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貿合作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3 08:46:5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經貿合作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經貿合作論文

中俄經貿合作論文

黑龍江省對俄經貿合作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多年來,在中俄經貿合作各個領域里均處于全國首位,是我國對俄合作中優勢突出、競爭力強的最好省、最大省,被稱為全國對俄沿邊開放的橋頭堡和樞紐站。黑龍江省在中俄經貿合作中舉足輕重,占據重要地位,發揮了深遠的影響。

一、黑龍江省在中俄經貿合作中的地位

黑龍江省因與俄羅斯地理位置毗鄰、交通便捷、人文交流密切以及歷史淵源深厚,在中俄經貿合作中始終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1.黑龍江省是開展中俄經貿合作的最早地區

黑龍江省對俄貿易歷史悠久。早在17世紀中葉,黑龍江省就與當時的沙俄有了最初的貿易。蘇聯解體以后,黑龍江省也是最早進行對俄邊境貿易、開放口岸的省份。早在1982年1月3日,國務院以國函字第1號文件批準,同意恢復黑河口岸對外開放??诎兜陌l展為中俄經貿合作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黑龍江省成為中國對俄經貿合作的先行者。

2.黑龍江省在對俄經貿合作諸多領域居全國先列

查看全文

新時期經貿合作論文

1貴州與東盟經貿合作的發展進程

1.1貴州省國際貿易發展概況

貴州省深居內陸,開放程度不高,經濟比較落后。在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推動下,尤其是2012年國發2號文件的頒布,為貴州省經濟的發展與騰飛帶來了希望。改革開放以來,貴州省進出口額在波動中迅速上升。其中,從進口額來看,1978年貴州的進口額是1360萬美元,2012年進口額是改革開放之初的124倍,達到了167933萬美元;從出口額來看,1978年貴州的出口額是256美元,而2012年則達到了495223萬美元,是1978年的1935倍,可見其出口額增長迅速。特別是,近年來國家在關稅減免、貿易補貼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出口增長非常明顯,從2010到2012年這三年間,出口額增長率分別達到42.14%、56.01%、64.87%??v觀貴州省近年來的貿易狀況,其進出口貿易在波動中快速增長??v觀近年來,貴州省進出口額變化是呈持續高速增長的趨勢,但是由于基數較小,外商投資企業規模偏低,進出口貨物額不高,使得全省進出口規模較全國其他省份仍然處于落后水平。同時,由于新興市場機制尚未建立,國際貿易交易不足,相對于廣西、云南國際經貿發展狀況,貴州進出口貿易比較落后。根據以上分析發現,美國金融風暴,對貴州進出口貿易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貴州省對外貿易的抵御風險的能力嚴重不足。

1.2貴州與東盟經貿合作狀況

貴州省地理位置優越,被譽為西南經濟區的東翼,具有西南地區與東盟開展邊境貿易、腹地和西南經濟區與華中經濟區商品集散地及物流樞紐的區位優勢。東盟歷來是貴州省進出口的重要地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后,各國相繼出臺稅收減免、產品扶持等相關政策,吸引更多的外資企業以及資金投入。在貴州與東盟貿易往來中,貴州主要發展和出口初級工業品以及技術含量低的紡織、化工、生物技術、傳統中藥等行業;同時,貴州對東盟富有吸引力和有比較優勢的輪胎、化肥、鋼繩、燒堿等產品,以及食品、中藥材等的出口量將會有明顯的增長。此外,在能源貿易中,貴州與東盟的合作空間比較廣闊,相關資料預測顯示,貴州在未來的20年間電力市場前景較好,市場廣闊。但是貴州的資源結構性問題不容忽視。根據上述分析發現,近年來貴州與東盟的經貿合作主要集中于傳統藥業、農產品以及初級工業品等方面,其市場前景廣闊,自身區位優勢突出,加強與東盟的經貿合作是歷史所趨、民心所向。

2貴州與東盟經貿合作中存在的問題

查看全文

中阿文化經貿合作論文

中華民族和阿拉伯語民族是世界上兩個歷史悠久的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與文明,語言也存在很大的差異,但是中阿之間的友誼與交流已經遠遠超出了這些差異。早從絲綢之路開始,中國人民就同阿拉伯國家人民有著密不可分的民間往來和經貿發展,從此開啟了中國文明與阿拉伯語國家在文化、市場、經濟等各個領域的合作,尤其是伊斯蘭教傳入中國,使得中國高度重視中阿語言的交流,為增進中阿人民的互相往來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也為今天的中阿經貿合作的深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取得了重要意義。

1中阿經貿發展的現狀及發展前景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全球戰略的發展,中國經濟體系已經在世界范圍內影響廣泛。阿拉伯地區國家處于連接中歐的經濟樞紐,且中阿都屬于發展中的經濟體,所以中阿經濟具有很強的互補性。隨著中阿全面經濟戰略合作的發展,為了推動我國內陸經濟與阿拉伯國家經濟發展的需要,在黨中央、國務院及商務部、外交部等部委的正確領導及高度關注下,在我國寧夏先后舉辦了多屆中阿經貿論壇,這也是中國經濟發展全面開放的一種重要步伐。在中阿經貿論壇中,先后落實并促進了中阿在各個領域的發展,其中包括了經貿、金融、能源、文化、科技、出版、人才、廣播電視、旅游、農業、教育、清真產業等多個領域,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2013年中阿首屆博覽會在銀川舉辦,進一步拉近中阿雙邊經貿關系,博覽會期間共簽約達成合作項目30多個,總簽約金額達600多億元人民幣。中阿雙邊貿易也在穩步增長,2013年1月至10月,中阿貿易總額達到1950億美元,同比增長5.8%,雙邊貿易都得到優化。在非金融領域,中國對阿拉伯國家的投資總額達到16億美元,同比增長179%,投資領域從原來僅有的資源開發、石化工業、紡織服裝向機械制造、汽車組裝等不斷拓展,有力地帶動了當地產業發展,并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其中文化經貿領域也得到進一步的強化。在經貿關系穩步向前發展的同時,中東的政治動蕩也對中國在阿拉伯地區的經濟發展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中國近年在阿投資承包的工程領域在過去兩年中不斷連續下落。但對于兩個互補性經濟發展的需要,地區局勢的動蕩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努力發展,中阿經貿關系發展全面上升為戰略伙伴關系,中阿關系的發展日益與整個國際體系轉型和全球治理密切結合在一起??偟膩碚f,中阿在經濟領域的戰略性相互依賴,在文化領域的相互融通,在推動中國和阿拉伯國家資源合作、貿易往來、文化教育交流等各方面發揮了更大作用,有利發展條件大于不利因素,貿易合作發展前景良好。

2中阿在文化經貿合作深化的重要性

中阿貿易合作的發展離不開非金融經濟的合作,文化貿易也是經濟發展的重要部分。國與國之間發展經貿合作就需要充分了解對方的文化、語言、禮儀及信仰等,阿拉伯民眾主要信奉伊斯蘭教,所以有效地溝通交流才能創造出良好的合作關系。中華民族跟阿拉伯語民族都有著不同的歷史文化和民族信仰,語言區別非常大,除了中國的漢語言難學之外,阿語也是其中之一。阿語即阿拉伯民族語言,有27個亞非國家和4個國際組織把阿語做為官方語言,主要通行于中東地區和北非地區,使用人數超過2億多,且分布廣泛,有著不同地區的方言,而“標準”阿拉伯語則是以回教經典《古蘭經》為準。所以在文化經貿合作中,有效溝通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中阿經貿雙邊往來離不開歷史悠久的文化貿易的寶貴資源與財富,隨著中阿經貿全面戰略合作伙伴的提升,中阿在世界經濟舞臺上的活動必將密不可分,人員往來也必將頻繁,文化交流也會日趨活躍,這也是經濟貿易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將對兩個地區的文明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中阿文化貿易的發展最早可以從絲綢之路開始探究,它的歷史意義和深遠影響使兩個地區的文明需要進一步融合有了充分的依據,發展中阿經貿合作也需要源遠流長的文化做基礎和鋪墊,因此,文化交融會為中阿經貿注入發展的生機和活力。

3文化經貿合作深化的重要意義

查看全文

“一帶一路”新經貿關系研究

摘要:俄羅斯是我國重要的經貿合作伙伴,在一帶一路的背景下,加強中俄經貿關系發展,是我國經貿發展的重要因素。尤其黑龍江省與俄羅斯的經貿合作,是我國新經貿發展的重要因素。中俄在貿易的發展過程中,促進了兩國的貿易發展,但也存在一定問題,必須有針對性的提出解決措施,保證中俄貿易的快速發展。本論文從不同方面闡述“一帶一路”背景下中俄新經貿關系,希望為研究中俄貿易關系的專家和學者提供理論參考依據。

關鍵詞:一帶一路;中俄新經貿關系;發展現狀

1中俄經貿合作發展面臨的機遇

1.1“一帶一路”對兩國合作關系的意義。在2013年提出了“一帶一路”的思想,“一帶一路”沿線涉及26個國家和地區,貫穿歐亞大陸,構造一個經濟聯合體。沿線周邊國家采取自愿加入的原則,讓沿邊國家平等的進行經貿合作,在“一帶一路”背景下促進雙邊的經貿合作,中國與俄羅斯大約2981km相鄰,這為兩國沿邊地區加強經貿合作提供了發展契機,在“一帶一路”背景下,雙邊共享資源,比如高科技,高能源等,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周邊國家的經濟發展。1.2俄羅斯遠東大開發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俄羅斯遠東地區與我國黑龍江省相鄰,遠東地區大開發加快了中俄經貿合作,遠東地區有豐富的能源,為中俄新經貿合作提供了契機,中國和俄羅斯的貿易往來主要是靠鐵路,中東鐵路的完善,為中俄貿易發展提供了基本保障措施。

2中俄貿易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兩國之間的不信任與互相防備。貿易合作雙方必須信任,這是貿易發展的根本保障,但在國際貿易發展進程中,大國之間貿易發展都存在不信任的問題,比如中美、中俄、美俄表現突出。中俄兩國在歷史上存在領土問題,加快兩國在貿易發展過程中互相不信任問題,企業之間在正常貿易的發展過程中,俄羅斯政府實行地方保護主義,對中國的企業進行打壓,這樣對中俄貿易發展帶來一定的問題,加上世界流行“中國威脅論”和“移民滲透論”的不正確言論,促使俄羅斯與中國進行貿易合作的過程中進行一定防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中俄經貿的發展。2.2兩國之間的貿易結構存在問題。中俄貿易在發展的過程中,必須注重貿易結構發展,現在兩國貿易結構都存在一定的問題。我國出口俄羅斯的產品基本都是輕工業產品,出口類別單一,在進行經貿過程中,存在一定的風險,這也是我國進行貿易的瓶頸,我國整體科技水平不高,在進行經貿合作的過程中存在劣勢,這是我國經貿發展的共性問題。俄羅斯對中國出口產品主要是能源,比如天然氣等,能源受世界市場的影響很大,存在較大的波動性,不利于兩國的貿易發展,對兩國經貿可持續發展沒有起到保障作用。

查看全文

經貿合作路徑優化與實踐

摘要:中東歐是我國優化對外經貿合作布局的關鍵地帶,在促進我國內外循環高效聯動中發揮著重要的支點作用。雖然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在經貿領域已經取得了豐碩的合作成果,但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地緣博弈的加劇以及社會文化的差異等因素仍給雙方合作的深化帶來了挑戰。我們應針對現實“堵點”,著力打通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產業鏈梗阻、統籌各方關系、創新合作形式、夯實人文根基,從而為提升“雙循環”內外對接效率提供新動能。

關鍵詞:新發展格局;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經貿合作

一、引言

近年來,全球經濟增長總體放緩,伴隨著逆全球化思潮的興起與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的升級,經濟全球化已步入深度調整與轉型的新階段。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進一步加劇了全球經濟形勢的不穩定性與不確定性,使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在這一背景下,我國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新發展格局的提出為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推動以促進內需發展、提高開放質量為目標的經濟轉型升級拓寬了回旋空間、指明了實踐方向。作為連接歐亞大陸的門戶,中東歐是我國優化對外經貿合作布局的重要板塊與關鍵方向。自2012年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機制建立以來,雙方政治互信水平得到了有效強化,在積極的政策引領下,形成了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合作格局,不僅為雙方擴大經貿規模、提升務實合作質量注入了強勁動力,而且也為中國進一步拓展歐洲市場、加快準入對接提供了緩沖平臺,為了中國在更大范圍內實現互利共贏提供了區位支撐。雖然較高的經貿契合度與共謀發展的合作意愿使中國—中東歐國家經貿合作取得了大量實質性成果,但面對多變的國際環境與乏力的經濟增長形勢,中國—中東歐國家經貿合作面臨的挑戰也日漸凸顯。構建新發展格局給中國對外開放帶來了新的機遇,也賦予了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新的潛力。準確把握中東歐優越地理位置,系統梳理阻礙中國—中東歐經貿合作深化的問題根源,將為新發展格局下打通雙方對接“堵點”提供依據,從而以更加優化的合作路徑為加快“雙循環”體系的建設與完善提供有力支撐。

二、中東歐對中國構建新發展格局意義重大

中東歐是當前歐洲乃至全球經濟發展最為活躍的地區之一,背靠歐盟大市場,東聯西通優勢明顯,為中國對外經貿合作的“向西延伸”開辟了通道,能夠推動國際循環規模與質量的雙提升。因此,中東歐對于中國構建新發展格局意義重大,是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高效聯動的關鍵支點。

查看全文

中韓經貿關系分析論文

一、中韓經貿關系的發展概況

中韓兩國建交以來,主要通過香港、新加坡等地進行間接貿易或通過雙方民間機構開展民間貿易方式的直接貿易。建立正式外交關系以后,中韓兩國政府簽訂了貿易協定和投資保護協定,雙邊經貿關系開始迅速發展,1992年中韓建交時貿易額只有50億美元,經過15年努力,2007年達到近1600億美元。新世紀以來中韓經貿合作發展迅速,7年來以年均25.2%的速度增長,不僅高于同一時期中國對外貿易年均增長24.7%的水平,更高于韓國對外貿易年均增長13.6%的速度,也高于同期中國與主要貿易伙伴歐盟(25.3%)、美國(21.9%)、日本(13.6%)的年均增長水平。中國對韓國的出口商品主要有紡織品與服裝、煤炭、電子零部件、冷凍水產品、玉米、鋼材等,自韓國進口的商品主要有石化產品、化工原料、電子產品、皮革、紙張、不銹鋼材等。

韓國對華投資也快速增長,韓資已成為我國主要的外資來源之一。2001年以來,韓國企業對中國直接投資一直處于較高水平。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資料顯示,從韓國注入中國的直接投資資金占中國當年接受外國直接投資總額的比重已從1992年的1%上升到2005年10%。據中方統計,目前韓國在中國建立的企業已有4萬家,實際金額達380多億美元,成為僅次于日本、美國之后的第三大對中國投資國。

二、中韓經貿關系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雙邊貿易不平衡,中國貿易逆差嚴重

中韓建交前的1990年和1991年,兩國貿易中中方都是順差,且順差增長幅度較大,但自1992年建交以后情況中方已經逐漸成為韓國貿易順差的主要來源國,尤其是最近幾年兩國間貿易不平衡加劇。中國對韓國的貿易逆差也在持續增長。從2001年的100多億美元,到2003年一舉突破200億美元,2004年又突破300億美元,2005年達到400億美元,2006年達到453億美元,再創新高。造成中國對韓國貿易逆差不斷增加的原因主要有:(1)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從韓國的進口大大增加,而對韓國的出口增長則趕不上進口的增長,這是因為中國的市場容量比較大能消費更多的韓國產品,而韓國的市場容量小,無法吸收大量中國產品。如2006年對韓國出口雖然增長26.8%,而進口在上年大幅增長的基礎上,又增16.9%。(2)中國對韓國出口商品中初級產品所占比重較大。世界性的勞動力密集型產品的生產向中國轉移,利用中國低廉的成本,而核心部件和關鍵技術依靠從韓國或日本進口,加工組裝后的產品再出口到歐美等國家。(3)中國關稅政策的變化刺激了進口,消弱了出口能力。1992年中國取消了16鐘進口調節稅比鞥開始逐年降低關稅,尤其是加入WTO后中國的關稅持續下降,這些政策對中韓貿易的影響是刺激了進口削弱了出口能力。(4)韓國企業注重向中國出口,對從中國進口卻不很積極,中國商品物美價廉,是韓國市場所需要的,但是在對韓國出口時卻遇到很多困難,既有關稅方面的原因,也有非關稅方面的人為限制等,很難進入韓國市場。

查看全文

中韓經貿關系

一、中韓經貿關系的發展概況

中韓兩國建交以來,主要通過香港、新加坡等地進行間接貿易或通過雙方民間機構開展民間貿易方式的直接貿易。建立正式外交關系以后,中韓兩國政府簽訂了貿易協定和投資保護協定,雙邊經貿關系開始迅速發展,1992年中韓建交時貿易額只有50億美元,經過15年努力,2007年達到近1600億美元。新世紀以來中韓經貿合作發展迅速,7年來以年均25.2%的速度增長,不僅高于同一時期中國對外貿易年均增長24.7%的水平,更高于韓國對外貿易年均增長13.6%的速度,也高于同期中國與主要貿易伙伴歐盟(25.3%)、美國(21.9%)、日本(13.6%)的年均增長水平。中國對韓國的出口商品主要有紡織品與服裝、煤炭、電子零部件、冷凍水產品、玉米、鋼材等,自韓國進口的商品主要有石化產品、化工原料、電子產品、皮革、紙張、不銹鋼材等。

韓國對華投資也快速增長,韓資已成為我國主要的外資來源之一。2001年以來,韓國企業對中國直接投資一直處于較高水平。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資料顯示,從韓國注入中國的直接投資資金占中國當年接受外國直接投資總額的比重已從1992年的1%上升到2005年10%。據中方統計,目前韓國在中國建立的企業已有4萬家,實際金額達380多億美元,成為僅次于日本、美國之后的第三大對中國投資國。

二、中韓經貿關系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雙邊貿易不平衡,中國貿易逆差嚴重

中韓建交前的1990年和1991年,兩國貿易中中方都是順差,且順差增長幅度較大,但自1992年建交以后情況中方已經逐漸成為韓國貿易順差的主要來源國,尤其是最近幾年兩國間貿易不平衡加劇。中國對韓國的貿易逆差也在持續增長。從2001年的100多億美元,到2003年一舉突破200億美元,2004年又突破300億美元,2005年達到400億美元,2006年達到453億美元,再創新高。造成中國對韓國貿易逆差不斷增加的原因主要有:(1)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從韓國的進口大大增加,而對韓國的出口增長則趕不上進口的增長,這是因為中國的市場容量比較大能消費更多的韓國產品,而韓國的市場容量小,無法吸收大量中國產品。如2006年對韓國出口雖然增長26.8%,而進口在上年大幅增長的基礎上,又增16.9%。(2)中國對韓國出口商品中初級產品所占比重較大。世界性的勞動力密集型產品的生產向中國轉移,利用中國低廉的成本,而核心部件和關鍵技術依靠從韓國或日本進口,加工組裝后的產品再出口到歐美等國家。(3)中國關稅政策的變化刺激了進口,消弱了出口能力。1992年中國取消了16鐘進口調節稅比鞥開始逐年降低關稅,尤其是加入WTO后中國的關稅持續下降,這些政策對中韓貿易的影響是刺激了進口削弱了出口能力。(4)韓國企業注重向中國出口,對從中國進口卻不很積極,中國商品物美價廉,是韓國市場所需要的,但是在對韓國出口時卻遇到很多困難,既有關稅方面的原因,也有非關稅方面的人為限制等,很難進入韓國市場。

查看全文

深化共識實現中印友好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中印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建立;中印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具有兩國共同的利益;制約中印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發展的因素;增進互信,消除障礙,不斷推動中印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當前,世界已進入以經濟為基礎、科技為主導的綜合國力競爭時代、中國和印度是兩個互相毗鄰的亞洲大國、新中國成立后,印度是最早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的非社會主義國家、中印建立“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是一種新型國家關系、中印“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具有共同的政治利益、中印“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具有共同的經濟利益、邊界問題、西藏問題、深化經貿合作,夯實中印“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基礎、增進互信。掃除障礙等,具體請詳見。

論文摘要:中國在睦鄰友好的周邊外交方針指導下,同周邊各國全面建交并且與絕大多數鄰國建立各種形式的伙伴關系。中印兩國于2005年建立“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本文就中印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形成、制約因素及發展方向作初步的探討。

論文關鍵詞:中印新型國家關系戰略合作伙伴關系

當前,世界已進入以經濟為基礎、科技為主導的綜合國力競爭時代。人們日益認識到,一個國家的發展離不開國際環境,國與國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依賴的程度日益加深。尤其是在各種區域和全球問題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建立一種和平共處的國家間關系得到各國的普遍共識。2005年4月,總理訪問印度,兩國政府宣布建立“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在中印兩國56年交往的歷史上,第一次建立了“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這既是對歷史的總結,又為未來的發展指明了方向,符合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兩國人民的共同愿望,對亞洲乃至世界和平與安全也將發揮積極的作用,其意義重大。

l中印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建立

中國和印度是兩個互相毗鄰的亞洲大國,盡管巍峨高聳的喜馬拉雅山座落在兩國的邊境上,為兩國在交通上增加了某些不便,但它卻阻擋不住中印兩國人民的友好往來。在過去2000多年的漫長歷史上,兩國長期友好相處,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彼此之間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查看全文

中俄經貿關系發展論文

論文關鍵詞:中俄經貿關系;市場特性分析;經貿發展戰略

論文摘要:中俄兩國是世界公認的“成長最快的經濟體”,2007年中國和俄羅斯經濟仍繼續保持增長。經濟的發展創造了兩個充滿活力的巨大市場,為兩國的商品、資源、技術和資本進入對方市場提供了廣闊前景,中俄經貿關系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雙方應當抓住時機,充分挖掘潛力,加強合作與交流,促進雙邊經貿關系持續穩定發展,把兩國經貿合作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一、中俄經貿關系發展

(一)中俄貿易發展的幾個階段

1991年至今,中俄貿易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91~1993年),蘇聯解體后,兩國貿易方式以政府協定貿易和企業間易貨貿易為主,1991年雙邊貿易額為39.04億美元,進出口總額與上年相比減10.8%;1992年雙邊貿易額達到58.62億美元,進出口總額與上年相比增50.2%;1993年達到76.8億美元,進出口總額與上年相比增31.0%。第二階段(1994~1998年),貿易方式逐漸向現匯貿易過渡,雙邊貿易額下滑,1994年為50.76億美元(-33.9%),1995年為54.63億美元(+7.6%),1996年為68.46億美元(+25.3%),1997年達到61.24億美元(-11.2%),1998年降至54.81億美元(-10.5%)。第三階段(1999年至今),雙邊貿易額止跌回升,連續8年保持快速增長(年均增幅31.5%),1999年為57.20億美元(+10.4),2000年為80.03億美元(+39.9%),2001年為106.70億美元(+33.3%),2002年為119.30億美元(+11.8%),2003年為157.60億美元(+32.1%),2004年為212.30億美元(+34.7%),2005年為291.00億美元(+37.1%),2006年為334億美元,2007年前9個月就達349億美元,增幅高達42%。

(二)中俄經濟科技合作

查看全文

中俄經貿關系發展論文

論文關鍵詞:中俄經貿關系;市場特性分析;經貿發展戰略

論文摘要:中俄兩國是世界公認的“成長最快的經濟體”,2007年中國和俄羅斯經濟仍繼續保持增長。經濟的發展創造了兩個充滿活力的巨大市場,為兩國的商品、資源、技術和資本進入對方市場提供了廣闊前景,中俄經貿關系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雙方應當抓住時機,充分挖掘潛力,加強合作與交流,促進雙邊經貿關系持續穩定發展,把兩國經貿合作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一、中俄經貿關系發展

(一)中俄貿易發展的幾個階段

1991年至今,中俄貿易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91~1993年),蘇聯解體后,兩國貿易方式以政府協定貿易和企業間易貨貿易為主,1991年雙邊貿易額為39.04億美元,進出口總額與上年相比減10.8%;1992年雙邊貿易額達到58.62億美元,進出口總額與上年相比增50.2%;1993年達到76.8億美元,進出口總額與上年相比增31.0%。第二階段(1994~1998年),貿易方式逐漸向現匯貿易過渡,雙邊貿易額下滑,1994年為50.76億美元(-33.9%),1995年為54.63億美元(+7.6%),1996年為68.46億美元(+25.3%),1997年達到61.24億美元(-11.2%),1998年降至54.81億美元(-10.5%)。第三階段(1999年至今),雙邊貿易額止跌回升,連續8年保持快速增長(年均增幅31.5%),1999年為57.20億美元(+10.4),2000年為80.03億美元(+39.9%),2001年為106.70億美元(+33.3%),2002年為119.30億美元(+11.8%),2003年為157.60億美元(+32.1%),2004年為212.30億美元(+34.7%),2005年為291.00億美元(+37.1%),2006年為334億美元,2007年前9個月就達349億美元,增幅高達42%。

(二)中俄經濟科技合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