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環境分析范文

時間:2023-03-23 18:26: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宏觀環境分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宏觀環境分析

篇1

[論文摘要]宏觀環境是旅行社經營活動的重要外部環境,它既為旅行社經營活動提供方向、標準、途徑和條件甚至經營項目選擇,同時也必然因此而對旅行社的活動起制約作用。離開宏觀環境分析,旅行社便無法作出正確的戰略規劃和經營決策。宏觀環境的分析是旅行社經營活動不可缺少的內容。

旅行社的經營活動,不僅取決于其內部運作模式的完善,同時也取決于其外部的經營環境。旅行社企業的生存與發展離不開其外部經營環境,企業外部經營環境可以分為兩個大的方面:宏觀環境和微觀環境。宏觀環境是企業經營活動的重要外部環境,宏觀環境由一些大范圍的、與宏觀條件相關的因素或力量構成, 是對旅行社外部的 政治 法律 環境、 經濟 環境、自然環境、技術環境、 社會 文化 環境等的總稱。這些環境因素對 旅游 企業短期的經營活動影響不大, 但對長期的戰略計劃和經營決策有深刻的影響。這些宏觀因素和發展趨勢既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機會,同時也對旅游企業的生存發展構成了挑戰。本文試就近年宏觀環境的一些變化和發展趨勢對旅行社經營活動的影響進行初步分析。

一、政治和法律環境

是指那些制約和影響企業的政治要素和法律系統以及其運行狀態,包括政治制度、體制、政治形勢、方針政策等方面的因素。政治和法律因素是保障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基本條件。對旅游業而言是制定服務戰略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 這是由旅游業的脆弱性決定的。就 國家法 定假日調整看,據 統計 我國自1999年10月調整公眾休假制度以來,每年春節、“五一”、“十一”三個黃金周長假, 迅速帶動了國內旅游 市場 的發展與成熟。七天黃金周舉國長途大遷移盛況空前,而2008年我國取消了“五一”長假,將清明、端午、中秋增加為法定假日,“十一”假期不變,春節長假前挪一天將除夕包含在內。五一黃金周的取消,短假的增加,對于習慣于靠長假期吃飯的旅行社來說,是一種經營環境的變化。其中,既包含了挑戰,也蘊藏著機會。雖然利用五一黃金周集中組織長線游的機會大大減少,但短假的增加又勢必為旅行社組織短線游創造了條件。為此,旅行社應積極應對,順應經營環境的變化,調整思路,在短線游上加大運行力度,開發出深受市場歡迎的短線游項目,做好短線游線路經營。這已經成為旅行社未來發展的一項重要功課,也是旅行社經營戰略調整的一個重要機遇。

由此可見,國家法定假日的調整對旅行社經營戰略的調整有重要影響。此外,海峽兩岸政治關系向好的方面發展,2009年開始的大陸居民赴臺旅游的獲批以及即將于2009年5月1日實行的新《旅行社條例》,政府頒布的其它一些與旅游業有關的法律、 行政 法 規、條例、 管理 制度等,也必將會對旅行社的經營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

二、經濟環境

(一)總體經濟發展狀況

從總體經濟發展狀況看,國民生產總值是常用的衡量宏觀經濟狀況的一個指標,它反映了一個國家綜合經濟實力。一般來說,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高的國家,國際旅游和國內旅游也較為發達。根據國際慣例,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時候,國內旅游消費將啟動;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時候,國際旅游消費啟動。旅游發達國家的發展實踐表明,一個國家人均gdp達到3000至5000美元,將進入旅游消費的爆發性增長期,國內旅游與出境旅游都呈現出大幅度增長的勢頭。目前,我國旅游市場規模是在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的條件下形成的。按照2005年修訂后的gdp數據計算,1979至2004年人均增長率為9.6%,近三年仍連續保持10%左右的增長。雖然受始于2008年的國際 金融 危機 的影響,我國今年經濟增長率將有所下降,但我國仍將是全球經濟最具活力和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梢钥隙ǖ恼J為,我國人均gdp向3000美元跨越將是不可逆轉的,消費市場、消費結構、產業結構也都將發生顯著的變化,旅游消費需求將大幅度提升,總體經濟狀況的持續向好,將是我國旅游業持續興旺的重要動力。從旅行社經營策略角度看,在國際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的影響還未能見底,西方發達國家何時能走出低谷還沒有明確預期的情況下,旅行社應充分重視開發國內旅游消費需求,尤其是可以多組織出境游以彌補入境游人數減少帶來的損失。

(二)居民收入及消費狀況

從居民收入及消費狀況角度進一步分析, 收入及消費狀況是影響旅游需求和行為的主要因素。居民的收入越高,代表著可自由支配的資金越多。收入越少,用于享受和發展消費的資金就越少。人們只有在滿足生理需求的前提下,才會有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而旅游這種高層次的精神方面的需求往往與可自由支配資金的多少聯系在一起。 調查 表明: 發達國家居民用于旅游消費的開支超過家庭收入的20%,而我國居民用于旅游開支的收入卻不足1%。但可以預見的是,隨著

四、技術 環境

是指旅行社所處的環境中,科技要素及與該要素直接相關的各種 社會 現象的集合。技術環境影響到旅行社能否及時調整戰略決策,以獲得新的競爭優勢。技術環境的變化,一方面,新技術的發明和應用,給旅行社開發新產品創造了條件,增加了 旅游 產品的吸引力,提高了旅游服務水平和質量,提高了服務效率和服務的準確性。另一方面,新技術應用的觀念、早晚、人才引進等也給旅游企業帶來了一定的挑戰。下面僅就 交通 運輸 及互聯網對旅行社經營的影響做簡要分析。

(一)現代旅游交通條件的改變

旅游者要實現從定居地到目的地之間的旅行,必須借助良好的交通運輸條件,同時,特色交通方式本身也會成為一種旅游吸引物。目前,交通運輸技術的飛速發展使旅游交通工具種類增加、速度加快、舒適感增強,旅游目的地的可進入性越來越高。從居住地到旅游目的地的感知距離的縮短,使得旅游者的出行更加便捷,旅游者游覽的時間相對延長,同時也豐富了旅行社的旅游線路,旅游需求量也隨之增加。旅游需求潛力再大,沒有安全便捷的交通,也會嚴重制約旅行社經營活動的開展。因此,現代旅游交通條件的改變為旅行社經營活動的開展提供了堅實的后盾,是現代旅行社發展不可缺少的條件。

(二)互聯網的使用

互聯網作為一種新的信息媒介,豐富了旅游者信息搜尋的選擇性,滿足了信息社會旅游者對信息搜尋主動性和互動性的需求。網上旅游信息服務將為行業的發展帶來新的競爭和發展優勢。旅行社應高度重視旅行社網站建設,有效利用網絡平臺開展品牌宣傳、產品推介、咨詢互動、客戶關系 管理 等各項經營活動,打破傳統的宣傳促銷方式,提高旅行社經營的靈活性,為旅游者提供更好的多維信息服務,滿足其個性化的需求,從而在信息社會的競爭中搶得先機。

五、社會 文化 環境

社會文化 滲透于所有的旅游經營活動中,而旅游經營活動又處處蘊含著社會文化。社會文化環境是指企業所處的社會結構、社會風俗和習慣、信仰和價值觀念、行為規范、生活方式、文化傳統、重大文化事件及 教育 水平等因素的形成和變動。下面僅就社會文化事件、社會中家庭結構的變動以及宗教信仰因素對旅行社經營的影響展開分析。

篇2

關鍵詞:化學藥品出口;宏觀環境;PEST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4)05006404

化學制藥行業作為醫藥行業的主導產業,同時又在國民經濟與生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化學藥品的出口既受到本國宏觀環境的影響,又受到世界宏觀環境的影響。PEST分析是指宏觀環境的分析,一般從政治(political)、經濟(economic)、社會(social)和技術(technological)這四大類對外部環境因素進行分析。本文我們運用PEST分析法對影響我國化學藥品出口的國內、國際宏觀環境進行分析。

1政治法律環境(Political Factors)

政治與法律是影響企業發展的重要宏觀因素。政治因素就像一只無形的手,調節著企業發展的方向,法律因素則是企業進行生產營銷活動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政治與法律相互聯系,共同引導著企業的發展。我國化學制藥行業的出口必然會同時受國內和國際兩個宏觀政治法律環境的影響。

1.1國內政治法律環境

我國化學制藥產業的產值雖然不到GDP的2%,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占比很小,但由于其關系到民生的特殊性,黨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視其發展,因此制定了許多相關的政策法規。

其中,最近制定的比較有影響力的就是化學制藥“十二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提出化學制藥業要“堅持品種開發與改造傳統醫藥產業相結合,以創新來引領醫藥產業發展”?!笆濉逼陂g,我國化學制藥工業的產業規模達和自主創新能力都要顯著增強,將10個以上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化學新藥投放市場,培育20個以上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掌握核心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化學新藥產品;產業集中度大幅提高,培育3~5家銷售收入超1000億的化學制藥企業,培育一批銷售收入超100億元的化學制藥企業。

去年以來,多地出現了比較嚴重的霧霾天氣,環境問題也愈加的受到重視。目前,節能減排是國家發展的一項戰略方針,各行各業都在大力推進節能減排,其中制藥行業也是節能減排的重點行業之一。國家環保部于2010年2月的首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顯示,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居前的7個行業中,醫藥制造業赫然在列。尤其是化學制藥行業生產工序多,使用原料種類多、數量大,原材料利用率低,產生的“三廢”量大,排放物成分復雜,是國家環保重點治理的12個行業之一。面臨嚴峻的環境保護形勢,一大批企業將會被淘汰,一些污染較重的藥品的生產將會受限,這勢必使得這些產品的出口受限。

近些年,雖然國家衛生部、以及各個部委等有關部門,對化學制藥國際化做了十分明確的要求、目標以及實施的細則,國家對化學制藥行業的政策保障加強,但是由上到下的政策執行卻很不到位,其中最大的阻力在各個省,他們視而不見,視而不聽,視而不執行。比如要求某某省按照這個標準給國際化的企業,給已經進入歐美市場的那些藥品進行相關規定,而他們卻都在等,都在看,都在等研究,這就使得那些利于我國化學制藥行業發展的好的政策執行不下來,延誤了行業的發展。

1.2國際政治法律環境

在國際方面,我國化學制藥行業的出口同樣面臨著嚴峻的政治法律環境,使得出口變得愈加的困難。主要表現為他國對我國的的化學藥品進口所設置的各種貿易壁壘(Barrier to trade)又稱貿易障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技術性貿易壁壘。

技術性貿易壁壘(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簡稱TBT),又稱技術壁壘,是指各國在進行貿易進口管制時實施的技術標準、法律法規、合格評定程序、檢驗檢疫制度等技術性貿易措施給國際貿易造成的障礙,增加出口國出口難度,最終達到限制本國進口的目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是影響我國化學藥品出口的主要障礙。

1.2.1化學藥品注冊壁壘

根據美國的聯邦管理法規定,藥品進入美國須向FDA申請注冊并遞交有關文件,化學原料藥按要求提交一份藥物管理檔案(DMF)。DMF(Drug Master FiIe)是由生產商提供的某藥品生產全過程CMC(Chemistry Manufactng And Control)詳細資料的一份文件,便于FDA對該廠產品有個全面了解,內容包括:生產、加工、包裝和貯存某一藥物時所用的具體廠房設施和監控的資料,而且根據注冊文件對生產現場實施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符合性檢查。因此若要通過FDA的檢查,使我國的產品進入美國市場,必須經過兩個大的步驟:即DMF的遞交和FDA的現場檢查兩個階段。藥品申報所有的申請文件必須根據ICH(人用藥品注冊技術要求國際f,b調會議)的規定采取統一的固定的格式P0CTD(通用技術文件)文件格式。生產廠家每年向FDA遞交一份DMF修改材料,一般情況下,每2—3年可能要接受一次復查。以非專利藥為例,要進入美國主流市場,需要向美國FDA提交非專利藥簡明新藥申請(ANDA),并通過cGMP認證。

而歐盟的藥品注冊工作主要由歐洲藥品管理局(EMA)負責。藥品在歐盟獲得上市許可有三種審批程序:集中審批程序、成員國審批程序以及互認可程序。其中集中審批程序是藥品在歐盟任何成員國市場上自由流通和銷售的最有效、快捷的注冊審批程序,但同時也很難通過審批。原料藥合法進入歐盟國家必須通過EDMF(European Drug Master File,歐洲藥物管理檔案)或COS認證(Certificate of Suitability歐洲藥典適用性認證)。EDMF是藥品制劑的制造商為取得上市許可而必須向注冊當局提交的關于在制劑產品中所使用的原料藥的基本情況的支持性技術文件,是由單個國家的機構評審的。而COS申請文件是由有關當局組成的專家委員會集中評審的,評審結果將決定是否發給CoS證書。一個原料藥一旦取得COS證書,就可以用于歐洲藥典委員會的所有成員國內的所有制劑生產廠家的制劑生產。

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加強了藥品進口方面的管理,紛紛通過立法手段對藥品的注冊、銷售進行了詳細的規定。我國化學藥品生產企業在出口前需對出口國的藥品注冊程序加以熟悉和掌握。

1.2.2質量認證壁壘

目前,影響我國化學藥品出口的最主要的障礙之一就是難過國外的認證關。歐美國家醫藥產品的質量認證主要有GMP(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認證、GCP(藥物臨床試驗管理規范)認證、GLP(藥物非臨床試驗管理規范)認證、GSP(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認證。其中影響最廣泛的是GMP認證。

GMP作為藥品生產的直接監管法規,已在我國推行多年,它的推行使得制藥生產面貌得到極大改善,新版《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2010年修訂)》已于2011年3月1日起施行,按照新版GMP認證的規定:藥品生產企業血液制品、疫苗、注射劑等無菌藥品的生產,應在2013年12月31日前達到新版藥品GMP要求;其他類別藥品的生產均應在2015年12月31日前達到新版藥品GMP要求。未達到新版藥品GMP要求的企業(車間),在上述規定期限后不得繼續生產藥品。

新版GMP的實施將極大地提高我國藥品的質量,盡管如此,我國的制藥行業整體水平與國外同行相比還有很大差距,最能說明問題的事實是我國藥品出口的現狀:我國出口的藥品絕大多數是低價的原料藥,高附加值的制劑出口僅為一些口服劑,而無菌藥品的出口量幾乎為零。限制我國藥品出口的最大障礙就是質量認證。

為防止假藥流入正規銷售渠道,歐盟不斷提高藥品的進口門檻。2011年7月歐盟頒布了第2011/62/EU號指令(《防止假藥進入合法的供應鏈》)。該指令要求:從2013年7月起,所有出口到歐盟的藥品均需出具出口國監管部門的書面聲明,并保證符合以下要求:一是出口國GMP法規相當于歐盟標準;二是對生產企業實施定期而嚴格的GMP檢查,且為不提前通知的飛行檢查,一旦發現違規,立即采取措施;三是及時向歐方通報違反歐盟GMP的案例。

我國企業要申請歐盟GMP:首先,廠家要參照歐盟的GMP要求進行自身檢查;其次,所有的質量管理文件、操作規范(SOP)和各種生產管理表格、標牌、標簽和生產記錄都應具備中英文對照,能夠讓國外的審查官員看懂;第三,要對員工進行歐盟GMP的全員培訓,了解并適應國外檢查的特點。

由此可見,面對國外嚴格的質量認證管理,我國化學藥品要想走出國門,不僅要有過硬的產品質量,還要仔細研究國外的法律法規,在藥品質量認證上狠下工夫,畢竟獲得國外的認證許可證,是出口的前提條件。

1.2.3包裝、標簽壁壘

出口藥品的包裝、標簽必須符合進口國家和地區的有關法規才能順利通關。發達國家一直通過產品包裝、標簽的立法來設置障礙以阻止外國醫藥產品的進口。歐美發達國家對醫藥產品的包裝標簽都有很詳細的法律法規要求。歐盟有關藥品包裝的規定主要在歐盟2001年第83號指令中,它對藥品銷售作出了具體規定,其中對標簽、藥品說明書、包裝盒作了詳細說明。對接觸藥品的包裝材料沒有審查和規定,但在注冊申請中需加以說明。保證對藥品沒有負面影響。美國的相關法規對非處方藥、醫療器械及營養食品的標簽均有具體規定。美國FDA要求藥品標簽內容不僅必須包括藥品的用途、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兒童、孕婦等)使用的注意事項、劑量說明、使用方法和時間等,還要標明藥品的副作用、禁忌癥及其療效,甚至連非處方藥和器械上的警告詞句也做出了具體規定,任何不符合規定要求的標簽都被認定是“假標簽”,是嚴重違反美國聯邦法律的行為。這一點與國內的要求是不同的,為此,我國化學藥品出口企業必須在藥品包裝材料以及標簽上額外花費精力,付出成本,這勢必又會加大我國化學藥品出口的困難。

2經濟環境(Economic Factors)

2.1國內經濟形勢對出口的影響

2013年,我國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很大,各種自然災害頻發,各種矛盾交織,盡管面對這樣復雜嚴峻的形勢,去年我國國民經濟仍呈現出整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態勢。數據顯示,2013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56884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7%。

化學制藥行業關系到人們的防病治病,是生產生活必需品的行業,具有明顯的弱周期性,基本上不受經濟波動的影響。由圖2我們可以看出,我國化學制藥行業增長率與GDP增長率之間并不具有明顯的一致性,但是,化學制藥行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一部分,其發展必然受到我國國民經濟的影響。有研究表明,醫藥行業的發展與GDP的增長之間具有長期穩定的關系,隨著經濟的發展,醫藥產業將以一個接近直線斜率的比率進行擴張。我國化學制藥行業作為醫藥行業的主要子行業也同時具備上述特點。也就是說,我國國民經濟的增長將為我國化學制藥行業的發展提供生產要素,同時經濟的增長也擴大了醫藥市場的需求。

因此,我國國民經濟的平穩較快發展仍是保證化學制藥行業發展的經濟基礎與前提,我國化學制藥行業的發展有賴于經濟的增長。2013年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可以用一個“穩”字來概括,這為我國化學制藥行業的發展創造了非常好的基礎。

2.2國際經濟形勢

國際經濟環境(economic environment)是我國化學制藥行業在出動中確定目標市場首先要考慮的因素,因為一國的經濟水平決定了該國的市場規模和消費水平。因此,深入了解目標出口國的經濟發展現狀和趨勢,對于制定出口策略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1)國際經濟總況。

我國化學制藥行業出口的國際經濟環境主要包括國際醫藥貿易體系、國際金融體系以及目標國的醫藥市場規模和特性。

2013年,全球經濟繼續處于緩慢的復蘇過程中。2013年12月19日,美聯儲宣布正式開啟退出實施五年之久的量化寬松政策,經濟復蘇強勁,預示著全球經濟有望持續向好;日本復蘇勢頭總體較好,歐元區受債務危機拖累仍在泥淖中,經濟復蘇則相對疲軟。新興經濟體增速集體放緩,“金磚五國”的整體表現差強人意,“金幣四國”則勢頭良好。但作為一個整體,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速依然遠快于發達國家。

盡管全球經濟復蘇仍然稍顯緩慢,但總體而言,世界經濟向著更好的方向在發展。正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長期預測一樣,未來5年,世界經濟增速將呈階梯式緩步上升,2014—2018年的經濟增速將分別為3.6%、4%、4.06%、4.11%、4.12%。全球經濟的增長將有利于投資和消費的增加,這也就為我們的出口保持穩定增長奠定了基礎。

(2)國際醫藥市場總況。

醫藥消費確實非常剛性,并不隨著經濟下滑而必然下滑,主要影響因素是政府的投入、藥品價格政策和新藥上市。因此,在金融危機中各國醫藥市場表現不一:由于美國的醫療保障不健全,37%的居民依靠商業保險、16%的居民沒有醫療保險,受到經濟衰退的影響,失業和減薪必定減少個人藥品消費;歐洲藥品市場在上世紀50年代即推行全民醫保,藥品市場增長推動力來自經濟增長、新藥和新技術;藥品增速放緩和新藥上市數量減少、藥品降價有關。2008-2009年藥品銷量不會下降,一方面是歐洲國家全民醫保;另一方面非專利藥用量還有提升空間,居民可以轉向使用非專利藥;日本和韓國的醫藥衛生支出以政府投入為主,亞洲金融危機極大波及本國經濟,從而影響到藥品市場。簡而言之,全球醫藥市場增速放緩。

3社會文化環境(Sociocultural Factors)

3.1消費水平及觀念

隨著全球經濟的衰退,資本市場被迫減少在醫藥領域的投資。為了降低藥品開支的增長,土耳其、西班牙、德國和法國等國已經宣布將全面限制藥品使用或減少醫保項目的計劃。還有一些國家也將會采取相似的措施,或用將負擔轉嫁給患者的方式來保持政府的財政平衡。

美國的醫療費用增幅放緩,家庭醫療開支下降。最新的聯邦數據顯示,2013年的醫療支出增長更是創下了半世紀來的新低。這主要還是受到不景氣的經濟的影響,因為當失業率高的時候,人們會失去醫療保險,他們將降低看醫生的次數,取消不必要的手術,減少藥物的使用。甚至有醫療保險的人也一樣,因為他們的收入可能會下降,他們會有職業不安全感,因此盡量避免自付或者共同負擔的費用。

另外,《合理醫療費用法案》也叫奧巴馬醫改計劃,強制削減了一些醫療支出。比如,這個法案控制了每年醫療保險對醫院的返還率。美國醫院聯合會的卡洛琳-斯坦伯格說,醫院為了彌補損失的收入,不得不降低成本,比如削減行政費用,使用低成本的設備以及更多的使用通用藥品。

大幅削減醫療預算將影響市場的增長速度,盡管這樣,還有三個強有力的增加醫療支出的因素:經濟復蘇將緩解人們的焦慮,他們會增加可選擇的支出;老齡化社會將增加人們對醫療保健的需要;到2014年,奧巴馬醫療改革計劃的保險的覆蓋范圍將增加3000萬人甚至更多,那些有保險的人通常會比沒有保險的人使用更多的醫療服務。

3.2人口及人口結構

截至2012年12月31日,世界總人口為70.9億。其中中國人口為13.56億,占世界人口比率為19.13%,此外,印度以12.66排名第二,約占世界的17.86%,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巴西人口已達到1.99億,即將成為第五個人口突破2億的國家。菲律賓人口達到9700萬,即將成為第12個人口突破1億的國家。當前的預計都顯示世界人口將在未來數十年持續增長,但由于較難估計出生率下降等因素,無法得出具體數值,僅得出2050年世界人口將大約在75億至105億之間。

據統計,60歲以上人口慢病患病率是全部人口的3.2倍,相應地,老年人的用藥需求也較大。有研究表明,65歲以上老年人的醫療支出比年青人多得多(一般相當于3∶1),英國1/2的醫療費用于60歲以上老年人,美國1/3的醫療費用于65歲以上的老年人。在概括來算,老年人口的消費占藥品總消費的50%以上。人口老齡化的加劇是我國面臨的越來越嚴重的一個社會問題,然而對于化學制藥行業來說卻是一個發展機遇。此時適合老齡人口疾病特點的治療藥品需求量增大;凡是能夠縮短住院日,特別是能夠改變住院治療為門診治療的新藥都有極好的發展前景。能提高生物利用度和便于服用的控、緩釋等藥品將進一步發展;老齡化人口的發展和藥品開發鏈的不斷充實是全球藥品市場增長的強勁推動力,同時也為制藥廠商帶來了新的希望。

4技術環境(Technological Factors)

國際技術環境是指跨國企業所處的社會環境中的科技要素及與該要素直接相關的各種社會現象的集合。技術的發展對于社會進步、經濟增長和生活方式的變革都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作為最重要的環境因素,直接影響企業的生產和經營。

4.1我國新藥研發投入較低

新藥研發是醫藥產業技術進步的核心,是新世紀各國科技經濟競爭的戰略制高點。新藥研發能力是一個國家醫藥產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從某種程度上說研發投入的力度決定了新藥研發能力的強弱。近年來,我國化學藥品制造業的研發投入不斷加大,R&D經費內部總支出從2001年的11.8萬元增加到2012年的154.1萬元,雖總體上呈現持續增長態勢,但投入占比依然較低。

從表2可見,無論是從國際范圍內的高技術產業R&D投入的比較來看,還是從國內高技術產業之間的比較來看,我國醫藥制造業R&D投入強度均處于較低水平。

綜上可見,我國醫藥研發投入的現實水平滿足不了新藥研發高投入的客觀要求,導致我國新藥研發資金投入在滿足新藥研發高投入的客觀要求方面的客觀不能。而研發投入不足,這也就直接導致了我國化學藥與國外先進水平差距很大,基本以仿制為主,鮮有自主創新的品種。

4.2新藥研發難度越來越大,全球上市新藥數量日益減少

新藥研究與開發是一項高技術多學科高投入高風險長周期的復雜系統工程。近年來,由于新藥研發費用日益攀升,國際上對新藥審批監管不斷加強,新藥研發的難度不斷加大,使得新藥研發生產力有所下降。近10年來,全球新藥研發速度持續減緩,新藥投放市場的數量從2000年的50個下降到2012年的39個。2000-2012年FDA批準的NCE(不包括生物藥物)共251個,平均每年20.9個,上世紀最后10年(1990-1999共批準311個,平均每年31.1個,新紀元每年新藥的產出平均降低,反映了產出率降低的趨勢。未來五年內,預計每年上市的新專利藥個數仍將保持在30~35個的范圍。

4.3世界藥品市場專利紛紛到期

藥品專利到期已到井噴時刻。根據IMS的數據,到2015年,將有1600億美元規模的藥品專利過期,這為以仿制擅長的中國藥企找到了發展契機。我國藥企可以抓住這一機遇,創仿結合,通過技術創新,改進優化生產工藝,建立國際市場新優勢,加強緩釋控釋、透皮吸收、粘膜給藥、靶向給藥等新型制劑技術和新型輔料在藥物開發中的應用。中國藥企分享專利藥到期盛宴,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研發和生產外包基地,目前有200多家研發外包企業,其中規模最大的是藥明康德。

目前我國化學制藥行業所面臨的科技體制和政策還不夠完善,自主創新和科學研發能力較差。普遍缺乏技術創新能力,產業整體創新水平不高。從長遠來看,我國化學制藥行業若想保持持續的長久發展,必須要掌握核心技術作為支撐和保障,加強新理論、新方法的學習,以及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手性藥物合成、組合化學與高通量篩選等制藥新技術,加快新藥研制步伐,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及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李寶楊,周永亮.對我國醫藥產品突破技術性貿易壁壘的研究[J].黑龍江對外經貿,2006,(10):3840.

[2]孫曉明.世界人口老齡化對醫療衛生的嚴峻挑戰[J].社區衛生保健,2005,1(6):381384.

篇3

關鍵詞:房地產;宏觀環境;關鍵因素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房地產業快速發展,其在推動我國城鎮化建設、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不過,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房地產投資過熱及金融資產過多轉向房地產等問題日益凸顯,調控的呼聲日益高漲。2013年下半年以來,全國70個大中城市中的68個房地產價格持續上漲,最高漲幅為13.7%。進入2014年,中國房地產價格上漲出現一定的收窄,一是表現為房價環比漲幅持續下行,二是受整個行業降溫的影響,2014年大中城市房價同比漲幅支撐力不足。

總體來看,金融危機以來,我國房地產經濟的健康發展越來越重要。作為我國重要的支柱產業,房地產業對國民經濟的促進作用毋庸置疑。不過,由于我國房地產市場的不成熟性,加之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我國房地產業的發展存在諸多不確定性,且存在諸多問題。在當前房產價格備受關注與責難的形勢下,基于2014年上半年以來的宏觀經濟形勢,對當前房地產業發展中的問題進行分析,對關鍵因素進行了考察,有一定的借鑒價值和意義。

一、2014年以來我國宏觀經濟分析及對房地產市場的影響

2014年以來,中國宏觀經濟走勢呈現出結構轉型過程中的短期企穩跡象,這是今年以來中國宏觀經濟的主要特征,也將是2014年下半年中國宏觀經濟的主要方向。一是從國際經濟環境看,2014年以來世界經濟呈現分化走勢,發達經濟體復蘇勢頭日益鞏固,新興經濟體增長仍然乏力。先進經濟體對于全球經濟增長的作用更加突出。二是就我國國內形勢看,我國國內經濟短期企穩的趨勢明顯,雖然我國二季度GDP同比為年內低值,但可以預見,今年下半年我國GDP將有小幅回升,預計全年將實現7.5%的同比增長目標,而從居民消費價格水平看,我國下半年壓力不大。三是從國內的政策層面看,財政政策將持續發力,“穩增長”與“調結構”并行。貨幣政策則將逐步從“寬貨幣緊信貸”轉向“寬貨幣寬信貸”,而市場利率也有望維持較低水平,同時不排除央行降息的可能性。最后,從風險看,美國超預期加息以及我國經濟轉型帶來的增長放緩超預期、企業盈利能力下滑、央行貨幣政策轉向以及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集中爆發等問題,都進一步增加了我國宏觀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

在此宏觀經濟環境下,結合2014年以來我國房地產市場出現的銷售萎縮局面,可以預見的是,我國房地產價格將出現持續的自主性回落,房價的理性回歸趨勢初見端倪。一是住宅銷售萎,2014年上半年,我國全國住宅銷售面積為同比下降9%,而2014年上半年的平均月銷售面積也是近四年最低,二是房價自主回落,以往歷次調控過程中房價的回落總會形成新一輪報復上漲,而這次房價回落則是自發性的,是市場的自主回調。總體來看,隨著我國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我國房地產市場出現了較大調整,表現為經濟結構升級轉型壓力不斷加大、貨幣增速回落以及利率高位因素等,都對高房價產生擠壓,房價回歸呈現出一定的必然趨勢。

二、房價回歸理性的意義及房地產業健康發展策略分析

房價回歸必然結果,政策措施起到了扶持和延緩作用,但不能改變市場趨勢。從整體經濟發展看,房價理性調整有利于打破土地財政和數量擴張的經濟增長“怪圈”,有利于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合理物價結構的形成。隨著房價調整,我國的物價結構將合理調整,有利于形成合理的物價結構,降低經濟活動的整體成本,使得居民消費等內生性增長動力得到有效培育。在房價高企的情況下,經濟的內生動力往往不足,房價合理調整將釋放相當一部分居民財富,促進消費增長。促進房地產業的健康發展,要充分落實以下五個方面的政策建議:

一是充分尊重供求關系自主調整,堅持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政府堅持在經濟領域落實市場化為導向,針對房地產領域,新一屆政府正在著力建設房地產市場調控的長效機制,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針對房地產形勢,下一步政府應該避免激進的短期干預政策,要充分尊重市場機制的選擇,理順房地產制度體系,滿足市場多樣化住房需求。

二是要結合地方差異制定調控政策,強化地方政府的調控責任。各級政府要細化房地產調控措施,承擔房價控制目標的責任。而考慮到不同城市之間因經濟發展水平等的差別,地方調控要堅持差異化,使原來全國統一調控政策逐步轉向以地方政府為主導因地制宜的調控政策。

三是加快構建以政府為主的住房保障,探索多種住房供應模式。要健全城鎮住房制度,建立多層次的住房供應體系,滿足基本住房需求。同時,要制定公平合理、公開透明的保障性住房配租政策和監管程序,嚴格準入和退出制度。

四是加快建立城鄉統一用地市場。要加快探索城鄉一體化用地市場,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有效轉變房地產業粗放型發展模式。同時,要加快完善住房信息體系建設,加快建立以土地為基礎的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實現多部門信息共享,促進房地產稅和市場化調控的落實。

參考文獻:

[1]NABARD,“Status of Microfinance in India 2009-10”[R],NABARD Report,November 2010.

[2]HENRY R.CHEESEMAN:Legal Environment of Business[M].USA:Pearson Custom Publishing,2007:59-60.

[3]張凌翔,張曉峒.通貨膨脹周期波動與非線性動態調整[J]. 經濟研究,2011(5).

[4]汪建強.德國房價調控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2,(2).

[5]張江濤.韓國住房調控的經驗及啟示[J].中國經貿導刊,2011,(6).

[6]高漢.保障房:稀釋房價的源頭活水[N].法制日報2011-03-22.

篇4

關鍵詞:經濟增長;環境約束;環境成本;環境政策

中圖分類號:F015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2.01.005

人類的經濟生活從來沒有離開過環境的約束,經濟增長也從來沒有擺脫環境的制約,環境可持續發展更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正因為如此,雖然在一段時間內,經濟學過度重視了經濟增長問題,但是,經濟學從來沒有漠視環境的重要作用。尤其是近30年來,世界各國和國家社會日益重視環境保護,在環境保護和經濟活動之間尋求合理的平衡,從追求增長目標轉向可持續發展目標?,F代經濟學理論也承繼了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對環境問題的研究,更加深入系統地探討了環境問題。

一、古典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環境問題分析的簡要回顧

在所有的古典經濟學理論中,包括亞當•斯密、托馬斯•馬爾薩斯、大衛•李嘉圖、約翰•斯圖亞特•穆勒等的理論,都有關于經濟增長受環境條件限制的論述[1]。新古典經濟學也沒有忽視環境的重要性,例如,劍橋學派的代表、新古典經濟學的奠基者阿爾弗雷德•馬歇爾就曾經說,“在某種程度上,僅有兩種產品,即自然界與人類。人類自身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他所處的境況,其中自然界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一國受自然資源的限制,勞動和資本每年所能夠生產的凈產品總量是既定的’”[2]。這段論述表明,馬歇爾把自然界和自然資源視為生產的根本性因素。在馬歇爾之后,皮古在福利經濟學中論述了環境對福利的影響,阿爾文•費雪在對資本做出各種定義時,將湖泊、河流等自然稟賦視為資本。郝特林在解釋“后代需求”時提出的“使用者成本”在凱恩斯那里被用來解釋“永久性收入”,即可持續性收入[3]。誠然,在二戰后的一段時期里,新古典經濟學幾乎只強調經濟增長問題,如哈羅德、多馬、索洛、薩繆爾森等假設產出是由勞動和資本兩個要素決定的,并假設自然條件給定,將自然環境排除在生產函數之外,在對經濟增長的分析中只是強調儲蓄、投資、資本積累、勞動生產率以及資本與勞動替代率等因素[4]。但是,對自然環境因素的排除并未維持太久。到20世紀70年代,經濟增長模型越來越重視自然資源稀缺性問題,如斯德哥爾摩經濟學院的Karl-Goran Maeler、劍橋大學的Partha Dasgupta、加拿大皇后大學的John Hartwick以及麻省理工學院的Robert Solow等[5]。

二、考慮環境成本的哈羅德-多馬經濟增長模型

其一,增加稅收和壓縮政府支出,使IS曲線向內移動,這樣IS-LM模型的均衡點從a點移動到b點。這種政策安排的結果是低的利率和低的產出水平,這種政策也稱為“緊財政-松貨幣政策”。

其二,壓縮貨幣供給,使LM曲線向左移動,這樣IS-LM模型的均衡點從a點移動到c點,產出水平與環境約束一致。這種政策稱為“緊貨幣-松財政政策”。

其三,在增加稅收和壓縮政府支出的同時,壓縮貨幣供給,這樣IS-LM模型的均衡點就從a點移動到d點,保持利率不變的同時,使產出水平與環境約束相一致。這種政策稱為“緊財政-緊貨幣政策”。

第二種情況是IS-LM模型均衡條件下的國民收入水平沒有超出了環境成本可承受的限度。見圖3。

圖3顯示,由于環境成本相對寬松,國民收入水平可以從Y0增長到YH,從而實現經濟增長,擴大經濟規模。這個結果可以通過以下三種政策方式中的任一政策方式達到:

其一,降低稅收和擴大政府支出,使IS曲線向外移動,這樣IS-LM模型的均衡點就從a點移動到b點。這種政策安排的結果是高的利率和高的產出水平,這種政策也稱為“松財政-緊貨幣政策”。

其二,增加貨幣供給,使LM曲線向右移動,這樣IS-LM模型的均衡點從a點移動到c點,產出水平與環境約束一致。這種政策稱為“松貨幣-緊財政政策”。

其三,在降低稅收和增大政府支出的同時,增大貨幣供給,這樣IS-LM模型的均衡點從a點移動到d點,保持利率不變的同時,使產出水平與環境約束相一致。這種政策稱為“松財政-松貨幣政策”。

四、考慮環境成本的AS模型

在標準宏觀經濟學理論中,總供給曲線(AS)是綜合了商品市場、勞動力市場因素和價格變化因素而推導出的一條曲線。引入環境成本因素,將改變總供給曲線。這里為簡便起見,只考慮在總需求分析中引入環境成本因素對商品市場的影響。見圖4。

圖4a)中,L表示勞動力,在資本(K)和技術(T)不變條件下,國民收入方程為Y=Y(L),這是不考慮環境約束的標準經濟分析模型??紤]環境成本約束后,國民收入方程為Y=Ye(L)。如果LF表示充分就業,那么,考慮環境成本后的就業水平為LN,也就是說,考慮環境成本后的就業水平低于充分就業水平。

不考慮環境成本約束,勞動力市場均衡條件下的實際工資為wF,充分就業水平為LF,國民產出水平為YF,如果此時的商品市場均衡價格為PF,則名義工資水平為WF。圖4d)顯示了均衡價格為PF、均衡國民產出為YF的總供給曲線ASF。如果勞動力市場是不完全競爭市場且存在名義工資下降的剛性,那么總供給對價格變化的反應表示為ASF的曲線部分;超過曲線部分的ASF則是一條垂直于橫軸的直線,表明價格水平提高,名義工資水平提高,但總產出YF不變。

考慮環境成本約束,國民總產出水平將由YF降低到PH。相應地,勞動力需求由D降低到De,因此,實際工資水平為wH。由于名義工資具有下降剛性,出現價格水平上升的壓力,價格水平由PF上升到PH。考慮環境成本約束的總供給曲線為ASH。這樣,在勞動力市場上就出現了失業LF-LN。為了實現充分就業和一般均衡,在宏觀經濟政策上有以下兩種選擇:

其一,投資于環境保護技術,保證環境資源高效率使用,從而使Ye(L)移動到Y(L)。這樣的結果是總供給曲線ASH向右移動到ASF。

其二,增大勞動力市場供給,勞動力供給曲線由S移動到Se,這樣,實際工資水平下降,從而實現充分就業。

五、考慮環境成本的一般均衡模型

凱恩斯的收入-支出一般均衡模型是考慮環境成本的一般均衡模型的分析基礎,見圖5。

在國民產出模型中引入環境成本約束。為了分析方便,假設名義工資是富有彈性的,因此AS曲線便是一條產出最大化點上的垂直線。圖5d)中的AD線表示在不同價格水平下的國民收入的均衡狀態,相應地又與圖5b)中不同的總支出水平相聯系,即當總支出E0(P0)相關的價格水平為P0,與總支出水平EF(PF)相關的價格水平為PF,P0>PF。

假設國民經濟的初始均衡為總支出(E)與總收入(Y)之間的均衡,均衡點為E0。國民總產出水平為Y0,實際工資水平較低,為w0,此時的失業水平較高,為LF-L0。為了達到充分就業的目標,凱恩斯主義的政策是經濟刺激的干預措施,使支出線由E0移動到FF,從而達到實現充分就業水平的總產出YF。經濟刺激的干預措施同時也會增大對勞動力的需求,勞動力需求曲線D0向DF移動,實際工資也隨之由w0提高到wF。

上述模型是沒有考慮環境成本約束的凱恩斯總支出-總收入的一般均衡模型。如果考慮環境成本約束,則總支出線無法超越Eh(Ph),那么,國民總產出也就只能夠限于Yh。相應地,勞動力市場中的實際工資水平為wh,失業水平為LF-Lh。

過去,一般認為凱恩斯主義的經濟刺激措施無法實現充分就業的主要原因是結構剛性和市場不完全競爭的影響[7]?,F在看來,環境成本約束無疑也消減了經濟刺激措施的效果。面對環境成本約束,政府消除失業和實現充分就業的政策選擇是:

投資于環境保護技術,保證環境資源高效率使用,從而使Ye(L)移動到Y(L);

壓低勞動力市場上的實際工資水平,換句話說,就是將勞動力供給曲線向外移動到Se。

六、環境約束下經濟增長政策路徑的簡要歸結

通過構建考慮環境成本的哈羅德-多馬經濟增長模型,考慮環境成本的IS-LM模型,考慮環境成本的AS模型和考慮環境成本的一般均衡模型,在宏觀經濟學框架下引入環境約束的分析,不難得出在環境約束下政府促進經濟增長的政策路徑。在不同的宏觀經濟分析模型下,不同的經濟增長政策路徑可以作以下簡單的歸納。見表1。

[參考文獻]

[1] Dasgupta P,Heal G M.Economic Theory of Exhaustible Resourc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9:201-202.

[2] Alfred Marshall.Principles of Economics[M].2nd Edition,Volume I,London:Macmillan,1891:199-300.

[3] Keynes J.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 and Money[M].London:Macmillan,1936: 88.

[4] Samuelson P A,Nordhaus W.Economics[M].New York:McGraw-Hill,1990:76-77.

[5] Dasgupta P,Heal G M.Economic Theory of Exhaustible Resourc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10-11.

[6] Todaro M P.Economic Development[M].New York:Addison Wesley,2000:86-87.

[7] Daly H E,Cobb J B.For the common Good:Redirecting the Economy Towards Community,the Environment,and a Sustainable Future[M].Boston:Beacon Press,1989:66-67.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and Economic Growth:Theoretic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Framework of Macro-economics

YANG Pei-lei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Shanghai 200433,China)

篇5

現代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與現實的企業環境及環境的未來變化有著越來越密切的關系。

企業要進行戰略管理、首先必須全面、客觀地分析和掌握外部環境的變化,以此為基礎和出發點來制定企業戰略和實施戰略管理。通過對企業的宏觀環境、行業環境及競爭對手的分析,充分認識和把握企業所處的環境狀況及可能遇到的機會與威脅,從而在企業未來發展中可以更好地抓住機退,規避威脅,趨利避害。本部分要點包括:①宏觀環境分析(PEST分析);②行業競爭結構分析(波特五力模型分析);③競爭對手分析。

1.1宏觀環境分析任何一個企業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總是要與其周圍環境發生物質的、能量的和信息的交流與轉換。離開了與外部環境的交流與轉換,企業將無法生存和發展。換句話說,企業生存和發展要受到其所處的外部環境的影響和制約。在企業與外部環境的相互關系小,一般來說,環境力量總是不以企業的意志為轉移,總是處在不斷發展變化之中,特別是當今信息社會更是如此。因此,企業應該認識環境的狀況、特點及變化趨勢,并存此基礎上去適應它,而不是對抗它。

根據外部環境因素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影響的方式和程度,企業外部環境一般可分為兩大類:一是一般社會宏觀環境因素,包括:政治法律因素、經濟因素、社會文化閱素和科學技術因素,它們對企業的影響往往是間接的或潛在的;二是行業環境因素,包括:消費者、供府者、競爭者、替代產品生產者、潛在加入者等,他們對企業的影響往往是直接的或明顯的。

大量研究表明:企業經營行為的改變是行業環境因素作用的結果,而行業環境因素的變動又是宏觀環境因素驅動的。因此,在分析把握企業外部環境形勢時,首先應考察、分析宏觀環境因素的變動趨勢,在此基礎上再來分析行業環境因素及企業行為的變化。

1.2行業競爭結構分析行業競爭結構分析屬于外部環境分析中的微觀環境分析,它的內容主要是分析本行業中的企業競爭格局以及本行業和其他行業的關系。行業的結構及競爭性決定著行業的競爭原則和企業可能采取的戰略,因此,行業競爭結構分析是企業制定戰略最主要的基礎。按照波特的觀點,一個行業中的競爭,遠不止在原有競爭對手中進行,而是存在著五種基本的競爭力量,它們是潛在的行業新進入者、替代產品的威脅、購買向時價還價的能力、供應商討價還價的能力以及現有競爭者之間的競爭。

這五種基本競爭力量的狀況及其綜合強度,決定著行業的競爭激烈程度,從而決定著行業中獲利的最終潛力。在競爭激烈的行業中,不會有一家企業能獲得驚入的收益。在競爭相對緩和的行業中,各企業普遍可以獲得較高的收益。由于行業中競爭的不斷近行,會導致投資收益率下降,直至趨近于競爭的最低收益宰。若投資收益率長期處于較低水平,投資者將會把資本投入其他行業,甚至還會引起現有企業停止經營。在相反情況下,就會刺激資本流人和現有競爭者增加投資。決定企業保持高收益的能力。1.3競爭對手分析如果一家公司不去監測其競爭對手的各種行動,不去理解它們的戰略,不去預測它們下一步最可能采取的行動.那么它就不可能戰勝競爭對手。競爭對手采用的戰略以及下一步最可能采取的行動對本企業如何行動有著直接的影響——它是否需要阻擋競爭對手采取的行動,或者競爭對手的行動是否提供了一項新的進攻機會。因此,在確認競爭對手后,必須對競爭對手進行分析。

2內部環境分析

企業戰略的制定不但要知彼,即客觀分析企業的外部環境,也要知己,即對企業內部環境或條件,也就是企業自身資源和能力加以正確的估計。企業內部環境是企業經營的基礎,是制定戰略的出發點、依據和條件,是競爭取勝的根本。內部環境分析的目的在于掌握企業目前的狀況,明確企業所具有的長處和弱點,以便使確定的戰略目標能夠實現,并使選定的戰略能發揮企業的優勢,有效地利用企業的資源,同時能夠避免或改進弱點。

2.1內部資源分析

2.2價值鏈分析價值鏈分析的重點在于價值活動分析。波特提出的價值鏈,把價值活動可以分為兩大類:基本活動和輔助活動?;净顒邮巧婕爱a品的物質創造及銷售、轉移給買方和售后服務的各種活動;輔助活動是輔助基本活動并通過提供外購投人、技術、人力資源以及各種企業范圍的職能以相互支持。圖中的虛線反映了基本活動與輔助活動之間的相互聯系以及共同支持整個價值鏈。出此,價值活動是企業內部各種相互分離活動的織合,決定著一個企業競爭優勢的大小。

2.3經營能力分析

2.3.1財務能力分析通過對企業的收益性、成長性、安全性、流動性以及生產性這五方面分析。

2.3.2營銷能力分析企業營銷能力可以分解為產品競爭能力、銷售活動能力、新產品開發能力和市場決策能力等,這四種雖然自成系統但又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在一定的市場環境下共同決定著企業經營成果的優劣,影響著企業興盛存亡。因此,營銷能力分析通常都離不開對這四種能力的分析評估。

2.3.3組織效能分析企業的一切活動都是人的活動,人與人之間、人與崗位之間都需要合理的分工組織。沒有組織的人群是烏合之眾,是不會有效率的;不合理的組織是朽木之師,是低效率的。只有良好的組織才是精銳之旅,才會高效率。因此,分析組織效能,了解企業管理狀況,對戰略能力分析而言是很重要的。

2.4企業文化分析企業文化對企業的決策方式和戰略選擇有著巨大的影響。當文化、目標與戰略三者協調一致時,就能形成企業的競爭優勢。出于企業文化具有長遠不變性,一旦環境變遷而原有文化不能適應時,就可能阻礙企業新目標、新戰略的選擇與制定,從而成為企業的嚴重劣勢。

2.5企業核心能力分析核心能力又稱為核心競爭力,是指能使企業長期或持續擁有某種競爭優勢的能力,它通常表現為企業經營中的累積性學識,尤其是關于如何協調不同生產技能和有機結合多種技術流的學識。如果把一個公司比喻成一棵大樹,樹干和大樹枝是核心產品,小樹枝是業務單位,葉、花和果實是最終產品,那么提供養分和保持穩定的根系就是核心能力。核心能力的形成要經歷企業內部資源、知識、技術等的積累、整合過程。正是通過這一系列的有效積累與整合,形成持續的競爭優勢后,才能為獲取超額利泊提供保證。

3戰略制定

根據上述的描述,對企業的外部環境已經內部環境作出分析,并根據具體的方法作出判斷,從而根據判斷的結果就可以做出適合企業發展的戰略。

綜上為一個企業制定戰略計劃的整個分析過程,也是戰略制定的一個分析框架。

篇6

關鍵詞:金融危機 西部企業 營銷策略

一、金融危機對于西部企業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和證劵化,使世界經濟成為了信心經濟。危機的蔓延,從我國的東部經濟發達地區逐漸影響到內地,西部也是受到影響的區域之一。雖說西部經濟相對于東部比較落后,在此次危機中受影響的程度相對不大。但西部企業的構成中絕大部分是一些勞動密集型企業,因此金融危機會直接導致失業人口的迅速增加,進而降低了老百姓的收入預期,使得消費能力下降,消費能力下降會進一步惡化區域經濟環境,使企業銷售困難,資金周轉減速,大量企業處于停工停產狀態。這樣一來又進一步增加失業人數,降低了職工的收入預期,形成了惡性循環。

二、西部企業營銷策略現狀

我國西部地區包括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內蒙古、廣西等十二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面積685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的71.4%;人口3.96億,占全國總人口的28.8%。西部地區資源豐富,市場潛力大,戰略位置重要,但由于自然、歷史以及社會等原因,經濟發展相對落后。近幾年,隨著國家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和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入進行,西部經濟有了空前的發展,企業發展也呈現出蒸蒸日上的良好態勢。

蘭州作為甘肅省的省會城市,“坐中四連”,地據南北之中,為東西咽喉扼塞。它東迎陜西,西通新、青,北接寧、蒙,南達川、藏,自古以來就是連接中原和西域的交通要沖,是甘肅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我們以蘭州為分析基點,概述西部企業的現狀和問題。

1.營銷觀念和營銷手段落后,缺乏經營特色

雖然現在企業處境艱難,但相當多的西部企業依然不是以市場為導向來指導營銷活動,不是以滿足消費者需求為中心和出發點,而是跟著市場熱點走,更傾向于短期行為,不注重戰略規劃,營銷方式簡單粗放。與此同時,許多企業市場定位不明確。企業經營的商品、種類、價格及商店的布局、功能等缺乏經營特色,造成同地域、同檔次、同類型的多家企業之間的激烈競爭。而且,企業往往重視眼前利益,競爭手段仍然停留在價格競爭上,沒有建立起自身的經營特色。

2.企業僅僅是被動的去適應外部環境

西部企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勞動密集型企業,且規模一般,因此相對缺乏對于外部環境的分析能力。這些企業要么不具備,就算一定程度上具備了對于外部環境的分析能力,也存在著以下兩個突出的問題:一是對環境的分析僅僅停留在腦海里,沒有形成相應的文件、文檔,看似想清楚了,實則一頭霧水,最終只能模糊決策;二是沒有將對于環境的分析與制定企業的營銷策略與競爭對手的影響密切結合起來。

3.制定營銷策略的基礎不夠明確

在金融危機下,企業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往往會制定一些更加符合自己利益的營銷策略,而忽略了其他各方的利益。這些看起來“自私的做法”往往會擠壓供應商、分銷商以及零售商等各利益相關方的生存空間,進而增加了企業營銷策略在執行過程中的交易成本,削弱了營銷策略的實施效果。使得原來“親密無間”的伙伴變成了“你死我活”的對手。最終,使得市場環境變得更加復雜,進一步減小了企業的生存概率。

三、金融危機下西部企業的營銷策略

1.外部環境分析系統是制定營銷策略的前提

企業營銷策略的選擇,是建立在對外部環境周密分析的前提之上的。因此,企業可以參照動態外部環境分析工具對外部環境的變化進行分析,以發現市場機會,形成企業的營銷策略。在機會與威脅并存的外部環境中,企業要更多地關注機會方面,通過分析找到企業的營銷機會,形成營銷策略。

在金融危機下,我們首先應該側重于宏觀環境分析,因為宏觀環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或者說影響了微觀環境,而且往往都是些不可控因素。因此,企業只能調整自己的營銷策略,盡快的去適應這種環境。宏觀環境分析的主要內容是國家的相關經濟政策,如通脹、緊縮、信貸和稅率等因素的影響。在對宏觀環境分析的基礎上我們可以進行行業環境分析,即對上下游和競爭對手進行分析。上游供應商的變化可能會直接影響到企業資源和原材料的供應,而下游企業的變化會引起企業營銷模式的改變。最后,我們可以對企業影響最直接的消費環境進行分析。

2.各利益相關方分析是制定營銷策略的基礎

營銷策略的制定雖然是一個企業的內部決策,但是它的影響已經超出了一個企業的范疇。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企業之間的競爭逐步轉向供應鏈與供應鏈的競爭,也就是說企業與其上下游的各利益相關方形成了更為穩定的關系。西部企業多為中小型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相對缺乏支撐它們持久生存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因此,他們為了生存尤其是在金融危機的背景生存更需要這種“穩定的關系”。那么在各利益相關方分析的基礎上制定出的營銷策略不僅可以鞏固這種“穩定的關系”,更能將營銷策略的效果發揮到極致。

3.整合營銷是西部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整合營銷是一種對各種營銷工具和手段的系統化結合,根據環境進行即時性的動態修正,以使交換雙方在交互中實現價值增殖的營銷理念與方法。

整合營銷就是為了建立、維護和傳播品牌,以及加強客戶關系,而進行的計劃、實施和監督等一系列營銷工作。整合就是把各個獨立地營銷綜合成一個整體,以產生協同效應。這些獨立的營銷工作包括廣告、直接營銷、銷售促進、人員推銷、包裝、事件、贊助和客戶服務等。金融危機下通過這些營銷工作的整合,可以在確保預期營銷效果的前提下盡可能為企業節省成本,使企業度過難關,實現可持續發展。

4.進一步提升企業產品的性價比

正如前文所說,金融危機降低了老百姓的收入預期。因此,消費者變得更加“精打細算”。

如果企業生產的是彈性較大的產品,則產品差異化戰略已經不能發揮多大的作用。企業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致力于不斷提升產品的性價比,既用較低的價格提供高使用價值的產品,盡最大可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不管這種需求是顯性的還是隱形的,進而穩定和鞏固自己的市場份額,為日后的發展奠定基礎。

5.打造一支穩定、團結的營銷團隊

篇7

關鍵詞:企業戰略 戰略管理戰略分析方法

Abstract: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enterprises in the strategy formulation process, internal, external environment analysis of commonly used analysis method, for enterprises to develop the strategy to provide reference.

Key words:enterprise strategy;strategic management;strategy analysis method

中圖分類號: C29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03-0020-02

戰略”原是一個軍事術語。20世紀60年代,戰略思想開始運用于商業領域。對于企業而言,戰略是以未來為基點,為尋求和維持持久的競爭優勢而做出的有關全局性的重大籌劃與謀略。一個成功的戰略是建立在科學的戰略分析基礎上制定的,戰略分析方法常用的有PEST分析、波特五力模型、SWOT分析等。

一、戰略管理過程

戰略管理過程一般分9個步驟,見圖1:

圖1 戰略管理過程示意圖

1.企業的愿景使命

愿景,是企業對未來發展的一種期望和描述;是企業的長期愿望及未來狀況、發展的藍圖。使命,是組織存在的原因理由及服務公眾的形象定位。它們是企業戰略制定和評估的依據。

2.企業的外部環境分析

企業外部環境因素可以歸納為兩類,一類是直接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產生影響的環境因素,如政府、股東、供應者、競爭者、顧客、公眾、媒介、社區等;一類是只能間接地影響企業活動和決策的環境因素,如政治、經濟、科技、社會文化等客觀環境因素。

3.發現機會和威脅

分析了外部環境之后,企業管理者需要評估外部環境中哪些機會可以利用,以及企業可能面臨的威脅。機會和威脅都是外部環境的特征。

4.企業的內部環境分析

企業內部的各種環境因素一般可以分為三類,一是企業資源狀況(人、財、物、信息、技術等);二是企業在市場營銷、財務、生產、研究與開發、人事以及企業文化等方面的現實表現;三是企業管理者是否在市場營銷、財務管理、生產管理和研究與開發以及企業文化等方面使用了正確的方法。

5.識別優勢和劣勢

優勢是企業可開發利用以實現組織目標的積極的內部特征,是企業與眾不同的能力,即決定作為企業競爭武器的特殊技能和資源;劣勢則是抑制或約束企業目標實現的內部特征。

6.確定企業的宗旨和目標

管理者根據SWOT分析結果確定企業的經營宗旨和戰略發展目標。

7.制定戰略

戰略需要分別在公司層、事業層和職能層設立。在這一環節企業將尋求恰當的定位,以便獲得領先于競爭對手的相對優勢。

8.實施戰略

戰略實施就是將戰略轉化為行動。無論戰略制定得多么有效,如果不能恰當地實施仍不可能保證企業的成功。另外,在戰略實施過程中,最高管理者的領導能力固然重要,但中層和基層管理者執行計劃的主動性也同樣重要。

9.評價戰略

戰略評價就是通過評價企業的經營業績,審視戰略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戰略的效果如何?需要做哪些調整?這涉及到控制過程。

二、戰略分析方法

1.PEST分析

PEST分析是指宏觀環境的分析,宏觀環境又稱一般環境,是指影響一切行業和企業的各種宏觀力量。對宏觀環境因素作分析,不同行業和企業根據自身特點和經營需要,分析的具體內容會有差異,但一般都應對政治、經濟、技術和社會這四大類影響企業的主要外部環境因素進行分析。

⑴政治法律環境,包括一個國家的社會制度,執政黨的性質,政府的方針、政策、法令等。

⑵經濟環境,主要包括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的內容。宏觀經濟環境主要指一個國家的人口數量及其增長趨勢,國民收入、國民生產總值及其變化情況以及通過這些指標能夠反映的國民經濟發展水平和發展速度。微觀經濟環境主要指企業所在地區或所服務地區的消費者的收入水平、消費偏好、儲蓄情況、就業程度等因素。

⑶社會文化環境,包括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居民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風俗習慣、審美觀點、價值觀念等。

⑷技術環境,除了要考察與企業所處領域的活動直接相關的技術手段的發展變化外,還應及時了解:①國家對科技開發的投資和支持重點;②該領域技術發展動態和研究開發費用總額;③技術轉移和技術商品化速度;④專利及其保護情況,等等。

2.波特五力模型

五力分析模型用于競爭戰略的分析,可以有效的分析客戶的競爭環境。五力分別是: 供應商的討價還價能力、購買者的討價還價能力、潛在競爭者進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業內競爭者現在的競爭能力,見圖2。五種力量的不同組合變化 最終影響行業利潤潛力變化。

圖2 波特五力模型圖

⑴供應商的議價能力。供方主要通過其提高投入要素價格與降低單位價值質量的能力,來影響行業中現有企業的盈利能力與產品競爭力。

⑵購買者的議價能力。購買者主要通過其壓價與要求提供較高的產品或服務質量的能力,來影響行業中現有企業的盈利能力。

⑶新進入者的威脅。新進入者在給行業帶來新生產能力、新資源的同時,將希望在已被現有企業瓜分完畢的市場中贏得一席之地,這就有可能會與現有企業發生原材料與市場份額的競爭,最終導致行業中現有企業盈利水平降低,嚴重的話還有可能危及這些企業的生存。

⑷替代品的威脅。兩個處于同行業或不同行業中的企業,可能會由于所生產的產品是互為替代品,從而在它們之間產生相互競爭行為,這種源自于替代品的競爭會以各種形式影響行業中現有企業的競爭戰略。

⑸同業競爭者的競爭程度。大部分行業中的企業,相互之間的利益都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作為企業整體戰略一部分的各企業競爭戰略,其目標都在于使得自己的企業獲得相對于競爭對手的優勢,所以,在實施中就必然會產生沖突與對抗現象,這些沖突與對抗就構成了現有企業之間的競爭。

3.SWOT分析模型

SWOT分析法即態勢分析法,經常被用于企業戰略制定、競爭對手分析等場合。包括分析企業的優勢(Strength)、劣勢(Weakness)、機會(Opportunity)和威脅(Threats),見表1。因此,SWOT分析實際上是將對企業內外部條件各方面內容進行綜合和概括,進而分析組織的優劣勢、面臨的機會和威脅的一種方法。

表1 SWOT分析模型圖

優劣勢分析主要是著眼于企業自身的實力及其與競爭對手的比較,而機會和威脅分析將注意力放在外部環境的變化及對企業的可能影響上,可采用PEST分析或波特五力分析的結果。在分析時,應把所有的內部因素(即優劣勢)集中在一起,然后用外部的力量來對這些因素進行評估。

⑴優勢+機會。在這種情形下,企業可以用自身內部優勢撬起外部機會,使機會與優勢充分結合發揮出來。然而,機會往往是稍瞬即逝的,因此企業必須敏銳地捕捉機會,把握時機,以尋求更大的發展。

⑵機會+劣勢。當環境提供的機會與企業內部資源優勢不相適合,或者不能相互重疊時,企業的優勢再大也將得不到發揮。在這種情形下,企業就需要提供和追加某種資源,以促進內部資源劣勢向優勢方面轉化,從而迎合或適應外部機會。

⑶優勢+威脅。當環境狀況對公司優勢構成威脅時,優勢得不到充分發揮,出現優勢不優的脆弱局面。在這種情形下,企業必須克服威脅,以發揮優勢。

⑷劣勢+威脅。當企業內部劣勢與企業外部威脅相遇時,企業就面臨著嚴峻挑戰,如果處理不當,可能直接威脅到企業的生死存亡。

篇8

關鍵詞:物流企業 ;企業核心競爭力 ;培育對策 

隨著世界經濟飛速發展和全球市場化進一步加強,物流行業成為了各國企業關注的焦點。我國物流企業發展比較晚,較之國外發達國家大型物流企業還有相當長一段距離。我國加入WTO后,國外物流企業相繼進入中國市場,搶占了大量市場份額。面對競爭異常激烈的市場環境,我國物流企業如何在嚴峻形勢下發展自身優勢,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迫在眉睫。

1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內涵

核心競爭力(Core Competence)的概念提出并在工商管理中應用之后,世界各國的經濟學者和戰略專家從不同角度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概念進行了闡釋。

如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整合觀,該觀點認為核心競爭力是企業各項能力的整合,從而形成的企業組織內外良好的溝通與交流;協調觀則認為各項資產與技能的協調配置是核心競爭力最為本質的特點;知識載體觀強調核心競爭力的知識特性,主張用各種知識載體,如員工、技術系統、管理系統、價值與規范作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指示器;技術能力觀則以專利份額和顯在技術優勢來描述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清泰認為:核心競爭力是指一個企業不斷地創造新產品和提供新服務以適應市場的能力,不斷創新管理的能力,不斷創新營銷手段的能力。

在本人看來,企業核心競爭力就是企業長期形成的,蘊涵于企業內質中的,企業獨具的,支撐企業過去、現在和未來競爭優勢,并使企業在競爭環境中能夠長時間取得主動的核心能力。

我們可以將企業核心競爭力界定為:企業獨具的長期形成并融于企業內質中支撐企業競爭優勢的、使企業能在競爭中取得可持續生存與發展的核心性能力。這個定義涵蓋了這么幾層意思:

(1)企業核心競爭力是一種競爭性的能力,具備有相對于企業競爭對手的競爭強勢;

(2)它是一種處在核心地位的能力,是企業其它能力的統領;

(3)它是企業所獨具的能力,是競爭對手幾乎無法模仿的;

(4)它是長期起作用的能力,一般情況下不隨環境的變化而發生質的變化。

企業核心競爭力是由企業各方面能力整合而成的多元復雜系統,它主要包含以下幾方面內容:

(1)創新能力: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不斷增加知識總量,實現企業目標的創造性活動,包括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制度創新等;

(2)應變能力:保持對客觀環境的適應能力,能因時而變;

(3)整合能力:組織協調企業人員、材料、資金、設備、知識和信息等各種資源,進行有效生產的能力;

(4)轉化能力:將技術和發明創造成果轉化為產品或現實生產力。

簡而言之,本人認為核心競爭力就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新”,一個人是這樣,一個企業是這樣,一個國家亦應如此,才能在國際社會中立于不敗之地。

2我國第三方物流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識別分析

隨著我國加入WTO,物流企業之間的競爭日益加劇,人們期望盡快培育和提高我國物流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以迎接經濟全球化和激烈國際競爭的挑戰。而物流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識別作為核心競爭力培育發展的前提,是一項龐大的企業管理系統工程,涉及物流企業經營管理的各個層面、各個要素和各個環節。

物流企業核心競爭力除了具有一般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基本特征外,還具有物流行業自身的特點。為了幫助物流企業在實踐中將非核心競爭力區分開來,科學、準確地分析和識別物流企業核心競爭力,綜合諸多學者關于核心競爭力的分析,總結歸納出以下六個步驟的識別方法。

(1)第一步:企業現有資源分析。

企業現有資源分析是分析企業的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其中,有形資源包括企業擁有的運輸資源(如車輛和車隊等),倉儲資源(如庫房等)、地理位置資源、物流網絡運作資源和裝卸搬運及其流通加工的設備設施等。無形資源包括企業的組織資源(企業的內部組織結構)、技術資源(如關鍵的物流信息技術)、人力資源(如企業員工的豐富的經驗、知識、洞察力和對企業的忠誠等)、形象資源(如企業在客戶及社會中的相關形象)和企業文化(如宗旨、理念和價值觀)等。分析這些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有利于企業摸清自己的家底,從而為識別核心競爭力奠定基礎。

(2)第二步:物流企業價值鏈分析。

價值鏈是識別和評價企業資源與能力的有效方法。價值鏈分析將顧客價值作為考察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基本導向,它將企業的經營管理作業分為基礎性作業和支持性作業。對于物流企業來說,基礎性作業包括物流市場營銷、物流生產運作(如運輸生產、庫存管理、流通加工和其他增值服務)、物流的售后服務(如客戶回訪等)等。支持性作業包括一般的基礎管理(如行政管理、財務管理、對外公共關系管理)、人力資源管理、采購管理(企業必要的外購資源的采購)等。在審查價值鏈的各項構成中,必須將企業與競爭對手進行比較,并采用優、中、差三等對每一項作業進行評定。

(3)第三步:物流企業經營環境分析。

物流企業的經營環境分析是對企業經營的宏觀環境、行業環境和競爭環境進行分析與統籌。宏觀環境分析是對社會經濟發展環境、政治與法律環境、科學技術環境、全球化環境等進行分析,宏觀環境分析結果將對企業發展的戰略趨勢有重要的影響。行業環境分析是對企業經營環境的“五要素”及其關系進行分析?!拔逡亍笔侵肝锪髌髽I的客戶、物流企業的資源供應商、物流企業的現有競爭者、物流企業的新加入者和物流服務產品的替代品以及補充品。這“五要素”共同作用,決定了行業的竟爭性質和程度。

(4)第四步:物流企業SWOT分析。

物流企業SWOT分析技術是通過分析企業的優勢、劣勢、機遇和威脅,進一步考察企業的這些業務是否適合企業在其中進行經營,是否能夠建立持久的競爭優勢。優勢評估主要是分析企業較之競爭對手在某些方面具有不可匹敵、不可模仿的獨特能力。劣勢評估主要是分析企業較之競爭對手在某些方面的缺點和不足。面臨的機會評估主要分析企業所面臨的外部環境變化趨勢中對企業生存與發展具有積極促進作用的方面。面臨的威脅和挑戰評估主要分析企業所面臨的外部環境變化趨勢中對企業生存與發展具有不利和消極作用的方面。

(5)第五步:找出關鍵的成功因素——企業核心競爭力。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找出物流企業的成功的因素,分析當前的因素是職能性質的,還是僅僅一個物流服務產品的或者是企業整體性質的。因為,只有橫跨整個企業整體的成功因素才有可能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篇9

訊:汽車用品企業在營銷的過程中,營銷計劃書最為重要。營銷計劃書是指導企業整個營銷工作的最基礎的綱領,是極為有效的營銷工具,所有營銷工作都依此來展開,屬營銷工作中的重頭戲。那么如何才能做好營銷計劃書?

汽車用品企業首先要注意營銷環境分析,內容包括宏觀環境分析如國家的經濟形勢、部分地區的歷史人文、法律法規、行業動態等;微觀環境分析如競爭對手分析、供應商分析、市場容量、市場結構、產品生命周期、經銷商分析等。了解企業所處的位置、機會,企業存在的問題,與競品相比有什么優勢、劣勢等,越詳細越實際越好。

消費行為分析也應當引起汽車用品企業重視,詳細了解消費者的需求以便針對性制訂相應策略。這里的內容包括消費人群分析、消費心理分析、消費行為分析、消費場所分布等。這是市場得以開發的關鍵因素。

汽車用品企業營銷目標制定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企業可以通過市場細分、市場定位,鎖定要占領的市場、人群,集中有效的資源。按月度、市場、部門、人員、品種等分別制訂銷售計劃,明確銷售額、回款額、利潤額、市場占有率、品牌知名度等營銷目標。企業通過目標的制定,從而有效規范企業的營銷行為。

另外,汽車用品企業通過產品策略、價格策略、通路策略、廣告策略的組合運用,確保營銷目標的達成??梢蕴崆爸贫ㄟM度預算表,涉及各事項的時間安排、責任人、費用等,控制進度和費用。從而實現整個營銷活動的順利進行。

篇10

一、集團預算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在我國,企業脫離“計劃經濟”進入市場,其自身的計劃對企業發展來說越來越重要。預算作為企業內部的計劃工具慢慢在我國企業中推廣,但在實際操作中集團預算管理通常面臨困難:

(一)集團整個預算編制過程難以控制。集團預算管理中,由于預算單位眾多、管理具有多層級性,導致各個管理層級之間的信息傳遞不順暢、不透明,一定程度上延長了編制周期;集團下屬子公司的管理水平、執行能力不同,預算的編制和實施的進度差別很大;并且在集團預算編制過程中缺少合作與交流,各自編制自己的預算,各自為政。以上種種因素導致了集團整個預算的流程難以控制。

(二)預算固化,缺乏靈活性,不能根據業務的變化及時調整。隨集團的經營環境的不斷變化,集團的階段目標可能會隨時調整。當集團的業績目標調整時,所需的資源要及時相應調整。在傳統的編制方式下,預算調整時間可能同預算編制的時間差不多,不能滿足業務的需求,有時會因為資源的不到而位延誤戰機。

(三)預算管理執行過程中缺乏有效控制與分析的機制和手段。由于數據量大、數據來源廣泛,集團對各個公司、各個公司對各個部門的預算執行情況無法及時了解,導致預算流于形式,起不到真正的指導和控制作用,無法保證預算分析的及時性、全面性、深入性。

(四)預算缺乏集團戰略的明確指導,甚至與戰略脫節。由于數據量大、經營個體多,集團的戰略實施缺乏具體的數據支持,企業的預算不能與公司的戰略緊密聯系。很多企業的預算是在年度經營計劃指導下的年度預算,并且通常是單項預算。在沒有企業戰略的環境下談預算管理,會導致重視短期活動而忽視長期目標的行為產生,使短期的預算指標與長期的企業發展戰略不相適應,各期編制的預算銜接性差。

二、IT環境下集團戰略預算管理分析框架

IT環境下的集團戰略預算管理必須依照戰略預算管理的思想和戰略預算管理流程來構建。由于戰略預算管理是遵循戰略環境分析、戰略計劃制定、戰略預算目標及指標確定、戰略預算編制、戰略預算實施控制、戰略績效考評與戰略薪酬支付的完整流程進行的,因此,IT環境下的集團戰略預算管理一般由基礎設置模塊、戰略預算環境信息模塊、戰略選擇與戰略計劃制定模塊、戰略預算目標制定模塊、戰略預算編制模塊、戰略預算實施控制模塊、戰略預算考評模塊組成。本文依據《企業風險管理——整體框架》對原有內部控制框架的創新,重點分析戰略預算環境信息模塊、戰略預算目標制定模塊、戰略預算實施控制模塊三個模塊。

(一)戰略預算環境信息模塊。預算環境包括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戰略預算環境不僅影響企業戰略預算目標的制定,同時也影響戰略預算實施控制的設計和執行,因而對戰略預算環境的設計至關重要。

戰略預算環境分析是戰略預算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戰略預算環境分析分為外部環境分析和內部環境分析兩大部分,其中外部環境分析分為宏觀環境分析和行業環境分析,宏觀環境分析主要分析政治、經濟、科學、技術變動趨勢等,行業環境分析分析行業規模、增長率、供求形勢、行業生命周期和行業競爭結構等。內部環境分析主要分析的是企業自身的戰略資源與能力,包括財務資源、人力資源、管理資源及資源協同效應等。

在IT環境下,集團戰略預算管理要設計專門的預算環境信息模塊。預算環境信息模塊基礎結構包括環境數據管理和環境信息分析兩個子模塊。環境數據管理子模塊的根本任務在于對反映集團內部和外部競爭環境各要素或事件狀態變化的數據或信息進行有效的收集、存儲、處理、維護,并提供查詢和分析,它改變原有系統只面向集團內部的缺陷,綜合考慮企業所處的內外部環境,為著眼于創造和保持持久競爭優勢的戰略預算管理提供最相關的環境信息。環境信息分析子模塊主要是利用環境數據管理子模塊提供的企業內部經營信息和和外部競爭信息,通過預先設定的分析模型分析宏觀經濟走勢、行業競爭狀況、集團擁有的競爭優勢、劣勢和面臨的機遇、挑戰,最后將分析結果以適當方式提供給決策者或其他子系統。

(二)戰略預算目標制定模塊。集團管理者必須首先確定集團的目標才能夠確定戰略預算目標,同時預算管理目標的制定又能夠幫助制定集團的目標,將預算目標與集團的任務或預期聯系在一起,并且保證戰略預算目標與集團目標相一致。

戰略預算目標的確定是戰略預算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各競爭戰略和業務戰略目標的進一步量化,是競爭戰略目標和業務戰略目標在本預算期的具體體現,它確定了與各層次戰略相對應的各項具體行動應達到的目標。戰略預算管理目標是一組涵蓋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目標體系,戰略預算目標按管理層次可分為集團整體的戰略預算目標、競爭戰略預算目標和職能戰略預算目標。從時間上看,戰略預算目標包括中長期戰略預算目標和年度經營預算目標兩部分。中長期戰略預算目標涵蓋范圍不宜過細,一般分為集團總預算目標和戰略業務單位及重要下屬單位的預算目標。而年度預算目標則是依據中長期戰略預算目標結合本期工作重點確定,而且應盡量將企業所有業務涵蓋在內。同時,由于中長期企業面臨的不確定性比較多而且可預測性相對較差,因此預算目標指應該是一個區間值,而年度內企業活動的可預測性比較強,因此年度(季度、月度)預算目標值應盡可能準確或者區間值應盡可能小。

(三)戰略預算實施控制模塊。對戰略預算實施控制是指評估預算管理要素的內容和運行以及一段時期的執行質量的一個過程。集團可以通過很多方式對戰略預算管理進行控制,如可以設置當期控制和累進控制,設置嚴格控制和提示控制,設置總額控制和分項控制。集團可以根據自身情況來決定采取何種控制方式,用以保證集團戰略預算管理在集團內務管理層面和各部門持續地得到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