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術中主體越位問題的哲學反思

時間:2022-03-14 09:07:03

導語:教育技術中主體越位問題的哲學反思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育技術中主體越位問題的哲學反思

摘要:在我國,教育技術的發展已經有了幾十年的歷史。但是,其在一線教學中的應用、推廣一直很困難,許多教師和學生都表現出了不同程度的不適應。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工具理性”對于人的影響,造成的教育技術的實踐主體越位造成的。

關鍵詞:教育技術實踐;教育主體;技術的主體越位;教育技術

哲學教育技術是通過創造、使用、管理適當的技術性的過程和資源,以促進學習和提高績效的研究與符合倫理道德的實踐,其主要研究內容是現代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在中國,現代技術作為一種教與學的工具進入教育已經有了近百年的歷史。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現代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已經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各種相關研究層出不窮,以現代技術的教育應用為研究方向的教育技術學專業更是各大師范院校的必開專業。然而,如火如荼的表象卻掩蓋不住實踐中所遇到的問題,現在仍然有非常多的教師對于現代媒體的使用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排斥,也有非常多的學習者對于利用現代媒體的學習表現出不適應。究其原因,主要是教育中的技術的“主體越位”造成的。

一、技術與教育

其實,技術與教育并不是近代才被關聯到一起的。以廣義技術的角度來看,從人類開始有意識的傳授自己的知識開始,技術便已經悄悄的介入了教育,并與教育相互依存到了今天。其過程大致可分為五個階段:“口傳時代、手工書寫時代、印刷時代、電子傳播時代和數字時代。[1]”起初,人類的教育采用的是親身示范的教育方式,傳授知識的人以自身示范的方式將知識傳授給學習者,“可以將其稱為一種‘身體技術’”[2],語言的出現豐富了教育的方式,親身示范和口頭講授是那一時期的主要教育方式。文字的產生使得人類頭腦中的知識得以被記錄下來,文字既然成為了儲存知識的重要載體,也自然而然的承擔了其相應的教育任務,與其相配套的一些同時代的技術產品,如竹簡等,也自然成為了教育中常用到的“物件”。文字在幫助人類儲存知識的同時,也對人類的教學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隨著人類知識的積累,原有的簡單的“言傳”與“身教”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已不能滿足教育的需要,于是便產生了一些新的教學方式,我們所熟知的講授式、辯論式等教學方式,便都是那個時代產生的。接下來的時代可以說是印刷術的時代,文字的產生為知識的存儲提供了可能,印刷術的出現則使得人類知識的傳播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人們不必尋訪名師便可以領略圣賢的風采,有識之士也可以足不出戶便將自己的觀點傳播到天下。伴隨著印刷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及相應的印刷材料的改進,知識的傳播變得越來越方便,這不僅推動了教育制度的改革,也催生了更多的教學方式。到了近代,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電視、電影、幻燈等技術被引入到了教育領域,這時,知識的傳播已經不僅限于交談和文字,知識的呈現形式也變成了豐富的“多媒體”形式,知識的傳播也變的更加快捷、方便,教育開始呈現出大眾化的趨勢,遠程教育成為了這個時代最為人所熟知的“教育技術”的產物。近些年,隨著互聯網及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信息化教學成為了當下最熱門的教育話題之一,我們一直所倡導的因材施教變得越來越可能,豐富的網絡學習資源、信息化的教材、信息化的教室等,都是現代信息技術所帶來的教育的變化與發展。通過梳理教育中技術的發展我們可以發現,教育的技術可以說是隨著教育的產生便產生的了,并且教育的發展與技術的發展可以說是相互促進的,教育為技術的傳播與發展提供了支持,而技術的發展也推動的了教育的進步。既然教育與技術之間的關系如此的“親密”,那為什么又會出現如此多的問題呢。

二、教育與“兩面”的技術

技術是人類改造客觀世界的產物,人的主觀愿望是技術產生的主要動因,“但是只有主觀性的東西還不可能產生技術,從自然界對于人的生存的根本地位來看,作為人的活動的技術必然要受到客觀性的東西的制約?!盵3]因此,技術呈現出一種二重性的特點。一方面,技術是人的“創造”,其本身負載著人對于世界的需求與愿望;但另一方面,技術的也是一種客觀的存在,其產生、運行及其得到的結果都是自然的,都必須遵循自然的規律,是無法通過人的主觀意志改變的。技術的二重性的特點似乎也解釋了為什么技術總是“不完美”的。人類根據自己的需要創造了技術,但技術卻有其自身的存在方式,需要遵循其自身的存在規律。起初,由于技術還不夠強大,人類還可以將技術看作是自己的附庸,但是隨著技術的發展,技術越來越強大,其存在的特征越來越明顯,對人類的影響也越來越大。這一點可以從我國的現代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的發展歷程得到印證。上世紀初,我國開始有學者嘗試使用幻燈和電影作為教學的工具,其思想起源于美國的視聽教學運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晏陽初等人便都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這一時期的現代技術與教育的結合受到了一致的好評。期間,因為戰爭的影響,關于現代技術和教育的結合的研究與實踐被中斷了一段時間,直到1978年,才又被正式引入教育當中,當時所使用到的技術工具主要有:幻燈、投影器、錄音機、電唱機和電影放映機等,這些設備確實很好的補充了當時一些教學上的不足,也得到了大家很高的評價。之后隨著廣播和電視技術的逐步發展,廣播電視大學開始出現并發展,為當時的函授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并且也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一直到這一時期,技術與教育的結合看似還那么的完美,但是伴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引入,技術與教育的結合開始出現了不和諧的“聲音”。計算機技術因其良好的多媒體功能被引入了教育,使其成為了教育領域至今仍十分重要的現代技術工具,之后,網絡技術也被引入了進來,并因其強大的,可以支持個性化學習的特征成為了時下教育技術領域最被研究者們關注的技術。這一時期,教育中所使用到的現代技術已經變得十分強大,不僅可以提供更加豐富的多媒體資源、支持學習者的個性化的學習,更將學習的空間擴展的無處不在,學習的時間變成了任何可以的時間。但這看似強大的技術卻沒有帶來人們所期望效果,其在學校中的推行與使用并不順利,學生和教師對這些技術的突然使用并不適應,這些現代技術的使用也困擾了許多的一線教師,一次又一次的現代技術能力的培訓與考核更是令很多一線教師苦不堪言。究其原因,主要是現代技術的應用太過激進所致,以至于我們的教育系統還不能夠適應教育技術的發展,這背后更是暗含了“工具理性”對人的影響。

三、技術的主體越位

考察教育技術實踐活動可以發現,作為實踐主體的師生雙方,多數情況下屬于被動地位,他們均不是在個人或者群體主動的情況下開展教育技術實踐活動的。[4]究其原因,主要是“工具理性”在教育技術領域的盛行引起的。在教育技術領域中存在的唯工具論、盲目亂用、人與技術的關系不和諧等現象,是西方工業文明本身的弊端,是“工具理性”或“技術理性”過分擴張的結果。[5]“工具理性”只關心怎么做,而不關心是否應該去做。[6]這是造成當下實踐主體越位的問題的主要原因。工具理性認為,凡是技術可以實現的便都是合理的,這恰恰忽略了教育中的主體人的地位,于是,教育中的技術“縱身一躍”,開始以一個“主體”的身份出現,開始控制教育中的人。教育始終是人的教育,其目的是培養人,其活動的執行者也是人。但是“工具理性”卻將教育中的技術推到了一個可以與人“競爭”的高度,他們認為凡是技術上合理的便是合理的,一項技術只要設計上是合理的便在使用上也是合理的,這恰恰忽略了教育中的人的主體作用,而這種思想所帶來的問題也是必然的。究其原因,可以歸結為兩個方面:首先,技術是具有二重性的,這一點前面已經論述過了,這決定了技術是不可能完全按照人的意愿產生和運行的;其次,教育中的技術的設計和推行者與教育的實踐者是分開的,而且在技術的設計和推行的過程中,負責設計和推行的人員往往處于絕對的支配地位,這也從另一個方面加強了“工具理性”在教育技術實踐過程中的地位,教育的實踐者們在技術的設計、推行與選擇的過程中往往不具有發言權,需要自然也得不到了解。這樣,技術在教育中的“主體越位”的條件便形成了,其結果的產生也就不難理解了。

四、解決辦法的初步探索

一般來說,教育界普遍還是認為教育的主體應當是教育中的人,技術起到的是輔助的作用。但是由于在教育中的技術實踐過程中,教育的實踐者們往往不具有發言的權利,且技術又具有其自身的存在規律,這使得我們必須要針對于教育中技術與人的關系的問題進行進一步的思考。這一問題,可以從如下三個方面入手。首先,應充分認識到技術的二重性的特點。雖然從教育技術史的角度來看,技術與教育的結合已經有了數千年的歷史,并且是非常成功的,但是仍不能忽略其本身的特點。技術雖然是人的“創造”,但卻也是一種客觀的存在,需要遵循其自身的規律。再高明的技術也無法超脫于自然規律,自然也無法完全以人的意志為標準存在,這是我們要首先認識到的。其次,要謹防“工具理性”對人的控制?,F代技術的蓬勃發展不僅影響到了人的生活,也影響了人的思想?!肮ぞ呃硇浴标P注實踐過程的目的和手段的合理性,忽視了技術實踐過程中人的存在。但是,教育的實踐主體是人,這與工具理性在思想上是相沖突的。因此,教育技術的實踐過程應當加入更多的人文關懷,這樣才能避免工具理性對人的控制。最后,應當進一步加深教育的實踐工作者與教育技術工作人員的溝通。教育的實踐工作者才是教育的真正執行者,只有他們才最了解教育的需要。因此,教育技術工作人員應當加強與一線教師的溝通,加深對于一線教學的了解,從一線的實際需要出發開發、推行教育的新技術,以避免實踐與理論的脫節問題。

五、總結與展望

近些年,隨著教育技術學科的研究的深入,現代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也得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技術與人的競爭是一直存在的,技術的功能固然是強大的,但教育的主體是人,再強大的技術也不能“越位”成為教育的“主體”。雖然教育中技術對于人的控制的問題依然存在這,但是現代技術的應用對于教育進步的作用依然是有目共睹的??梢灶A見,伴隨著我們對于“教育技術”的認識的不斷提高,現代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必將取得更加輝煌的成就。

作者:劉驍 單位:沈陽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郭.教育的“技術”發展史[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1,9(3).

[2]李藝,顏士剛.教育技術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54.

[3]許良.技術哲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10:126.

[4]顏士剛.教育技術哲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2:227.

[5]張曙光.生存哲學[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14.

[6]李芒.對教育技術“工具理性”的批判[J].教育研究,2008,5:5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