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減值盈余管理及經濟分析

時間:2022-04-27 10:39:16

導語:資產減值盈余管理及經濟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資產減值盈余管理及經濟分析

理論分析及研究設計

盡管在2006年后,長期資產類減值不允許轉回,但短期資產仍然可以在適當情況下轉回.因此,本文分別考察資產減值總額、短期資產、長期資產的減值信息與盈余管理的關系.本文借鑒李增泉[7]的指標設計,設立兩類資產減值指標:以資產減值期末值為核心的資產減值比例(TA/TAO/TAL/TAS)和以資產減值當期凈變化為核心的資產減值比例(CA/CAO/CAL/CAS),第一類指標側重反映企業累計計提的資產減值占相關資產的比例,第二類側重反映本期計提金額占相關資產比例.上述兩類指標與盈余管理的關系表現為:若企業存在提高當期利潤的動機時,則可能在本期計提較低比例的減值,若企業期望提高未來期間的利潤時,則可能在本期計提較高比例的減值,從而為未來的轉回提供足夠的準備.有關資產減值指標的詳細信息參見表1.會計的穩健原則要求財務報告對壞消息的反應比對好消息的更加及時充分.在實證檢驗中,通常以股票回報作為好消息和壞消息的替代變量,正股票回報視為好消息,負股票回報視為壞消息.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強化穩健原則一直是我國會計制度改革的主調.新會計準則(2006)進一步擴大了資產減值的范圍,且命令禁止轉回已確認的長期資產減值損失.基于此,本文提出第一個假設:H1:企業計提資產減值體現穩健原則,即相對于好消息公司,壞消息公司計提更多的減值準備.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動機與國外相比存在較大差異,由于我國證券市場表現出較強的政府干預特征,如相關證券法規對公司首發、配股資格和虧損上市公司均作出了相應規定,且政府對證券市場的監管多以會計數據為依據,這必然會促使企業利用盈余管理手段迎合政府監管.根據規定,當公司最近一個年度的股東權益小于零,就會被處以ST處罰(適用于2004年及以后年度),當本期發生重大虧損,將可能導致該情形的發生;當公司連續兩個年度發生虧損,將會被處以ST(適用于2003年度)或*ST(適用于(2004及以后年度);當公司連續3年發生虧損,被處以暫停交易處理(適用于所有年度).因此,本文預期,為避免被處以ST/*ST/暫停交易的處罰,上市公司具有扭虧動機.本文將以下3種情形視為上市公司存在扭虧動機:①上年虧損,本年盈利;②過往兩年連續虧損,本年盈利;③過往3年連續虧損,本年盈利.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第二個假設:H2:當上市公司具有扭虧動機(NK=1)時,其減值計提比例偏低.根據我國再融資相關法規,在2003~2005年期間,上市公司若要申請配股或增發,其最近3年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不得低于10%,且最近年度凈資產收益率不得低于10%.2006~2010年期間,上市公司申請配股或增發條件修訂為最近3個會計年度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平均不低于6%.我國同時對該比率的計算作出了規定: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與扣除前的凈利潤相比,以低者作為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的計算依據.基于此,本文提出第三個假設:H3:當上市公司具有配股動機(PG=1)時,其減值計提比例偏低.盡管我國對虧損上市公司作出特別處理的處罰,但并未對虧損程度作出相關規定,即無論企業虧損多少,所受的處罰不存在差異.因此,若企業當年發生重大虧損,且難以通過盈余管理手段扭虧為盈時,為提高未來期間盈余從而撤銷特別處理,企業可能會通過增加本期減值計提比例,以便今后轉回減值.而對于長期資產減值,盡管已確認的資產減值不允許轉回,但該類資產未來期間的折舊額將以減值計提后的資產凈值為基礎,這樣,若當期計提較大比例的減值,未來期間則可以相應減少折舊金額,同樣能夠達到增加未來期間盈余的目的.此類盈余管理手段稱為大清洗.基于此,本文提出第四個假設:H4:當上市公司的ROE小于該變量所有負值的中位數,則該公司被視為具備大清洗動機(LOSS=1);當上市公司存在大清洗動機時,其減值計提比例偏高.企業利潤平滑動機由Hepworth首次提出,再經由Gordon加以拓展,隨后引發了一系列經驗研究.這些經驗研究大多支持公司確實存在平滑盈余的行為[14].Healy的研究表明,管理人員為使企業盈利保持在盈余上限與下限范圍內,一般會采取利潤平滑的方法.斯科特[15]將引發管理層平滑利潤動機的因素概括為3個方面:分紅計劃限制、規避違約風險、降低解聘可能和傳遞市場信息.基于此,本文提出第五個假設:H5:當上市公司的ROE大于該變量所有正值的中位數,則該公司被視為具備利潤平滑動機(SMOOTH=1);當上市公司存在利潤平滑動機時,其減值計提比例偏高.當公司高管即將離職時,會傾向于采取措施以提高報告盈余,以提高他們的獎金,業績差的高管也會盡量提高利潤,以防止被解雇;同樣,新上任的高管會盡量降低當期盈余,從而將責任轉嫁給前任,以提高未來經營業績.基于此,本文提出第六個假設:H6:當上市公司本期發生高管變動時(CEO=1),其減值計提比例偏高.理性投資者關注企業未來經濟業績,并依據當期報告盈余修正其對企業未來業績的信念,而管理層作為企業內部信息的擁有者,必然會通過報告盈余影響投資者的決策.準則要求企業根據資產的公允價值決定其減值計提額,對于大多數資產來說,其公允價值取決于管理層對其未來現金流量的估計,因此,資產減值規模依賴管理層估計,這使得資產減值信息包含了管理層所需要傳遞給市場的內部信息,而這些信息會影響投資者的投資決策.Francis等[16]將資產減值信息分為3類:第一類資產減值信息傳遞資產價值的減少,這類信息會導致企業證券市場回報的下降;第二類資產減值信息傳遞企業戰略管理的轉變,這類信息會導致證券回報的上升;第三類減值信息傳遞管理層具有盈余管理動機的信息,這類信息會導致證券市場的消極反應.然而,若市場通過其他渠道已于事前獲知減值信息,則不會產生顯著的市場反應.絕大多數經驗文獻表明市場對減值信息呈負向反應,且減值信息的市場反應與減值類型存在密切關系,如對與重組沖銷有關的減值呈正向反應,對存貨減值呈負向反應[8].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認為,若資產減值包含資產未來盈利能力下滑的信息,則投資者會據此下調自己對企業未來盈利的預期,從而導致股票回報下滑.然而,資產減值確認時間和確認金額均依賴管理層估計,這一彈性空間的存在可能使得管理層的減值確認行為受到市場質疑,從而不會導致顯著的市場反應.基于此,本文提出第七個假設:H7:市場對未預期的資產減值呈負向反應,且不同類型的減值信息,市場回報對其反應不同.

樣本選取與模型設定

本文選取的樣本公司來自于按證監會劃分的13個行業,由于金融類企業的財務特性與其他行業差異較大,本文將其剔除,最終選取了包含農林牧漁等12個行業的上市公司.為進行新舊資產減值準則對比,選取2003~2010年度的數據信息,其中,2003~2006年企業實施的是《企業會計準則(2001)》,2007~2010年實施的是《企業會計準則(2006)》,考慮到2001年度和2002年度上市公司披露的資產減值信息不夠詳盡,故而將這兩個年度剔除.由于本文的研究對象為資產減值信息,故而剔除各年中未披露資產減值信息的上市公司.根據以上標準,本文最終得到的樣本量各年依次為:1365,1451,1446,1524,1696,1701,1925,2190,這些上市公司來自滬深兩市包含A股和B股.本文數據來自國泰君安數據庫,采用Stata軟件進行數據處理.為了研究影響企業資產減值計提的因素,本文以資產減值指標作為被解釋變量,以計提動機變量作為解釋變量.通過估計回歸方程(1)檢驗假設H1~H6.IMINDEXi=α0+α1•NRi•JRETi+α2•NKi+α3•LOSSi+α4•SMOOTHi+α5•CEOi+∑αi•CONTROLi+εi.(1)回歸方程(2)檢驗假設H7,以股票累計回報作為被解釋變量,以資產減值指標作為被解釋變量,研究資產減值所引起的市場反應.AJRETi=γ0+γ1•IMINDEXi+γ2•UEi+ε(Ⅰ)資產減值的盈余管理動機分析分樣本回歸結果見表3.若檢驗結果與預期符號相反,則表明該因素按預期方式影響資產減值;*表示該變量對資產減值的影響顯著;若與預期符號相反,則表明該變量沒有按預期方式影響資產減值.①穩健因素.2003~2006年間,TA/TAL/TAS/CA/CAL/CAS與穩健因素的符號均與理論預期相符,而且CA/CAL顯著,這說明,該期間管理者受穩健因素影響,會多計提減值準備.2007~2010年間,TA/TAL/TAS/CAS均與預期符號相反,CA/CAL盡管符號相符,但沒有表現出顯著性,說明該期間穩健不是管理者計提減值考慮的主要因素.②扭虧動機.2003~2006年間,TA/TAL/TAS/CA/CAL/CAS與扭虧動機的關系均與預期相符,且CA/CAL/CAS表現出顯著性,說明在2003~2006年期間,扭虧動機對資產減值影響顯著;2007~2010年期間,TA/TAL/TAS/CAL與預期符號相反.這說明新準則實施后,扭虧動機有所好轉,企業利用長期資產減值扭虧的行為減弱.但是,CA/CAS的符號與預期相符,且扭虧動機對CA影響顯著,說明企業利用資產減值實現扭虧整體上顯著,這表明扭虧的主要途徑可能轉移到短期資產或其他方式.③大清洗動機.2003~2006年間,TA/TAL/TAS/CA/CAL符號與理論預期一致,且TA/TAL/CAL影響顯著;2007~2010年,TA/TAL/TAS/CA/CAL/CAS均與理論預期符號一致,但均沒有表現出顯著性,這說明大清洗動機一直是影響資產減值的因素,但在新準則實施后,程度有所減輕.④平滑動機.2003~2006年間,TA/TAL/TAS/CA/CAS的符號與預期相符,且TA/CA均表現出顯著性,說明該期間平滑動機對資產減值整體影響顯著;2007~2010年間,TA/TAL/TAS/CA的符號與預期相反,盡管CAS/CAL符號相符,但并不顯著,可見,新準則實施后,平滑動機對資產減值的影響有所下降,但還存在局部影響.⑤配股動機.2003~2006年間,TA/TAL/TAS的符號與預期相反,CA/CAS/CAL盡管與預期符號相符,但并不顯著.2007~2010年間,TA/TAL/TAS/CA/CAS/CAL的符號均與預期相符,且TA/TAL/TAS均表現出顯著性,這表明,新準則實施后,配股動機對資產減值影響變強.⑥高管變動動機.2003~2006年,僅有TAL/CA/CAL的符號與理論預期相符,且CAL影響顯著.2007~2010年,TA/TAL/TAS/CA的符號與理論預期相符,但均沒有表現出顯著性.這表明,新準則實施后,高管變動動機對長期資產減值影響減弱,TAS/CA的符號相符則表明企業可能轉而求助于短期資產減值.但整體上來說,高管變動動機影響不大.綜上所述,在2003~2006年期間,我國上市公司資產減值與穩健因素存在理論預期關系,與各盈余管理動機:扭虧、大清洗、平滑、配股和高管變動動970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報第42卷機也同時存在相關關系,其中,扭虧、大清洗和平滑動機對各資產減值指標影響最顯著.2007~2010年,穩健因素對資產減值的影響顯著減弱,由于禁止轉回長期資產減值的規定,使得CAL與扭虧動機不再有關,但仍舊對CA存在顯著影響;大清洗動機依然與各資產減值指標相關,只是相關程度減弱;平滑動機對資產減值的影響比舊準則下減輕;高管變動動機對CAL不再有影響,但對資產減值整體TA/CA依然有影響,只是不顯著.值得關注的是,配股動機在新準則下影響增強.(Ⅱ)資產減值的市場反應市場對資產減值信息可能有3種反應:當市場把資產減值理解為基于穩健原則而做出的選擇時,市場可能對此給出積極的反應.Feltham[17]和Choi等[18]論證了會計穩健性對價值評估的影響:當存在穩健會計行為時,凈資產賬面價值與股票回報的相關系數α為正.當資產減值信息包含了關于企業未來業績可能下滑的信息,且市場接受了這一信息時,則投資者可能據此下調自己的預期,從而導致股票回報下降.當或由于存在其他信息源市場已經于減值宣告前獲得相關信息,或由于市場認為減值受企業盈余管理動機干擾而不再具有可信性時,則市場不會關注減值信息,表現在相關關系上,可能出現符號變化不定的現象.回歸結果見表4.從回歸結果來看,市場對TA系列和CA系列的反應雖然顯著但符號相反.若市場將資產減值信息理解為會計穩健行為,則TA系列和CA系列的系數均應為正;若將資產減值信息理解為未來業績下滑的信號,則系數應均為負.對該檢驗結果,本文認為:TA系列指標反映企業累積計提的在資產負債表中報告的資產減值信息,這些資產減值導致凈資產偏低,從而引發資產負債表穩健,市場對這一穩健給出正反應,可能緣于穩健的權益定價作用;CA系列反映的是企業當期在利潤表中報告的資產減值,它傳遞了企業未來業績可能下滑的信息,投資者據以修正對公司業績的預期,從而回報率下降.一個疑問是,如果資產減值與穩健原則有關,投資者對資產負債表穩健給予正向反應,為什么對利潤表穩?。–A會使當期凈利降低,從而引發利潤表穩?。﹨s給予負向反應?一種可能的解釋是,資產負債表穩健和利潤表穩?、儇撓嚓P,利潤表穩健的測量方法存在問題.支持這一結論的文獻有文獻[19-24].①穩健分類有很多種,Ball等[30]將穩健分為有條件穩健和無條件穩健,Ball等[18]將穩健分為資產負債表穩健和利潤表穩健,Pope等[27]將穩健分為事前穩?。ǖ凸蕾Y產)和事后穩?。ㄟf延確認收入).測量穩健的方法很多,其中影響較廣的包括:Feltham等[17]的市凈率、Basu[20]基于會計確認及時性的非對稱性基礎上的反向回歸法、Easton等[25]的營運資產市場價值與賬面價值比和分別由投資和會計規則所導致的穩健測算;Penman等[26]根據各項減值準備計算的C_Score值.Basu[20]發現合并權益結合法會導致資產負債表穩健,而合并購買法會導致利潤表穩健,Pope等[27]發現權益市凈率與Basu方法測量出的穩健性負相關,當市凈率較低時,公司對壞消息的反應越及時.Givoly等[24]測量根據不同方法得出的穩健值之間的關系后發現,Basu方法所得的穩健值與其他方法(營運資產市凈率、C_SCORE、Q_Score)負相關,而Basu方法偏重測量利潤表穩?。瓽ivoly等[24]還發現,在采用Basu方法測量了穩健的情況下,50%以上的公司其穩健系數為負(預期系數為正),文章進一步用(β1+β2)/β1測量穩健性的穩定程度,文章預期,盡管短期內公司穩健受各種因素干擾而可能上下浮動,但長期來看應呈現一個較穩定的態勢.然而測量結論卻是根據Basu方法測量的穩健性在年度間非常不穩定,而另一穩健性測量市凈率則顯得較為穩定.為,資產負債表傳達的穩健性信息可能更加可靠,因而與利潤表穩健相比,市場更加認可資產負債表穩健,從而給出積極的正向反應.另一個疑問是,若減值包含著未來業績下滑的信息,為什么市場只對利潤表呈現負向反應?一個可能的解釋是,在理想環境下,資產負債表包含了投資者希望知道的全部信息,真實凈利潤等于期望凈利潤,利潤表沒有任何信息含量;但是在非理想環境下,真實凈利潤不再等于期望凈利潤,投資者需要根據利潤表修訂其對未來業績的預測,這使得利潤表變得具有信息含量.而且,雖然從長期來看,基于未來現金流估算企業價值和基于盈利估算企業價值是一致的,但是在短期內,基于盈利估算具有優勢,因為應計制的存在,使得盈利不像現金流那樣容易受到資產取得/處置的干擾從而較為穩定,且盈利比現金流容易獲?。疚倪M一步引用Feltham等[31]模型對此問題作進一步解釋:Vt=bt+α1xat+α2bt-1+α3cit.其中,α1=γ(R-γ),α2=R(γ-δ)(R-γ),α3=R(k-R+γ)(R-ω)(R-γ).xat為時期t的異常盈余;bt是凈資產賬面價值;cit為t時期的資本支出;γ是現金流入的持續性參數,且0≤γ≤1數;ω是資本支出的成長率,且0≤ω≤1.當存在穩健會計行為時,系數α2應為正.更進一步,α2的大小取決于現金流入的持續性參數γ和折舊參數δ(不是折舊率),α2隨γ的增大或δ的減小而增大.當公司采用無偏會計時,即γ=δ(會計折舊等于經濟折舊),α2=0;當公司采用穩健會計時,即γ>δ(會計折舊大于經濟折舊),α2>0,說明公司采用穩健會計,并導致賬面價值被低估.企業以前期間計提的資產減值,會導致本期會計折舊減小,從而使α2增大,且以前期間計提的減值越多,本期會計折舊越低,下期盈余高估,α2越大,解釋了市場回報對資產減值所導致的資產負債表穩健給予正反應的現象;同時,以前期間低估的賬面價值會導致本期高估盈余,從而高估異常盈余,這樣采用穩健會計的公司其市場價值也越大,即穩健性的定價系數(α2)大于0.另一方面,本期計提資產減值越高,異常盈余越低,從而市場回報對利潤表反映的本期資產減值給予負回報.基于以上分析,再次回到回歸結果.表4顯示,2003~2006年期間,調整后市場反應AJRET與TA/TAL/TAS正相關,與CA/CAL/CAS負相關,且對各減值變量顯著反應顯著(CAL除外),這一結果契合市場對資產減值所致的資產負債表穩健給予積極反應,同時對利潤表所體現的資產減值給予顯著負向反應也體現了該期間的資產減值具有信息含量.同時,市場對CAL反應不顯著,契合了在盈余管理動機回歸中得出的CAL與扭虧、大清洗、高管變動動機均顯著相關的檢驗結果.2007~2010年期間,市場對TA系列雖仍呈正相關關系,但是顯著性下降,僅與TAS顯著,這一結果契合盈余管理動機回歸中得出的新準則期間穩健因素對管理者計提減值準備影響下降的結論;市場反應與CA/CAL的符號發生變化,僅與CAS負相關.這一結果可能意味著新準則期間資產減值的信息含量下降.(Ⅲ)資產減值的盈余管理與市場反應新準則修訂資產減值準則,禁止轉回已確認的長期資產減值,最重要的目標是抑制盈余管理行為,從而提高會計信息的含量.因此,本文將進一步研究二者的關系.本文分別根據不同的盈余管理動機,將樣本分為兩類:具有該動機的樣本和不具有該動機的控制樣本,比較市場對兩類樣本所提供的資產減值信息是否有顯著差異.該部分研究著重檢驗市場能否看穿企業的盈余管理行為,因而僅考察CA指標,同時不再將資產減值指標細分為短期資產和長期資產.Penman[26]構造C_Score指標測度資產負債表的穩健性,C_Score等于各種估計準備金額占凈營運資產的比例,本文借鑒此方法計算由資產減值所導致的穩健性,其計算公式如下:C=∑IMNOA.其中,IM表示各類資產減值,NOA為營運資產,等于流動資產的賬面價值減流動負債的賬面價值.本文以計算出的C值,將企業分成高中低3組,考察由資產減值計提比例不同所導致的穩健程度不同的情況下,市場反應是否存在顯著差異.可以合理預期,若企業存在盈余管理動機,且市場能看穿這一點,則對該類公司市場的反應為正,而對不具有該類盈余管理動機的企業的反應為負.但是,若市場預期到企業存在盈余管理,則市場可能視該類信息為低信息含量,從而與其相關關系呈現出不確定.表5顯示,2003~2006年期間,市場對CA指標在不同盈余管理動機下的反應沒有顯示出明顯差異.2007~2010年期間,市場在大清洗動機和扭虧動機下,對不具有該盈余管理動機的公司給予正反應,對具有該動機的公司給予負反應,這與預期相反;市場對公司是否具有配股動機沒有差異;僅在高管動機下市場顯示出預期的反應方式.根據前文的結論,扭虧動機、大清洗動機、配股動機、高管變動動機在2003~2010年期間均對CA具有影響,而表5的結果表明市場并沒有完全看穿對企業的盈余管理行為,或者市場直接視減值信息為低信息含量.

新會計準則(2006)擴大了資產減值的計提范圍,同時禁止轉回部分長期資產已確認的減值損失,其目的在于抑制企業的盈余管理行為.然而,本文的研究發現,在新準則實施期間(2007~2010),資產減值計提的穩健因素下降,而扭虧動機、配股動機對資產減值的影響則出現增強的態勢,只有大清洗動機在新準則實施后程度降低.資產減值市場反應的檢驗結果表明,新準則實施后,減值的信息含量下降,這可能源于企業的盈余管理行為.本文進一步將企業按各類盈余管理動機分類,檢驗市場是否會根據企業是否具有盈余管理動機而對企業所報告的資產減值信息區別對待,檢驗結果表明,在舊準則實施期間(2003~2006年),市場對具有/不具有某盈余管理動機的企業所報出的減值信息的反應不存在顯著差異,這一結果同樣出現于新準則實施期間.大量文獻研究了股票回報對盈余管理行為的反應.然而得到的結論卻不一致.例如,一些文獻發現,股票回報對預期的貸款損失負反應,而對未預期的貸款損失正反應,對此學者給出的解釋是,市場將預期貸款損失看作反映未來業績的信號,而將未預期貸款損失看作盈余管理行為,說明市場能夠看穿盈余管理.但另一些文獻卻發現市場不能看穿至少不能全部看穿企業的盈余管理,最能支持這一結論的證據是新股發行后公司業績下降,新股發行前管理者通過盈余管理手段抬高盈余以便提升發行價格,發行后隨著業績泡沫的破滅,股價也處于低迷狀態.對這些相互矛盾的證據,一個解釋是,市場能夠看穿貸款損失準備的盈余管理行為,是因為作為投資者的銀行和保險公司有機會接觸企業大量的財務信息,而一般的外部投資者很難做到這一點.因此,本文認為,若希望提高市場看穿盈余管理的能力,一個有效的解決方式是充分披露.

本文作者:陳宏亞工作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