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機制研究
時間:2022-09-06 04:44:00
導語: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機制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區域經濟在飛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新的狀況,從原本沿海地區高速發展的單級格局逐步演變成沿海地區與中西部地區共同發展的多級格局,這也表明我國進入了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階段。在區域經濟協同發展中,存在著三個驅動因素,即區域比較優勢、區域經濟聯系以及區域產業分工。因此,對這三個驅動因素進行分析,并就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驅動機制進行深入探討。
關鍵詞:區域經濟;協同發展;驅動機制
從概念層面分析,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是指對相鄰區域的經濟發展情況進行系統性分析,通過資源的合理配置,推動各個區域經濟的共同發展。推動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是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也是推進共同富裕的有效措施。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將各個區域放在平等的位置,堅持客觀公正,通過內部子系統與外部系統的互動,推動相互協作,實現整體發展。
一、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理論依據
協同理論對于區域經濟發展有著不容忽視的指導作用,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一是區域經濟的發展不可能獨立進行,任何一個區域想要獲得長遠穩定發展,就必須對外開放,推動人才、技術、資金、信息等的自由流通;二是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一方面需要對區域之間的良性競爭與合作關系進行維持,另一方面需要確保各個區域的高度自主性,對區域經濟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進行強化和鞏固;三是區域經濟協同發展需要滿足客觀事實,不能盲目進行,通過合理有效的措施,實現經濟的有序發展,提升經濟運作效率[1]。協同理論為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撐,也為深入探究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驅動機制奠定了理論基礎,對于相關部門而言,想要真正對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驅動機制進行明確和完善,就必須做好全面細致的分析,尊重驅動因素在經濟發展中的推動和促進作用,分析區域經濟協同發展中的序參量,提升驅動機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二、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驅動因素
1.區域比較優勢。在區域經濟協同發展中,自然資源、技術、土地、勞動力、資金等共同構成了區域比較優勢,是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主要驅動因素之一[2]。在區域經濟協同演變的過程中,不同的演化階段所對應的區域比較優勢也有所不同,其演化特征包括:(1)靜態向動態的轉變。初級階段的區域比較優勢為核心層、中心層和外圍層的靜態比較優勢,高級階段的區域比較優勢則可以根據實際需求進行適應性變動,屬于動態比較優勢,能夠依照大區域經濟發展中的整體效率要求,對子區域的資源配置進行即時調整。(2)資源向知識的轉變。資源型比較優勢主要是通過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知識型比較優勢則是通過能夠體現區域核心競爭力的高級要素,如信息、技術、經驗等,帶動區域經濟的持續發展,與自然資源等初級要素相比,高級要素和核心帶動作用更強。同時,在初級階段,區域經濟一般都是依靠自然資源進行產品的開發,比較優勢的核心是自然資源,信息、技術等高級要素的作用并沒有真正體現出來,具備較大的提升空間,同時也需要對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狀況進行改善;在中級階段,依靠區域比較優勢,各個區域都加強了對于產業分工的重視,加強了與其他區域之間的協調與配合,推動了經濟發展結構的持續調整,使得大區域內的經濟發展環境更加穩定,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在這種情況下,資源等初級要素的作用逐漸被知識、信息等高級要素所取代,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狀況有了很大改善[3];而在高級階段,區域經濟的發展逐漸穩定,需要做好發展要素的合理規劃和配置,形成區域自身的區域比較優勢,確保其能夠根據實際需求進行動態調整,從而使得經濟子系統之間的協同作用大大增強。2.區域經濟聯系。一方面,區域經濟聯系的強度和能量損耗直接決定了其演化階段,對應了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不同階段,從整體層面分析,區域經濟聯系在不斷的演化過程中,表現出了幾個比較顯著的特征,一是強度的提升,區域之間的經濟聯系越發緊密和牢固,子系統之間相互依賴和相互影響的程度大大提升;二是損耗的降低,區域經濟聯系的效果越好,能量的損耗也越少,實現了對于有限資源的充分利用,減少了資源浪費問題。另一方面,區域經濟聯系使得信息的交流變得更加便捷和高效,完善的信息支持也使得區域經濟的發展更加合理,逐漸由初級協同向著高級協同的方向轉變,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趨勢越發顯著。如果區域逐漸能夠形成完全通暢的要素流動,則不僅可以實現資源配置的最優化,降低能量損耗,還可以實現對區域經濟的高度整合,完成協同躍升[4]。3.區域產業分工。在演化過程中,區域產業分工呈現出幾個比較顯著的特診,一是持續優化的分工模式,從原本的雜亂無章變為規則有序,產業分工更加明確也更加合理;二是持續增加的子系統數量,各個區域基本上都開始融入到了大區域經濟的分工協作中,需要明確的是,子系統始終都處于大區域產業分工中,并不存在逐步加入產業分工的情況;三是持續弱化的個體特征。與網絡整體不而言,子系統的個體特征在產業分工過程中逐步弱化,更多地突出了整體效率[5]。
三、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驅動機制
針對上述三種主要驅動因素,雖然明確了其各自的演變特征和動態作用機理,但是從構建完善驅動機制,推進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角度分析,需要深入研究系統序參量的識別問題。1.驅動因素間的序參量識別。三種驅動因素都可能成為系統序參量,而實際上,在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不同階段,系統序參量會出現動態變化,遵循區域比較優勢—區域經濟聯系—區域產業分工的動態演變規律。在初級協同階段,子系統之間尚未建立起緊密的聯系,產業分工也沒有形成,子系統個體特征顯著,區域比較優勢是決定子系統發展的關鍵因素。換言之,在這個階段,系統序參量是區域比較優勢。在中級協同階段,子系統之間的經濟聯系逐步加強,個體特征持續減弱,區域經濟聯系與區域產業分工在大區域經濟發展中的推動作用越發凸顯,也使得系統序參量產生了動態變化,在這種情況下,系統序參量相對模糊,既可能是區域經濟聯系,也可能是兩種或者三種驅動因素的融合。在高級協同階段,經濟子系統的區域比較優勢更加明顯,區域經濟聯系也得到了強化,區域產業分工成為了系統序參量,這也是實現整體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關鍵驅動[6]。2.驅動因素間的協同作用。伴隨著區域經濟協同階段的變化,系統序參量也會發生相應的轉變,而無論系統序參量是三種驅動因素中的哪一種或者哪幾種,驅動因素之間的協同作用始終是實現序參量與相關變量可靠連接的重要紐帶,不僅充分體現了協同學伺服原理的經濟學內涵,同時也成為了決定系統協同演變的關鍵環節。驅動因素之間的協同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區域比較優勢與區域經濟聯系的相互促進。區域比較優勢是由資源稟賦決定的,能夠推動不同區域之間區域經濟聯系的建立,而可靠的區域經濟聯系又會反過來銳化區域比較優勢。在區域間,要素的交流主要用來商品貿易,而在利益的驅動下,各個區域會加強相互之間的經濟聯系。與此同時,區域經濟聯系使得不同區域的比較優勢得到了更好的發揮,可以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2)區域經濟聯系與區域產業分工的相互引導。子系統之間的信息傳輸使得反饋的數據量不斷增大,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加強必要的引導工作,實現對經濟系統的優化和改善,以保障了分工的合理性和科學性[7]。不僅如此,通過對區域產業分工的優化,可以提升產業結構的合理性,實現資源的科學分配,對子系統的要素流動可以得到持續改進,形成良性循環,從而實現區域經濟聯系與區域產業分工的共同升級和轉變。(3)區域產業分工與區域比較優勢的相互依托。區域產業分工與區域比較優勢是相互提托的關系,前者是后者的保障,后者則是前者的依據。在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中,想要切實提升區域產業分工的水平,需要以區域比較優勢為依托,確保其能夠參與到產業分工中,使得區域在經濟系統中發揮出最為高效的節點作用,而保證節點的穩定性,則是實現大區域經濟系統高效性的關鍵。區域產業分工可以為節點的規劃設置提供指導,并且為區域比較優勢的充分發揮提供良好的保障??梢哉f,區域產業分工和區域比較優勢互為基礎,相互依托[8]。
總而言之,在區域經濟協同發展中,應該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構建完善的驅動機制,針對不同的協同階段,采取差異化的發展策略。在發展初期,應該強調區域比較優勢,提升核心競爭力;在發展中期,應該完善要素流動機制,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強化區域經濟聯系,構建起高校的信息交流機制;在發展后期,應該優化區域產業分工,為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不同的區域應該結合自身特點,選擇相應的產業轉移模式,從改進大區域經濟的整體效率出發,構建區域間產業協調機制。
作者:梁衛平 單位:陜西國際商貿學院
參考文獻:
[1]劉瑩.基于哈肯模型的我國區域經濟協同發展驅動機制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4.
[2]孫菲,羅杰,王梓群,等.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系統的驅動機制研究[J].價值工程,2013,(35):1-2.
[3]李琳,劉瑩.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驅動機制探析[J].當代經濟研究,2015,(5):67-73.
[4]張燕.產業協調發展驅動經濟增長的機制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16,(12X):14-15.
[5]楊玉梅,楊俊生.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區域行政運行機制探析[J].改革與戰略,2011,(10):106-108.
[6]周紹杰,王有強,殷存毅.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功能界定與機制分析[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2):141-148.
[7]劉春月.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問題研究[J].環球市場,2016,(6):27.
[8]周肇光.滬臺兩地區域產業集群協同發展的路徑選擇研究[J].上海經濟研究,2011,(2):113-122.
- 上一篇:區域經濟產業結構調整解析
- 下一篇:小微企業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對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