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結構生態發展路徑探索

時間:2022-07-13 11:06:48

導語:產業結構生態發展路徑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產業結構生態發展路徑探索

一、產業結構優化概述

(一)產業結構發展現狀。廣西位于我國華南地區,地理位置優越,是我國唯一具有 “三沿”(沿海、沿江和沿邊)區位優勢的省份,是“一帶一路”開放背景下西南重要的出??诤烷T戶省份,根據《廣西統計年鑒2017》的相關數據材料,2016年廣西的地區生產總值為18317.64億元,增長率為7.3%,人均38027元,其中:第一產業總值2796.8億元,占比15.3%,較去年上升0.1%,產業貢獻率為7.2%,較去年提高0.5%;第二產業總值8273.66億元,占比45.1%,較去年下降0.9%,產業貢獻率為47.1%,較去年下降4.9%;第三產業總值7247.18億元,占比39.6%,較去年提高0.8%,產業貢獻率為38.3%,較去年下降4%。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到,第一產業比重過高,貢獻率較低;本應是中流砥柱的第二產業增長乏力,甚至開始出現下滑的表現;第三產業雖然有所增長,但速度較慢。這些都突出表明了雖然廣西近年來發展勢頭比較好,但是很多產業相對落后,需要升級改造。產業結構不合理已經成為了阻礙我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特別是與全國發達地區相比,仍比較落后。(二)廣西生態發展現狀。2015年,自治區黨委、政府把建設生態廣西寫入了廣西“十三五”規劃,全面吹響了我區發展生態經濟的號角。根據廣西統計年鑒顯示,截止到2016年,我區的土地總面積為23.76萬平方公里,河流總長度約達3.4萬公里,海岸線總長度1769公里,環境資源良好,而環保作為廣西發展生態經濟的重要一環,是加快廣西產業機構調整和優化的關鍵措施。隨著廣西經濟的穩步發展,近年來,我區的生態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首先,2016年,我區城市綠化覆蓋面積、園林綠地面積和公園面積分別達到了92506.34 公頃、84483.53公頃和8928.32公頃,與2015年相比均有大幅提高,說明了我區在城鎮化過程中對城市綠化力度的加大。其次,在加大綠化覆蓋的同時,我區也利用各種手段對環境污染進行治理,2016年我區環境污染源治理投資總額達到了1908757萬元,這說明政府對治理污染的決心之大也是前所未有的。再次,我區也在能源消耗和提高能源轉化率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能源消耗得到有效控制,為廣西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近5年來,無論是能源消耗還是能源轉化方面,廣西似乎遇到了瓶頸,降低的比率開始放慢,這也從側面說明了我們要向實現更為長久的發展,僅僅靠節能減排是不夠的,解決產業結構優化的問題才是核心。

二、廣西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廣西發展正處于“十三五”時期中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廣西的產業開始由中低端向中高端水平提升,工業化從中期階段向中后期階段邁進,這個時候對廣西產業結構優化來說,面臨極大的挑戰和困難。首先,生態發展理念不強,環保意識淡薄。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站在“五位一體”總布局的戰略高度,就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但許多地方由于本地經濟發展的壓力,在生態發展觀念上雖然和中央高度一致,但在具體行動上環境保護在巨大的經濟利益面前不值一提,一些企業、個人社會意識淡薄,觀念落后,只看到眼前利益而忽略了長期發展。其次,產業結構不合理。由于種種原因,廣西的工業化程度比起發達地區來說,仍處于比較初級的階段,全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同時還存在東西發展不平衡的格局,比如桂東南的城市由于毗鄰廣東,也是沿海地區,經濟發展就比桂西北的內陸城市要好很多,同時三大產業當中第一產業比重過高,第二產業發展緩慢,新興產業缺乏,第三產業比較落后等問題凸顯,產業結構亟待調整。再次,政府規劃的科學性和政策的延續性有待加強。多年來,我區各級政府在制定相關產業規劃的時候,往往忽視了產業結構優化是一個動態化、系統化、科學化、階段化的過程,某些地區政府在制定政策的時候沒有因地制宜,而是采用一刀切,急功近利的方式,不僅沒有對產業結構優化帶來幫助,還間接制造了阻礙,而且由于部分城市的領導變動頻繁,使得政策的延續性沒有保障。

三、影響廣西產業結構優化朝生態化發展的因素

(一)主導產業相對落后。一個地區的主導產業通常具有兩個特點,一是該產業一定是能在整個產業結構系統發揮帶頭作用的產業,二是該產業自身需要具備相當的產業規模。而廣西的主導產業仍主要是高污染、高排放的重工業和低附加值的農業,新型產業較少,對產業價值鏈的影響較低,這就妨礙了廣西產業機構的優化升級,從而影響到廣西生態發展水平。(二)資源利用率較低。資源環境屬于公共產品,對于市場上的經濟主體來說,開發資源、浪費資源的邊際成本遠小于其獲得的巨大經濟收益,因此不少經濟主體爭先恐后的掠奪資源,這帶來的后果就是產業結構重復化,低級化,新型產業缺乏發展土壤,甚至一些地區為了達到快速發展經濟的目的,為不少資源開發項目,政府還提供補貼,這無疑進一步降低了準入門檻,降低了破壞環境的邊際成本,這也是與生態發展相悖的。(三)技術進步不足。產業結構化的發展需要以技術水平作為其支撐條件,尤其是產業生態鏈建設的各個方面,必須有特定技術作為載體,比如信息技術、回收與再循環技術、能源綜合利用技術等??茖W技術的發展促使區域內需求結構發生變化,從而使該區域產業結構獲得優化升級,結構優化后的產業再反作用于區域生態,促使生態得到發展。(四)制度不夠完善。影響產業結構優化朝生態化發展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制度因素。雖然我國有一些政策法規作為指導今后一個時期廣西生態經濟發展的行動綱領,但是與高速發展的社會經濟形勢相比,無論是覆蓋面還是完整性還有待加強。

四、廣西產業結構優化朝生態化發展的對策

(一)樹立生態產業化觀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每一屆政府都把可持續發展作為基本國策,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到了“美麗中國”的目標,我區也提出了建設“美麗廣西”的目標,并將“綠色發展 構建和諧友好的生態文明體系”寫進了廣西“十三五規劃綱要”,因此,產業生態化發展既是國家意志的體現,也是我區經濟發展的具體要求。在產業結構優化朝生態化發展的過程中,應當擯棄過去粗放型的錯誤發展觀念,樹立起造福后代子孫的發展觀念,以生態經濟為抓手,以產業結構優化為動力推動廣西的生態文明建設,構建起完善的生態文明體系。(二)推動生態產業化改造,加強政府引導與市場競爭。首先,現階段我區經濟發展的主要困境是發展后勁不足,既要加快發展又絕不能走先污染再治理的傳統發展老路,這就需要依托產業生態化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改造傳統產業,積極發展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服務業:工業方面如培育新能源汽車、新能源企業的發展;農業方面如實施生態養殖等方式;服務業方面推廣綠色消費等等。其次,政府需要利用合理的政策約束和引導經濟主體的行為。提高污染環境的違法成本,同時鼓勵越來越多的經濟主體加大對自身行業的改造升級,如采用稅收減免的手段獎勵在節能減排做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再次,政府需要引入社會資本投入生態建設和環保產業,推進第三方專業化治理,一來可以加強產業生態化的力量,降低政府在生態建設方面的開支,二來也可以加強生態產業經濟主體間的市場競爭,進一步促進產業生態化結構的優化。(三)提升科技創新實力,加快新興產業成長和人才培養。科技進步和創新實力的提升,是產業結構優化和產業生態化發展的核心驅動力,科技進步。一方面,可以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增加資源的單位產出,提高產品的附加值,使優勢產業及其關聯產業能形成結構效益良好的產業體系;另一方面,可以顯著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污染,使有限的自然資源可以不斷循環利用,進而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此外,結合“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培育一批與時俱進的、具有創新能力、能成為我區新的經濟增長點的新興產業,并將這些新興產業集群化。再次,加強人才的培養和儲備??茖W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人力資本是這個第一生產力的核心,因此,廣西要充分重視人才尤其是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和引進,不斷加大教育投資,強化校企合作,制定科學的人才培養計劃,通過新興技術搭建新型的人才交流平臺,拓寬國內外人才引進渠道,不斷壯大八桂地區人才儲備。(四)加強制度建設,創新監管模式。首先,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要有效解決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存在的一系列問題,需要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規作為保障。其次,完善政府配套政策。政府要因地制宜,制定科學合理的產業政策,尤其是產業結構政策、能源政策、環保政策等等。對正處于產業生態化初期的經濟主體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如稅收減免、降低生態企業的準入門檻等等。最后,完善企業自我管理制度。產業結構優化、生態化的主體是企業,企業發展好了,產業結構優化才可能實現,因此,我們需要在企業管理制度和企業文化的培育上多下功夫,特別是加強企業規范化管理,加強那些正在進行或即將進行產業升級調整的企業環保文化建設。

五、小結

綜上所述,廣西需要不斷進行產業結構優化,構建起生態經濟發達、資源高效利用、環境舒適宜居的生態文明體系,走出一條富有廣西特色的產業強、百姓富、生態美的綠色轉型綠色崛起之路,才能讓廣西經濟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彭志榮.產業經濟管理研究[M].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17.37.

[2]朱鑫樺.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以東臺為例[J].時代經貿,2012(23):156-157.

[3]劉小丹.生態文明思想研究綜述[J].人間,2016(8):33-34.

作者:梁存翊 單位: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廣西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