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人格塑造論文
時間:2022-09-30 04:14:00
導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人格塑造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人格塑造問題,固然需要從不同視角予以研究,但要深入把握這一市場經濟學和人學的交叉問題,則必須從哲學的高度,在人與社會的關系這一更為開闊、更為根本的歷史視野中去思考和開掘。
人是社會運行形式的承擔者和實現者,一定的社會經濟形勢對應著一定的人格。那末,市場經濟對應的是何種人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鑄就什么類型的人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人格塑造又必須經歷怎樣的過程?都需要深入研究,作出科學而明確、系統的回答。
一
要研究與市場經濟相聯系的人格問題,就要首先明了人格的內涵及結構。從社會學觀點看,人格是指個體在社會生活中地位和作用的統一;按照倫理學觀點,人格是指人在道德品質上的善惡程度;從法律學觀點去認識,人格是指人作為權利、義務主體的資格;在一些心理學家看來,人格表示個人所具有的心理特征的總和。這些看法只是表現了人格本質的一個錐度、一個側面,而關鍵是要從哲學的層面把握其一般本質。
我認為,從哲學層面界說人格,必須從人的本質即人的本性著眼。人格是人作為人的資格,這種資格直接源于人的本性,人是由于具有了人的本性才成其為人、才具有作人的資格的。人的本性確指人的“內核”,人格指謂人的“含核之果”。因此,在我看來,人格是人作為人的資格,是人的本性的統一的、綜合的表現。
現在的問題是,人的本性是什么?在討論人的本性時,人們經常引用馬克思的一段名言:“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一些人往往把這段當作馬克思給人的本性下的定義,其實這只是揭示了研究人的本性及其發展的科學方法。研究人的本質或本性,要從人的社會關系歸根到底要從人的實踐關系去著眼。因此,馬克思在與上述一段話相同的那篇文章中指出:“凡是把理論導致神秘主義方面去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以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
不是從外在的事物,而是人人自己的活動去理解人的本質、人的特性,才使馬克思確定不移地認為:“人是人的最高本質”,“個人怎樣表現自己的生活,他們自己也就怎樣。因此,他們是什么樣的,這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CD2〗既和他們生產什么一致,又和他們怎樣生產一致”。馬克思的一些系列論述啟示我們,正是人自己的實踐活動造就了人的本性。實踐的矛盾的、超越的本性造就了人的矛盾的、超越的本性。人的本性是以實踐本性乃至矛盾本性、超越本性為特的自然性和社會性、個體需求和社會規范的否定性統一。顯然,依據這種“否定性統一”的不同性質、狀態,可以將人的本性區分為不同的類型:第一,依附性類型。在這種類型中,適應對象、依附對象的自然本性占據主導地位,表現為個體對自然、他人、社會的依附傾向。第二,主體性類型。此種類型中改造對象、改造自身的屬人性占據主導地位,表現為個體追求自主發展和追求社會發展相統一的傾向。第三,反主體性類型。這種類型是主體性類型的異化,是人的主體性的破缺和失衡,在這種類型中,阻礙改造對象和改造自身的“屬人性”占據主導地位,表現為個體阻礙自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傾向。
從上述的人的本性及其類型的分析,必然合乎邏輯的引出人格的結構問題。人格是人的本性的統一的、綜合的表現,由人的實踐活動造就的任何人的本性,都潛在著依附性、主體性、反主體性這三種屬性。任何人的人格,都是其三種本性的綜合、統一的表現,而統一的結果必然是其中一種本性占據主導地位,而且其基本發展自身,只能依附他人和社會的人格,其基本性質包括惰性、奴性、依賴性;而主體人格是自主發展自身和發展的人格,其基本屬性有破壞性、施虐性、反進步性。
界說人格的內涵與結構,是深入揭示市場經濟與人格特定聯系的前提。與前市場經濟形式對應的是個人依附人格。歷史向我們表明,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漫長的前市場階段,由于力量軟弱,人們不得不通過血緣和地域關系成某種形式的人群共同體去對付強大的自然。這種實踐活動和社會狀態要求和造就的必然是族群主體人格,個人并不屬于他自己,他不能自主地面對對象世界和自身,只能依附族群,所以,個人這種性質使他只能具有依附人格。因而馬克思把人的最初的社會形態稱為“人的依賴關系”狀態。
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后,人類社會進入了它不可逾越的市場經濟階段。市場經濟實質上是依賴物的社會經濟形勢,這個物不是一般的物,而是人的創造物,在這種意義上,人依賴物也就是人對對象化的自身本質力量的依賴。相對于基于自然聯系的“人的依賴”,這自然是巨大的歷史進步,在這種經濟形勢中,個人必須吸納社會的生產能力,變革對象創造商品,并以商品所有者的身份與他人平等地參加與商品的交換,在這種獨立自主并在一定程度上對自我行為負責的活動中充實和發展自身。因此與市場經濟對應的是有了新的本性的個人,是既發展對象又發展自身的人,即具有主體人格的人。所以馬克思把人類發展的第二大社會形態稱為“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狀態。這里的“獨立性”不是一般的獨立性,而是作為主體的獨立性,它勢必要沖破與血統、地域等自然性相關聯的他人、族群的束縛,作為一定的意義上的活動主體,獨立地發展對象和自身。因此獨立的人,也就是主體的人,即具有主體人格的人。
市場經濟對應個人主體人格。這里的對應,一方面是人作為手段與市場經濟的適應,市場經濟必然要求具有主體人格的個人作它的承擔者。沒有個人主體人格存在,也就沒有市場經濟存在。因此而個人主體人格的發展程度,必須與市場經濟的發展狀態、成熟程度相對應。另一方面,作為與市場經濟相對應的個人人格,又以人自身為目的,標志著人自身相應的發展程度。人作為手段,推動社會經濟形勢乃至社會整體的發展,作為目的,又實現自身的發展。在市場經濟階段,個人可以也必須鑄就為具有主體人格的人。
二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作為兩種不同形式的市場經濟,既有性質的共同性又有性質的不同性,兩者各自對應的人格亦處于此種關系中。
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是把“物的依賴”與維護個人私有財產和利己主義相結合,這就從根本上導致了“社會標準”和“人的標準”的分離。它對應的個人主體人格必然是片面的、非普遍的。
馬克思曾指出:資本主義商品經濟中的“基本經濟事實”表明,物的世界的增值以人的世界的貶值為伐價(“物”的地位高于人的地位)第9這一分析是極其深刻的。以“人依賴物”為本質的市場經濟,不可避免的具有兩重性,一方面人依賴對象化的人的本質力量而成為獨立的主體;另一方面依賴外化的相對獨立的人的本質力量而變成物的奴隸、金錢的附屬物。
這也就是市場經濟對人的發展帶來的正效應和負效應。資本主義以制度的形式維護個人私有資產和利己主義,必然強化市場經濟對人的負效應,從而抑制人的發展;注重“社會標準”而蔑視“人的標準”,使物的世界增值人的世界貶值,形成“物”統治人的畸形現象。由此,必然導致個人主體人格的片面性和非普遍性。主體人格本來是既發展對象又發展自身的,但“物的統治”在資本主義制度下造成了普遍的人的對象發展統治和制約人自身發展的特殊性質。人通過充當獲取“物”、獲取經濟利潤的工具來片面發展自己,而忽視和壓抑積極的人的價值追求、獨立創造精神、高尚的德性等主體人格素養的培育和全面發展。同時,由于全社會的個人私有財產至上和利己主義主導,使競爭必然普遍導致一些人的發展以犧牲另一些人的發展為代價。因而,片面的個人主體人格,是不能在全社會形成普遍的存在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此有所不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把“物的依賴”與維護公有財產為主的財產體系和包含個人利益的集體主義相結合。這樣,“物的依賴性”的兩重性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就有了新的表現方式。它既能使人充分地通過物來實現和確證自己,表征自己的主體地位;也能使人不再盲目地受物的支配,從而使物由于利于人的發展而顯示其意義,這就必然導致“社會標準”和“人的標準”的統一。人的自主創造在為經濟乃至社會發展奠定基礎的同時,也為人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即通過社會財富的聯合占有、社會保障體系的確立、集體主義的弘揚,促進每一個人的本性及其人格的重塑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應應健全、普遍的個人主體人格?!吧鐣藴省焙汀叭说臉藴省钡慕y一使個人主體人格具有了對象發展與自身發展相統一的性質。人不僅能過充當手段、通過創造物、占有來確證自身的力量、表現自身的價值,而且要以人自己為目的去全面發展自身,表現人獨立于物的意義和價值。因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內在要求的不是片面的而是健全的個人主體人格。
社會主義求實現人對物的自主創造、生產資料的聯合占有、集體主義精神和每個人自由而平等發展的諸方面的統一。因此,每一個人主體人格建構和全社會一切人主體人格建構是互為前提、彼此一致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不僅是社會的、健全的個人主體人格的形象,而且是普遍的個人主體人格的形成。
如果說那種片面的、非普遍的個人主體人格,表現著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歷史局限性,那么健全、普遍的個人主體人格則表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及其優越性。顯而易見,健全、普遍的個人主體人格的確立,既是對片面的、非普遍的個人主體人格的歷史性超越,又是對共產主義階段的,排除了反主體人格干擾的真正純粹意義上的健全主體人格即全面發展的自由人格的歷史性準備。
我認為,依據“社會標準”和“人的標準”的統一,也就是發展對象和發展人自身的統一,人作為手段和作為目的統一的原則確立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對應的,健全的個人主體人格的完整體系,當有以下六種人格構成要素:公務員之家
1.博大的人格。它確指個人主體人格的人生意義層面。主要包括一個人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理想、信仰和執著的追求。博大的人格,表現著發展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歷史階段的人,基于世界歷史性聯系的,觀照世界和人生的特殊視角。它以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理想追求作為生命的意義和精神的寄托。它有著既占有對象又超越對象的功利意義,既完善自身又超越自身的崇高境界,表現著心靈的博大和精神的深邃。事實也雄辯地說明,沒有普遍的博大的人格的形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人的發展也難以達到它應有的歷史高度。
2.獨立的人格。它是指個人主體人格的個體價值層面。市場經濟和人的相應發展內在需求的最根本的個體價值包括自立、自主、創造。自主的人,是在廣泛的社會聯系中占有類的本質,即運用人類獲得的能力、財富來武裝自己的人。這樣的人才能真正成為自己的主人,成為以獨特的個性和功能,獨立自主地創造物的主體。正是普遍的獨立人格才能共同創造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與人的發展的物質和精神基礎。個人獨立人格的普遍形成,意味著充分發揮每個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展現人作為人的無限潛在創造力。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人的“任何一種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關系還給人自己”。這里所說的人的一定程度的解放,我以為,首要的就是獨立人格的形成。
3.自律的人格。它指謂個人主體人格的社會化層面。主要包括人依據規則、規范、規定所形成的自我約束、自我負責、自我尊重的意識、品格和行為。市場經濟不僅是自主經濟,而且是規范經濟、競爭經濟。它通過一系列法律、法規、規則、契約來規范行為主體,使不同的主體在共同的規則中自主地、公平地競爭。這就需要行為人自覺規范自己的行為,自主參與競爭,時刻思忖自己的行為后果,并能確認和維護自己應有的權力及人格尊嚴。這是維系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必不可少的。譬如,再完備的市場規則也不會是沒有漏洞的,倘若沒有有著自律人格的人的自覺遵守,而僅僅依靠對違規行為的懲戒作保證,那是不堪設想的。至于人格尊嚴,如果沒有行為主體的自我維護,僅僅依賴社會保障,那也是易于落空的。所以,自律人格的普遍存在,是市場經濟有序運作的不可缺少的前提。同時,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對應的人的現代化,也需要自律人格的形成,這正是人與社會統一達到成熟程度的一種表現。
4.高尚的人格。它是指個人主體人格的道德層面。主要包括個人與他人的統一、個人與社會的統一,集中表現為個人與集體的統一,它表現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內在的、特殊的要求。既不同于資本主義所宣揚的利己主義,也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集體主義。利己主義堅持個人利益至上,以個人利益否定集體利益。傳統的集體主義以集體利益代替個人利益。而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堅持以個人自立、個人發展為集體存在和發展的前提條件,堅持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相一致的原則。當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既不背離的方面,又有統一的關系。市場經濟的交往方式,一方面既有利己的(個人是目的)也是利他的(個人又是手段),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正是體現了這一內在要求;另一方面利己和利他有時又是對立的,因而,市場經濟容易滋生利己主義,導致道德淪喪。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堅持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它是對市場經濟負面效應的自覺抑制,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社會主義性質的內在要求使然。因此如果不造就普遍的高尚人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難以切實體現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5.健康的人格。它是指個人主體人格的社會心理層面。主要包括個體內部的心理協調和外部的心理協調。健康的人格,能自我協調,形成自信、向上、堅韌的特質,并能坦然面對順利和挫折,能積極實現與社會環境的協調,具有豁達性、兼容性、融合性,能多角度看待人和事物,自覺的處理人際關系,努力做到對社會多樣性的事物的認同。市場經濟是開放性經濟,是處于世界性聯系的網絡狀的多向性經濟?,F代化的人亦應成為有著開放性、發散性思維和性格、具有健康人格的人。
6.審美人格。它是指個人主體人格的審美層面。主要包括創造美、欣賞美和發展自身。具有審美人格的人在自主創造對象時,不僅能觀悟到自己的個性和才能,亦能感到作為主體的品性和力量,進而美化、塑造和發展自身。只有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才有可能克服勞動的異化,造就全面發展的新人,形成審美人格。同時,審美人格的普遍形成,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可缺少的前提。
以上,是在純粹的或理想的意義上探討市場經濟乃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人格的對應性質和關系。然而至關重要的是進一步研究現實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中的人格塑造問題。
三
現代化的人和現代化的社會是在相互制約和作用中生成的。高素質的人和成熟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雙向建構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但人是能動的主體,我們應該也可能通過人的自覺塑造來推進這一歷史過程。
如果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應的是普遍的、健全的個人主體人格,那么我們在現階段,就應該自覺地把健全的個人主體人格作為人格塑造的目標。當然這里談的只是一般目標、“理想目標”,對不同社會階層的人來講還需要具體化、層次化,而具體實施時,尚需過程化、階段化。同時,還必須指出,社會歷史規律其實是一種趨勢,正如馬克思所說:“必然有某些起反作用的影響在發生作用,來阻撓和抵消這個一般規律的作用,使它只有趨勢的性質”。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然要求和造就健全普遍的個人主體人格,健全普遍的個人主體人格必然支持實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同樣只能是一種趨勢。我們只能也必須在現實的市場經濟實踐和現實的人格基礎上自覺認識和推進這種趨勢。
成熟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普遍的健全的個人主體人格都不是憑空產生的。我們面對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由我國特殊的前市場經濟轉化而來,并將經歷一種特殊的現代化過程。當然,市場經濟和個人主體人格又在互相制約、互相影響中獲得各自的發展。
基于此,我們來探討目前健全的個人主體人格的塑造途徑。如前述,馬克思關于“人是人的最高本質”等一系列論述給我們的方法論啟示就是,人自己的實踐活動造就人的本性。因此,我國目前普遍的健全的個人主體人格的塑造,亦即社會主義新人的塑造,歸根到底要通過體現新的時代特征的當代中國人的實踐活動去實現。
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決議在把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有機結合、建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型體制上取得的嶄新突破是,明確提出市場經濟運行機制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三結合”,即市場經濟體制不僅同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的基本經濟制度相結合,同社會主義新型民主法制的基本政治制度相結合,而且要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相結合。這種“三結合”就是具有當代中國時代特征的前所未有的實踐活動,而自覺推進這種實踐活動,也就是我國目前普遍的健全的個人主體人格塑造途徑的根本前提。
從此前提出發,我以為,我國目前普遍的、健全的個人主體人格塑造的基本途徑有三:其一,經濟政治活動途徑;其二,制度規范活動途徑;其三,社會教育活動途徑。
所謂經濟政治活動途徑,即全社會應自覺引導經濟主體的經濟行為和政治主體的政治行為向健康的方向轉化,經濟行為和政治行為的正當性、合理性是這種“引導”的首要要求。在市場經濟尚不完善、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基本經濟政治制度結合尚不完善的階段,經濟不正當行為、政治不正當行為極易發生,不是因噎廢食,而是推進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推進“經濟〖CD2〗政治〖CD2〗文化”三結合,才能從根本上有效抑制經濟、政治行為的不正當法。上述“引導”的又一要求是,培育和倡導社會主體植根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經濟行為和政治行為的主體人格精神心理。這也就是創造條件,引導社會主體從正當的經濟行為和政治行為中“生長”出適應這種行為而又超越這種行為的主體人格素質。
而制度規范活動途徑就是,全社會應引導外在規范作用向社會主體內在規范素質乃至主體人格素質的轉化。這一引導的前提是制度規范的有效性。要致力于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三結合”的各項規章、制度從制定到有效實施的過渡期的縮短。制度規范的有效實現,直接訓練、陶冶社會主體的規范意識和行為習慣。社會主體有了相當的“規范”素質基礎,才可能深刻理解和領悟社會規范的意義和價值,進而生成主體人格的自律素質。具有此種人格素質的社會主體,不僅不會鉆法律、制度、規范的空子,而且會主動地而不是被動地,自動地而不是受遏制的守法、守規、守紀。
主體人格塑造的社會教育途徑,主要是以正義經濟精神的培育和弘揚為中介,在文化上突出三大精神支柱的巨大作用,造就社會主義的主體人格素質。
正義經濟精神是適應和引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經濟倫理意識,它主要包括:互惠互利精神、追求社會成就和長遠發展精神、守序和守信精神、以人為本精神。市場經濟的發展歷程、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的結合對正義經濟精神提出了客觀要求,市場經濟主體的成熟亦向正義經濟精神提出了客觀要求。正義經濟精神在市場經濟行為中的發揚光大,以及向經濟主體內在精神心理的轉化,為社會主體的成熟奠定了有利的基礎。在這一基礎上,就可以進一步突出十四屆六中全會決議提出的三大精神支柱的匡正作用: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理論脊柱作用;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有機結合的社會主義利統一觀的思想脊柱作用;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新型道德的倫理脊柱作用。這三大精神支柱作用的發揮,會直接有效促進主體人格的塑造,促進從傳統的“德性人格”向現代的含德性人格的轉化,片面主體人格向健全主體人格的轉化。
總而言之,要充分發揮市場經濟的積極效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優越性、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優勢,實現經濟政治活動、制度規范活動和社會教育活動三大途徑相互促進、系統整合,自覺揚棄中國傳統人格,吸收世界上不同文化背景的現代人格的合理因素,改造現實人格中的非主體人格成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所大學較中培育、陶冶日益普遍的健全的個人主體人格。
- 上一篇:老年報紙的策劃技巧論文
- 下一篇:我國廣播電視法律制度發展溯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