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經濟波動與產業結構分析

時間:2022-05-17 11:37:14

導語:宏觀經濟波動與產業結構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宏觀經濟波動與產業結構分析

摘要:經濟學理論視角下,產業結構變動與宏觀經濟的波動有正向或者反向的關聯,產業結構的變動可以促進經濟增長,也可以制約經濟的快速發展。本文嘗試探索宏觀經濟波動產業結構的關聯性特征,以我國改革開放后發生的產業結構變化為主,探究產業結構變動與宏觀經濟波動之間的雙向關系。

關鍵詞:宏觀經濟波動;產業結構;關聯特

征宏觀經濟的波動是社會經濟向前發展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總量經濟增長的一種表現。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對于宏觀經濟波動、產業結構變動的研究長盛不衰,并在持續增長。研究宏觀經濟波動與產業結構的關聯性,可以更清楚地分析和預測我國產業結構的發展,以及我國宏觀經濟波動對產業結構的影響,保證我國宏觀經濟穩定性,促進產業結構的快速轉型和優化升級。

1.宏觀經濟波動和產業結構的概念界定

1.1宏觀經濟波動的概念

宏觀經濟是與微觀經濟相對的一種經濟活動概念,不同于微觀經濟的單個經濟,宏觀經濟指的是國民經濟的總量和總體活動,包括國民經濟運行狀態、經濟總體的發展。通俗的來講,宏觀經濟研究的是社會范圍內的資源,是全體社會的經濟產量和經濟運行規律。宏觀經濟的波動可以反映整個社會的經濟運行情況和經濟變動情況,是經濟總量的概括。宏觀經濟的波動也就是社會總體經濟的波動,是經濟收縮或者擴張的綜合性概括表述。進出口貿易和產業發展政策、經濟增長模式,甚至包括貨幣或者人民消費、投資和金融等都會對宏觀經濟產生影響,進而使宏觀經濟產生波動。

1.2產業結構的概念

產業結構問題是根據我國宏觀經濟政策,根據社會經濟發展走向進行生產結構和消費結構的變動,各個部門和部門內部之間通過具體的經濟政策進行重新搭配和排列,產業結構是在社會生產過程中,各個要素之間的相互搭配和排列,是各種要素和生產關系之中的總和[1]。產業結構的概念最早產生于20世紀40年代,其在最初可以用來解釋產業內部的區域分布和結構關系,在宏觀經濟波動的大環境下,產業結構的變動就是將相互制約的經濟配置要素進行重新調整。產業結構可以揭示經濟發展的變化趨勢,揭示產業部門的更替規律和產業結構的特征,繼而與宏觀經濟的波動產生正反關系。

1.3宏觀經濟和產業結構的關系

產業結構的變動是在經濟周期的波動下產生的,是在特定的環境、特定的背景、特定的時期下產生的。而宏觀經濟的波動會影響政策的方向,技術要素的發展,這些要素都與產業結構的變動有密切的關系,就連產值結構的變化和就業結構的變化也會影響產業結構的變動。

2改革開放后我國產業結構的變化

2.1總體發展

自我國實施改革開放的政策以來,我國社會的經濟發展態勢實現持續增長的模式,經濟社會環境趨于良好。在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期間,我國曾數次調整產業結構,通過調整社會產業結構來推動經濟發展,每一次產業結構的顯著變化必將會導致社會經濟增長速度度的加快,實現產業結構和經濟運行之間的循環[2]。總體上來看,我國的三次產業結構都比較成功,已經完成由最初農業為主導的社會經濟結構向工業為主導的社會經濟結構的轉變,產業結構從總體上看比較符合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的規律。

2.2我國產業結構變化的具體表現

在改革開放政策的支持下,我國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就已經在實行產業結構的初步轉換,隨著政策的不斷開放,我國社會外來資本和工業資本的比重逐漸增加。第一產業在我國經濟結構的占比持續下降,目前我國第一產業的比重在總體經濟結構的比重只占20%左右。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發展,我國第二產業逐漸興起,產業的占比在小范圍內進行浮動性的提升,從原來的30%逐漸上升至40%左右。近年來逐漸興起的第三產業和新興產業正在迅速發展,我國正在經歷又一次的產業結構變化,社會的宏觀經濟態勢也在不斷波動,以高科技產業和文化產業為主的第三產業成為我國現在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之一,與工業發展同等重要。第三產業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很可能會持續性增長,成為我國經濟結構中占比最大的產業。根據社會性的廣泛調查發現,我國第二、第三產業的企業市場活躍度較高,而第一產業由于實現機械化、現代化發展,趨于穩定德低水平發展。

2.3我國產業結構演進中存在的問題

在我國產業結構的歷史演進中,雖然已經經歷長時間的產業結構演進,但由于制度和經驗的不足,仍然存在著一些明顯的問題。例如我國現有的產業層次比較低,與世界發達國家有差距。根據我國社會的企業和第一、二、三產業的人數來講,我國目前著重發展第三產業,造成第二產業和第一產業的占比處于浮動階段。雖然我國第二產業仍占據國民經濟結構中的主導地位,但創造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不甘落后,造成宏觀經濟的波動較大。我國的制造業由于勞動力、附加值等因素,處于世界制造業產業的下游,想要從制造大國向創造強國演進仍需要一定的時間。目前我國第二產業中工業結構更傾向于制造業的發展,例如本文嘗試探索宏觀經濟波動與產業結構的關聯性特征,以我國改革開放后發生的產業結構變化為主,探究產業結構變動與宏觀經濟波動之間的雙向關系。電子、汽車等新型制造行業的創造和發展,但并沒有重視重化工行業的優化重組,一些傳統的經濟推動力量,如煤炭產業、石油產業等產能過剩,造成經濟創造力不足,產業結構存在不合理的問題,經濟運行有小幅度的波動。雖然國家針對第三產業的發展給予了政策支持,但總體上來講第三產業的發展后勁不足,尤其文化產業和創意產業的創造力不足,在總體經濟產業產值的占比比較低。這也間接說明我國未來第三產業的發展仍然具有較大的空間,可以由初級逐步過渡到高速發展階段。

3.我國產業結構演進與宏觀經濟的關聯性

產業結構與宏觀經濟之間具有一定的關聯,產業結構的波動會使宏觀經濟有不穩定性,產業結構的平穩發展會使宏觀經濟的運行進入穩定階段[3]。

3.1產業產值與宏觀經濟

以我國的產業產值為例,我國自改革開放起國內生產總值以穩定的速度增長,在每一次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過程中,第一產業的增加值增長速度緩慢,第二產業的產業增加值增長速度由慢變快,再由快變慢逐漸趨于平穩;第三產業的增加值在第三次產業結構變動之后增長迅速。近年來,幾乎與第二產業的增加值相持平,甚至有超過第二產業增加值的趨勢。由此可以看出,每一產業的生產總值和產業增加值都具有一致性的波動趨勢,對宏觀經濟的波動產生影響。

3.2產業就業人數與宏觀經濟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內的就業人口呈現持續增長的模式,尤其我國在近些年來實施高等教育普遍化,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更多,畢業人數的增加使國內就業市場緊俏。而新興產業和高科技產業的發展讓許多人在選擇高等教育時,選擇新興產業或者第三產業,這就造成第一、第二產業的人口呈現負增長模式,第三產業和新興產業的就業人口呈現持續增長模式。尤其在2012年之后,我國第三產業就業人口就進入平穩增長的趨勢,產業之間就業人口的變化差異影響宏觀經濟的波動。

3.3產業增長率與宏觀經濟

我國近些年三次產業增加值的增長率與宏觀經濟的波動關聯性比較大,但每一產業對國內生產總值的影響并不相同。例如第一產業的增長率在改革開放初期波動比較明顯,我國第一產業增加值的增長率在初期的影響比較明顯,而在后期第一產業進入平穩增長模式,對宏觀經濟穩定運行的影響不大。在進入20世紀90年代之后,由于我國社會結構和人民生活需求的變化,我國第二產業的增長率進入持續增長階段,第二產業的結構的變動對宏觀經濟的波動影響重大。在2015年以后,我國第三產業的生產總值增長率逐漸增長,并與第二產業的經濟增長率幾乎持平,這表明第三產業在宏觀經濟波動的過程中起到過渡的作用。在2019年之后,我國第三產業進入飛速增長階段,第二產業已經趨于平穩,因此,在新的產業增長率下,第三產業對宏觀經濟的影響逐漸增加。

4.我國產業結構對宏觀經濟波動影響的建議

4.1政策的鼓勵和引導

產業結構的運行和發展與政策的支持和引導有密切的關系,政策不僅可以促進產業結構進行優化調整,還可以引導產業結構合理發展。因此,為保證我國宏觀經濟的波動性趨于平穩,可以通過政策對各產業進行優化重組和引導過渡,讓各類資源要素在產業間流動互通,打破各個產業之間的經濟壁壘[4]。在互聯網時代,我國第三產業依靠互聯網經濟發展起來,諸如直播或者短視頻運營的效益明顯增長,因此可以頒發相關政策,用互聯網經濟帶動各種資源要素,聯通一、二、三產業,消除產業之間的壁壘,以保證各個產業之間的有序發展,讓宏觀經濟進入平穩運營的階段。

4.2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

想要實現宏觀經濟的平穩運行,就需要對產業結構進行合理的調整,目前我國在社會經濟的發展中持續不斷地調整各個產業結構,但由于產業資源的不合理配置和產能過剩,導致產業結構很難持續穩定運營,影響宏觀經濟的發展。可以鞏固農業的基礎性地位,以工業和第三產業,新興產業為主要發展支柱,保證工業產業進行穩定運營的同時盡快轉變傳統企業,如煤炭、石油企業等資源消耗型的發展模式可以從粗放型資源消耗向精細型、智能化的可持續化發展模式轉變。在工業產業中調整產業結構,促進工業產業的資源競爭力和市場競爭價值,在第三產業和新興產業中,以節能環保、高科技產業為主,調整整個產業結構和產業發展模式,通過對技術和工藝的改進升級,形成以節能環保型產業,生物產業為代表的產業發展模式,持續提高第三產業的創新和創造活力。

結束語:

總之,產業結構與宏觀經濟的關聯性是密不可分的,產業的變遷必會導致宏觀經濟的穩定性產生影響,而宏觀經濟的穩定發展也會讓產業結構有進一步優化和重組的可能。想要減小宏觀經濟的大幅度波動,就需要從產業結構入手,以多種方式讓產業結構保持穩定的運行狀況,實現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毛德勇,杜亞斌.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宏觀經濟效應分析———基于PVAR模型的實證[J].貴州社會科學,2020,No.363(03):149-155.

[2]何軍.我國經濟內涵式發展中的產業鏈升級問題研究[J].河南社會科學,2020,v.28;No.221(09):60-68.

[3]李彥龍,喬倩.宏觀稅負、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J].中國軟科學,2019(6):1-1.

[4]劉新智,劉娜.長江經濟帶技術創新與產業結構優化協同性研究[J].宏觀經濟研究,2019(10):35-48.

作者:姜朋 姜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