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與區域經濟發展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16 05:51:00
導語:人才與區域經濟發展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人才作為人力資源中素質高、競爭力強的一部分,已經成為經濟發展中最具重要、最具活力的因素。因此,研究人才與區域經濟的關系,才能更好利用和開發人才,從而促進區域經濟的騰飛。
“人”作為實現經濟發展的一種重要資源,很早就成為了眾多經濟學家關注的焦點。早在1676年古典經濟學家威廉?配弟就曾提出了“土地是財富之母,勞動是財富之父”的著名論斷,充分體現了人在財富創造中的重要性。而作為“人”這種資源中的一部分,人才因其具有高素質、強競爭力等特質,對引導經濟的良性、迅速發展更是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分析人才因素,探討人才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對于實現區域經濟的快速、高效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概念的界定和分析
(一)人才概念的界定和分析。1、人才的概念:關于人才,新編《辭海》的解釋是:有才識學問的人,德才兼備的人。當然,這個解釋過于抽象,因此,不同的學者對于該解釋有了不同的發展。本文選擇從人才與人力資源關系的角度解釋人才的概念。如果將人力資源比作一個金字塔,而我們所定義的人才則是塔的最頂端的部分。2、人才的屬性:(1)知識屬性。這是人才的第一屬性,突出表現在他們對知識的擁有、追求和鍥而不舍的精神上。(2)創造屬性。他們善于運用現代的知識,投身于改造社會的生產實踐,敢于堅持科學,敢于創新。(3)社會屬性。作為社會結構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人才屬于全社會,是社會共有的財富,具有鮮明的社會屬性。(4)價值屬性。作為社會存在,“人才”是有價值的。其價值通過對社會所做出的奉獻表現出來,包括社會的和經濟的效益。(5)流動屬性?!叭瞬拧本哂心艿奶卣?,因而有流動的屬性。它總是流向那些最吸引它、最能充分發揮其才智的地方。人才的知識屬性、創造屬性及價值屬性構成了區域經濟發展的支撐因素,而其社會屬性和流動屬性則對地方的人才獲取、保持和發展帶來了挑戰。
(二)區域經濟概念的界定和分析。1、區域經濟的概念:區域經濟是指在一定的空間內由各種生產要素的有機結合而形成的并各具特點的經濟運行模式。因此,區域經濟的發展不僅是指該區域經濟總體水平的發展程度,也包括了其內部結構的整合優化、良性運行。區域經濟也可稱經濟區域,它是由經濟中心、經濟腹地和經濟網絡構成的有機整體。2、區域經濟的特征:首先是關聯性,區域經濟是區域內各經濟要素、經濟實體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有機整體。其次是層次性,也叫嵌套性,系統都是由一定的層次所組成的,作為一個有機整體的經濟區域也不例外。再次是動態開放性,區域經濟不是從來就有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區域內外環境共同作用的產物,并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最后是非線性,也稱不可加和性,這是指經濟區域內的各要素并不是簡單疊加的,而是各經濟要素、經濟實體按照一定方式有機組合而成,因此其中的某一要素發生變化后,作為一個系統整體的區域經濟并不一定發生相應的變化。3、區域經濟形成和發展的條件:區域經濟并不是憑空產生的,它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其賴以存在的條件,這些條件包括了:自然條件與自然資源、位置與交通信息條件、人口與勞動力條件和社會經濟基礎等?!霸诋斀裆鐣?,對區域經濟影響較大的,主要是勞動力素質,區域經濟效益的提高,產業結構層次的升級,無一不與勞動力的素質有關?!?/p>
二、人才與區域經濟發展兩者的相互關系
(一)人才對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從二戰后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歷程,可以得出一個基本結論:物質資源的短缺,并不能從根本上阻止一個國家從落后向發達的躍進,然而,一個國家人力資源特別是人才資源儲量不足,則雖有豐富的物質資源也不可能在世界經濟舞臺中崛起。這充分證明了人才在區域經濟的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1、人才可以促進區域經濟的迅速增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研究成果顯示,勞動生產率與勞動者文化程度呈現出高度的正相關,與文盲相比,小學畢業可提高生產率43%,初中畢業提高108%,大學畢業可提高300%。人才的知識屬性決定了他們必定是高素質的生產者,人才對于某一專業領域有著熟練的技術程度,在其他生產條件都不變的情況下,能夠吸收更多的勞動資料,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另一方面,人才具有強烈的主觀能動性,在參與生產實踐的過程中,能主動的改進生產技術,并直接作用于生產資料和勞動對象,從而迅速的產生經濟效益,促進經濟增長。2、人才可以促進區域經濟的持續增長?!翱茖W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一論斷充分證明了技術進步在社會和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所謂技術進步,廣義的說是由技術變革而引起生產要素素質的變化而導致生產率提高和經濟增長的過程。技術進步說明了要實現區域經濟的持續增長,不是靠增加勞動或資本投入量而產生的,而是依靠技術的改革與創新實現的。人才的創新屬性決定了其能在技術進步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此外,人才的可再生性也為經濟的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3、人才可以促進區域經濟內部結構的良性發展。區域經濟內部產業結構的優化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一種表現。人才的知識屬性突出的表現為他們對知識的擁有、追求和鍥而不舍的精神,因此人才對于新知識的追求、對新事物的敏感決定了他們善于采用新的觀念和技術,淘汰舊的技術,從而促使整個企業乃至行業的優勝劣汰,實現產業結構變革,使其能更好的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
(二)區域經濟的良性發展能吸引和留住人才。1、良好的區域經濟可以為人才提供滿意的薪酬。付出勞動自然希望能得到價值相當的回報,人才也是經濟的動物,對于薪酬也有一定的期望值。
為一種刺激的手段,付給滿意的薪酬才能吸引和留住人才。區域經濟的良性發展為較高的薪酬水平提供了基礎,也為其提供了保障,因此對于人才具有一定的吸引力。2、良好的區域經濟可以為人才的自身發展提供更多的機會。人才不僅對知識有著強烈的追求,對于自身的發展也有著強烈的渴求。人才如果不會自我學習、自我更新,則不能稱之為人才了。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一個良性發展的經濟區域必然包含著難以數計的經濟要素、經濟實體,這為人才的自身發展提供了很多的機會。3、良好的區域經濟為人才生存和成長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蛟龍需在深海游,才能一顯其所長,人才也需要有一個與之相適應的外部環境才能發揮其最大的作用。優越先進的工作環境、寬松和諧的生活環境、學術前衛的知識環境都成為了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
三、獲取、保持、發展高素質人才,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一些建議
當今世界經濟的高速發展,既演繹著對物質資源的爭奪,也演繹著對人才的爭奪。世界著名的管理咨詢公司——麥肯錫公司曾預言:“世界將陷入一場人才爭奪戰?!笔澜缧缘娜瞬哦倘币约叭瞬艑τ诮洕l展的重要作用,迫使各經濟區域不得不想盡辦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從而為本經濟區域的持續發展不斷注入活力。關于引進和吸引人才、培育和開發人才有很多的策略和方法,這里主要提出幾點建議:
(一)轉變觀念,將人才的引進、開發提升到戰略的高度,形成適合本區域的人才戰略。各地區應根據本區域經濟的實際情況,建立相應的“引、用、育、留”一體化戰略,建立和完善人才的引進機制、管理機制、培訓機制、流動機制,并將其有機結合,以此作為指導其他各項人才政策的依據。在充分利用人才的同時注重人才的管理和培訓,不斷提升人才的競爭力,從而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源源不竭的最核心資源。
(二)在人才戰略的基礎上,注重人才環境的優化。完善政策法規,規范規章制度,提高管理效率,為人才成長發展提供良好的政治環境;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尊重人才,愛護人才,為人才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提升薪酬水平,保障福利待遇,為人才提供穩定的經濟環境;注重硬件設備的引進、信息的開放共享,為人才提供成熟的技術條件。
(三)發揮政府在人才的獲取、保持、發展中的宏觀指導作用。在人才的獲取、保持、發展過程中,要堅持市場調配和政府宏觀指導相結合的方針,發揮政府的宏觀指導作用。政府需要從人才市場的直接運作中退出,轉向對市場的管理,而不是直接參與。按照“小政府、大社會”的要求,加強法規、政策的透明度,做到依法管理,提高調控和引導的能力、水平,促進區域內人才工作的健康發展。
(四)關注區域內的人才流動,使其實現良性循環。池塘中的水需要經常流動,才能保持新鮮和活力。區域內的人才也是如此,否則區域內的人才水平就會停滯不前,最終被日新月異市場所淘汰。因此,需要建立完備的人才流動機制,管好“入口”,暢通“出口”,保持信息的暢通,重視市場配置人才資源的作用,實現人才的良性循環。
(五)注重區域內的人才培育與開發。目前,世界人才爭奪已經處于白熱化的狀態,只靠人才的引進將難以完全滿足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需求,因此必須立足于自身培養,注重教育,從自身區域內培育和開發人才,從根本上解決人才短缺的問題。二戰后的日本就是一個例證,它在物質資源曾極度匱乏、經濟蕭條的情況下,唯一沒有放棄的就是教育,正是這一明智舉措為其隨后的經濟發展和騰飛造就了最有力的資本。
四、結語
區域經濟的競爭,從根本上來說就是人才的競爭。新加坡留美博士葉傅在《人才戰爭》一書中曾說道:“人才戰爭是一場與美伊戰爭不同的戰爭,因為沒有流血、也沒有犧牲,而這場戰爭爭奪的對象不是配備手榴彈與槍枝的軍人,而是配備計算機、個人數字助理器及手機的科學家和工程師?!蔽阌怪靡桑瑓^域經濟要發展,必然需要有大量的人才,這樣才能在全球化的競爭中處于領先的地位。
參考文獻:
1、蘇延林、王通訊:《人才資源學導論》[M],中國人事出版社,1994年。
2、盧義茂:《科技?經濟?人才》[M],珠海出版社,1997年。
3、劉振亞、張振西:《中國區域經濟研究》[M],中國經濟出版社,1991年。
4、吳殿廷:《區域經濟發展研究理論?方法?實踐》[M],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年。
- 上一篇:區域經濟的理論研究論文
- 下一篇:高質量會計準則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