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體育文化的現代性轉型研究
時間:2022-09-03 03:50:11
導語:傳統體育文化的現代性轉型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傳統體育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近代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現代性轉型歷程進行深入反思可知,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現代性轉型不應只停留在“應激—反應”的本能階段。在新的世界體系出現后,傳統體育文化的現代性轉型必須遵循對人生命價值意義的探究、對中華傳統文化先進性的堅守以及對現實問題做出積極正面回應的基本立場。在此基礎上,發揮傳統體育文化內在的自主性和先進性,指導傳統體育文化在比較借鑒中成功轉型,在繼承中創新發展,在教育傳播中豐富傳統體育文化現代性的內涵,在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實現價值回歸。
關鍵詞:傳統體育文化;現代性;轉型
1近代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現代性轉型歷程
自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以來,中國突然面臨“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1]。清廷洋務派以及后來以胡適為代表的文化激進派,隨著中國時局的變化將注意力由“師夷長技以制夷”“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學習思想向“要救國,只有維新,要維新,只有學外國”“建設西洋式之新國家”等觀念的轉變[2],企圖引導近代中國走向一條從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全盤西化的“現代化”之路[3-4]。但是作為社會基礎的民眾仍然保留著明顯的傳統經驗主義和自然主義特征[5]。如何改革傳統體育文化中重視經驗輕視理性的思維模式、重視品德輕視創造才能的行為定式,成為當時傳統體育生存與發展的主要命題。我國思想文化界人士痛定思痛,轉而面向以“身體”為導向,引導國人“從自在的蒙昧中得到解放”[6]。部分有一定社會影響力且對傳統武術有所接觸和了解的社會精英,如蔡鍔、梁啟超、孫中山等人,認為中華傳統武術可以成為改造國民體質的理想之選,尚武是救亡圖強之良方[6]。1901年起,北洋軍閥馬良在山西武備學堂任教習時開始對傳統武術進行改良,如武舞(體操)化、練武時配以節拍等,經過十余年在軍中的實驗與傳播后已基本成型,并將其定名為“中華新武術”。隨后持續數十年的“國術運動”,則顯示出當時國人在西學東漸和民族自強運動中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6]。20世紀20、30年代,國內爆發了前后持續10數年的以宣揚近代西方體育還是倡導以武術為代表的傳統體育的“土洋體育”論戰,這是我國傳統體育文化在被迫開放的空間中與西方體育文化進行的民族性與國際性、傳統性與時代性、經驗本位與科學本位的一次集中沖突[7]。這場沖突,在全社會范圍內提倡了批判精神和自由創造精神,挖掘出了國民的主體創造性,用理性精神和人本精神對民眾開展自覺的文化啟蒙,可以說是近代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現代性轉型的典型表現。但這僅是對西方入侵和擴張的“刺激—反應”式的被迫現代化歷程[8]。
2傳統體育文化現代性轉型的反思
傳統體育文化現代性轉型不僅僅是時間意義上傳統的總結或是現代的開始,而且是指向未來的,是對過去的、傳統的某種更新和超越。文化在變遷中,會根據自身實際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現代性道路的特性,就是文化的自主現代性或現代性的自主性(autonomie)。這種自主性是人類在處理自身與他物關系時所表現出的自我主動性、自我主導性、自我決定性等主體性特征,這是人的本質特征之一[9]。因此,傳統體育文化現代性轉型并不應只停留在“應激—反應”的本能階段?!叭我晃幕默F代化,都是自己傳統的現代化;任一現代化的文化,都飽含著自己的傳統在內?!保?0]文化的核心來自歷史傳統,從文化進化的意義上可以把文化的傳統視為社會創造和再創造自身的“遺傳密碼”[11]。傳統體育文化在現代性轉型過程中,包含了對已有文化“遺傳密碼”的“破”和“立”,特別是在對現實批判性的認識中,加快構建出符合時代精神的意識、觀念,充分反映中國特色、民族特性、時代特征的價值體系。一個民族的復興不僅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斷增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根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成為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勇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這種文化精神力量使國民能夠發出振聾發聵的“奧運三問”、提出“強國強種”[13]的夙愿,能夠在改革開放之初凝練出“團結奮斗、頑強拼搏、勇攀高峰、為國爭光”的中國女排精神,能夠在通過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將世界華人緊緊凝聚在一起。這就是在我國傳統體育文化中蘊含的獨特自主性價值。同時,在傳統體育文化現代性轉型進程中,也不可避免地遇見各種各樣的矛盾和困難,諸如20世紀20、30年生在我國的“土洋體育之爭”,以及當下在全球化進程中我國體育文化受到各種沖擊,這些傳統體育文化現代性轉型中出現的情景性非理性、語境性非理性、文化性非理性、民族中心主義等,都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妨礙人們的努力[14]。而人們面對它的局限性時卻常常表現得無能為力或無法超越。從理論上講,文化自身具有的先進性可以把這些非理性壓縮到最低限度。因為,文化的先進性具有適應和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特征。同時,文化作為觀念形態和精神靈魂的東西,在特定情況下可以克服外來消極因素的影響,它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地修正自己,不斷更新和完善自身。因此,在傳統體育文化現代性轉型中,不僅要認識到外在與內在的矛盾運動是現代性轉型的動力,更要挖掘并發揮傳統體育文化與當代主流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的自主性,并以文化內在自主性來實現傳統體育文化在新的歷史環境中現代性轉型的引領。
3新時代傳統體育文化現代性轉型的立場
3.1新時代傳統體育文化現代性轉型的基本遵循。新時代傳統體育文化現代性轉型是傳統體育文化在新的世界體系出現所帶來的新思潮新變化的語境中,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緊密相關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思想立場和精神氣質,與經濟社會全球化相協調匹配的一整套思想觀念、價值體系和生存模式?!安粩导韧?,不能知將來;不求遠因,不能明近果?!秉h的十八大以來,通過對中國文化發展理路的深入觀察、對中國現代化起點與方向的深刻思考,凝練了文化建設的基本要求———“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這就是我國傳統體育文化現代性轉型的根本遵循。“本來”是一種人的歷史存在,歷史就是人的活動??梢哉f,“本來”是人與文化關系的歷史構成。在文化生態時代,“不忘本來”就是要求文化建設必須尊重人存在的歷史文化基礎,并以此為基礎,以“有利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有利于增進社會認同與和解,有利于推動體育、文化與社會協調發展,有利于增強國家軟實力和綜合國力”作為傳統體育文化現代性轉型價值取向的根本判斷標準,去實現新的秩序與傳統的和諧統一。具體到個體層面,表現為體育文化對人的生命價值的意義的探究;在社會層面,表現為大眾對體育文化的消費態度、行為與習慣現代化轉型;在國家層面,則需要體育文化與我國“五位一體”發展戰略的價值耦合。3.2對中華傳統文化先進性的堅守。黨的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只有人民群眾有了良好的健康水平和生活品質,才有對美好生活追求的堅實基礎。在馬克思主義強調的“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進步的核心”這一理念引領下,傳統體育文化現代性轉型的價值取向更加明確了,即“堅持發展以人民為中心的體育”。“以人為本”,人民作為發展體育事業的主體,建設體育強國的根本目的在于讓全體人民都參與進來,進而提高全民族、全社會的健康水平和生活品質,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這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實質。中華民族能夠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傳、頑強發展、不斷實現自我超越,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對人生命價值的回歸”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質和精神脈絡[15]。傳統體育文化體現著黃土地上勞動人民最樸素的生活方式和態度,屬于最貼近百姓日常生活的一種文化習慣,百姓經年受用并相互傳遞,衍化為民眾的美好生活愿望和精神寄托。傳統體育文化普遍存在著天人合一、以和為貴的精神,將天人相應的世界觀、上下相依的倫理觀融為一體,倡導人們取大義、以集體利益為重,強調天地人三者之間的和諧統一[16]??梢哉f,優秀的傳統體育文化始終踐行著中華民族厚德載物、居安思危、樂天知足、崇尚禮儀等基本特征和基本精神。中華文化精神以內在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觀念信仰、民族心理等表達了人類對真、善、美、義、利等的價值追求,這是中華民族在歷史長河中創造性地沉淀出來的精神品質、道德情操、文化品位和審美意趣,是中華所有歷史文化的核心,也是中華傳統文化先進性的體現。中國傳統體育文化中蘊含著大量的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基因,通過日常生產生活植根于中國人的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對塑造民族形象、凝聚民族力量同樣具有重要意義。3.3應對現實問題的應有之義。在全球化進程中,我國傳統體育文化受到奧運會、足球世界杯、世錦賽、NBA等不同形式賽事文化以及旅游休閑、戶外探險、極限運動等新興體育文化的沖擊,其“高語境文化”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為什么需要團隊合作的體育項目能夠長期保持領先,如何克服競技體育“團隊項目悖論”?……這些都已經成為我國從體育大國走向體育強國征程中遇到的一個接連一個現實而具體的問題和矛盾[17]。傳統文化的內在結構給人類帶來了秩序與意義,并維持著薪火相傳的“文化基因”的穩定性。但歷史發生文化變遷,傳統隨之發生“變異”或“斷裂”[16],社會也會出現各種失范現象和行為。只有這種對社會行為具有規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在對傳統體育文化“失范”現象進行批判的同時,才能喚醒其中遺存的傳統文化基因,促使其與時代特質進行“重構”,使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現代性轉型后更具有旺盛傳承力。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的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所帶來的新思潮新變化的語境中,傳統文化面臨著價值取向轉型的極大挑戰。進入新時代,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高品質健康生活的向往,這是對“人應該怎樣生存著”的積極回應,也必將成為現階段我國體育文化現代性轉型發展的重要指導。
4新時代傳統體育文化現代性轉型的實現路徑
在報告中提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新時代文化思想,明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前進方向、奮斗目標,指導傳統體育文化現代性轉型時不脫離實踐,在重構現代文化生態體系中進行文化再創造,創造出符合我國國情、滿足人民健身運動需要、切中社會發展的體育文化精品。4.1在比較借鑒中實現傳統體育文化現代性成功轉型。在全球化的形勢下,面對不同文化的交往、沖突,求同存異既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方法。在當代中國的文化轉型與價值重構的過程中,求同存異是必要的實現路徑[18]。由于文化發展背景的迥異,差異是必然存在的,文化發展的速度以及發展的效果也是不同的。中華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就是一種在比較中取長補短、博采眾長而發展起來的。只有承認不同文化的差異,才能實現不同文化的共存共生、相互借鑒、共同發展。只有在尊重差異的基礎上,才能正確看待不足,才能實現傳統體育文化真正的發展和前進。中華傳統體育文化通過與異質文化的比較,對歷史上的中外文化資源、現實的文化處境和未來的文化發展方向都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和客觀的評價,充分利用傳統體育文化傳播體系,加強與各種文化的交流與合作,平等地展開對話和溝通,彼此之間逐層深入地化解隔閡和誤解,在實現自身文化的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世界各國、各民族文化的創新發展。求同存異的目標是“和而不同”、“共存共贏”,進而實現傳統體育文化現代性的價值目標。4.2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傳統體育文化創新發展。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我國傳統體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哲學、審美、藝術資源。在現代性轉型時,了解傳統體育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理解傳統體育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能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要對傳統體育文化進行甄別,梳理、精選出其中有價值的價值理念、道德規范等予以繼承。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19],使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之一。要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將傳統注入時代內容,并通過文化創新來發展傳統,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4.3在教育傳播中豐富傳統體育文化現代性的內涵。以重大賽事的舉辦或參加為契機,通過學校教育、理論研究、歷史研究、影視作品、文學作品等多種方式,講好中國體育故事,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我國人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傳播體系,在對中華體育文化精神的傳播中,促進傳統體育文化現代性內涵的現實傳播效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發展進步最深厚的文化動力。通過傳播,向世界宣示在凝聚中華體育文化當代精神過程中,體育文化所植根的中華文化沃土、所反映的中國人民意愿、所適應的中國和時展進步要求以及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展現傳統體育文化現代性轉型的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增強對外話語的創造力、感召力、公信力,提升我國的國際影響力。4.4在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實現傳統體育文化現代性轉型的價值回歸。文化的本質就是一種生產生活方式。因此,在實現傳統體育文化現代性轉型進程中,要使體育文化回歸于人民群眾的日常生產生活實踐。通過樹立起“體育即民生”理念,倡導“體育文化生活化”,使傳統體育文化現代性轉型緊緊圍繞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讓群眾切身感受傳統體育文化現代性轉型給其健康生活帶來的變化。進入新時代,健康不僅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內容,也是基本前提。作為現代體育文化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個性化健身需求,提高人民健康生活的知識儲備,配合“健身路徑”,開發“智慧體質監測及運動處方”系統,為群眾提供更科學合理的健身方式,從而將體育真正以一種生活習慣、生活態度融入尋常百姓衣食住行中,將核心健身動作要素融于群眾坐臥行走等日常生活行為中。讓全民共享我國體育發展成果,以此提高國民整體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道德素質、文化素質,促進國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指數的提升。此外,還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準確掌握我國體育事業發展的短板,為體育事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優化提供精準數據支撐,提高體育公共資源供給的精準化和集約化,解決人民群眾體育健身實際需求和資源供給不足之間的矛盾,進而提高體育文化惠民的管理和服務水平。
5結束語
體育作為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的重要標志,無時無刻不體現著人與自然、人與歷史、人與人、人與自我的關系,是人類表現自我、實現自我、發現自我、表達旺盛生命力的一種運動。中華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其中的傳統體育文化表現出來的高尚精神是整個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它反映了人類追求進步、愛好和平、努力向上、超越極限的積極進取精神。中國傳統體育文化在中華文化五千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具有了共同的歷史記憶、共同的文化認可,并逐漸沉淀下來形成一套完整的文化傳統,也成為中華文化的“根”和“魂”。這種深層次的文化傳統及精神追求形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戰斗力。進入新時代,通過傳統體育文化的現代性轉型,將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提供凝心聚力的強大精神力量。
作者:黃津虹 吳文峰 張曉丹 單位:1.天津科技大學體育部2.天津體育學院科研處3.天津體育學院體育文化學院
- 上一篇:景德鎮陶瓷出口貿易問題及對策
- 下一篇:珠三角服務業開放思路與服務貿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