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制勝要素哲學思索
時間:2022-04-13 04:01:00
導語:戰爭制勝要素哲學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戰爭中的人與武器是影響戰爭勝負的兩個主要因素,如何認識和評定因素對戰爭勝負的影響,是戰爭問題上唯意志論和唯物論的分水嶺。長期以來,我國軍事思想界一直主張人是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并以此為邏輯起點創立了人民戰爭制勝理論;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資產階級的軍事思想中又出現了海軍制勝論、空軍制勝論、原子武器制勝論等,以武器為第一要素的制勝理論。高技術戰爭條件下,人與武器的關系如何、何為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成為新的命題??茖W的戰爭制勝觀是軍事學術的基礎,對于一個國家的武裝力量建設和軍事斗爭的指導有舉足輕重的影響。科學發展觀的提出,為我們反思傳統軍事思想,繁榮和發展我國的軍事科學提供了契機。
一、認識論
人是武器裝備發揮作用的決定因素人和武器是一個有機的統一體,但在這個統一體中兩者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對等的。認識論原理告訴我們,戰爭不是什么怪物,戰爭也是人類社會的實踐活動。在這一實踐中,人始終是主體,起著主導的、決定的作用;而武器裝備是客體,是進行戰爭的手段。武器是為人的目的服務的,是由人支配、控制和使用的。武器裝備能否在戰爭中充分發揮作用,主要取決于使用它的人。武器裝備沒有人使用就是一堆死物,就無法體現武器裝備本身的價值。恩格斯指出:“槍自己是不會動的,需要勇敢的心和強有力的手使用它們。”[1]斯大林說:“沒有掌握技術的人才,技術就是死的東西。有了掌握技術的人才,技術就能夠而且一定能夠創造出奇跡來。”[2]1982年敘以貝卡谷地的空戰中,以色列空軍一舉摧毀敘利亞部署的19個蘇制“薩姆-6”地空導彈連,并擊毀了80多架蘇制殲擊機,使敘利亞在貝卡谷地慘淡經營10余年、耗資20多億美元的防空體系毀于一旦,而以軍只損失10架飛機,包括6架無人駕駛飛機和直升機。為什么雙方的損失會如此懸殊呢?“薩姆-6”地空導彈是原蘇聯上世紀70年代生產的較為先進的野戰防空武器,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曾經發揮重要作用。但是,敘軍使用后沒有經過任何改進,其制導頻率已經被以軍掌握,以軍針對其制導頻率研制了相應的電子對抗系統,并在這次空戰中對“薩姆-6”地空導彈的制導系統成功地進行電子干擾,從而使其無法發揮作用。海灣戰爭中擁有近800架作戰飛機的伊拉克空軍,幾乎沒有同多國部隊交手就敗下陣來,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些飛機是從國外購買的,飛行員訓練不足,地勤維護技術也沒能掌握,凡事都要依賴外國專家,戰爭到來時外國專家一撤走,伊拉克人就難免陷入被動挨打的境地。因此,就人與武器裝備的關系而言,人始終居于主導的、決定性的地位,這是被戰爭實踐反復證明、不容置疑的真理。高技術戰爭條件下,雖然武器裝備的自動化、智能化水平大大提高,有些武器裝備已具備了人的某種“活”性,但是,即便到了戰爭中大規模使用機器人時代,人與武器的關系也不可能改變。再先進的武器裝備,也是人研發和生產出來的,在作戰中仍要靠人的支配才能發揮作用。武器裝備越先進,技術越復雜,對人的依賴性也就越大。人是戰爭實踐的主體,是武器裝備發揮作用的先決條件,這一點是不會改變的。因此,一般意義上說,提升軍隊人員的綜合素質,比發展武器裝備顯得更加迫切和重要。正如指出的:寧可讓人才等裝備,也不要讓裝備等人才。
二、矛盾論
戰斗力是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人和武器在戰爭中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一切軍隊都是由人和武器的結合而形成的,人和武器是軍隊構成的兩個必備要素,兩者互為存在的前提和條件。一方面,戰爭中的人只有使用武器,才成為軍隊,戰爭才具有暴力特征;另一方面,武器也只有借助于人,才能被運用于戰爭,表現其作為暴力工具的本質。因此,在研究戰爭制勝問題時,我們不能將兩者割裂開來。將人與武器對立起來,試圖在兩者之間尋找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從而得出“人是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或“武器是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的結論,首先是一個極其嚴重的思維錯誤。矛盾論的原理告訴我們,事物的性質和發展方向是由主要矛盾決定的,戰爭的勝負同樣是戰爭中各種矛盾運動的結果。孫子認為,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有“道”、“天”、“地”、“將”、“法”,進而比較雙方“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賞罰孰明?”在分析己方的基礎上再與敵方的情況進行比較,就可“以此知勝負矣”。這是孫子對戰爭勝負因素的看法。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和《論持久戰》中也指出:決定戰爭勝負的要素有軍事、政治、經濟、自然條件、主觀指導和戰爭性質以及國際援助七個要素。這些要素是影響戰爭勝負最基本的因素,每一個基本的因素又可再分為許多具體因素,從而使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形成一個多方面、多層次的有機系統。戰爭是一個對抗性的動態的矛盾運動過程。戰爭中,潛在因素和現實因素、偶然因素和經常因素、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人的因素和武器的因素都對戰爭的勝負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在這樣一個多方面、多層次的矛盾系統中,沒有一種因素能夠單獨地、孤立地發揮作用。在軍事對抗中,潛在因素只有轉化為現實因素,才能成為影響戰爭勝負的現實力量。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再強大,也不能保證一定能打贏現代條件下的局部戰爭;潛在的綜合國力只有轉化成軍力;軍力進一步轉化成戰場對抗中的現實作戰力量,才會對戰爭的勝負產生直接影響。這種現實力量既可表現為偶然因素,又可表現為經常因素;既可區分為物質因素,又可區分為精神因素,但在最終的對抗中,都要表現為一定的力量來進行。因此,在影響戰爭勝負的諸多矛盾中,人和武器這一對矛盾才是戰爭中經常起作用的主要矛盾,其它一切矛盾都直接或間接地體現在人和武器這一對矛盾之中。說過,戰爭是力量的競賽,這里所說的力量不是別的,歸根結底就是人和武器這兩個基本的要素構成的現實戰斗力。由此可見,影響戰爭勝負的因素是個有機聯系的整體,在研究戰爭勝負問題上,我們一定要系統地考察影響戰爭勝負的諸多矛盾,并著力解決好影響戰爭勝負的主要矛盾。只有把人和武器有機結合形成強大的對敵戰斗力優勢,才能在力量對抗中取得勝利?,F達國家特別重視通過建立快速的國防動員體制與平戰結合的軍工體制,將國家潛在力量迅速轉化成軍事力量,再通過前沿存在以及快速反應和快速投送,使軍力快速轉化成戰場作戰能力,道理就在于此。國力、軍力、戰斗力這三者當中,只有戰斗力對戰爭的勝負結局才會產生直接影響。
三、運用戰斗力制勝觀指導新時期軍事力量建設與作戰
人和武器的結合體戰斗力是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與無產階級的經典理論是否相違背呢?恩格斯曾說過“贏得戰斗勝利的是人而不是槍”,也說過:“武器是戰爭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對于領袖人物的這些論述我們應當全面地、科學地加以理解。首先,這些觀點是在論述人與武器兩者之間的關系時提出來的,而不是在探討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恩格斯講“贏得戰斗勝利的是人而不是槍”,就是指“人”較之“槍”對戰爭勝負結局更具決定作用。說的換句話來理解就是“武器是戰爭的重要因素,人是戰爭的決定因素”,這和恩格斯的觀點是一致的?!叭耸菓馉幍臎Q定因素”和“人是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是兩個不同的命題,多少年來,我們在認識和理解上存在誤區。由于無產階級革命是在武器裝備敵強我弱十分懸殊的情勢下進行的,為了鼓勵斗志,客觀上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對人的地位和作用談得更多一些,但是從來也沒有輕視和低估武器裝備的作用。事實上,無產階級經典作家對戰爭勝負的因素早就有過精辟的分析和論述。恩格斯指出:“軍隊的全部組織和作戰方式以及與之有關的勝負,取決于物質的即經濟的條件;取決于人與武器這兩種材料,也就是取決于居民的質與量和取決于技術?!盵3]早在土地革命戰爭初期就曾指出,擁有一定數量的紅軍和武器裝備,這是我們戰勝敵人的兩個必要條件,離開哪一點,反動派都不會被打倒。資產階級軍事思想中雖然在不同時期出現過形形色色的“唯武器論”,但仔細研究后我們也不難發現,資產階級的軍事科學在強調武器重要性的同時也絲毫沒有否定人的作用,相反,發達國家的軍隊在發展武器裝備的同時,尤其重視提升人員的素質特別是科技素質。因此,人與武器的有機結合是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符合無產階級經典理論,道出了戰爭勝負觀的真諦,并使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在戰爭制勝因素問題上找到了交匯點。
目前,由于受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很多人在戰爭勝負問題上仍然存在模糊認識。有人認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正義戰爭可以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因此正義戰爭必勝;也有人認為,人是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只要我們堅持打人民戰爭,就一定能贏得高技術局部戰爭的勝利;還有人認為,戰爭是綜合國力的較量,只要我們加快經濟發展,國力強大了就一定能贏得未來戰爭。這些把戰爭勝負因素簡單化的觀點,是非常幼稚而有害的。一方面,我們要正確認識高技術條件下人的因素。人包括“人力”和“人心”兩部分,隨著武器裝備的日益發展,“人力”對于戰爭的勝負一般情況下不會產生直接的、決定性的影響,“人力”主要作為精神的載體而存在并發揮作用。因此,在高技術條件下強調人對戰爭勝負的決定作用,就會陷入“唯意志論”的泥潭。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客觀地分析綜合國力對戰爭勝負的影響,要清楚地意識到只有通過富國實現強軍,不斷提升部隊裝備的現代化水平和人員的綜合素質,才能打贏未來戰爭。確立戰斗力是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的觀點是否不利于增強我軍高技術條件下克敵制勝的信心呢?這種擔心完全是多余的。一方面,戰斗力本身就包含有“人的因素”,戰斗力制勝理論并沒有從本質上否定人的作用。另一方面,戰爭是一個特殊的實踐活動,戰爭中的人雖然從總體上來說是戰爭實踐的主體,但敵我雙方的人員又互為對方作用的客體,這就是戰爭實踐的特殊性。高技術條件下,軍隊人員的素質在很大程度上受高技術裝備水平的制約,一般說來,裝備先進的軍隊,其人員的綜合素質也相應比較高。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快速發展,目前我軍裝備的現代化水平雖已有長足進步,但是較之主要作戰對手仍處于劣勢,人員素質特別是科技素質和強敵相比差距還很大,綜合戰斗力水平敵強我弱這是一個不容忽視也不容否定的客觀事實。面對這一嚴酷的客觀現實,我們只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正確認識和把握戰斗力生成與發展的規律,從武器裝備和人員素質這兩個突入點同時突破,才能實現我軍的跨越式發展。因此,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樹立正確的戰爭制勝觀,對于加快我軍武器裝備建設,進一步提升人員素質,走出一條具中國特色的質量建軍之路,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 上一篇:編制委職工考核指導方案
- 下一篇:藝術世界中的體驗與藝術體驗中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