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經濟時代勞動就業管理體制探討

時間:2022-10-10 08:47:09

導語:知識經濟時代勞動就業管理體制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知識經濟時代勞動就業管理體制探討

[提要]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為適應新形勢下勞動就業管理的需要,需要在勞動就業管理體制上不斷創新。尤其是進入“十四五”以來,我國勞動就業管理進入新的時期,知識經濟時代的發展需要從傳統的被動管理體制向主動管理體制創新,從傳統的固態管理制度向動態管理體制創新,從傳統的片面管理體制向全面管理體制創新,切實發揮知識經濟的力量。

關鍵詞:知識經濟時代;勞動就業管理體制;創新

一、“被動”向“主動”轉型與創新

20世紀90年代,我國采用的就業方針是“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在這樣的就業方針下,我國的勞動就業管理體制是處于“被動”狀態。而進入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實行的是“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與鼓勵創新”的就業方針,這主要是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在勞動力結構上發生了重大的變革。因此,“被動”向“主動”的轉型與創新就顯得尤為必要。(一)實施“均等化”的就業公共服務。勞動就業管理體制從“被動”向“主動”的轉型與創新,首先就是在理念上轉型,從傳統的管理理念向服務理念轉變,并在勞動就業管理體制的創新中將提供就業公共服務作為重心,秉承“均等化”的服務理念。就業公共服務內容一般有:①職業介紹;②拓展就業容量;③提升就業質量。其對于保障與改善民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也是加強小康社會全面建成的必然要求。黨的五中全會中提出,不斷強化就業優先政策,注重就業公共服務體系的健全。這就對不斷穩定和拓展就業,推動實現充分就業提供了基本遵循,因此在知識經濟時代的勞動就業管理體制的創新,在創新理念的基礎上,需要繼續將就業公共服務體系作為我國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通過不斷完善就業公共服務體系,為就業規模的拓展和就業結構的優化奠定基礎。(二)著力實現就業信息與數據信息的互通與共享。在知識經濟時代下,只有確保就業信息的完備性,才能更好地促進就業服務的提供,尤其是對于勞動就業管理體制的創新提供新的思路,也就是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著力實現就業信息與數據的互通與共享,在促進信息獲取成本降低的同時,還能促進就業公共服務質量與效率的提升。因此,需要切實加強信息技術的應用,注重勞動就業管理體制機制的創新,著力構建覆蓋就業服務部門的數據共享平臺,從而更好地采集就業信息,促進就業信息的共享,增強就業服務的能動性,提供更加完善的體制保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當前已經進入信息化的時代,在信息采集、共享和使用的每個環節,都必須以確保信息安全為前提,引導求職者與有關機構參與信息采集工作之中,使得信息更加準確、及時和完整,不同的部門之間需要在就業信息共享方面建立相關的聯動機制,結合求職者的多樣化就業需求定向進行就業信息的推送,切實發揮互聯網與大數據技術的優勢,構建就業信息的線上聯動體系,使得求職者與用人單位之間得到即時對接,從而促進勞動力市場資源配置效率得到提升。(三)完善社會力量參與就業服務的渠道?,F有的勞動就業管理體制具有的被動性,與就業服務渠道單一有著很大的關聯,因此為實現勞動就業管理體制的創新,從“被動”向“主動”的轉型與創新中,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基礎上,還要對就業公共服務渠道不斷拓展,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進來,確保有關機構的優勢與職能得到拓展,使得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得到完善。尤其是在當前的知識經濟時代,需要在不斷深化改革的過程中,著力破解社會力量參與就業公共服務的體制機制方面的瓶頸,凝聚社會力量更好地參與到就業公共服務與服務方式創新的行列之中,采取財政補貼與稅收優惠的方式,以及采用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的方式,引導社會力量提供更加專業和前沿的就業創業公共服務,以更好地適應勞動力結構的變化。此外,還要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采取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的方式,參與到我國就業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運行、管理之中,使得服務質量和效率得到提升,并引導志愿者服務組織和慈善組織以及專業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等非政府組織參與到就業服務的行列之中,使得勞動就業管理體制在就業服務供給渠道的拓展中不斷創新。但是同時需要政府部門加大對非政府組織的就業服務質量的監督,使得就業服務機構在政府的引領下,在我國勞動就業管理體制的制約下,朝著更加專業、標準和精細化的方向發展。

二、“固態”向“動態”創新與發展

在知識經濟時代下,勞動就業管理體制從“被動”向“主動”的轉型與創新的基礎上,需要使得勞動就業管理從目前的“固態”向“動態”的創新與發展。因為在知識經濟時代下,信息化技術的應用,智能技術不斷發展,AI技術不斷成熟,傳統的勞動就業管理體制需要融入知識經濟時代的元素,從“固態”向“動態”創新和發展,具體需要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一)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作為推動國家與民族持續向前發展的不竭動力,在當前面臨全球知識經濟時代下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大機遇與條件,尤其是在知識經濟時代,為了更好地發揮勞動就業管理領域在助力“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任務實現中的作用,需要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勞動就業管理體制從“固態”向“動態”的創新與發展。當前,就業創業形勢與人才體系的建設將直接關系我國未來發展的高度與競爭力,從而對社會穩定大局帶來直接影響,尤其是直接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與滿意度有著緊密的關聯。在當前的知識經濟時代下,隨著后疫情時代的常態化,所面臨的形勢依然十分嚴峻,在采用創新驅動的發展戰略中,應在確保就業機會充分的同時,還要確保就業環境公平,不斷優化就業結構,營造寬松的創業氛圍,不斷提升就業能力,強化職能技術培訓,致力于和諧勞動關系的構建,以科學的勞動報酬與完善的社會保障,切實注重就業培訓和勞動關系以及人事人才與社會保障的政策優化和完善,才能以高質量的就業來驅動創新和發展。而且這個過程是動態變化的,既要掌握勞動人才的就業需求,又要強化對其職業培訓,通過完善的職業培訓制度,不斷提升勞動者的專業技能。(二)實施服務驅動就業戰略。在勞動就業管理體制動態化發展的進程中,需要保持就業服務的重心不動搖,通過創新驅動發展的全程,做足做細就業服務,加大對創新創業的扶持力度,從體制上傾斜,才能使得更多的非政府組織就業服務的職能得到有效發揮。具體就是需要在服務對象上不斷延伸和拓展,從知識結構為主的“固態”服務對象延伸到農民工和文化水平較低的勞動者,使得更多基層的各行業的勞動者參與勞動就業服務的機會更多,對于促進知識結構的優化和知識能力水平的提升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比如,北京市2021年開展了“我為群眾辦實事之局處長走流程”的活動登上了熱搜,這就是從“固態”向“動態”創新與發展的重要表現,通過親身經歷,對所制定的有關勞動就業管理政策是否親民和接地氣提供了佐證,同時也是加強對基層勞動者、收入低強度大的勞動者進行勞動就業管理的有益嘗試,以服務驅動就業。而在拓展服務對象的同時,還要對服務內容進行梳理和整合,對服務手段進行優化和完善,對服務網點也要合理布局,在不斷提升服務隊伍素質的基礎上,將公共就業服務做得更細更實,為人民提供良好的勞動就業服務體驗。那么,就需要勞動就業管理體制進行相應的創新和發展,且始終以提升勞動就業服務質量為核心,并非只是簡單的將“管理”升級成“服務”掛在嘴上。(三)實施智能驅動優化戰略。知識經濟時代是智能時代,知識就是經濟,知識就是財富,而智能化是主要的發展趨勢,勞動就業管理體制的創新,必須在智能驅動優化戰略的支撐下,使得“固態”與“動態”的創新與發展始終保持巨大的活力。知識經濟時代,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保護是勞動就業管理體制必須考慮的問題,同時要兼顧市場對勞動力的需求,這就需要切實應用大數據、云技術、AI技術等智能技術在市場勞動力需求方面的分析,并結合分析結果,對勞動就業管理體制進行優化和完善。比如針對就業困難人員,雖然可以采用靈活就業的方式就業,但是靈活就業具有收入穩定性差,尤其是在社保繳費方面需要個人承擔的較多,此時就需要人社部門針對此類人群制定就業社會保險費用的補貼政策,使得就業成本得到有效的減免,并在此基礎上分析其就業需求和未來的就業動態,引導其學會掌握市場化就業技能,樹立市場化就業理念,主動積極參與市場化就業的培訓,同時鼓勵和引導用人單位加強對就業困難人員的吸收,并做好對用人單位的崗位補貼與社會保險補貼,以補貼扶持的方式使得困難群體就業競爭力得到提升。最后,隨著困難群體就業競爭力的提升,在一定的標準下針對困難群體就業競爭力持續監測。比如,以就業收入的穩定性和增加幅度為監測標準,當就業收入穩定性得到提升,就業收入得到相應的增加,就在政策補貼和補貼扶持方面的重心從經濟向技術轉變;而針對就業收入穩定性不強和增加幅度較低,則是采取政策干預與服務引導的方式,找準其背后的原因,在勞動力結構優化上著力,使得勞資雙方的合法權益得到保障的目標不動搖,持續發揮勞動就業管理體制的智能化優勢。

三、“片面”向“全面”創新與升級

傳統的勞動就業管理制度在很多時候具有的片面性較強,而這就容易導致勞動力結構失衡的情況較為突出,甚至呈現兩極分化的情況,容易引發新的就業矛盾。比如,目前珠三角地區的很多企業對普通職工的招聘要求在不斷降低,但是仍難以滿足企業發展的需要,使得企業面臨的用工荒較為突出,而另一方面是很多勞動者的就業較為困難,這主要是因為雙方的需求已經發生了十分重要的變化,隨著勞動力結構的失衡,導致用工荒與就業難同時存在。因此,需要在勞動就業管理體制創新與升級的過程中,始終基于全面的視角,在政府促進就業與鼓勵創新的過程中,需要鼓勵勞資雙方不斷創新,并發揮信息共享服務的優勢,才能使得勞動就業管理體制更好地兼顧不同層面的勞資需求,使得提供的勞動就業服務更加全面。比如,在加強勞動者培訓的同時,還要引導企業注重自身的轉型與升級,這樣才能實現同步發展,而在注重勞動者技能培訓的同時,加強對勞動者身心健康的關愛和引導,以更加積極、健康的勞動力結構契合知識經濟時展的需求。

四、結語

在知識經濟時代下,由于產業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高新技術產業已成為新的經濟支柱。工業經濟時代的產業結構基礎是農業,主導是工業。而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其基礎是工業與農業,而主導是知識產業。隨著產業結構的變化,勞動力結構也出現了重大變化,知識勞動者逐漸成為主體。但是,“創新”的內涵隨著時代的發展、行業的不同以及勞動力結構優化的需要,將會發生變化,因此需要與上述三個方面的創新與發展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實現勞動就業管理水平的提升。

主要參考文獻:

[1]江蘇省常州市勞動就業管理中心.創業不斷檔服務不停歇———常州市勞動就業管理中心2020年度創業工作回顧[J].中國就業,2021(03).

[2]張瓊妮,張明龍.我國就業管理制度演變的縱向考察[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43(06).

[3]崇德林.簡析知識經濟與勞動就業管理體制創新[J].經貿實踐,2016(05).

作者:楊晶 單位:中共長春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