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主流經濟學觀點分析論文
時間:2022-11-05 08:36:00
導語:非主流經濟學觀點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薩繆爾森“經濟學”批判》一書中,韓德強先生以流暢的行文、清晰的邏輯質疑現代經濟學,提出了一系列嶄新的結論,其獨立思考和批判精神值得學習,只是他關于經濟人假設、市場經濟本質、兩極分化、分工與價格決定方面的新鮮見解與公認的經濟學觀點相悖,如果它們可以被稱之為非主流經濟學觀點的話,這些觀點確有值得認真辨析的地方。由于此書系韓先生發表在《哲學研究》2001年第八期“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哲學辨析”一文的擴展,因而筆者多引用該文展開論述。
何以將經濟活動主體設定為經濟人
1776年,在《國富論》一書中,亞當·斯密提出了著名的“看不見的手”的觀念,即“每個人在追求他自私自利的目標時,他好像被一只看不見的手引導著去實現公共的最好的福利”[1],用以說明追逐個人利益為動機的經濟行為整體上的互惠性、合理性,這一觀念的基礎是經濟人假設,隨之發展起來的現代經濟學正是建立在這一人性假設基礎上的。200多年后的今天,由于現代經濟學的巨大影響,尤其是“經濟學帝國主義”的盛行,經濟人觀念在不同的理論中得到廣泛應用,形成了所謂經濟人神話。韓德強先生認為,經濟人觀念的實質是“主觀為自己,客觀為他人”;“人人為自己,上帝為大家”,此乃隱含在西方主流經濟學理論中“腐朽的價值觀念”。它把“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論證成為社會利益的最大化,使無道德成為道德,使惡成為善”[2]。正是“經濟人”教條及其觀念邏輯的謬種流傳,導致近代以來西方社會道德淪喪世風日下,也帶來我們社會日益嚴重的道德問題[3]。
其實,“經濟人”是對豐富多樣的人性特征的抽象,是為了說明某一方面的問題,減少觀察研究的復雜程度,在認識中突出了事物需要觀察的方面,舍棄了非觀察方面的結果,是人們抽象的建構起來的以單一人性特征作基礎的理想對象。由于把有著政治、經濟、文化、道德等多種利益追求和屬性的具體的人,變成僅僅追求物質利益的純粹的經濟人,故“經濟人”實際只是一個假設。只是這個假設猶如點、線、面、體之于幾何學,“質點”之于經典力學一樣,是科學研究必不可少的。借助這類并不存在的假設對象建立起來的理想模式,科學能夠十分有效的說明真實世界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無論是歐幾里德幾何學模式還是慣性規律模式,抑或是經濟學一般均衡模式,都是如此。經常使用經濟人做立論基礎的經濟學家對此十分清楚:“自私是一個假設——在局限下爭取最大的個人利益。人的本質究竟是否自私毫不重要,重要的是假設任何人,在何時何地的任何行為都是以自私為出發點,沒有例外。這個一般性的假設,加上邏輯及理論,可以推出數之不盡的假說”[4]
人們何以這樣抽象和設定人性,而不那樣抽象和設定人性,何以運用利己假設而不運用利他假設,主要是因為:建立在經濟人假設基礎上的理論解釋模式,能夠有效的說明人們經濟活動的特性及其規律?,F代經濟學原理的有效應用,尊重個人利益的經濟社會政策產生的巨大影響,充分證明了這一點。人們何以要進入市場?何以要實施勞動產品的交換?原因很簡單:不同的生產者之間存在著資源、技術、勞動生產率的差異,專業化的生產以及建立在這一基礎上的商品交換,會給交換雙方帶來比自給自足的生產大得多的效率與效益。分工不斷深化、貿易日益擴大,正是因為更大范圍的商品交換會帶來更大的經濟利益;市場經濟條件下,競爭是推動生產力進步的最有力的杠桿,價值規律自發調節生產資料與勞動力在社會生產各部門的分配,“看不見的手”為社會生產的有序運行發揮了不容忽視的作用。這里,競爭與杠桿作用、價格自發調節作用的實現,正是商品生產者所青睞,才能為生產者帶來更大的經濟價值。只有從供過于求的產品生自利動機使然。因為,只有質量更高、成本更低的產品,才能為市場產中退出來,選擇現實和潛在需求遠不能滿足需要的產品,其生產者才能實現最大數量的產品銷售,才能獲得最有利的產品定價與盡可能多的利潤;承包到戶的農民,所以有那樣高的生產積極性,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有了“交夠國家留足集體,剩下全是自己的”這一嶄新的收入分配政策。正是充分考慮農民自身利益,將生產努力與個人收入緊密聯系的生產關系模式,改變了農民生產經營的態度與熱情;面對我國科技創新水平不高,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不多這一現實,人們考慮最多的一個因素是,創新動力與創新人才不足,是否與創新付出的代價同所獲回報不相稱有關,是否因為知識產權的保護尚存在問題。這一認識的前提就在于,承認科技創新者自利動機與追求自身利益的合理性;國家重獎重大科技創新帶頭人---袁隆平、王選等,意在明示世人,科技創新不僅為社會為他人帶來巨大利益,為創新者帶來的崇高社會聲譽,同樣會為創新者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
當然,不容否認,人是具有多種屬性與追求的主體,自利動機并不能說明所有經濟行為和經濟現象,不少現象與行為,需要運用利他動機或者說需要運用“道德人”的行為模式來解釋。比如,以特有的道德追求為目的支配自己的資產與經營活動,捐贈資產給集體或窮人的行為;投資于收益很小社會需要的產品生產或扶貧項目,為幫助窮人而降低自己產品的價格,或者以有利于勞動者的價格購買他人勞動等等。鼓勵創新,社會也可以從“人并不都是為了經濟利益,而是為了民族國家,為了道德理想”的角度,賦創新者以崇高的政治榮譽,頌揚他們幾十年如一日為國奉獻不計得失,拿著很少的工資,卻做出了改變世界歷史的發明創造。這種以道德理想的肯定弘揚,以精神鼓勵為主要形式的社會褒獎,亦曾有效的激勵著人們從事社會需要的活動。但是,應該看到,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能夠運用利他動機予以解釋的經濟行為和經濟現象,畢竟是個別和特殊的。它能夠解釋少數樂善好施品德高尚者的經濟行為,卻不能解釋千千萬萬普通人的經濟行為與經濟追求;它能夠解釋一部分經濟行為與經濟現象,卻難以解釋廣泛存在的經濟行為與經濟現象。因此,對于以解釋普遍經濟現象與經濟行為為目的的經濟學來說,主體的利他主義假設顯然不合適。
以為經濟人假設的確立,會改變人們的道德觀念進而影響社會道德行為,這是把學科假設的現實影響夸大化了。作為構筑解釋框架、實施經濟關系抽象的需要建立的觀念模型——“經濟人”,即使具有道德意義,它對現實的影響也極為有限。當年,建立在利他主義人性假設(即道德人假設)基礎上的社會主義經濟學幾十年的熏陶,尚且看不出對人們的自私傾向、自私觀念或者說自私本性產生過多么明顯的改變;今天,現代經濟學“經濟人”假設就能有那么大的魔力?如果經濟學學科假設能夠那樣強烈的影響社會道德觀念與人們的道德行為,為什么管理學中不同的人性假設,不論是“經濟人”、“社會人”抑或是“復雜人”假設,都沒有能對人們的社會行為與道德觀念產生過值得一提的影響呢?為什么醫學中的“中國標準人”,法學中的“自然人”等人性假設,沒有對人們的健康觀念、審美觀念、權利觀念以及相應的道德行為產生多么大的影響和作用呢?
市場經濟的本質
韓文說“沖突是市場經濟的本質,而和諧是市場經濟的現象”[5],“人與人的沖突是經濟學的主題”,“經濟活動的核心是一方主導甚至主宰另一方,即一方的意志和目標可以強加于另一方?!盵6]這是對一種事物或者社會關系,從特定角度、特定價值觀出發予以認識評價的結果。實際上,就是像“拳擊”這樣真正以沖突、征服為內容的活動,從一個角度說“沖突是本質”的時候,同樣不能否定從另一個角度說“聯系是本質”的正確性。你說以強凌弱、一方支配另一方是拳擊運動的本質,是因為你只看到一個拳手擊敗另一個拳手,強者戰勝弱者這一現象。沒有看到拳擊運動得以存在發展的物質基礎,沒有看到拳擊手參加拳擊運動的真正動機,沒有看到拳擊手之間聯系與互動帶來的巨大利益。
“市場是什么?”“經濟活動的本質是什么?”要看你戴什么樣的眼鏡、用什么樣的價值觀去看待。還以拳擊運動為例,從一個角度出發,你可以說拳擊是由嚴密規則控制和引導的現代體育運動,是鍛煉和培養拳手體能、意志、智慧與反應能力的競技項目,是給觀眾帶來巨大刺激與享受,受愛好者歡迎、有著廣闊市場的一大體育產業;從另一個角度出發,你也可以說拳擊是一項鼻青臉腫、要錢不要命的運動,是以大欺小、以強凌弱的典型,是勝利者榮華無限、趾高氣揚,失敗者垂頭喪氣、流血流淚的不文明的競技項目。同樣,對市場經濟及其活動的認識,從不同的角度出發,人們看到的也是不同的側面和問題,得出的自然是不同的結論:它既是分工協作、為交換而生產的經濟,又是獨立的商品生產者之間自由競爭、為牟利而生產的經濟;既是充滿變化與活力、市場自主配置資源的經濟,又是不斷造成生產者兩極分化、造成無產者日益增多的經濟;既是快速創造社會財富、使蛋糕日益做大的有效率的經濟形式,又是弱肉強食、大魚吃小魚、剝削現象不可避免的不盡人意的經濟形式。以同樣的方式來認識和評價wto,從貿易的角度出發,你可以說這是一個制定貿易規則、處理貿易糾紛、推進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多邊貿易體系,也可以說是經濟強國控制全球貿易、逼落后國家就范的強者的俱樂部;從經濟學的角度,你看到的是貿易規則的統一化、市場競爭的國際化、資源配置的全球化;如果你從國際政治的角度看,就是現代資本主義國家同發展中國家政治經濟斗爭的開始,就是資本主義強國與相對落后的社會主義國家經濟較量的直接化;是落后的欠發達國家同高科技大資本武裝起來的帝國主義國家之間,控制與反控制、壓迫與反壓迫、剝削與反剝削斗爭的開始。這樣說對不對呢?從一定的角度如從階級或政治利益的角度說,當然是有道理的。你能說資本主義強國沒有依據經濟技術的優勢推行強權政治?你能說跨國公司沒有剝削我們?問題是,從政治角度出發的分析與結論是不是能夠取代經濟角度的分析與結論,從意識形態角度出發的分析與結論是不是能夠取代非意識形態角度的分析與結論,事物的政治本質是不是能夠取代事物的經濟本質。
問題還不在于你從“聯系”或是從“沖突”的角度看問題,從“規則”或是從“結果”的角度看問題,而在于你希望從事物的現象中看到和把握住什么,把握一般本質還是其特殊表現。如果你尋找的是某一拳手特定比賽中取勝的具體原因,那么,當然需要了解該拳手體能技術與對手的差別,了解該拳手性格、愛好、知識水平、道德觀念對其戰術作風的影響;對于經濟研究而言,如果你研究的是某一具體經濟現象產生的原因,如美國軍工企業何以對臺出售戰斗機。那么,了解銷售主體的倫理道德標準與國際政治觀念對其出售行為與價格確定的影響,肯定是必要的。因為它們是分析“這筆交易何以實現”、“何以如此這般”必須考慮的因素;但是,如果你研究的是拳擊運動的體制規則,研究的是體制規則的本質與規律,那就要把拳擊手的個體素質、性格愛好、道德觀念的差異舍棄掉,對拳擊主體作理想設定;同樣,如果你研究的是經濟活動的體制規則或經濟體制的特性與運行規律,那么,就必須將經濟主體---個人或者企業---的個性差異(不同的“目標、利益、智慧、力量”等等)舍棄掉,使其具有理想性和規范性。這樣,才能將人們的注意力吸引到規則差異帶來的問題而非個體差異帶來的問題上。這方面,力學研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成功的范例:具體的物體,因大小、輕重、材質、形狀及所處的環的不同,運動表現總是呈現極不相同的個性特征:鐵球的運動與翼傘的運動不同,人體的墜落與螞蟻的墜落大相徑庭。研究力學規律,如果從具體物體的運動現象入手,不同的環境與眾多的個性差異,會使得人們難以把握物體運動的真正本質。唯有將具體物體形狀、大小、材料、重量等多方面的差異舍棄掉,對物體作理想設定(將宏觀物體設定為只有質量而沒有大小形狀差別的質點),通過對理想物體在無阻力環境下運動表現的的思想試驗,才能使人們準確的揭示力學運動的本質屬性,總結出最具普遍性的適用于一切宏觀物體的慣性規律原理。同理,經濟學只有把具體的人的智慧、技能、經濟地位、階級屬性、民族觀念、道德信仰的差異舍棄掉,構建起抽象的僅僅追求物質利益最大化的“經濟人”,建立起以這一理想主體為基礎的一般均衡模式,才有可能把握市場體制下人們經濟活動的真正本質,總結出最具普遍性的能夠說明眾多經濟現象的經濟學基本原理。
不平等交換的原因
兩極分化、財富向少數人手中集中,這是馬克思研究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本質時早已得出的結論。只不過他認為財富集中于資產階級而無產階級日趨貧困化,或者說“一邊財富的積累一邊貧困的積累”,根本的原因在于存在剝削。在于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帶來的資本所有者在生產中的支配地位,使得資本家得以占有勞動者創造的剩余價值。至于“貿易和分工導致兩極分化”,“誰主導分工和貿易,增長的財富就落在誰手中”[7]的觀點倒是新論,此中隱含的論點是:“不平等交換”是一切問題的根源。馬克思盡管持有供給價值論的觀點,在價值形成上同現代經濟學考慮需求因素的均衡價值論有很大區別,但他歷來反對不平等交換是資本家財富來源的說法。強調高買低賣不能產生剩余價值,剩余價值不能在流通領域產生,只能在流通領域實現。
至于交換或者說貿易的平等,作為一種理想和追求,既是各國政府和各國際組織制定完善貿易法規的目的之一,也是價值規律下自由競爭的結果。但平等是相對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絕對平等之不可求與兩極分化之難以避免,真正的原因存在于價值規律與商品交換的本質之中。我們知道,非商品經濟條件下的平等交換或者說超越資產階級法權的平等交換,指的是等量勞動相交換,即一個生產者一天的勞動等同于另一個生產者一天的勞動,一個人一小時勞動的成果與另一個人一小時勞動的成果相交換,或者說“他以一種形式給予社會的勞動量,又以另一種形式全部領回來”[8]。但是,在商品經濟條件下,由于生產者之間必然存在的稟賦、知識、技能、資源、設備條件與勞動生產率的差異,使得這一交換難以實現;那么,按照公平的價格進行交換呢?問題是何謂公平的價格。不同地區不同的生產者的資源條件、技術狀況、勞動生產率大不相同,公平的價格很難確定;按照市場價格呢?我們已經知道市場價格是不公平的。退一步,即使依照“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這一理想尺度進行交換,假定人們通過科學周密的計算可以確定生產某一商品所必須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并以此為基礎制定出具體的交換價格。但是,由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按照一般生產技術條件、平均熟練程度與勞動強度確定的,換言之是按照社會平均的勞動生產率確定的,而成千上萬的生產者的實際勞動生產率卻永遠不可能平均和劃一。如此,按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確立的商品價格進行的交換,對于不同的生產者來說依舊是不平等的。資源、勞動者素質、技術水平以及由此形成的勞動生產率高于平均水平的生產者,會以其一個小時的勞動交換低于平均水平的生產者10個小時、1天、3天甚至10天的勞動;這也就是經濟落后國家的生產者以其落后的技術與生產力,用初級產品和低附加值的產品,與發達國家較高的技術、生產率條件下生產的高附加值的產品進行交換,必然是不平等的原因。同等時間同樣強度的勞動通過交換獲得的經濟價值大不相同,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曾用這樣的例子來說明類似的問題,他說,“一個英國的紡紗工人和一個中國的紡紗工人以同樣的強度勞動同樣多的小時,那么在一周中他們會創造出相等的價值。但是盡管有這種相等,使用一架強有力的自動機勞動的英國人一周的產品的價值和只使用一架手搖紡車的中國人一周的產品的價值,仍有大的驚人的差別?!盵9]
悖論在于,從形式上看極為平等的商品交換,實質上卻是不平等的。這一現象的存在與分工和貿易的主導權無關,而是同等價格基礎上,擁有不同技術、資源、勞動生產率的生產者之間“平等交換”勞動產品的必然結果。換言之,競爭的市場條件下,自由的商品交換不可避免的帶來社會財富與價值的不平等分配:新技術產品生產者比傳統技術產品生產者、高新技術產品生產者比普通技術產品生產者通過交換獲得的社會財富、經濟價值要多得多。
強者決定價格呼?
在“價格是怎樣形成的”一節中,韓文得出結論說強者決定價格。實際上,由“供需雙方力量的較量,使得均衡價格的平衡點總是有利于強者一方”,引出的擁有資源技術和組織力量的強勢企業、集團決定商品價格的思想,不僅把市場供需互動意義上的強者誤認為競爭中的強勢集團或壟斷企業,也把市場價格形成的復雜過程簡單化了。經驗告訴人們,除非絕對壟斷(以行政權力作基礎的壟斷,如中國電信、中國鐵路這樣的企業),在存在多個賣者與多個買者的情況下,賣者之間、買者之間的競爭將使強者決定市場價格的愿望難以實現。當今世界,鋼鐵巨頭、汽車大王是強者,但是他們能夠決定鋼鐵、汽車的市場價格嗎?從國內來看,長虹無疑是彩電行業的巨無霸,它能決定彩電的價格嗎?決定不了。這里,需要把影響市場價格同決定市場價格區別開來。長虹的價格戰略無疑會極大的影響彩電的市場價格,但影響價格的因素很多,落后弱小的企業甚至假冒他人品牌的非法生產商的低價銷售,也會影響商品的價格。至于像微軟、英特爾這樣的企業,依靠高技術通過市場確立的壟斷地位,它同行政權力作基礎的壟斷還是有很大區別的。新的芯片或系統軟件開發起來成本很大,但并非不能開發;新的芯片與軟件,由于習慣和便利的因素,人們不愿使用,使得市場占有率難以提升,但并不是毫無市場或不能使用。事實上,微軟、英特爾這類企業的定價策略,受到潛在的競爭者,受到非主流芯片、非主流系統軟件存在與價格的制約。后者的作用猶如盜版對正版價格的影響,你的價格太高了,盜版就會流行并占有一定的市場份額。從長遠來看,即使這些高技術的壟斷企業,它們也不可能完全決定產品的市場價格。實際的趨勢是,即便是像電信、郵政、鐵路這樣的政府壟斷企業,也都存在著因替代產品或相近行業的競爭,而不能在價格上有太多的作為或者說不能完全決定價格的情況:汽車票價影響著火車票價的調整空間,英特網通訊與民間速遞市場的存在,對電信和郵件資費價格的漲升形成強有力的限制。
其實,在所謂“強者決定價格”的觀點中,“強者”本身是一個模糊概念。如果強者指的是,貿易中供方與需方相比處于有利和支配地位的一方,那么,任何商品一旦形成買方市場,所有生產這一商品的企業,不論是設備先進規模巨大的跨國公司,還是規模很小勞動生產率極低的小型企業,都將屬于供需力量互動的弱者一方。因為買方市場下需方說了算,反之則相反。由于商品的需方和供方往往并非一個生產者和企業集團,總是由許多生產者和企業組成,價格的下降當然與消費者的價格預期、消費行為有關,但供方與供方的競爭常常成為影響價格下降的主要因素,價格上升則多為需方之間競爭的結果。說供需較量決定價格,其實很多情況下是不同的供方(或者需方)之間自己與自己較量。供需雙方直接的價格較量,僅僅存在于只有一個買者與一個賣者的市場,以韓文的例子來說,只要搖椅的供方不是只有一個銷售者,搖椅的需方也不是只有一個購買者,那么搖椅價格就不是“交易雙方力量、智慧、耐心、勇氣較量的妥協點”,換句話說,就不是由買賣兩方斗智斗勇與信息、智慧的較量決定了。實際上,均衡價格是市場各種力量通過無數中介交互作用的結果,并非兩方或者幾方直接較量的產物,雖然從宏觀上講確實是供需“雙方”互動力量的均衡。
道德經濟學之誤
韓文對西方經濟學的批判,嚴格的說是立足于道德或價值觀基礎上的批判,是從意識形態觀念出發的。這方面,過去有過太多的經驗教訓,對于現代哲學、經濟學、政治學、管理科學、人口理論,甚至統計學理論等眾多學科與理論,或者因為與正統觀念不合,或者因為擔心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影響,或因作者本人的政治傾向與價值觀,一概采取了完全批判堅決排斥的態度。既不想法學習和搞通它們,也不理會其本身的是非曲直,這一做法給理論研究和政治經濟實踐帶來過嚴重的后果。對于有著長久發展,且形式規范、論證嚴密、得到普遍應用的理論,輕易否定其基本概念與基本原理本身就是值得質疑。假如批判者在現代經濟學原有范式基礎上討論問題,應該以公認的理論框架為前提,遵守統一的主體與客體假設,運用統一的尺度和價值標準來衡量事實、做出判斷。批判者提出疑問,一般是在既定范式下發現了原理不能解釋的事實;如果批判者從新的角度和新的范式出發,對事物進行了新的抽像,即使正確,它也不能否定原有范式原理的真理性。正像非歐幾何學原理不能推翻歐幾里德幾何學原理,相對論原理不能否定經典力學原理一樣。
考慮政治觀念、道德信仰、貧富差別、民族階級利益,自然可以建立起道德經濟學、第三世界經濟學、資產階級經濟學、無產階級經濟學、社會主義經濟學、資本主義經濟學甚至伊斯蘭經濟學等等。這些從不同角度出發研究社會經濟活動的學問,作為不同理論范式的一種,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及其意義。比如伊斯蘭經濟學就是“教育人們按照人們同真主的關系去處理同其他人的關系和交易”,它明確表明自己的研究“不包括傳統的經濟分析的觀點”,“兄弟般的關系和團體的原則的闡述是伊斯蘭經濟學的核心內容。無論天上還是地上的一切都是獨屬于真主的?!盵10]如果上述不同的經濟學是建立在共同的學科范式基礎上的,那么,它們的研究及其成果只能是對學科基本原理的具體運用,而非否定原理。其情形好似:揭示力學一般原理需要將宏觀物體理想化、無差別化,而運用慣性原理分析具體的運動現象,則必須充分考慮對象的形狀、重量、受到的阻力與運動所處的具體環境。但考慮火箭、翼傘形狀與阻力環境差異的具體運動現象研究,比如火箭運動學、翼傘運動學等,并不否定力學一般原理的真理性,而必須以一般力學原理為基礎;同樣,揭示經濟學基本原理需要理想規范的“經濟人”,分析現實的經濟現象與經濟行為,則必須考慮具體主體不同的經濟地位、道德觀念、目的追求對其行為產生的影響,或者說必須考慮具體的約束條件。但是,考慮具體主體地位、信仰、追求的經濟活動分析,考慮不同約束條件的具體經濟現象分析,并不否定經濟學基本原理。相反,卻須以經濟學基本原理為基礎。
此外,從道德或者非經濟角度出發的觀點其實也難以駁倒公認的經濟學結論?!皬娬邲Q定價格”之誤如前所述。至于“分工帶來效率”,這一由《國富論》早就提出并充分論證,亦受到馬克思的贊同(“一個民族的生產力發展的水平,最明顯的表現在該民族分工的發展程度上”[11]),更受到實踐的證明,長期以來已成為經濟學常識的觀點,韓文的新論是:科學技術決定效率(即所謂“科學技術決定財富增長”[12])。咋一看,這一說法不無道理,其實,斯密的觀點是立足于經濟學范式的觀點,它指的是:在既定技術水平、資源條件、社會秩序情況下,即所謂“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分工對生產效率的決定性影響和作用。是從專業化生產相對于非專業化生產在效率上的差異而言的。至于科學技術,通過改變生產工具、勞動對象、生產工藝、勞動方式,對生產效率產生的影響,嚴格的說并不是從人與人之間生產協作與產品交換的經濟關系出發的,而是從物質關系出發的。類似這樣從非經濟角度出發的觀點還有很多,如勤勞帶來效率、穩定帶來效率、計劃帶來效率、民主帶來效率、公正帶來效率等等。離開確定的目的、范圍、研究對象,離開“效率”判斷的統一尺度,確切的說離開統一的范式基礎,抽象的談論決定經濟效率的因素,上述觀點都可以成立。就像兩個人爭論“勤勞致富”還是“科學致富”那個觀點正確一樣,抽象的講都正確。前者說的是,在技術、勞動者素質、資金、勞動對象以及市場環境等因素不變的情況下,是否努力、是否苦干實干,是一個人能否取得較好經濟收益的關鍵;后者指的是,在勞動者的努力程度不變,勞動對象、資金及市場環境不變的情況下,技術的改變與勞動者科學素質的提高對產出和經濟效益的決定性影響。但是,“科學致富”能否定“勤勞致富”的觀點嗎?技術固然可以改變勞動的方式與強度,但離開了人的辛勤勞作、不懈努力,再好的技術也不可能自動獲得好的收益;勤勞致富也不能否定“科學致富”的觀點,再辛勤的勞作、再精心的管理,沒有優質高產的作物品種,產量的提高總是非常有限的。
注釋:
[1]薩繆爾森:《經濟學》,商務印書館,1979年,第62頁。
[2][5][6][7][12]韓德強:“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哲學辨析”,《哲學研究》2001年第8期,第25頁,第23頁,第22頁,第28頁,第27頁。
[3]韓德強在他另一篇文章“道德市場經濟”中更為明確的寫到:“有了斯密教條的武裝,道德節節敗退。在西方,奉公守法、克勤克儉的新教倫理讓位于貪欲無度;在中國,信義如山、童叟無欺的儒家倫理讓位于厚黑之道?!薄?《士伯咨詢》網站“韓德強文集”。
[4]張五常:《學術上的老人與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第177頁。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第11頁。
[9]馬克思:《資本論》,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一卷665頁。
[10]馬素杜勒.阿拉姆.喬德霍瑞:“伊斯蘭經濟學的原則”,《寧夏社會科學》2001年第3期。
[1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第25頁。
- 上一篇:社區黨支部學習十七屆四中全會總結
- 下一篇:學校十七屆四中全會精神學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