《史記•孔子世家》中載:“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贝笾露?,孔子所言之學包括以下三個方面內容:首先是生活之學。據《論語》載,有一次子游問:“子夏之門人小子,當灑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末也,本之則無,如之何?”子夏聽聞后說:“噫,言游過矣!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后倦焉?譬諸草木,區以別矣。君子之道焉可誣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2]《子張》就是說傳道內容有先后,先從生活日常這樣的小道學起,進而才能領悟大道?!抖Y記》中亦言:“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保?4]《大學》其次是技藝之學。此學主要指六藝———禮、樂、射、御、書、數,是周朝官學要求當時貴族掌握的六項基本才藝與技能,并由專人負責教學,據《周禮•保氏》載:“掌養國子,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多服務于當時上層社會的日?;蛑匾Y儀活動。再次是文獻之學。西周末期,隨著尚德思潮高漲,大夫士人都在尋求一種道德理性,隨著“禮”的概念由禮節儀式擴展為社會等級制度和行為規范,教育內容也在發生巨大變化,以傳習禮儀為中心的舊“六藝”技能的訓練,逐漸演變為倫理道德的培養和儒家經籍的傳授[15]。孔子偕時而行,重視學習上古三代禮樂文明時代的經典,如《詩》《書》《禮》《樂》,強調詩禮之學的重要性,如認為“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2]《陽貨》,“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2]《季氏》。需要注意的是:孔子所倡之學實為君子仁人之學,“學文游藝”的最終目標是學做君子。從某種意義上說,《論語》就是一本教人學做君子之書,“孔子全部的哲學體系和道德教誨可以歸納為一句話,即‘君子之道’”[16]。孔子教導弟子“君子學道則愛人”[2]《陽貨》,“篤信好學,守死善道”[2]《泰伯》,愛人就是要立人達人,最終立己達己,所謂“古之學者為己”,亦即荀子所言“美其身”,按今人理解就是“使自己的人格完善”[17]。在學習方法上,孔子提倡“博學于文,約之以禮”[2]《雍也》,通過學習不斷提升道德素養,故有“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2]《陽貨》之言。由此可見學習在孔子道德教育實踐中的獨特作用與重要地位。
三、中依仁據德
仁德既是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論核心,更是其連接理論與實踐的關鍵環節。如果說“下學文游藝”是修德達道的初級臺階,那么此處的“依仁”與“據德”則是中級臺階,“依仁”是學藝之后彰顯的德性行為,“據德”是在依仁基礎上升華的思想境界。(一)依仁首先是愛人?!墩撜Z》中載:“樊遲問仁,子曰‘愛人’”[2]《顏淵》,這是孔子對行“仁”最直觀的解釋。孟子也強調“惻隱之心,仁之端也”[18]《公孫丑上》,但孔子所講的“愛人”又是從“親親之愛”外延開來的,將孝悌曰為“仁之本也”[2]《學而》,由此“泛愛眾而親仁”[2]《學而》,即“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18]《盡心上》??梢哉f“愛人”是踐行仁道之根本,同樣亦是“君子之道的基本內容”[19]。孔子言:“仁之以德,此君子之大務也”[20],即指明仁、德與君子的密切關系,而愛人則是二者的應有之義。其次是克己復禮?!墩撜Z》中載:“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2]《顏淵》“克己復禮”指用“禮”來約束自己的言行、道德。禮是行事為人要掌握的一種“度”,使其一切行為都合乎“仁”的規范要求。如果不循禮而為,可能會出現一些言行思慮上的錯亂,所謂“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2]《泰伯》。在今人看來,禮是孔子教育倫理方法論的核心,體現于學生的學習順序與教師的教育教學順序中[21],查之于《論語》等文獻,事實確然如此??鬃訒r刻以“博學于文,約之以禮”[2]《雍也》來教導他的弟子們,使其行為不違“仁”,可見“克己復禮”是為“仁”的必備條件。再次是忠恕而行。所謂“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2]《雍也》,意即自己想樹立的會幫助別人去樹立,自己想達到的會幫助別人去達到?!爸沂前l自內心,而且能夠以己之心,度人之心?!保?]345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2]《雍也》“能近取譬”的意思就是“推己及人”,這種道德教育途徑與孔子所主張的“親親”原則、愛有等差完全一致,可以說是“孔子開創的一種開放式的思維方式”[22]。而誠懇地幫助別人也只有心懷仁心才能做到。所謂“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衛靈公》,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2]《顏淵》,意指自己不想得到或不想做的,不要施加給別人。唯有寬以待人,才會有仁而無怨。此外,孔子所言“剛、毅、木、訥,近仁”[2]《子路》、“仁者必有勇”[2]《憲問》等都是依仁實踐的某種表現和具體理路。(二)據德首先,據德要“徙義”“行義”??鬃友?“主忠信,徙義,崇德也”[2]《顏淵》、“行義以達其道”[2]《季氏》,
作者:劉潔瓊 鞏寶平 單位:曲阜師范大學
- 上一篇:淺談作文教學需強化人文情懷
- 下一篇:中小學作文教學中思維能力培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