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濟下農村勞動力的開發和運用

時間:2022-09-07 10:41:57

導語:新經濟下農村勞動力的開發和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經濟下農村勞動力的開發和運用

摘要:隨著新經濟時代的到來,我國的經濟也在大步向全球一體化發展。就業方向逐步偏向于知識能力、高新技術、互聯網等,這就為本就十分困難的農村勞動力運用增加了難度。本文就新經濟形態下農村勞動力的開發運用展開討論。

關鍵詞:新經濟農村勞動力運用

1農村勞動力的特點

1.1勞動力人口基礎大,年齡偏低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口數量龐大。在19億的農村人口中,約有11%的人口為剩余勞動力。在數量巨大的農村勞動力人口中,大部分為低齡勞動力,約占總數的88%。且絕大部分農村勞動力都處在城市基建、保姆家政等勞動崗位中。我國的人口一直在增長,農村剩余勞動力數量必然隨之大比例的增加,那么加大開發農村勞動力的開發以及運用在必行。

1.2文化水平大部分較低

在1995年5月我國提出了科教興國戰略,由于農村的經濟水平相對低下以及觀念相對落后,21年后的今天我們發現農村的教育程度大幅度落后于城市,甚至在很多農村都無法保證9年義務教育的完成,這就在根源上導致我國農村勞動力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缺乏知識貯備、學習能力低下是農村勞動力的現狀,這就使農村勞動力只能從事體力上的或對技能要求較低的工作,使農村勞動力的運用途徑變少。但是,隨著新經濟時代的推進,經濟市場在不斷的發展轉型,人們越發的需要高技能勞動力,這是影響農村勞動力開發以及運用的根本性原因。

1.3缺少工業生產技能

農村人口主要以農業為事業主體,且大都是個人勞動活動,甚少與他人進行合作,因此缺少團隊合作的經驗以及意識。因為農業生產的特點,農村務農人員的時間觀念較差,對于紀律規章制度以及領導安排的服從性較低。這些原因致使農村勞動力在投入工作后的短時間內難以融入集體,無法快速的適應新的工作時間、制度等等。長時間從事農業生產缺乏技能的學習經驗,導致農村勞動人口對于新技術技能的學習時間較長。

1.4對于收入沒有高要求

由于農村的信息傳播速度相對較慢,物質消費低廉,生活節奏較慢的特點,城市與農村的消費水平相差很大,收入水平也同樣存在很大的差異。農村勞動力的消費意識和收入期待都遠遠低于城市人口。例如,在農村每月1000元的收入就可以滿足溫飽等其他開銷且有結余,但是在城市1000元遠不夠基本的生活消費。農村勞動力認為月收入3000就屬于高薪范疇,但是卻忽略了城市的消費水平。

2農村勞動力開發的意義

2.1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然條件

由于我國有著數量龐大的農村勞動力人口,那么我們務必要將這部分勞動力轉化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勞動型人才。我們必須承認,在經濟發展以及城鎮建設中農村勞動力做出的巨大貢獻??梢哉f,農村勞動力已經變成了我國經濟發展以及城市建設、服務領域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我們要通過各種渠道增加這部分重要勞動力的綜合素質,增加農村勞動力的綜合素質,就是提高我國經濟生產的動力,就是提高我國國民的素質。

2.2我國城鎮發展的首要任務

要推動城鎮化戰略,實現農村的現代化就要從根本上提高農村人口的綜合素質。農村勞動力的開發更是作為了推進城鎮化戰略工作的重中之重。作為發展中的領頭國家,我國要順應世界的變化趨勢,盡快推進城鎮的工業化以及農業的工業化。近年來我國在這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喜人的成績。隨著這些工作的成效,農村農業產業需要的勞動力驟然減少,囤積了大量的剩余勞動力。所以如何開發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成為了下一個重要任務。對于農村剩余勞動力來說,還沒有具備完善的綜合素質,就沒有辦法更好的開展就業。針對這個問題,政府部門應加大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技能培訓,使其能更好的適應社會以及開展非農業生產。

2.3可以解決我國技術性人才缺失的現狀

根據調查數據可以知道,我國在未來的幾十年缺少的是技術性人才。技術工人在我國一直被社會所誤解,導致技術工人數量近幾年急劇下滑,延緩了我國工業產業的進程。農村勞動力是一直數量龐大且可塑性較強的勞動大軍??梢灾貙r村勞動力進行專業技能方面的培訓,將一部分農村勞動力培養成一支有高素質專業技能的勞動力。這樣不僅可以解決農村勞動力的就業問題,還能大幅度緩解我國缺乏技術性人才的局面。

3農村勞動力運用類型

3.1創業型

少數農村勞動力實行創業,有的是集體企業轉制后的私營企業者,有的是憑借個人一技之長開辦公司的經營者,有的成為個體工商戶。

3.2就業型

農村勞動力中大多數人通過勞動力市場招工進工廠、公司工作,也有的做季節工,農忙亦農,農閑亦工。

3.3家庭服務型

農村勞動力有一部分人很難找到崗位就業,特別是文化低,又無一技之長的“4050”人員,很難找到工作。這部分人只能在家為家庭人員做些服務工作,偶爾做些臨時短工,就業機會很少。新經濟形態的初步形成,使社會對于就業人員的綜合素質要求提高,這就導致了農村勞動力開發的受阻。解決農村勞動力就業問題將直接關系到農村的穩定,新農村建設以及和諧社會的構建。因此,各級政府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給予政策支持。政府可以出臺一些相關政策,鼓勵、支持外企、民企優先招收當地農村勞動力,特別是優先解決失地農村勞動力及“4050”人員的就業,讓他們有事做,有飯吃,增加農民收入,穩定農村。

4解決就業對策

4.1出臺相關的政策扶持

農村勞動力就業問題是改革開放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要解決這一問題,涉及到方方面面,我們應加強組織領導,由政府牽頭,相關部門配合,搭建服務平臺,強化職業培訓。只有在領導層面重視,才可以使農村勞動力的運用順利有序的開展。政府部門應設立相應的組織,責任到人。并出臺相關的政策予以扶持,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運用。政府部門應該針對本地區農村勞動力的實際情況,做出合理周詳的計劃,定期視察各項工作以及政策的實施情況,確保為農村勞動力開發工作鋪平道路。社會要積極引導輿論走向,倡導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切實好處。解決農村勞動力就業問題將直接關系到農村的穩定,新農村建設以及和諧社會的構建。

4.2搭建平臺

當地相關部門應對本地區農村勞動力的整體水平與整體情況做到心中有數,進行全面的統計。為農村勞動力建立資源庫,方便為這些勞動力提供適合的就業機會也方便企業挑選人才。為農村勞動力搭建與外界溝通的平臺,方便農村勞動力及時找到自己滿意的就業工作。建立針對農村勞動力的技能培訓平臺,通過免費或少量學費的平臺對農村勞動力進行培訓。一方面增加了農民工就業的機會,提高了農村勞動力的競爭力。再一方面提高農村勞動力的文化水平,為農村勞動力的運用打下基礎。最后一方面就是增強農村勞動力的法律意識,讓勞動力輸出后可以學會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當合法權益遭到侵害時,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

4.3加強培訓,擴大就業

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低、技能差,這種狀況已不大適應現代經濟發展的要求。要改變這種狀況,務必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增加農村勞動力就業機會。

4.4增強教育

受教育程度是制約農村勞動力運用的根本原因。只有增強國家、社會對農村教育尤其是義務教育的重視,才能從源頭改善農村勞動力的就業創業難題。增加對農村勞動力技術學習的投資,為農村勞動力進行非農業生產打下良好的技術基礎。

4.5全方面宣傳

首先各界應該明白,宣傳的主旨是讓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城鎮。目前農村勞動力在城鎮的各項問題是阻撓農存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癥結所在。宣傳要圍繞同工、同酬、扶持政策、就業環境、子女教育等方面,讓農村剩余勞動力可以放心的轉移到城鎮。其次要向城鎮企業宣傳國家政府的扶持政策,調動城鎮企業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最后,通過新媒體、報刊多方位進行宣傳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城鎮的優勢。確保為農村轉移來的勞動力營造一個溫馨的生活環境。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運用不能僅僅是向城鎮轉移,還應通過宣傳使農村勞動力發現除農業產業以外的生產產業。

5結語

近年來,農村勞動力素質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然而中國農村勞動力的素質偏低與其目前的重要地位不相符,因此我們要從各個方面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作為從農村走出來的大學生,如果從事有關“三農”方面的研究學習,更應該學以致用,把自己在學校的農業知識及技能用起來,為自己家鄉的經濟發展做貢獻。

作者:方照光 單位: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