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時間:2022-07-13 11:04:39
導語:經濟學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引言
高校是我國教育系統重要的人才培養機構,人才的培養源于經濟發展的需求,因此,人才培養模式應該隨著社會需求的變化而變化,使得培養出來的人才能滿足我國經濟發展不同階段的需求。獨立學院是指實施本科以上學歷教育的普通高等學校與國家機構以外的社會組織或者個人合作,利用非國家財政性經費舉辦的實施本科學歷教育的高等學校[1]。獨立學院的建立是擴大教育資源的有效途徑,滿足了社會對本科以上人才日益增加的需求,從1999年第一所獨立學院———浙江大學城市學院開始,到目前全國獨立學院已達266所,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獨立學院在人才培養模式上與公辦的本科院校存在差異,這即源于國家對獨立學院的定位———培養應用型人才,又源于自身生源現實———介于專科和本科之間。因此獨立學院無法照搬母體大學的模式,需要在發展中不斷改革,找到符合自身的人才培養模式。目前我國高校中已開設經濟學本科專業的院校已達323所。獨立學院的經濟學人才的培養要強調“應用型”特征,著重培養學生的實操動手能力。但現在獨立學院經濟學人才的培養模式與母體大學的基本雷同,重講授重理論,輕實踐輕應用,無法體現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中山大學新華學院(以下簡稱新華學院)的經濟學專業從2009年開始設立招生,最初在人才培養模式上也存在同樣的問題,但通過學院的認真反思和改革,在經濟學本科的人才培養模式上積極創新,勇于實踐,通過一些積極的改革舉措,很好的實現了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獲得了學生和用人單位的肯定。
二、人才培養模式概念的界定
近年來,我國學者對于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進行了廣泛的探討,提出了不同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概念,大致可以分為狹義與廣義兩種。狹義的理解認為人才培養模式是在一定教育理念下達到教育目標的總過程,包括培養目標、課程結構、教學制度、教學管理等[2];廣義的理解認為人才培養模式是一個系統,包括人才的培養模式和人才成長環境,人才成長環境包括師資隊伍、教學硬件和校園文化氛圍。1998年在教育部召開的第一次全國普通高校教學工作會議上,時任教育部副部長的周遠清同志認為所謂的人才培養模式,實際上就是人才的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以及實現這些培養目標的方法或手段。要客觀的理解人才培養模式的概念,需要理解什么是“模式”?模式是一種范式、一種標準,可供其他主體參考和模仿。討論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就是要找到一種可以為廣大同類型高校認同、接受和模仿的人才培養標準[3],并可以通過嚴格的貫徹執行達到符合要求的人才培養目標。以下對獨立學院經濟學人才培養模式的討論依照狹義概念的理解。人才培養模式包括以下幾個構成要素:(一)人才的培養目標。獨立學院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應用型人才,因此,人才的培養強調對理論知識的應用,能根據理論進行實操。人才培養目標對其他要素有指導意義,決定著其他要素的內容。(二)專業課程設置。為了達到人才培養目標所設置的課程類型和課程種類、各門課程在各個年級的分布,以及各課程學習達標的標準等規定。有效的課程設置要求有科學的課程內容和合理的課程開設次序,保證學生的學習可以順利進行并獲得人才培養目標所要求的知識能力。對于獨立學院來說,課程設置需要體現“應用型”的特點,加大實習、實操課程的比例。(三)教學制度體系。保證學生有效學習的制度設計,其核心內容有學分制、學位制、導師制、實習制、分流制度、日常教學管理制度等。目前,獨立學院的教學制度體系和一般公立院校并無區別。(四)教學組織形式。為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教師和學生按一定要求組合起來進行活動的安排方式。我國高校傳統上的教學組織形式主要是課堂上的講授書本知識,但是這種方式單調低效,在目前互聯網科技的快速發展下,互聯網和智能終端的應用日益普及并進入課堂,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在以上幾個人才培養模式的要素中,獨立學院經濟學本科專業需要迫切改革的環節主要在專業課程設置和教學組織形式上,即在專業課程設置上和母體大學相關專業相似,無法體現獨立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特點;在教學組織上強調理論的掌握,不重視實操課程,使得學生動手能力較弱,不能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
三、獨立學院經濟學人才培養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和原因
(一)課程設置不合理。獨立學院的課程設置上基本沿用了母體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理論課時占比較多,與實踐聯系少,學生普遍感到難以理解。新華學院經濟學人才培養方案中,畢業總學分要求147個學分,其中必修課學分101學分,包括公共必修課55學分和專業必修課46學分;選修課學分46學分,包括專業限選課24學分,專業任選課14學分,公共選修課8學分。核心必修專業課程包括政治經濟學、經濟學原理、中級微觀經濟學、中級宏觀經濟學、計量經濟學、統計學、財政學、貨幣金融學、會計學、經濟史、經濟思想史、當代中國經濟、國際金融。從學分設置上看,必修課學分占總學分的68.7%,占比較高,而且必修課中理論課時較多,使得學生無法選修自己喜歡的課程,不利于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在實際中,經常出現學生為了參加社團活動或考證而請假的情況,也表明學生對理論課程興趣較弱。而實踐課課時較少,還主要以畢業論文、畢業實習這樣的形式進行,使得學生動手能力弱,理論與實踐不能結合,經濟學理論理解不深更難以實際應用,無法獲得用人單位的肯定。從具體課程內容上看,專業必修課數量較多,經濟史、經濟思想史和當代中國經濟這些課程其實可以作為選修課。而在選修課中,由于師資的原因,專業任選課和公共選修課的開出率低,學生可選面窄。這都限制了學生的知識視角,降低了學生在未來就業中的適應能力。(二)教學人才和設備缺乏、教學組織形式單一。[4]新華學院經濟學專業有專任教師18名,其中兩名副教授,一名講師,其余為助教。教師都無企業任職經歷。這導致兩個后果,一是教師在理論課程講授時,只能重經濟學理論的講授,使得學生對知識無法深入靈活理解。二是教師不了解企業的需求,不能把課本知識和實踐結合,學生體會不到知識的實用性,因而感覺無用,產生厭學心理。另外,獨立學院從誕生到現在只有短短十幾年時間,很多學校都處于發展初期,教學設備缺乏,特別是用于學生實踐的實驗室、實訓室等還沒有建立,這也制約了學生實踐課的開設。而安排學生到校外實踐也因為教學安排不便、實踐基地缺乏、成本較高、存在安全問題等原因無法推進。由于人才和設備的缺乏,導致新華學院的經濟學專業的教學組織形式單一,主要采取課堂講授的方法,為了增加學生上課的興趣,教師在課堂上主要采用開展“分組展示案例”或者“分組模擬財經主播”等活動來活躍課堂,鼓勵學生學以致用。但是教學還是以學校課堂為主,學生不能親自動手操作或親身感知,阻礙了經濟學理論的深入理解。(三)以上問題形成的原因。以上問題其實是獨立學院人才培養模式中的共同問題,但是對于經濟學這樣的“軟”應用型學科尤其如此,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是獨立學院建立時間短,學校正處于發展階段,學校教學管理人員較少,管理跟不上。過去十年是獨立學院黃金發展期,生源穩定,獨立學院在校生迅速增加,新華學院截止2016年6月在校生已達18760人。在這一階段,獨立學院規模迅速擴大,學生人數增加。教學質量和教學條件處于逐步完善階段。經濟學學科實踐課程的比例較低,教師任然以課堂講授為主。其次教育經費投入不夠。2003年教育部頒布的《關于規范并加強普通高校以新的機制和模式試辦獨立學院管理的若干意見》只對獨立學院的校園占地面積、教學行政用房建筑面積、圖書及師資做了最低要求,并沒有對獨立學院每年的教育經費投入設置標準。由于政府不投入任何財政資金,獨立學院的建設經費一般由學校的投資方通過自有資金投入或通過各種融資手段獲得,而學費收取是辦學經費和投資回收的最主要來源。所以中國民辦高校95%以上的經費源自學費[5],這些學費要承擔學校日常運作費用、教師工資、工程建設等,剩下用來投入教學的費用就很少了。經濟學實踐課程的開出需要建設實驗室,購買軟件設備,需要較多的預算支出。在資金投入的限制下,最大限度地縮減實踐課的種類和課時就成為獨立學院發展初期的最優選擇。學院2012年預算收入1.54億,全部來自學費、住宿費、利息收入和出租收益,2012年預算支出中教學業務費用的支出為670.76萬元,只占預算支出的4.49%。
四、獨立學院經濟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探索
鑒于經濟學人才培養模式面臨的問題,獨立學院要提高經濟學人才的培養質量就必須對專業課程進行調整優化,對教學組織形式進行完善創新,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一)以市場為導向,優化課程結構。獨立學院經濟學人才培養主要面向地區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以本地區經濟發展特色為依托改革課程結構,構建“基礎+特色”的課程結構?!盎A”包括公共課基礎和專業課基礎,其中公共基礎課包括英語、計算機等現代工作必備的知識課程,專業課基礎包括經濟學原理、計量經濟學、統計學、貨幣金融學等核心課程,這些課程的設置可以加強學生專業課功底。此外,獨立學院還應該根據本地經濟發展特色設立“特色”專業,主要是操作性比較強的如會計學、財務管理、證券投資分析等,新華學院根據廣州、東莞的會展經濟開設了會展經濟學,建立了會展實驗室。其次,獨立學院經濟學專業還應該調整必修課和選修課的比例,在夯實專業課基礎的前提下,適當擴大選修課的比例,適應學生個性要求,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創造更多的可能性,這就需要學校加強教師人才建設。最后,在課程設置上還要增加實踐環節,一是要加強學科實驗室建設,開始符合企業需求的實訓課程,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二是加強校企合作,建設校外實習基地,使學生能親自感受實際工作的環境和狀態[6]。(二)運行現代科技手段改革教學組織形式。傳統的課題講授模式單調枯燥,無法深度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可以引入現代科技手段來增加學生和教師的互動,除了已經普及的多媒體教學,通過PPT展示、視頻播放來向學生展示理論知識的應用效果?,F在部分學校已經開始將智能終端引入教學[7],例如利用問卷星的問卷模式開展隨堂測試;利用超星的學習通開展在線學習、課堂小組討論的數據收集等。智能終端的引入解決了令教師頭疼的學生注意力不集中、上課玩手機等問題,加強了師生互動,為教師掌握學生學習動態提供了很好的幫助。(三)新華學院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效果。新華學院經貿系從2013年開始對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改革,增加了對包括經濟學在內的各學科的教育經費投入,努力豐富課堂實踐教學模式,廣泛開展校內外實踐活動,加強校企合作,為學生廣泛參與實踐活動提供平臺,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主要有以下措施:首先,加大模擬實驗室的建設與投入。新華學院經貿系2013年建成經濟學“會展實驗室”、“國際貿易單證實驗室”和“期貨證券外匯實驗室”,并與財會系和管理系共享“會計與財務實驗室”,東莞校區“經管課程實訓實驗室”也已經建設完成。截至2016年6月又陸續建成了“經濟學沙盤綜合實驗室”“稅收學專業實驗室”“國際貿易仿真實驗室”“統計與計量經濟學實驗室”“金融工程專業實驗室”,總預算達300多萬,可容納經貿系500位學生同時進行各專業實驗課的模擬實踐教學,未來課堂實踐教學平臺將不斷完善。其次,采購了一批應用型教學軟件以滿足實踐人才培養。包括南京世格外貿教學軟件和錢龍金融教學軟件。部分課程,如《國際貿易實務》和《證券投資實務》,通過“模擬實驗式教學方法”的運用,使學生對整個外貿流程和證券投資有更深切的模擬實操經驗;2016年“國際貿易仿真實驗室”和“金融工程專業實驗室”建成后還購買金融產品和金融衍生品的實驗軟件,國際結算實驗軟件等,以進一步豐富實踐教學。這樣也為經濟學專業的理論和實踐教學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再次,積極鼓勵學生申報各種實踐項目,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實踐能力。自2010年-2014年,鼓勵學生申報學生實踐基金項目和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共有15個學生實踐項目獲得了學院的立項,其中大創項目全部獲得省級項目的立項,并有2個項目獲得國家級大創項目立項。學生通過利用假期和課余時間進行調研實踐,全部項目將以學術報告或者公開發表學術論文的形式完成研究,充分展示了應用型人才培養服務于地方經濟發展的理念。最后,注重加強校企合作,加強實習基地建設。目前,新華學院經貿系已與六家校外企事業單位簽訂實習基地合作協議,如廣州晟匯投資有限公司、中國民生銀行廣州分行、以及深圳市天健國眾聯資產評估土地房地產估價有限公司等。校企合作是未來獨立學院經濟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發展方向,目前屬于初期階段,企業只是提供有限的實習崗位,未來校企更深的合作是開設實用性課程和研發專業教材,實現訂單式培養。五、總結以經濟學課程結構和教學組織形式的改革作為突破口,進行全面的經濟學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獨立學院經濟學學科發展的必由之路。只有這樣才能既保證學生有扎實的經濟學理論功底,又滿足社會多樣化的人才需求。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深化教學改革,培養適應21世紀需要的高質量人才的意見(教高[1998]2號文件)[Z].1998
[2]董澤芳.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概念界定與要素解析[J].大學教育科學,2003-03:30-36
[3]朱宏.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高校教育管理,2008,(3):6-11.
[4]張堂云.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旅游管理本科專業教學改革研究———以西方經濟學課程為例[J].全國商情(理論研究),2011-11:79-81.
[5]金敏.公立高校獨立學院資金籌集與應用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08.
[6]曹軍,張擁華,劉紹勤.獨立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探索[J].當代教育論壇(宏觀教育研究),2007-05:57-58.
[7]鄭慶柱.獨立學院人才培養模式探究———結合浙江省溫州市所屬獨立學院人才培養模式分析[J].教育研究,2008-07:103-106.
作者:蔡永剛 黃高余 單位:中山大學新華學院
- 上一篇:房地產經濟學課程教學探析
- 下一篇:產業結構生態發展路徑探索
精品范文
10經濟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