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服務業發展路徑思考
時間:2022-07-11 10:48:45
導語:現代服務業發展路徑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服務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我國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其在促進經濟增長和拉動就業增長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但是我國服務業發展仍存在諸多問題,如產品供給單一、市場雙向封閉、地區分布不均衡以及人均附加值低等,本文在我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全面深化供給側改革背景下,針對服務業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優化服務業供給結構、降低準入標準、均衡地區發展、加大自主創新力度等建議,以提升我國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經濟的發展質量。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現代服務業;自主創新
一、我國現代服務業發展現狀
現代服務業分為兩部分,一是服務業現代化過程中產生的新興服務業,即以前并不存在,完全是新生的服務業;二是已有的傳統服務業由于技術進步和創新等原因,改良成為現代服務業。長期以來,由于我國同時使用“服務業”和“第三產業”兩個概念,兩者涵義相差不大(江小涓,2004),因此本文將第三產業直接視同為服務業。(一)現代服務業對GDP增長貢獻率大。2017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為820754.3億元,增速為10.90%,分產業來看,我國三大產業的增加值分別為62099億元、332742億元、42591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12%和11%。2006-2017年我國第二產業對GDP的貢獻率波動下降,而服務業對GDP的貢獻率波動上升。2015年,我國服務業對GDP貢獻率首次突破50%,達到53%,并超過第二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第一大產業。2017年,我國服務業增加值為425912億元,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也上升到59.6%,比第二產業高出23.9個百分點。2017年我國第二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僅為35.7%,服務業對GDP的貢獻率高達59.6%,主要原因是國家大力實施創新發展戰略,以“互聯網+”為標志的服務業新動能不斷增強,生產性服務業、信息技術和信息傳輸等服務業強勢拉動經濟增長,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電子商務發展進入黃金期,服務業規模持續擴大的同時,其產業輻射力日益增強。2013-2016年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穩步發展,規模以上與生產性服務業相關企業的營業收入增幅較大,年均增長10.2%。期間,我國的股票和債券市場表現活躍,上市公司境內市場籌資額度累計6.8萬億元,年均增速高達41.4%;商務服務業發展勢頭迅猛,規模以上商務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增長迅速,年均增長13.2%;交通運輸能力大幅提升,高速公路里程超過13萬公里,高鐵里程超過2萬公里,民航和鐵路的客運量年均增長分別為11.1%和10.4%,生產性服務業的迅猛發展,強力拉動我國經濟增長。此外,我國的生產性服務業地域差異明顯,東部地區相對發達,而西部地區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水平遠不及東部沿海發達地區。以長江經濟帶生產性服務業為例,2006-2014年長江經濟帶生產性服務業生產總值逐年增長,從2006-2014年的8年中,生產性服務業總值增量為31575.06億元,增長率高達252%。(二)現代服務業從業人員高速增長。近年來,服務業逐漸成為新增企業的主力軍,2011-2017年,我國服務業累計法人單位數共計1561萬家,累計增加966萬家,年均增長14.85%。2017年,服務業法人單位數比上年增加了263萬家,占全部新增法人單位數的68.95%,平均每天新增7212家。2011-2017年,服務業就業人員累計增加7590萬人,年均增長4.1%,高出全國就業人員年均增速4.8個百分點。2016年,服務業就業人員達到34872萬人,占三大產業就業總人數的45%,較2011年提高了9.4個百分點,可見服務業吸納就業能力進一步增強?,F代服務業就業人員三次經濟普查統計表顯示,2009-2013年,現代服務業就業人數激增,現代服務業平均每年吸納就業人員454.4萬人,而傳統服務業年均吸納就業人員365萬人,表明現代服務業就業吸納能力遠高于傳統服務業。
二、我國現代服務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服務業發展雖取得喜人的成就,但是我國服務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制約著其長遠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產品供給單一。我國的生活性服務業起步比較晚,科教醫療、文化娛樂、旅游等生活性服務業市場化水平低,產品供給單一。同時我國生產性服務業領域也陷入了供給乏力的困境,由于我國的生產性服務業的市場化水平低,準入門檻遠遠高于制造業,再加上我國通過優惠政策引入的外資企業特別是外資制造業,與當地生產性服務業關聯程度較低,其對本地研發或技術服務需求、金融機構的信貸服務需求以及物流、廣告等商務服務需求也較少,對本地生產性服務業增值的作用很小。(二)市場雙向封閉。我國服務業的市場準入障礙比較嚴重,中小企業和民營資本難以進入,壟斷性質的市場結構導致服務業供給質量差、價格高,使我國服務業供給難以滿足消費者需求。同時,我國服務業存在較高的行政壁壘,優質外資很難參與到國內市場競爭中去,國內市場缺乏競爭活力,產業競爭力難以得到提升。(三)地區分布不均。我國服務業發展地區分布極不均衡,東中西部各省的現代服務業的GDP和就業增加量差距明顯,目前我國的現代服務業主要集中在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為代表的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內陸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現代服務業發展相對落后。同時,我國現代服務業地區內部的產業集聚度水平低,推高了生產成本、交易成本以及運輸成本等成本稀釋企業利潤,不利于地區現代服務業發揮品牌效應。(四)人均附加值低。我國服務業總量大,但大部分服務行業主要依靠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和大量的資源消耗贏得市場,產品人均附加值低,隨著人力成本的不斷上升和資源過度消耗,主要通過人力成本與資源密集型產業而帶動的現代服務業逐漸失去競爭優勢。由于我國服務業缺少尖端技術,自主品牌少,因此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可替代性強,國際競爭力弱。
三、我國現代服務業發展的相關建議
(一)優化供給結構。通過合理調整稅收、加大政府購買等財政政策,不斷地提升我國服務業的供給總量,并通過“補短板”來增加醫療養老服務、科學教育服務、旅游服務、文化娛樂等分行業短缺供給,形成多層次、多元化的現代服務業供給端,在培育新興的現代服務業支柱性產業同時,注重提高服務業供給質量。(二)降低準入標準。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減少行業壟斷現象,降低行業準入標準,并鼓勵、支持和引導民間資本和外資進入現代服務業,允許社會民間資本有序地以多種形式投資并參與到醫療養老、教育、科技、娛樂以及旅游等服務業領域。外資的進入能夠使本國企業通過溢出效應和學習效應,不斷增強行業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力。(三)均衡地區發展。均衡我國現代服務業地區發展,將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已經飽和的現代服務業向內陸經濟欠發達的地區轉移,為經濟欠發達的中西部省份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吸納更多就業人員,帶動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同時,提高地區內部產業的集中度和產業集聚水平,進而吸引更多的優質社會資源和生產要素向該地區遷移。(四)加大創新力度?,F代服務業企業要加大自主創新力度,采用新技術來改善企業的技術裝備水平,以技術創新帶動現代服務業產業鏈的整體創新,并結合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科技手段,降低企業發展成本,提高企業發展質量和效益,從而達到培育整個行業的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模式,提升產品國際競爭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譚洪波.供給側改革中“去”工業與“補”服務業的統籌[J].江西社會科學,2017,37(09):67-74.
[2]劉奕,夏杰長,李垚.生產性服務業集聚與制造業升級[J].中國工業經濟,2017(07):24-42.
[3]王思語,林桂軍.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的我國服務業發展思考[J].國際貿易,2017(03):15-21.
[4]劉邦凡.從供給側改革看我國現代服務業發展與就業關系[J].企業經濟,2017,36(07):5-10.
[5]付藝偉.借力供給側改革提升服務業發展水平[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6(24):12-13.
[6]李慧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服務業發展的路徑選擇——以吉林省為例[J].改革與戰略,2016,32(12):136-139.
[7]劉志彪.現代服務業發展與供給側結構改革[J].南京社會科學,2016(05):10-15+21.
[8]江小涓,李輝.服務業與中國經濟:相關性和加快增長的潛力[J].經濟研究,2004(01):4-15.
作者:廖潔 單位:長沙理工大學
- 上一篇:現代服務業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
- 下一篇:循環經濟成本管理問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