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片特困地區可持續發展論文
時間:2022-06-01 03:37:57
導語:連片特困地區可持續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可持續發展: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觀的精髓
馬克思關于發展的自在和自為形式,雖然存在差別,但有內在的統一性,體現為人在實踐活動中能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如果“使自在和自為互相分離、使實體和主體互相分離,這是抽象的神秘主義?!弊詾樾问绞侨祟惿鐣l展的重要形式,這是馬克思研究發展形式的主要目的,自在和自為這兩種發展形式的和諧共生,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體現了社會發展的協調性。從上可知,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觀內含可持續發展這一精髓。主要體現在:其一,從發展的動力看,歷史和現實的人作為推動社會發展的主體,必須遵循客觀規律。發展如果沒有規律性,作為推動發展的主體的人,如果不按客觀規律辦事,其結果只能是一種盲目、短暫甚至是錯亂的發展,談不上可持續,人類也不能滿足實現生存和發展的內在需求。這就要求我們在推進發展的過程中,必須尊重發展的唯一性,即生產方式在推動社會發展中的根本性作用。其二,從發展的結構看,發展不僅具有整體性,而且還考慮各部分的影響,做到整體與局部的科學結合。這里的整體,既是對周圍事物發生作用的整體,又是對內高于各個部分從屬于自身的整體。在發展中處理好整體與局部之間的關系,必須堅持等級系統的發展原則,探討發展的模式,為人類實現發展提供各種優化方案和路徑,為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其三,從發展的過程看,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觀強調人、自然、社會的協調;主張過去、現在和將來的協調;同樣也是唯一性與多樣性、整體與局部性、自在和自為性的協調,這是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體現。其四,從發展的結果看,作為處理人、自然和社會關系的一種發展范式,發展的目標是不斷滿足人類物質和精神需求,實現人、自然與社會和諧,最終目標是實現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這是可持續發展的未來指向。因此,可持續發展貫穿于馬克思主義研究社會發展的整個過程,是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內容,是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觀的精髓。
二、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觀回答了連片特困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
社會發展雖具有唯一性、整體性和自為性,但也有多樣性、局部性和自在性的特點與結果。發展的結果如是各得其所,這種多樣和局部性的存在就具有重要意義。但如果發展失衡而導致局部貧困,就成為人類社會發展面臨的最大現實難題。貧困問題的產生,與人類社會發展的步伐、方式和地域的不同緊密關聯,還受地域、人力、自然資源等因素影響,但總體來說是生產方式的落后、生產力水平低下造成的。在我國連片特困地區,這種現象表現得更為突出。馬克思認為,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是實現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當然,要實現這一目標,人類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分階段地有序推進。在此過程中,社會發展首先要實現人類財富的增長,解決人類社會發展不平衡中產生的貧困問題。而連片特困地區當前最大的現實是貧困,最大的任務是解決貧困問題。如何解決這里的不平衡和貧困?找準連片特困地區貧困之癥結才是關鍵。我們認為,連片特困地區之所以貧困,在于沒有處理好唯一與多樣、整體與局部、自在與自為的統一關系,究其原因是連片特困地區沒有實現可持續發展,從而導致了貧困。一方面,由于技術、人力、地域環境等因素影響,連片特困地區生產力水平和生產效率低下,內生式發展源動力不足,難以形成可持續的內生增長效應。“因為如果沒有這種發展,那就只會有貧窮、極端貧困的普遍化;而在極端貧困的情況下,必須重新開始爭取必需品的斗爭,全部陳腐污濁的東西又要死灰復燃?!绷硪环矫?,雖然連片特困地區也具有某些獨特的地域優勢,但長期以來,從整體視角統籌設計并探索一條獨特而又可持續的發展路徑存在缺失。連片特困地區優劣勢區分不明確,優勢資源長期忽略,內生潛力未能挖掘,或者遭到破壞性開發,沒有堅持保護性開發的基本原則,致使連片特困地區特色可持續優勢產業無法形成,產業結構長期固化在收益低下的農業層面,造成連片特困地區發展方式自在成分較多,自為而無能為力的現象比較普遍。因此,連片特困地區在堅持唯一性和自為性的基礎上,還應以生產力水平和生產效率的提升為根本出發點,發展社會生產力,形成特色優勢產業,優化產業結構,形成一條可持續的精準扶貧開發之路。以此為根本,實現連片特困地區局部均衡發展,進而實現整體性飛躍,最終解決貧困問題。
三、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觀回答了連片特困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模式
發展有一定模式,這并不是將發展機械化和簡單化,而是規定了實現好發展的最一般模式。如前所述,發展體現在唯一與多樣、整體與局部、自在和自為的統一關系上。其中,唯一是前提基礎,多樣性是唯一中展現出的多樣性,而唯一性與多樣性也體現了整體與局部的關系,社會發展從整體上來說是遵循唯一性的發展規律,而各個局部就是多樣性的具體體現。當然,不管是唯一與多樣、整體與局部,都內含了自在和自為的基本方式。在連片特困地區的發展中,就同一區域而言,發展以內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為中心,基于內部的資源、制度和技術為要素,重點實現自為式的發展。就不同區域而言,由于發展的歷史進程、人力、自然資源等方面的不同,社會發展還具有內源性和外生性的特點。外生性體現在,一區域的發展還要受到區域之外的各種因素的影響,“東方社會的發展是整體的世界發展的一部分,其現代化的進程具有外生性?!眱仍葱泽w現在一區域的發展必須以自身的優勢為主,擺脫對外界的各種依附,實現自力更生和內生型發展。因此,發展的模式,作為一種生產實踐活動,存在內生型和外生型這兩種最一般的模式,其中內生型發展帶有根本性,外生型發展具有重要影響,二者關系辨證統一。這是馬克思關于發展模式的基本形態,也構成了連片特困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模式。
四、社會發展應選擇“內生—外生”相結合的“共生型”發展路徑
社會發展的路徑有多種選擇,選擇什么樣的發展方式,應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馬克思關于發展模式的基本形態以及連片特困地區的實際,連片特困地區要實現可持續發展,應走“內生—外生”相結合的“共生型”內外一體化發展路徑。以自我造血式內生發展為根本,結合輸血式的“外生”型發展方式,統籌“減貧”“區域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一)內生型發展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觀表明,內生型發展是推動連片特困地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發展社會生產力,充分利用自然富源,著重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以內生型發展為根本。實現內生型發展,發展生產力是最重要的一環,也是連片特困地區實現內生增長的根本力量。只有把生產力發展上去了,才有可能實現連片特困地區各項產業的調整、優化升級,才能讓更多的人擺脫生產性貧困。連片特困地區實現內生型發展應在三個方面著力:其一,高度重視科學技術在推進連片特困地區生產力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物質生產是科學發展的基礎,連片特困地區的物質生產主要是農業,農業種植業是其支柱產業。但這種產業科技含量不高、生產效率低下,且傳統落后。在當前連片特困地區物質生產中,應結合地域特點,大力支持在農業生產一線的農民進行技術創新,發揮涉農科研院所人才聚集、科學研究的優勢,在連片特困地區生產實踐中開展科學實驗,大力發展農業、林業、牧業等科技。其二,實施連片特困地區人才優先發展戰略,不斷提高連片特困地區農民素質。農民是連片特困地區自為發展的主體力量,作為勞動者,它們是生產力諸要素之一。當前,連片特困地區勞動者素質較低,外流現象嚴重。一方面,應大力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重點向勞動者傳播農業生產科學技術、種植規范、特色養殖、經營管理、生態環境等知識,讓勞動者樹立生態文明觀念,不斷提高連片特困地區勞動者素質。另一方面,應鼓勵外來勞動者帶資金、帶項目、帶技術參與連片特困地區開發,吸引更多的高素質勞動者融入連片特困地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中去。其三,依托連片特困地區自然富源,發揮比較優勢,大力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產業結構單一是導致連片特困地區貧困的主因,因此,發揮市場對資源的優化配置功能,進一步調整連片特困地區內部的產業結構,進一步鞏固第一產業農業,在發展生態農業、觀光農業和休閑農業等現代農業方面拓展發展空間。同時,以連片特困地區的自然富源為基礎,在可持續利用的基礎上優化傳統農業生產種植模式,進一步壯大連片特困地區的支柱產業。在此基礎上,鼓勵發展小型和微型企業,建立涉農、中醫藥等大企業與小微企業的對接幫扶機制,大力發展第二產業。重視發展第三產業,如旅游服務業等。通過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升級,打造產業鏈,培育并形成連片特困地區的特色優勢產業,為連片特困地區農民持續增收創造條件。
(二)外生型發展是社會發展的重要補助力量
在注重內生存量式發展的同時,還應引進外生型發展方式,積極利用外來資助,以外助幫扶為保障。這符合鄧小平“兩個大局”的思想,讓沿海地區首先發展起來,然后幫助中西部的發展。這種“外生式發展”方式也體現了羅爾斯的差別原則。差別原則是一種補償原則,即社會有責任給在那些社會分配中最不利者以補償。羅爾斯認為差距原則強調補償原則所提出的一些考慮,“這是有關不應得的不平等要求補償的原則;由于出身和天賦的不平等是不應得的,這些不平等就多少應給予某種補償”。羅爾斯的補償原則是社會應對先天不利者進行補償,天平應平等地向這些不利者傾斜,其理由是“自然資質的分配無所謂正義與不正義,人降生于社會的某一特殊地位也說不上不正義。這些只是自然的事實。正義或不正義是制度處理這些事實的方式”。由于歷史和區域環境等原因,連片特困地區較之于發達地區而言,發展一直緩慢。當前,在國家推進連片特困地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的戰略背景下,在推進連片特困地區內生型發展的前提下,外界應給予連片特困地區更多的重視和關注,重點要在三個方面實現突破。其一是通過體制上的改革提升勞動的社會力量。政府主導的外助幫扶重點應放在相關政策、幫扶機制的探索、研究和制定上。通過改革創新政策機制,進一步調整連片特困地區生產關系,不斷地創造使生產規模集中、勞動聯合、資本集中以及分工、生產方法改良的條件。如深入推進集體林權改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田與山的集中承包、農村家庭宅基地的產權、連片特困地區的生態補償機制等問題,都需更具體的政策出臺。發達地區支持連片特困地區的幫扶機制、大型農業產業化企業與特困地區小微型企業的聯姻機制等,需要更為系統、切實可行的配套政策,為消除政策性貧困創造條件。其二是傳統的“輸血式”開發扶貧是推進連片特困地區發展的重要方式。但“輸血”的目的是為了“造血”,而不是導致再一次“貧血”。政府的轉移支付和專項支持是推進連片特困地區發展的主要資金來源,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地提出“重點增加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的轉移支付。”這部分資金的重點主要投入在城鄉公共產品的統籌供給上,如通訊網絡,駐村小銀行,衛生醫療、教育文化、用水用電等公共服務,使之逐步達到和城鎮一樣的資源配置。而創新農村經融支持政策,鼓勵更為靈活的民間資本進入連片特困地區,是另一種“輸血”方式,重點應加強對農業產業化生產經營、深加工等方面的支持,從而帶動連片特困地區產業發展。通過外界的“輸血”,不斷增強連片特困地區的“造血”功能,實現內生型發展。其三是繼續重視知識和精神扶貧。抓住大力發展教育這一關鍵,大力發展農村實用職業教育和農村文化事業。通過開展一系列的學習教育活動和文化活動,培養農民的市場意識、競爭意識、開放意識和科技意識,改變連片特困地區思想保守落后、小農意識根深蒂固、習慣沿襲舊的生產方式和生活習俗等現狀,不斷提高農民的素質,增強農民的主體性,進一步提升連片特困地區勞動的社會力量,增強勞動者自身發展能力。
(三)內生型發展和外生型發展是辯證統一的
馬克思主義認為事物的發展都是內因和外因的統一。其中,內因起主要作用,外因起次要作用。連片特困地區的社會發展是一個整體發展過程,內生型發展是主要原因,外生型發展是外在原因。當然不管是內生型發展還是外生型發展模式都應因地適宜,正確地處理好人口、資源和自然環境的協同發展。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觀對連片地區處理人口、資源和自然環境的關系提出了具體要求。人與自然、社會緊密聯系,社會發展的自在和自為形式有著內在的一致性,二者和諧共生是推進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尤需人類正確處理好人口、資源和自然環境的關系。馬克思認為,物質資料生產和人類自身生產是人類歷史發展中的決定性因素,人既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物質資料的生產與人類自身的生產互相適應?!比俗鳛樯a者,在連片特困地區,生產效率低下、產出失衡導致的生產性貧困是最基礎的一種貧困,而且問題比較突出。一方面,連片特困地區的人自身發展能力不足,存在主體性貧困;另一方面,由于人自身的問題再加上各種發展限制或機會不均等而導致物質和精神上的貧困。馬克思指出,限制人口過快增長、節制生育、優生優育是人類實現發展的必然選擇。因此,連片特困地區實施優生優育,提升人的自身發展能力顯得十分重要。自然資源是財富的重要源泉,馬克思指出,“勞動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自然界和勞動一樣也是使用價值(而物質財富就是由使用價值構成的)的源泉?!瘪R克思將自然資源稱之為自然富源,與人類勞動具有內在關聯。勞動生產力與勞動的自然條件,如地理地形特征、土壤肥沃程度有著緊密的關聯,還與勞動的社會力量的改進相關。而生產的規模集中、勞動的聯合、資本的集中,分工、生產方法的改良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促進了勞動的社會力量的提升。因此,人類必須可持續地開發這些資源富源,提升勞動生產力,創造更多的財富。馬克思還認為,人類在認識自然、利用自然資源為其服務的過程中,還要正確地處理人同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應對人類改造自然的行為進行調節和控制,以消除其不利影響。所以,“人類對自然的改造,應該形成有利于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的條件,而不是破壞這些條件,應該保護和改進自己生存的環境,而不是破壞環境?!比祟愐伺c自然的矛盾,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就要求連片特困地區在推進可持續發展的進程中,必須處理好人口、資源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建設生態文明。
五、結語
連片特困地區可持續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是一個長期實踐過程。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觀告訴我們,必須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既要堅持連片特困地區內生型發展的根本方向,又要發揮外界各種有利因素對連片特困地區的作用。以“內生發展為根本、外助幫扶為保障”,走內外結合的共生型內外一體化可持續發展路徑。同時,重視并鼓勵連片特困地區結合地域或自然稟賦探索多樣化發展方式。使連片特困地區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實現“減貧”向“脫貧”的根本性轉變,到2020年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進而邁向實現“共富”的新征程。
作者:張立群鄧治平單位:湖南文理學院
- 上一篇:土地開發利用可持續發展論文
- 下一篇:農業節水可持續發展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