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經濟區構建問題突破口

時間:2022-05-18 04:11:00

導語:中原經濟區構建問題突破口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原經濟區構建問題突破口

中原經濟區特殊的歷史原因造成了農民素質較低、生活條件艱苦、農村經濟發展緩慢、農業生產效率低下,“三農”問題已成為中原經濟區經濟發展的嚴重障礙?!叭r”問題的關鍵和核心在于經濟問題的解決,即快速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只有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因此,農村教育的發展對于“三農”問題的解決將起到關鍵作用,農村教育是解決中原經濟區“三農”問題的突破口。

一、農村教育:中原經濟區建設中“三農”問題解決的突破口

農村教育對農村經濟具有重大的推動作用。早在19世紀,經濟學家就將人力資源即教育看成是經濟發展的資本。他們認為在所有的投資中,對人的投資是最有價值和意義的。日本和印度在農業生產方面的巨大差距并不是土地是否適合于耕作的問題。在這一點上,印度情況要好得多,印度也不吝嗇對灌溉設施的投資。在考慮到所有因素后,事實是,日本耕作者把有用的知識運用于生產方面的技能比印度的耕作者高得多。縱觀世界經濟的發展,人力資源充裕的國家,其經濟發展水平明顯快于其他國家,正是人力資源的差異才導致了各國經濟發展的不同。只有擁有雄厚的人力資源,經濟才能獲得持續的增長,并最終實現經濟騰飛。而人力資源的積累的途徑主要依靠教育。人力資源的特性在于它具有自我增值性,尤其在人力資源積累的初期,對于人力資源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表現為通過人力資本投資形成初始人力資本后,人力資本在生產活動中使用時,通過經驗的積累和對已有知識的運用熟練程度的提高,人力資本水平得到提高。因此,只有將農村基礎教育抓好,人力資源才能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目前,我國教育資源并不充裕,怎樣才能使有限的資源實現利益最大化呢?筆者認為,只有將有限的資源分配到農村,通過向農村教育特別是農村基礎教育傾斜,借助農村這個寬闊的平臺,才能培養出各行各業需要的專門人才。農村教育對農村總體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國農村經濟要發展首先在于提高農村勞動生產率。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一靠農民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以此來適應農業現代化大生產的需要;二靠農民一定知識和技能的掌握,以便在城市化的過程中從農業產業中轉移到非農產業中。農村發展離不開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則意味著從事農業的農民具有較高的科學素質,以便于應用和操作機械化生產。另外,非農產業對農民科學文化素質也有較高的要求。在經濟全球化的競爭中,我國農業與非農產業都面臨著激烈的競爭,而勞動者的素質成為競爭中的核心。目前我國農民的科學素質不高,已成為我國農業與非農產業發展的嚴重障礙。因此,全面提高勞動者的素質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迫切要求。非農產業轉移并非簡單意義上的剩余勞動力忙時回到農村,閑時到城市打工,而是讓他們離開土地、離開農村、離開傳統農業,加入到非農產業中。我國許多的勞動者之所以出現從城市回流農村,其主要原因是他們本身受教育程度較差,無法適應現代化的工作要求。非農產業對于勞動者素質要求較高,但其回報通常也要高于農業,因而具有較高文化素質的勞動者通常能獲得較高的待遇。同時,教育還能提高勞動者在非農產業中的參與度。因此,只有提高勞動者的文化素質,才能實現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真正轉移。農村教育是解決“三農”問題的突破口,對“三農”問題的解決具有關鍵作用。我國已經步入工業化時代,城市開始反哺農村,工業開始反哺農業。為提高農民收入,各種優惠政策、補貼不斷出現,這對于減輕農民負擔、提高農民收入、“三農”問題的解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卻不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如經濟學家林毅夫所言:“要補貼只有多數人補貼少數人,要少數人補貼多數人是補貼不起,到最后造成巨大的財政赤字,再最后一定增發貨幣,那就通貨膨脹了。用財政補貼沒有辦法真正解決貧窮的問題。”確實如此,對于人口龐大的農村來講,各種補貼均攤到每一個人身上時,再大的數目也是微小的。提高農民收入、實現城市現代化,可行之路就在減少農民數量。德國經濟學家舒馬赫認為:“全部歷史以及當前的全部經驗說明這樣一個事實:最基本的資源是人而不是自然提供的。一切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都是從人頭腦中產生的?!比耸巧鐣l展的推動者,教育則為人的發展提供了基礎,所以教育就成為農村剩余勞動者轉移的關鍵。農村教育在“三農”問題的解決中起著基礎性的作用。發展農村教育不僅能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而且還能將農村人口的壓力轉化成人力資源優勢,為我國農村、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持,所以,必須將農村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二、當前中原經濟區農村教育發展現狀的理性分析

農村教育不僅指農村基礎教育、成人教育,還包括農業教育、農民教育等一系列旨在提高農民文化素質的培訓和教育活動。一方面,中原經濟區農村教育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各級政府對于農村教育給予了高度的重視。中央明確指出:要“加快發展農村教育、技能培訓和文化事業,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迫切需要”。同時,對于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國家還實施了資助上學等一系列教育補貼政策,農村義務教育成為教育史上的里程碑。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在我國實行學費全免,而且對于在校生還實行生活補貼,有效地減輕了學生的負擔,調動了學生上學的積極性,真正實現了從“有學上”到“上好學”的政策轉變。另外,我國農村掃盲活動也取得了顯著成效,全國青壯年文盲的比例進一步降低;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碩果累累。近年來,隨著農民進城務工和城鎮化步伐的加快,農民只有掌握一定的知識和技能,才能更好地適應時代的發展。針對這種情況,“農村實用技術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等惠及民生的活動相繼開展,培訓累計達數億人次。另一方面,雖然中原經濟區農村教育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首先,輕視農村教育的觀念依然存在。對于農村教育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完成上級交給的任務,不能積極主動給予其應有的關注。其次,“重量輕質”的現象更為普遍。一些政府部門和學校為完成“兩基”任務,采用“對策”,蒙混過關,嚴重地阻礙了農村教育的普及。這些問題充分說明,我們的政府和學校還未認識到農村教育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此外,農村培訓受益者有限。從數量上來看,培訓的人次還不足農民總人數的一半,遠未達到國家的要求;從效果上來看,許多農民反映,培訓的內容“不實用”、“學到的只是一些皮毛”、培訓的“時間太長”等,農民參加培訓學習的興趣不高,無法達到應有的效果。最后,農村教育經費嚴重缺乏。農村教育經費的不足嚴重影響了農村教育發展的條件和教育質量,農村教育的教育設施、師資等無法適應現代教學要求。

三、扎實發展農村教育,促進中原經濟區“三農”問題的解決

(一)對農村教育應給予正確的定位和足夠的重視。農村教育是解決中原經濟區“三農”問題的基礎,對“三農”問題的解決具有全局性和指導性的作用,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所在。對此,我們應有正確的認識,尤其是政府部門更應在思想上給予高度重視,拋棄舊的、錯誤的思想觀念和認識,積極將農村教育納入政府發展規劃之中,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政策和措施;通過政策制度創新,充分運用各種資源、調動各種力量,積極開展農村教育工作;明確落實政府各部門的職責和任務,調動各部門的積極性,加強各部門之間的協調和配合;立法部門要盡快建立完備的教育法律法規和農村教育發展綱要,使農村教育有法可依;在農村地區加強宣傳教育,使農民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促使他們能自覺地學習各種文化知識。

(二)加大農村教育經費的投入,并形成常態。農村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發展的薄弱環節,同時又是必須開發的“重地”。目前我國農村教育經費投入現狀與我國經濟發展極不成比例,政府對農村教育經費撥款嚴重不足,極大地制約和阻礙了農村教育的發展。為此,政府部門應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資力度,加大財政支教力度。首先,政府部門要加大農村教育在財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將農村教育經費列入政府財政的重中之重,為農村教育的發展要“不惜花重金”。同時,還應減輕農民的教育負擔,降低學習成本,使更多的農民學得起、樂意學。其次,加強對農村教育經費的監管力度,做到專款專用,確保教育經費切實用到為教育服務上來,對于那些挪用、侵占、貪污教育經費的違法亂紀行為一定要嚴肅查處;再次,積極引入市場機制,拓寬經費籌集渠道,支持農村教育發展。如鼓勵民間資本投資教育、社會捐資助學、企業用工培訓等。最后,大膽創新,綜合利用各種力量,支持農村教育發展,提高農民素質。只有農民教育發展了,農民文化素質提高了,農村人才培養起來了,農村的經濟才能得到發展,農民才能富裕,“三農”問題才能真正得到解決。

(三)農村教育必須大力推進教育模式改革。農村教育應實行農科教相結合的教育模式。在現代化的過程中,農村尤其是農民面臨的主要是科學文化素質不高的障礙,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加強對農民的教育。因此,加強農村教育尤其是農民教育就需要在教材編寫、教學內容上采取將教育與農村實際、農民生活聯系起來,突出教育的實用性和針對性,滿足不同層次農民的多種需求。另外,還要根據農民自身素質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開展農民當前最需要的培訓。結合農村時令,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主題多樣的培訓工作。同時還可通過政策,積極發揮現有教育資源的作用,引導、鼓勵教學科研人員和社會力量深入農村,開展形式多樣的農村實用技術、職業技術培訓。其次,構建多層次、多形式的教育體系。農村教育在現階段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嚴重障礙,因此,促進農村教育的發展,必須積極構建基礎教育、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相結合的教育體系。青少年是我國未來人力資源的主力軍,青少年的素質狀況依賴于基礎教育的發展,所以,必須高度重視農村基礎教育。一方面,要確保農村青少年受教育的基本權利,強制適齡兒童必須接受九年制義務教育;另一方面,積極推行免費義務教育政策,切實減輕農民受教育負擔,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此外,在發展農村基礎教育的同時,還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農村的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面臨的困境在于一方面是教育資源有限,效益低下,招生規模在逐步縮小;另一方面是農民急需的專門知識無人教。學校教育與實際需要嚴重脫節,農民素質無法得到提高。因此,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要堅持“學用結合,按需教學”,充分發揮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作用,為提高農民素質作出應有的貢獻。再次,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我國農村教育面向的是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是一項惠及全民的教育,是有利于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教育。

因此,必須改革人才的培養模式,變短期學習為終身學習,變精英教育為大眾教育,變知識傳授為能力培養。即在管理模式上,與市場需求接軌,按需培養;在學制上,建立開放性的以人為本的動態學制模式;在教學上,構建以實用能力為主的現代模式。中原經濟區經濟發展的基礎是農業,中原經濟區“三農”問題關涉社會的全面進步、關系著國家的長治久安、關乎到中國現代化的實現,必須積極穩妥地處理好“三農”問題。發展農村教育是解決中原經濟區“三農”問題的突破口,是解決中原經濟區“三農”問題的關鍵和核心所在。因此必須采取多種措施,將農村教育放在關鍵位置,給予足夠的重視和關注,加大農村教育投資,改革農村教育的模式,切實抓好農村教育,促進“三農”問題的解決,為中原經濟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提供動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