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范院校體育教育改革論文

時間:2022-09-18 03:11:00

導語:師范院校體育教育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師范院校體育教育改革論文

論文關鍵詞:師范院校;學校體育;現狀改革

論文摘要:通過對中等師范學校體育教育現狀的分析,展示了目前在體育教育任務認識、體育課教學、課余體育活動等方面的種種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自己對這些問題進行有效改革的看法。

一、前言

我國學校體育的目標是增強學生體質,促進學生身心協調發展,培養學生的體育運動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質,使其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國各級各類職業學校有1萬8千多所,在校生超過950萬人,但面對如此龐大的受教育群體,長期以來,各地各校的體育教育情況雜亂不一,體育教學和課余體育難以反映學校特色、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這一現實問題很容易使我國學校體育的目標成為一句空話,使全民健身效果的期望值大打折扣。現對現行中等職業學校體育現狀進行改革作初步探討。

二、對目前中等師范學校體育現狀進行分析

(一)體育課教學中(以多數學校所使用的教材為例),以競技為主線的教材體系和傳統的考核評定辦法,不適應學生的需要與發展

學校體育的任務,短期而言,是提高學生的體質;長期來講,要著眼于學生終生體育的發展,而傳統的教材內容卻是以競技為主,這種教材體系的教學結果是:學生在小學、初中、中專十多年所學的體育基礎知識在離開學校后即宣告結束使命,了無用處。隨著時代的發展,學校體育的目標經歷了從“技能”到“體質”到“人材”的演變發展過程;應該說,比原來的“技能”進了一大步,所以,我們的教學內容、教材內容也必須同步發展,這就要求學校體育的教材體系,要進行徹底的改革,才能真正達到培養新世紀人才的良好愿望。

對中等師范學生而言,專業課是他們的飯碗,學生會積極、主動學好,但體育課給學生形成的往往是一種負擔,現實的局面是強制你非學不可,否則不能及格,在這種高壓之下,學生就往最低要求上擠--及格就行、高分也沒用;所以就形成了每次考試就幾個成績處在及格線邊緣的學生為了及格而被動練習,而大部分學生卻毫無反應,在考試中經常出現某個項目可考三次,但學生只隨隨便便考一次,達到及格就“棄權”的現象。

另外,在師范學校的每個年級,都不可能是同一年齡的學生,相差1--3歲都屬正?,F象,這種小齡或發育較遲的學生在考試中表現出的個體成績差異就顯而易見了。另外,個別輕度殘疾及有慢性病的學生雖然在考試中能夠表現出好于其他學生的優秀的體育精神,但成績中卻無法表現出來,教師的口頭表揚在面對學生的記分冊時往往顯得蒼白而無力。每當考完,這類學生只有靜靜地站立用自己的表情空無來感受高分者的歡騰與傲慢。長此以往,人性上受到的壓抑太大,心理上容易形成殘缺感,對體育也就不得不破罐破摔了。而往往這類學生應該成為學校體育的重點。

(二)課余體育活動難以開展,名存實亡

由于中小學長期形成的“應試教育”習慣和體育即金牌的殘缺體育觀念,使師范學校從領導到教師到學生都不可能重視體育教育;很自然,象實施課余體育活動這種保證學生正常生長發育的措施就難以貫徹,于是出現的景況是,下午正課之后,學生回家或放學,教師看報閑聊,體育教師開始帶運動隊訓練,運動場上剩下個別不愿回家,酷愛籃球足球活動的學生自己玩籃球、踢足球,對絕大多數學生來講,課余體育活動是處于名存實亡狀態。

三、中等師范學校體育應如何進行改革

(一)要重新對中等師范學校體育教育任務進行認識

筆者認為師范學校學校體育任務的主要內容是: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學生身體素質,讓每個學生都了解體育健身的基本常識,結合自己的職業特點,培養出1--2項自己喜愛的項目,逐步形成運動興趣與習慣,并讓學生自然地將這種興趣和習慣保持終身并從中獲得健康與快樂。這種以終身體育、快樂體育為目標的新的職中學校體育任務與傳統的以培養尖子參與競技的學校體育任務已經有了本質的區別。最明顯的特點是學校體育的時間界限已擴展到畢業后的社會生活之中。

(二)從中等師范學校學校體育任務的理論到方法論到各類體育活動這三個層面來認識師范學校學校體育文化

明確了學校體育教育的任務所在,就可以此為原則重新審視我們以往的各種體育制度和工作方法,對以往缺乏科學理論作依據的行為應該作出必要的調整和大膽的否定。例如,學校體育中使用頻率相對較高的“考試”和“比賽”,在使用過程中我們應該進行一些思考:考試、比賽究竟為了什么?為排名?為第一?在絕大多數人思維中,排完名次,拿到第一后,任務也就宣告結束,但如果對照學校體育任務,這顯然相差太遠,筆者認為:比賽和考試應該是為了促進更多的學生投入到自我鍛煉中來,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根據這個原因,我認為:對于大型體育集會--校田徑運動會,應該將原來的純競技項目進行調整和補充,增加一些具有趣味性和有一定群眾基礎的項目,條件允許的話,應該讓盡可能多的學生直接參與到運動中來,讓他們親身感受體育運動的樂趣。

有了師范學校學校體育任務的理論作指導,具備了理論指導下的各種制度、方法和依據這些具備科學性的制度和方法來開展職中的各項學校體育工作、組織學校的各項體育活動,這樣,也就具備了構成一種文化的三個理論層面。筆者認為,這才是真正適合我國中等師范學校的完整的學校體育文化,而這種文化與純競技體育文化相比較兩者具有部分的兼容性,但這種體育文化更具備教育性和大眾參與的特性,綜合個人接受教育的階段性特點,倒是具備了中等師范學校與高校學校體育中的共同點。

(三)改造體育課教學現狀

1、建立“1+1”或“1+1+1”體育課程模式。

所謂“1+1”意思是:每周一節公共體育課加一節專項體育課(每天課余體育活動必須保證),而“1+1+1”則是再加一節活動課(體育教師人數較多時可用)。公共體育課的內容是對學生體質進行監測、“達標”的檢查、基本健身及保健理論的學習、評價(如在運動中如何把握量和強度等等)。專項體育課則是學生根據自身素質和學校條件等實際情況,在教師所提供的不同的選擇范圍內進行興趣專項的選擇。教師在上這種體育課時要較為系統、詳細地講解這些項目的理論技術要素、發展,使學生能夠在這些項目上有他自己的發展空間?;顒诱n是在教師指導下,以自己練習為主的體育課,旨在鞏固學生專項體育課上所學到的技術,同時增強了學生體質。如果體育教師人數不足的話,活動課的內容可暫時由課余體育活動時間代替。2、改革體育教材內容。

調整或揚棄以競技體育為主線的體育教材內容,結合職業特點,建立有中等師范學校特色的體育教學大綱。并以此為依據,建立以培養學生終身體育能力為目標的體育教材內容,主要表現在形式上由競技技術型教學向實用健身體質型教學的轉變,而這種轉變將直接導致教學內容在健身、保健、娛樂等方面得到不斷的充實。

(四)體育考試的形式,朝靈活性、多樣性方向發展

考試是一種檢閱,但應避免過去的過份軍事化特性,應該盡可能減少限制,鼓勵學生在教師所教內容的基礎上努力創新,充分發揮自己的靈感及特長,體現自己的個性,為此,外界條件都可以根據大多數學生情況進行改變。例如,在女生籃球比賽中考查每個人的綜合能力時,完全可以降低籃框高度;在武術考試中,不限哪種拳、哪些器械、不限是自編、自學、祖傳、還是教師所教,可以用錄音、配樂或喊口令等,在各方面給學生提供一定的選擇余地。

對在考試中某方面表現特別優秀的學生給予附加分獎勵。這種獎勵每獎一次要給學生分析一次,讓所有學生明白為什么老師要獎他,體育運動中哪些行為是提倡的,這樣可以助長良好的體育道德風氣,褒揚優秀的體育行為,同時培養學生正常的運動心理品質,如籃球比賽的考試中,一方摔倒在地,另一方能主動伸手幫助對方的行為……等等。

(五)結合師范學生特點,開展課余體育活動

師范學校課余體育活動除按“1+1+1”課程模式中所講到的,鞏固自己在專項體育課上所學到的技術技能之外,應該具備自己更多的職業特點。有意識地在師范學生體育人口中為社會培養出一部分體育愛好者或體育活動骨干,提高他們在體育鍛煉中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能力以及個別項目的裁判與組織能力。課余活動的組織辦法可以在個別條件相對較好的學校嘗試俱樂部形式,體育教師在課余活動時實行掛牌上課,學生有償接受高質量的體育教育和服務等。

四、結論與建議

本文對當前中等師范院校學校體育現狀進行了一些分析,指出了學校體育中與素質教育,終身體育不相符的因素,圍繞中等師范院校學校體育目標這個中心內容,探討了現代中等師范學校體育改革的方向,在此基礎上,筆者對職中等師范院校校體育改革提出幾點建議:

(一)在學校體育目標的基礎上,進一步確立更加詳細的中等師范學校學校體育亞目標,使師范學校的學校體育工作更加明確和利于操作。

(二)體育課應以全體學生為服務對象,以終身體育為主要目標,改變過去一切服務于競技的局面。

(三)課余活動應具備一定的職業特點,逐步與社會體育接軌。

(四)改革體育成績的評價辦法,建立以增強體質實效為中心的成績考核制度,注重將體育過程評價與體育結果評價緊密結合。

(五)對中等師范學校學校體育進行改革,是一個迫在眉睫且非常復雜的工作,建議廣大學校體育工作者能積極參與探討,將問題的研究引向深入,早日形成科學的中等師范院校學校體育教育體系。

參考文獻:

1.王艷云。對對普通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思考。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3(4)

2.張慶建。高校體育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3(1)

3.劉端文,等.關于職高體育教學整體改革的思考與實驗.中國學校體育,1997(3)

4.毛振明.試論體育教學單元的劃分.中國學校體育,19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