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教學常見問題與解決思路

時間:2022-10-30 08:35:34

導語:經濟學教學常見問題與解決思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學教學常見問題與解決思路

作為高校的一門重要學科,經濟學教學與研究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由于其自身的特性,經濟學在諸多學科中算是理論性較強的一門學科,有許多令人眼花繚亂的圖形、公式、模型、數學推導等復雜的內容,往往令初學者感到高深、艱難。這個學科特性對教材的趣味性和教師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對經濟學教育提出了許多難題。就目前經濟學教育的形勢而言,經濟學教學中出現的問題主要來自教材、教師等方面,本文旨在對此進行深入探究。

一、經濟學簡述

經濟學是現代的一門獨立學科,是研究經濟發展規律即價值的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等規律的理論,對指導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自1776年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發表開始為經濟學奠定基礎,到如今形成體系完整、分類詳細的經濟學理論,其間經歷了200多年的發展過程,凝聚了無數經濟學專家學者的努力成果,也為經濟的持續健康有序發展做出了積極的指導作用。經濟學是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規律而產生的一門社會科學,自誕生之日起就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更是被高校列為經濟學專業的核心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如何教授好這一門課程,培養學生應該具備的專業素養和專業技能,為社會輸送合格的專業人才,是高校不得不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在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問題,有必要引起我們的重視,這對提高教學質量、增強學生分析和解決經濟問題的能力進而增強專業競爭力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經濟學教學過程中常見的問題

作為高校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基礎課程,經濟學的學習效果直接影響著其他學科的學習,因此,要求教授這一門學科的教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教材上的經濟學理論知識,更要對西方經濟學的發展歷程、本質規律及我國當前的經濟形勢進行深入淺出的分析和歸納,將經濟學的理論框架和實質進行講述和展示,進而培養學生的學科能力和素養。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這樣的預設目標很難達成,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一)教育方針方面。由于歷史方面的諸多原因,我國經濟學的發展更多地受到了西方經濟學的影響,在教學內容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有許多宣揚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的內容充斥其中,例如“公有制不如私有制”“私有制無剝削”“資本主義優于社會主義”等觀點俯拾皆是。這樣的觀點無疑是與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大方向相悖的,若是不加辨別地全盤吸收,對我們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目標會造成極大的打擊。因此,很有必要就此對經濟學的教育方針進行適當的調整和修改,以便更好地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二)教材內容方面。第一,理論體系龐大,內容多抽象,使學生難以理解。經濟學理論是伴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經濟問題的不斷解決而日漸充實的,在這個過程中,經濟學的理論體系逐漸擴大,且內容大多抽象,對于涉世未深的大學生而言,理解上具有一定的難度。其中很多經濟學方面的專業術語雖然為大家所熟知,但是其深層含義還是很難理解和掌握的。第二,理論脫離實際。經濟學方面的教材大多是引用一些經典的經濟學著作,而這些專著大多創作年代較早,與實際生活中日新月異的經濟學狀況相隔甚遠,所以很難將理論應用到現實中去。理論與實際的脫節現象嚴重,不利于我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第三,教材內容與中國國情不符。經濟學教材大多來源于西方,是經濟學方面的專家學者針對西方國家的社會經濟狀況所做出的分析和解釋,事實上并不與我國國情相符合,所以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存在著諸多矛盾,很難達到一個較好的教學效果。(三)教師方面。第一,教學方式單一。在經濟學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由于配套設施的相對落后和教材內容多課時少的矛盾,教師大多采用“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方法,這樣一節課下來,學生聽到的和記到本子上的東西不少,真正掌握的東西卻不多,無形中更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從長遠角度來講,這是不利于經濟學教育健康發展的。第二,考核方式單一。經濟學的考核方式一直以來沿用的都是閉卷考試的方式,并且側重于對理論知識的考查,忽視對知識的真正理解和運用方面的引導和考查。知識不能得到運用就只能是死知識,如何讓知識活起來,是當前經濟學教育必須重視和解決的問題。(四)學生方面。由于經濟學是一門邏輯性較強的學科,它對數學模型和定量分析等知識點應用得比較多。對于數學基礎薄弱的學生來說,邏輯推導、圖表、公式、數學證明等難以接受,更不容易將其與枯燥的經濟學文字描述聯系起來進行理解,這些無疑加大了他們的學習難度,使他們容易產生厭學心理。另外,由于學生本身對社會各方面的認知有限,很難將經濟學中的專業知識融會貫通,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三、針對經濟學教學過程中常見問題解決思路

(一)明確教育方針。首先在教育方針方面,需要相關部門出臺明確的教育方針,對經濟學教育教學工作提出指導性的意見。要求教師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針,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吸收和歸納中外經濟思想的合理成分,摒棄資本主義的不合理成分,廣泛借鑒相關學科的研究方法,指導學生全面掌握經濟學的核心思想。(二)解決經濟學教材及內容方面問題的措施第一,加強教材管理。在經濟學教材的選擇方面,要盡量避免直接引入西方原版教材,而應該選擇國內學者編寫的經濟學教材。因為西方原版教材與中國的國情不相符,研究問題的視角也不盡相同,應該予以適當采用而不應該全盤吸收。而我國學者編寫的教材立足點是我國現階段的基本國情,并對各國經濟思想進行了適當的吸收和采用,有利于學生全面看待經濟學思想,進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經濟學的核心理論。第二,調整學科設置。高校在設立經濟學課程的同時,也應該積極開發和設立經濟學的相關課程,如經濟實踐學、經濟思想史、方法論等相關課程,這不僅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經濟學的相關理論,還可以使學生從宏觀角度全面地掌握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規律。(三)解決教師教學方面的問題第一,強化師資隊伍建設。教師作為教育環節中重要的一環,在經濟學教學過程中起著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因此,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是改進經濟學教學工作的關鍵。為此,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加強對教師隊伍的愛國精神教育和國情教育,強化愛國意識;其次,加強對經濟學從教教師的審查和培訓,保證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最后,建立高標準的教師培訓基地,定期對教師進行培訓教育。第二,改變單一的考核方式。側重于考查理論知識的閉卷考試并非沒有可取之處,但是一味地考查理論知識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有必要吸收和借鑒不同的考核方式。例如,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對經濟學知識的分組討論來完成如經濟學小論文、經濟事件辯論會、班級經濟學手抄報、黑板報等任務,這樣除了可以培養學生的經濟學學科素養,還可以培養學生組織、辯論、合作等不同方面的能力,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四)解決學生學習方面問題的措施針對學生學習方面的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培養自學的能力。例如在學習經濟學的同時,也可以自學數學方面的圖表、公式、證明等經濟學相關知識來對經濟學進行輔助性學習。同時還要多關注社會上的經濟事件,并關注知名學者、教授對該事件的專業性評論,自己也要善于分讓研究生盡早養成團隊合作的能力,盡早融入團隊、適應團隊協作,為將來的研究和就業打下基礎。再次,加強多學科專業研究生協同創新更有利于科研成果的取得。交叉學科和跨學科的研究本身就屬于研究熱點,大到國家的重大項目,小到研究生的學科競賽都有交叉學科的影子。因此,加強多學科專業研究生協同創新,可以實現研究生的優勢互補,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在研究的熱點領域創造更多的研究成果。(二)導師方面。研究生是在導師的指導下進行學習與科學研究的,因此,導師既要了解研究生在前期學習階段所學的專業,又要發現他們的特長與興趣,將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組織和融合在一起,因材施教地發掘研究生的潛能,引導并激發他們的創新能力。導師的知識結構、學識水平、科研背景及能力、專業視野對研究生培養的質量是至關重要的。[6]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導師也要不斷擴大自己的知識面,獲取新的知識,拓寬自己的專業視野,掌握本領域最前沿的知識,并將其融入研究生的學習和科研中。但這仍不能提供多學科研究生協同創新發展的需要,因此,最簡單有效的方法是成立導師組,一般由2~4名不同專業背景的教師組成導師團隊。導師之間應能夠密切交流,研究方向具有可交叉性,全程指導研究生的協同創新,引導研究生將各自學科、專業的理論知識和技術方法作用于同一目標,增強他們從多個學科角度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更有利于創新意識的養成。同時,導師應根據實際需求,請“外援”幫助指導創新團隊研究中內部不能解決的難題,這樣可以確保研究生的協同創新順利進行。導師組應根據研究課題需要對成員進行明確的分工,及時了解課題的研究進度,對創新研究中取得的成果進行展示和發表,并建立合理的獎勵和激勵機制,以鼓勵研究生更好地進行創新研究。(三)培養環境方面。培養環境對多學科專業研究生的協同創新能力的提升十分重要。[2]在日常加強研究生理論知識學習,設立多學科專業課程的基礎上,營造交流的氛圍十分重要。導師應該定期進行交流,討論研究中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案,并展示研究成果;也應該定期通過文獻交流的方式,關注各學科領域最新的研究熱點,建立多學科專業研究生學術交流平臺,活躍學術氣氛,打開研究生視野,更好地服務于研究生協同創新團隊。導師應鼓勵研究生參加創新競賽、研究生創新項目、學術交流會議等多種形式的活動,使他們從交流和實踐中拓展知識面、提升科研水平,為協同創新研究打下基礎。

四、展望與結語

多學科的協同創新是實現學科之間優勢互補的明智之舉,這有利于學科之間理論的融合,綜合運用多學科的知識、方法和技術研究并解決復雜的科學難題;將多學科協同創新的思想應用于研究生的能力培養中,有助于在科研中協作解決科學問題,實現科學研究的突破創新,進而推動科學技術的進步,同時通過協同創新培養高水平人才。

作者:瑪衣拉•吐爾遜 單位:新疆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徐琴,葉明.對交叉學科人才培養的認識與思考[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09(6):72-73.

[2]王寧可.多學科專業研究生協同創新機制的構建與探索[J].教育觀察,2015(9):40-41.

[3]辛敏英,姚遠,黃金.多學科跨專業協同創新研究生培養的特點分析與探索[J].求知導刊,2016(1):55-56.

[4]楊衛.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的理論思考和實踐探索[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6(6):1-5.

[5]徐新洲,薛建輝,勇強.協同創新視角下的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4(6):25-26.

[6]陳長坤,申秉銀.協同式研究生創新團隊培養過程中導師角色研究[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23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