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專業設置與產業結構適應性分析

時間:2022-09-09 10:54:23

導語:技工院校專業設置與產業結構適應性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技工院校專業設置與產業結構適應性分析

摘要:本文通過對代表產業結構因素的生產總值結構和人力資源需求結構,以及對代表技工院校專業結構的專業開設結構和招生比例的分析、在對廣東技工院校專業設置產業結構適應性做出判斷的基礎上,深入探討優化專業結構的有效策略,以期為廣東技工院校專業設置、問題研究和決策提供參考。

關鍵詞:廣東技工院校;專業設置;產業結構;適應性

技工教育是為產業發展提供各種不同類型的技能人才和勞動后備力量的教育。產業發展引發的技術進步和工藝改進,必然引起技工教育在課程設置和內容結構上的變化。因此,專業設置的合理性可以通過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適應程度來評價。根據目前廣東產業和技工院校專業設置的現狀,我們選取代表產業結構方面的兩個因素——三大產業的生產總值結構和人力資源需求結構;代表專業結構方面的兩個因素——技工院校的專業開設結構和招生比例。目的是通過對兩對因素的比較分析,探討建立適應廣東產業結構調整升級需求的具有廣東特色的技工院校專業結構的有效策略,為技校專業設置、問題研究和決策提供參考。

一、第一產業專業結構適應性分析

1.整體情況適應性分析

隨著工業化進程加快,第一產業對國民經濟貢獻率逐漸下降,并且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也越來越小。由圖1可知,2012年至2015年,廣東第一產業的生產總值比重只占5%~4.6%,相比第一產業的專業比重6.6%~5.7%,兩者比較匹配;同時,廣東第一產業的生產總值比重由5%降低至4.6%,相比第一產業的專業比重由6.6%降低至5.7%,兩者的發展趨勢也是相適應的。2012年至2015年,廣東第一產業的人力資源需求結構比重只占1.06%~1.21%,相比第一產業的專業招生比例2.2%~1.08%,兩者是比較匹配的。但廣東第一產業的人力資源需求結構比重由1.06%增漲至1.21%,相比第一產業的專業招生比例卻由2.2%降低至1.08%,其發展趨勢相背離,出現不相適應的情況。相背離的發展趨勢與農業的低利潤以及輕農的傳統思想有關,學生不愿報讀涉農專業,導致第一產業相關專業招生困難。

2.與主導產業的適應性分析

廣東第一產業中主導產業是農業,其產值達到2444.70億元,占第一產業總產值的49.4%,遠超林、牧和漁業。在廣東技工院校第一產業的專業設置中(詳見表1),直接與主導產業農業相對應的專業僅有種植專業1個,招生人數僅114人,占計劃招生總數的2%,而畜牧獸醫、園林技術、現代林業技術、水產養殖等4個林業、牧業和漁業類專業,招生人數高達1415人,占計劃招生總數的23%??梢娚孓r專業的招生數與其作為主導產業的不適應程度較高,其原因仍與農業利潤較低及輕農的傳統思想有很大關系。廣東技工院校第一產業的專業設置大多集中于產后階段,開設的10個專業中,有4個是直接服務于產后的服務與管理,招生比例高達76%。其中農村經濟綜合管理專業2013~2015年招生人數是1660人,占第一產業招生人數的27%,農村電氣技術專業2013~2015年招生人數是1561人,占第一產業招生人數的25%,農業機械使用與維護專業2013~2015年招生人數是1462人,占第一產業招生人數的24%。有2個專業是直接服務于城市綠化、美化,而種植和養殖專業僅有2個,招生比例僅有2%??梢姀V東技工院校的農業專業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直接提供人們衣食的農科類專業,而是就業前景好、職業聲望和收入較高的農村經濟綜合管理、農村電氣技術和農業機械使用與維護等農業服務類專業。因此,廣東技工院校應結合本地的特點,增設與農業主導產業相近的專業,為廣東培養更多符合產業經濟需要的人才,推進廣東第一產業的發展。

二、第二產業專業結構適應性分析

1.整體情況適應性分析

2012年至2015年,廣東第二產業的生產總值占比48.7%~44.7%,相比第二產業的專業比重31.9%~40.65%,兩者相適應。廣東第二產業的生產總值比重由48.7%降至44.7%,相比第二產業的專業比重由31.9%增至40.65%,雖然兩者的發展趨勢相背離,但兩者的比重還是相適應的(見圖2)。原因是受到2008年金融危機影響,部分中小企業減產甚至倒閉,導致生產總值降低,但產業的轉型升級,刺激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導致相關專業開設比重增加。廣東第二產業的人力資源需求結構占比50.54%~50.03%,相比第二產業的專業招生比例34.6%~27.49%,存在著不小的差距。此外廣東第二產業的人力資源需求結構比重由50.54%降至50.03%,相比第二產業的專業招生比例由34.6%降至27.49%,兩者發展趨勢一致,但招生比例降幅較大(見圖2)。分析其原因,首先與學生的職業選擇傾向有關。因為工業往往與較差的工作環境聯系在一起,學生更傾向于選擇在舒適的寫字樓工作,學生對未來職業的選擇影響其對專業的選擇。其次與第二產業相關專業,如機械、建筑等大類專業在場地、設備和材料都需要高投入,缺乏相關硬件的學校無法開設此類專業,或雖開設此類專業,但招生數也偏少。

2.與主導產業的適應性分析

廣東第二產業以制造業和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代表的新興產業為主(見表2)。廣東技工院校第二產業專業以機械類和電子電子類專業為主,2013年至2015年招生數高達120568人,占總招生數的79.7%(見表3),這與廣東以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為主的第二產業相適應。從廣東技工院校第二產業專業的開設情況具體分析,電氣自動化設備安裝與維修專業比例最大,2013年至2015年招生數高達25511人,占第二產業專業總招生數的16.86%,其次為數控加工和模具制造類,2013年至2015年招生數分別為16970人和14758人,分別占第二產業專業總招生數的11.21%和9.75%(詳見表9)??梢姀V東技工院校第二產業專業招生最多的專業并非制造類專業。其原因,除學校的資金、場地不足之外,也與學校為提高學生的就業率往往傾向開設基礎性強、通用性高的復合型專業有關。

三、第三產業專業結構適應性分析

1.整體情況適應性分析

2012年至2015年,廣東第三產業的生產總值占比46.2%~50.8%,相比第三產業的專業開設比重61.5%~63.66%,兩者較匹配。廣東第三產業的生產總值比重由46.2%增至50.8%,相比第三產業的專業開設比重由2013年的43.44%增至53.66%,兩者的發展趨勢相適應。廣東第三產業的人力資源需求結構占比48.39%~48.77%,相比第三產業的專業招生比例62.8%~71.43%,存在著不小的差距。同時,廣東第三產業的人力資源需求結構比重由48.39%增至48.77%,相比第三產業的專業招生比例由52.8%增至71.43%,雖然兩者發展趨勢一致,但招生比例增幅較大(見圖3)。其原因有如下三點。一是產業結構不斷升級優化。目前廣東正加快發展商務、物流和會展等生產服務業,大力發展管理咨詢、法律、會計、廣告、戰略策劃、資產評估、投資顧問、融資咨詢、產品設計、包裝等商務服務。二是第三產業辦學條件要求較低,教學投入較少,各校爭相開設。三是第三產業的工作環境和職業聲望較好,學生更愿意選擇到第三產業相關崗位工作。

2.與主導產業的適應性分析

廣東第三產業以現代服務業為主,主要包括金融、物流、信息服務等。廣東技工院校第三產業專業以交通、財經商貿和信息類專業為主,2013年至2015年招生總數高達281283人,占第三產業專業總招生數的82.7%(見表4),兩者較匹配。但從具體專業設置上看,汽車維修、電子商務、會計、計算機網絡應用4個專業各校開設的重復率較高,開設學校在116所至143所(見表5)。專業開設重復率高,必然導致畢業生的就業難度增加,教育資源的浪費。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技工院校本身對熱門專業的盲目追逐,二是主管部門缺乏對區域專業設置的合理規劃。

四、廣東技工院校專業設置適應性的思考

1.政府層面:做好規劃、服務指導和管理

(1)做好統籌規劃,調整專業區域布局。政府部門應根據廣東的產業分布和發展狀況,立足各技工院校的專業建設實際,在深入調研、反復論證的基礎上,按照集聚集約、做優做強的思路,及時調整專業結構,合理進行專業布點。對一些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主干專業要加大投入;對于新興產業的專業要及時增設;對已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傳統專業要及時調整;對經費投入要求大的同類專業在同一行政區域內盡量集中辦到一所技工院校,提高專業教師和實習實訓設施的集聚度,避免重復建設;對于專業設置跨度較大的學校,加強指導,幫助其發展優勢特色專業,調整和優化專業結構,有意識地引導技工院校專業建設的差異化和專業化發展。

(2)加強服務指導,提高專業適應性。政府有關部門要組織人員進行調研,及時掌握本地區的產業結構、就業結構的現狀和發展趨勢,摸清主要產業、支柱產業和新興產業;要進行人力資源調查,掌握當地人才分布的現狀與需求情況,作好人才需求預測。

(3)健全管理制度,規范專業設置。一是制訂專業設置標準。從技工院校教學實際出發,按照技工教育規律,對于技工院校專業設置的流程、人才培養方案、教學條件、場地設施配置和師資隊伍等做出明確的規定,進一步規范技工院校的專業建設。二是定期開展專業督導評估。根據專業設置標準和教學工作規范,有組織有計劃地對技工院校專業設置情況開展督導評估。從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儀器設備、實訓場地、教學實施、招生和就業等方面進行深入的檢查,全面評估學校的實際辦學質量。

2.學校層面:協調好三大關系

(1)協調好專業設置穩定性與靈活性的關系。專業教師的培養、實驗設備的完善、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以及教材建設都需要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沒有一定的穩定性,難以培養出高質量的人才,難以形成學校的特色,也難以在社會上產生廣泛的品牌效應,還會造成教育資源的閑置。學校在保持專業相對穩定的前提下,也要根據社會發展,產業結構調整,技術進步及工藝改進的要求,及時調整專業設置,改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才能在瞬息萬變的人才市場需求中求生存。

(2)協調好專業設置時效性與前瞻性的關系。教育對社會需求的反映一般滯后于現實社會,要滿足社會的需要,就必須適度超前發展。反映在技工院校的專業設置上,就要求專業設置具有前瞻性,為人才需求做提前準備。這就要求學校準確把握經濟社會的發展趨勢,對科技進步對職業崗位的要求和人才的需求作科學的預測與判斷。

(3)協調好專業設置普適性和特色性的關系。普適性專業作應該是需求量較大、就業較為穩定的專業,一般面向大區域辦學,具有普遍性。因此,普適性專業應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規模相適應。特色專業應該是面向所在地市的優勢與特色產業,特色專業建設,要根據各校的特長,在儀器設備、師資培養引進、校內實訓基地建設等方面,要有針對性地投入,逐步形成自己品牌專業。

作者:鄭楚云 單位:廣東省技師學院

參考文獻:

[1]鄭霞,駱小民.產業發展與職業教育的和諧性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10(4).

[2]陳斯毅.廣東技能人才隊伍的建設現狀與發展對策[J].廣東經濟,2011(4).

[3]何倩.地方經濟與產業結構對職業教育的影響及啟示[J].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