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志病證發病因素分析論文
時間:2022-12-17 09:58:00
導語:情志病證發病因素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的:為了解三級甲等中、西醫院醫生對于情志病證發病因素的認識,各疾病與情志因素致病的相關性,為臨床流行病學調查提供基礎。方法:參照情志病證診斷標準,采用整群分層抽樣法對醫院(山東省立醫院、濟南市中心醫院、山東省中醫院)近3年54703份住院病歷進行回顧性病因學調查,對506例陽性病歷進行分析。結果:與情緒有關病歷共篩出506份,占總病歷數的0.92%。陽性病歷中疾病分布情況,心內科疾病占陽性病歷的62.5%,神經內科疾病占12.06%,消化科疾病占7.11%,婦科疾病占的3.56%,致病情緒中情緒激動占情志病歷的43.87%,怒占25.69%,情志病歷中女性較多,占情志病歷總數的56.72%,結論:心血管疾病與負性情緒關系較大,基本情緒“怒”與疾病關系較大,女性情志病患者發生率高于男性,年齡與情志病證發生率呈正相關。
【關鍵詞】情志病證發病因素;病歷資料
情緒與健康和疾病的關系尤其是負性情緒對健康和疾病的影響已成為當今全社會關注的焦點。研究報道顯示:全世界約5%的人罹患情感障礙性疾患,社會環境變化帶來的情緒異常刺激(情志內傷)是導致該類疾患的重要因素。我國在社會經濟政治及文化轉型過程中情緒尤其是負性情緒對人們身心健康及社會和諧產生的影響比以往任何時候、比世界上其他國家都顯得格外重大。為進一步研究負性情緒與疾病的關系。我們從三級甲等中、西醫院(山東省立醫院、濟南市中心醫院、山東省中醫院)住院病歷資料入手進行調查研究。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山東省中醫、山東省立醫院、濟南市中心醫院3家三級甲等醫院2004年7月-2007年7月近3年14~65歲內科、外科、婦科、五官科患者住院病歷。
1.2住院病歷納入排除標準病歷納入標準:現病史中明確記載發病與情緒〔包括模糊情緒(情志/緒相關、情緒激動等)和具體情緒(喜、怒、悲傷等)或情緒相關的事件(如爭吵、親人去世等)〕相關的記述;疾病診斷明確;癥狀、體征及相關檢查結果齊備;發病年齡在16歲以上,65歲以下,上述四項標準均具備者方可納入。排除標準:現病史中沒有因情緒致病的記述(包括模糊情緒、具體情緒),也無任何與情緒相關的事件(如爭吵、親人去世)引起發病的記述;病、證診斷不完備;發病年齡小于16歲或大于65歲。共抽取54703份病歷,符合納入標準者506例。
1.3調查內容及方法調查內容主要包括一般情況(年齡、性別、職業、婚況等);既往情志病史及過敏史;情志病診斷;臟腑定位;致病情志及伴隨情志及相應的生活事件等。
調查方法:對陽性病歷由調查員填寫自編的《有關情志病證住院病歷調查表》。
1.4病歷篩選及質量控制對抽樣的病歷進行篩選,病歷一旦被排除將不再錄用,因此,如果病歷提供的信息不全面而不能確定,或者有疑問、有分歧者應先納入。瀏覽全文,主要閱讀現病史及病程記錄,根據病歷選擇標準,篩選出因情緒致病的住院病歷,對多次住院患者,根據住院號,取首診病歷為納入病例。根據以上評價標準,由兩人分別獨立對納入的所有病歷進行質量評價,各自完成后交叉核對,遇有分歧,協商判定。
調查員根據病歷所提供的的信息逐項、如實記錄患者一般資料、致病情志種類、所致何種疾病。
2結果
共調查住院病歷54703份,陽性病歷506份占總病歷數的0.92%。具體結果如下。
致病情緒共出現情緒激動、情緒不暢、情緒波動、情緒因素、情緒相關、情緒不穩、怒、憂等描述,出現較多的為情緒激動、情緒不暢、情緒波動、怒等。
結果表明:陽性病歷占總病歷數0.92%,在陽性病歷中,情緒激動與疾病關系密切,明確的單一致病情緒“怒”陽性率最高,說明怒是對疾病影響較大的負性情緒,負性情緒與心腦血管疾病關系密切。
3討論
祖國醫學已認識到情志因素與疾病有密切的關系,如《素問》中說:“百病生于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突然、強烈或長期持久的精神刺激,使人體氣機逆亂,臟腑陰陽氣血的失調,會導致疾病的發生,是造成內傷雜病的致病因素之一[1]。
3.1情志病歷中疾病分布情況我們在3家省級三級甲等醫院(山東省中醫院、省立醫院、濟南市中心醫院)同時展開調查,共調查近3年住院病歷54703份,篩選出情志病歷(陽性病歷)506份,占總病歷數的0.92%。我們的調查發現心內科、神經內科疾病與負性情緒因素關系較大,心內科疾病占總陽性病歷的62.05%,神經內科疾病占到總陽性病歷的12.06%,其次是消化科為7.11%,婦科為3.56%。提示負性情緒與心腦血管疾病、消化系統疾病、婦科疾病關系密切,與心血管疾病關系最為密切。中醫文獻和現代研究資料顯示:心腦血管疾病、疼痛、癌癥、反應性抑郁癥、經前期綜合征、腸易激綜合征及等與負性情緒關系密切,與我們的研究結果較為一致。長期的不良情緒可導致腦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興奮,加速動脈硬化、粥樣斑塊內在損傷的進程,過量的去甲腎上腺素可導致血小板反復被激活,釋放多種促凝物質及強烈的血管收縮物質,形成血栓或導致冠狀動脈痙攣而促使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事件發生[2,3];嚴重的抑郁反應可增加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4]。提示負性情緒通過影響神經、內分泌系統平衡的紊亂而發生一系列病理變化,導致疾病的發生。
3.2情志病歷中致病情緒分布情況調查發現在506例情志病歷中致病情緒共出現情緒激動、情緒不暢、情緒波動、情緒因素、情緒相關、情緒不穩、怒、憂等描述,出現較多的為情緒激動、情緒不暢、情緒波動、怒等。其中情緒激動與疾病關系最為密切。在明確的致病情緒中,怒與疾病的相關性較大,目前國內現代醫學和心理學尚未見到怒與健康和疾病的關系專門研究,某地在食道癌普查工作中發現,患者中55.6%的人素有憂慮、急躁的情緒狀態,另一統計提示性情急躁者占69%,還有資料表明72%的癌癥患者發病前有過情緒危機[5]。一項對年輕男性長達36年的前瞻性隊列研究證實,憤怒情緒使早期心血管疾病發生的相對危險度增加3倍[6]。WoodsNF等將40歲以上PMS患者和低壓力癥狀模式女性在壓力覺察和反應的生理指標、壓力覺察激素、緊張的生活環境、生氣、自我和社會的控制力等方面進行對照研究,發現40歲以上PMS患者經歷了更多的社會負性事件,更容易憤怒、更關心自我和社會的控制等。她們在皮膚電和肌肉緊張度等生理指標和升高去甲腎上腺素方面高于對照組。我們調研結果顯示情志病證患者中,怒是比較重要的負性情緒,與相關文獻結果一致。
3.3情志病歷中年齡、性別分布情況調查發現在506例情志病歷中,顯示女性情志病患者發生率高于男性,筆者觀察顯示女性情緒障礙的發生率高于男性。這可能與女性的心理承受能力差、對周圍環境敏感性高及內分泌等因素有關。35歲以下情志病歷占總情志病歷的13.64%,36~45歲情志病歷數占19.92%,46~55歲情志病歷占34.06%,56~65歲情志病歷占34.78%,年齡與情志病證發生率呈正相關,與相關研究結果一致[7-9]??紤]與調查的情志病歷多為心腦血管疾病,心腦血管疾病老年人多發有關。
3.4進行臨床情志致病研究意義重大負性情緒與疾病的發展、轉歸、預后有關。Kwachi等[10]發現,伴有明顯焦慮情緒的患者發生致命性冠心病事件和猝死的危險增高,其危險度隨焦慮程度的增高而增加。世界衛生組織宣稱,每個人的健康長壽10%取決于社會因素,8%取決于醫療條件,7%取決于氣候因素,60%取決于自己。而在這60%當中有35%是取決于個人的情緒因素。隨著疾病譜和醫學模式的轉化,21世紀疾病的重點不再是傳染病和營養不良,而是由心理、社會、行為等因素引起的心理生理性疾病。研究表明[11],在心理障礙患者中,約60%~70%是以各種軀體癥狀作為主訴而就診于內科各種專科或普通內科門診。據統計,在我國內科各種疾病中1/4至1/3為心身疾?。辉诠谛牟?、糖尿病、風濕和類風濕病、關節炎和惡性腫瘤中分別有40%、33%和42%的病人存在不同的心理障礙。對于上述患者,單純針對軀體癥狀治療無效,而抗焦慮治療皆能收到較好的效果。心理及中藥干預不僅能有效地緩解負性情緒,而且通過認知的改變,減輕負性情緒對軀體狀態的影響,抑制疾病的病理、生理過程,恢復內環境的穩態,從而提高臨床療效。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住院病歷中只有0.92%的病歷與情志因素有關,與以上結果差距較大,提示當今臨床醫師對情志因素致病重視程度及識別率低,世界衛生組織對全球14個國家15所綜合醫院各種心理障礙的一項調查表明,中國上海綜合性醫院全科醫師對心理障礙的識別率僅15.9%,遠低于國際平均水平的48.9%。我們的結果與以上較為一致。因此,研究負性情緒怒與疾病和健康的關系意義重大,揭示情志病證的發病機制,找到有效干預途徑和方法,促進病人全面康復,以促進社會和諧。
【參考文獻】
〔1〕印會河.中醫基礎理論〔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4.98
〔2〕張作記,王長謙,崔立謙,等.負性情緒干預對冠心病絞痛療效及冠脈事件發生率的影響〔J〕.中國行為醫學,1999,8(3):189
〔3〕張麗華.生活事件和應付方式與急性心肌梗死發病關系的配對比較〔J〕.中國臨床康復,2003,7(18):2538-2539
〔4〕陳建平,顧衛平,盧爾濱,等.冠心病患者情緒障礙的調查〔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13(3):143
〔5〕王宗柱.淺議情志與癌的關系〔J〕.陜西中醫學院學報,1991,14(2):11-12
〔6〕ChangPP,FordDE,MeoniLA,etal.Angerinyoungmenandsubse2quentprematurecardiovasculardisease:theprecursorsstudy〔J〕.ArchInternMed,2002,162(8):901-906
〔7〕PollakSD,CicchettiD,HornungK,etal.Recognizingemo2tioninfaces:developmentaleffectsofchildabuseandneg2lect1DevPsychol,2000,36:679-6881
〔8〕CrittendenPM1Children''''sstrategiesforcopingwithadversehomeenvironments:aninterpretationusingattachmenttheory1ChildAbuseNegl,1992,16:329-3431
〔9〕馮杰.常見老年慢性軀體疾病與抑郁的相關研究〔J〕.中華老年多器官疾病雜志,2006,5(3):185-186
- 上一篇:輕度認知障礙研究論文
- 下一篇:縣開展廉政效能活動經驗交流材料
精品范文
1情志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