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經濟發展論文

時間:2022-03-25 04:19:18

導語:知識經濟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知識經濟發展論文

1知識經濟發展功能分析框架

1.1系統功能內涵解析

1.1.1系統功能

所謂系統,就是由要素組成,并形成一定結構狀態,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合體。功能是系統運行狀態、發揮的作用或效能的表征,即系統所具有的功力、系統向環境釋放的能量及其所起的作用,是通過系統與外界(包括另外的系統)相互作用實現的。因此,李紅剛認為,系統功能是系統的外顯特性。

1.1.2功能主義

孔德和斯賓塞認為,社會是具有一定結構的系統,社會各組成部分以有序方式相互關聯,并對社會整體發揮著必要的功能。美國帕森斯提出了社會系統的4種功能并建立了著名的“AGIL圖式”。即社會系統適應外部環境的功能,即社會系統謀求實現自身目標的功能,即社會系統協同內部各種關系的功能,指維護功能。美國社會學家默頓進一步將功能區分為“顯功能與潛功能”、“正功能與負功能”,同時提出“功能選擇”概念,認為社會功能之間存在替代和沖突。功能主義理論中,“功能”在邏輯上被賦予了核心理念的位置,要素及其組織結構是為功能存在的,由功能表達其意義、體現其價值,它們的最終作用都要體現在功能上,而且功能不是抽象的、恒定的,其量度和性質都是具體的、歷史的和有條件的,功能具有顯潛、正負之分,由此導致社會調控、整合、變遷的復雜性與艱巨性。功能主義理論為分析社會經濟提供了辯證的思維和觀點。從系統認識論出發,區域是一個包含了自然、經濟、社會、生態的多維系統。區域系統的發展規劃或戰略是圍繞系統功能差展開的,按照社會功能主義原理,社會系統包含了經濟系統、制度系統和意識系統,由于知識是人類認知系統的結果,知識經濟系統實質上是認知系統與經濟系統的交集。因此,作為區域意識系統部分,認識知識經濟系統功能并建立知識經濟系統要素、結構、環境與功能之間的關系分析框架,是區域知識經濟系統戰略制定和落實的重要理論問題。

1.2知識經濟系統功能與衡量體系構建

1.2.1知識經濟系統及其環境框架說明

基于系統視角,知識經濟系統是由知識技術要素、資本要素、勞動力要素投入,形成一定結構的系統。系統在不斷的要素投入和結構轉化過程中形成內部自組織功能,這種功能主要表現為經濟的自我發展功能和知識再生產功能,是系統經濟性的本質特征和系統知識特征的內在表現,只有實現了這兩種功能才能維系知識經濟系統的正常運轉。知識經濟系統在傳統經濟系統、社會系統和一定的自然系統中運行,這些環境為知識經濟提供了諸多要素來源,也是知識經濟運行的基礎環境,是影響知識經濟系統運行的重要因素。因此,知識經濟在與環境互動作用過程中,表現出外部功能,包括知識經濟對傳統經濟系統的帶動功能,知識經濟系統對社會系統的促進功能和知識經濟系統對環境的保護功能?;诠δ苤髁x,區域知識經濟發展功能包括自我成長功能、傳統經濟帶動功能、社會帶動功能、生態保護功能4個方面,自我成長功能包括區域經濟產出和區域知識生產與創新兩方面。

1.2.2知識經濟系統功能衡量體系

知識經濟的自我成長功能主要體現在區域經濟產出、區域知識生產與創新等方面,包括知識規模的擴大、創新潛力持續的增加。知識經濟系統在自我成長過程中不斷與傳統經濟系統發生聯系,高新技術產業與其它產業的聯系和互動能夠提高產品的附加值以及勞動生產率,并通過結構性力量,提高傳統產業競爭力。這樣,知識經濟系統便能夠促進傳統經濟系統結構的高級化和系統效率的提高。高技術產業利稅額、高技術產業從業人數以及工資的增加又能夠促進系統社會功能的發揮。同時,知識經濟的生態保護功能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保護生態環境,進一步增強知識經濟資源長期供應的競爭力。作為系統與環境相互作用的表征,從物理學意義上講,區域知識經濟發展功能可從規模、效率、速度三個維度衡量。規模用于表現知識要素集聚程度,效率表現知識要素投入與產出之間的比例狀態,速度表現要素增長或能力提升快慢。

2西南地區知識經濟提升路徑與對策

西南三省與廣東相比,知識經濟功能存量、效率和速度均存在差距,西南三省需要科學制定知識經濟發展戰略重點以縮小差距。

2.1西南地區知識經濟發展戰略選擇在具體功能方面,知識生產與創新功能嚴重落后,知識經濟社會帶動功能差距明顯,但生態保護功能差距較小。西南三省與廣東相比,知識經濟功能規模和速度全面落后,但效率差距相對較小,且效率是各功能內在質的衡量標準?;诒容^優勢理論和最小缺口理論,西南三省要確立效率優先,速度跟進、創新增長極、人本中心、生態互進的戰略選擇,以滿足社會效益,提升功能,實現知識經濟的持續發展。

(1)效率優先。效率是知識經濟發展功能質的度量,效率落后將會導致競爭力低下和投資撤離。西南地區發展知識經濟必須實行效率優先戰略。只有提高知識效率,才能吸納資本持續投入,進而影響知識產出效率,不斷實現知識經濟自我成長,從而擴大知識規模,優化知識結構,提高知識發展速度,實現對傳統經濟的帶動功能,增強西部知識經濟發展核心能力。

(2)速度跟進。西南三省發展速度的全面落后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基礎和速度都落后,將使西南地區徹底邊緣化。西南三省應重視速度,在戰略上,至少要維持速度跟進,在速度跟進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實現超越。這樣,區域間絕對差距也許會存在,但相對差距不會擴大。速度跟進是西部地區避免知識經濟發展邊緣化和走出創新困境的重要保障。

(3)創新增長極。知識生產與創新是知識經濟發展的內在根本動力,但西南三省與廣東最大的差距在于知識生產與創新功能方面,相比處于絕對劣勢地位。西部知識經濟發展戰略必須強化知識生產與創新,尤其是遠期戰略。而西南地區的知識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且創新具有風險。不顧現實,全面推行創新戰略對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并不適合,西南地區需要建立創新增長極戰略,結合增長效率優勢產業實現知識創新,形成創新局部突破的戰略思維。

(4)人本中心。西南三省與廣東知識經濟社會帶動功能差距明顯。知識經濟是人的經濟,區域發展知識經濟,要注重經濟利益相關者直接利益的提升。具體表現為高科技企業、科技人員、產業工人的利益需要得到提升,如果不能保證直接利益者利益的提升,知識經濟將成為無源之水。人本中心就是要提升直接利益相關者的經濟社會效益,保障他們的權利。

(5)知識-生態相互促進。西南三省生態環境良好,但需要知識與生態相互促進戰略來保護和維持生態優勢,利用生態優勢發展特色產業,以特色產業促進技術-生態-產業的循環。

2.2西南地區知識經濟發展戰略路徑

2.2.1強化經濟產出與知識產出關聯,提高自我成長功能

以效率為核心,建立以知識促進經濟效率為核心的區域經濟評價體系,強化對效率優先產業的支持和幫扶力度,對效率落后的產業進行整頓和治理。在經濟產出功能效率方面,以廣西為榜樣,進一步強化知識在經濟增長中的效率提升作用,促進產業與知識的良性互動。以效率為核心,加大對效率優先產業的科研經費投入,促進以效率為核心的“產學研”一體化平臺建設,以云南為榜樣,提升知識生產效率。不斷完善“硬件”設施環境,促進效率優先產業率先發展成產業增長極,帶動其它產業的發展,促進區域專業化知識的生產、流通和價值實現。以效率為核心,引導經濟增長效率高的產業提高創新效率,以云南為榜樣,集中形成產業專利群,促進產業知識群落向創新群落轉變。以效率為核心,提高知識在資源利用中的作用效率,以廣西為榜樣,減少傳統經濟單純依靠資源高投入帶來的能源消耗。

2.2.2深入落實技術與傳統經濟的結合,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西南三省要保證高技術產業在工業化進程中的突出地位,按照“需求牽引、多業聯合、協同攻關、重點突破”的思路,深入落實技術和經濟的結合,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重點扶持高技術產業與服務業結合。例如,以增強工業電子、工業軟件、農業基因和信息服務能力為重點,提升支撐技術與經濟融合水平,提高工業軟件、行業應用解決方案的市場競爭力;加快推進智能制造裝備產業、技術與應用協同發展,加快石化、鋼鐵、有色、建材等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構建節約型制造業發展模式;推動大型企業基于供應鏈管理的電子商務協同應用,推動行業第三方電子商務服務平臺向全流程電子商務服務升級,推動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客戶關系管理、供應鏈管理系統的普及和深化,實現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信息共享和業務協作。

2.2.3多層次夯實社會促進功能

圍繞傳統產業改造提升、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現代物流發展、工業園區建設4個切入點推進兩化融合,引導做好公共服務平臺和支撐體系建設,全面推進工業產品研發設計、生產過程控制、企業管理、市場營銷、人力資源開發、企業技術改造,逐步制定重點行業科技與工業、農業、服務業的融合評價指標體系,多途徑促進知識傳遞和利用,增強社會促進功能。加快實施創新人才推進計劃、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素質提升工程、裝備制造和信息領域國家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信息領域高技能領軍人才培養工程等,大力培養各領域骨干專業技術人才,提高知識經濟發展的主體能力。切實保障區域教育水平的改善、高技術產業從業人員工資水平的提高,建立科技人員激勵機制,支持高科技重大項目研發和高新技術企業成果產業化,加大對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的信貸支持,拓寬擔保渠道,鼓勵建立小額貸款公司,支持知識產權質押等適合高新技術企業特點的貸款融資。這樣能夠促進資金和稅收的高效利用,不僅有利于高技術產業的發展,而且有利于帶動稅收增加,構成良性循環。

2.2.4進一步增強生態保護功能

應制定節能降耗技術開發與應用方案推薦目錄,鼓勵研發和應用具有節能降耗排放信息技術、產品及總體解決方案,推進重點行業的節能降耗改造。大力促進企業通過使用新技術、自動化設備與工具、智能化產品等大大提高效率、降低能耗、節省大量能源,減少環境污染。

作者:張林楊志才單位:廣西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