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農業供應鏈金融服務路徑
時間:2022-10-19 09:19:55
導語:新時代農業供應鏈金融服務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供應鏈金融服務在部分行業領域已經取得一定成功,隨著我國“三農”工作的深入推進,發展農業供應鏈金融服務勢在必行。本文主要探討新時代下農業供應鏈金融服務的路徑,通過對目前供應鏈金融業務發展的背景和現狀分析,肯定了農業供應鏈金融業務發展的基礎,同時以種子公司為例簡要概述了商業銀行發展農業供應鏈金融服務的路徑,闡述其中存在的風險和效益。最后對當前形勢下農業供應鏈金融業務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并提出改進的措施方法。
關鍵詞:供應鏈金融;農業;商業銀行;普惠
2020年底,我國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但“三農”問題依舊是我國重點的關注領域。要做到讓農民致富奔小康,讓農村美麗富饒,讓農業產業興旺發達,依舊是擺在國家面前的難題。雖然目前的農業產值逐年提高,但是對比國家在農業方面的投入,這些增長顯然不成正比,我們急需探尋一條能夠可持續帶動“三農”發展的道路,讓“三農”業務在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前行。早期供應鏈金融在畜牧養殖方面的探索為其支持“三農”發展做出貢獻,2020年,人民銀行、工信部、司法部、商務部等八部門聯合發文《關于規范發展供應鏈金融、支持供應鏈產業鏈穩定循環和優化升級的意見》,為供應鏈金融進軍更多“三農”領域提供了支持和依據。目前,商業銀行介入“三農”業務多為普惠金融方面,在準入門檻和資金方面有較多限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為了打破資金的限制并保障資金的安全,嘗試引入供應鏈金融,利用其特性與普惠金融形成互補,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緩農村金融抑制的問題,拓展普惠金融的渠道,發揮通過產業發展實施精準扶貧的作用。
1農業供應鏈金融發展的背景與現狀
1.1農業供應鏈金融發展的背景
多年來,政府對農村發展都給予了大力支持,黨的報告中將“鄉村振興戰略”列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七大戰略之一,鄉村振興的關鍵和重點就是產業振興,是要通過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全面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從而走出一條可持續的農民增收和農村富裕之路。為了更進一步提升農村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質量,推動農業現代化、產業化邁向新階段,勢必要提高農村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供應鏈金融可以涉及經濟活動的方方面面,即使在“三農”方面,它也可以有機銜接涉農企業與農民群體,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的協調發展,遵循以來國家強調的“三農”發展要求和政策取向,農業+供應鏈金融必將成為農村發展的有力推手。
1.2農業供應鏈金融發展的現狀
農業供應鏈金融主要圍繞著農業供應鏈展開,而農業供應鏈的兩個重要環節就是生產和流通環節,因此要發展農業供應鏈金融必須解決在上述兩個環節中的問題。首先是生產環節,農業供應鏈的生產主要是農作物的生產。目前,我國農作物的生產正在向產業化、規模化邁進,多數地區的農作物生產依舊還是靠基層農戶。農戶數量龐大并且生產經營分散,所在的農村地區基礎設施落后、機械化作業程度較低,導致生產效率無法提升,金融機構很難對農作物生產過程進行統一管理和標準化運營。其次是流通環節,這是整個供應鏈金融實施的保障?,F在的農產品加工生產鏈條過長,從最基層農戶到最終消費者中間有層層中間商,冗長的農業供應鏈條的存在就使得農業產業產生重銷售輕服務的特點,進而造成農業方面的市場和信譽意識相對較為薄弱,一切都向銷售看齊,農產品的長遠規劃和長期效益模式難以成型。尤其是對于一些地區的零散農戶而言,合同法律意識增加薄弱。即使前期與一些糧食收購企業簽訂了完整的糧食收購協議,遇到市場供需關系發生劇烈變化的時候,容易發生違約事件。最后是整個農業行業的資金問題。由于農作物生產的特殊性,從播種到收獲一般會經歷半年到一年時間,那么供應鏈金融涉及的資金周期就要與之匹配甚至更長,資金效率難以提升,此外長時間的資金周轉也為后續的管理帶來許多困難。雖然農業供應鏈金融業務的發展面臨著許多問題,但同時也遇到了新的機遇。針對生產環節,農戶經營分散、效率低下困擾著供應鏈金融業務的發展,但隨著國家相關政策的逐步完善,勢必對農業供應鏈金融長期利好。尤其是近些年對農村土地制度的一些改革和完善,逐步集中了農村土地經營權,零散的農戶之間逐步形成合力,新一代的農民也正在享受高科技帶來的農業便利性,現代技術促進農業發展正步入高速通道。針對流通環節,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以及信息技術的逐步推廣,區塊鏈、物聯網、5G、大數據等逐步在農產品流通中推廣,極大精簡了冗長的供應鏈條,并且也建立了農戶的市場、信譽意識,從而推動農產品行業的長遠規劃、遠期效益的落地實施。除此之外,第二、三產業拉動第一產業的勢頭正逐步顯現。尤其是在疫情之后,各大電商平臺和互聯網企業紛至沓來,極大推動了第一產業的發展,目前的直播帶貨平臺讓農產品的銷路更加通暢。針對全行業的資金利用方面,目前國家大力倡導普惠金融業務,各大金融機構的涉農資金逐年提高,為供應鏈金融進軍農業行業提供了有力支撐。
2農業供應鏈金融發展路徑——以種子公司為例
2.1農業供應鏈金融業務發展的總體思路
在整個農業供應鏈金融服務中,核心企業還是扮演著重要角色,選擇合適的核心企業對整個供應鏈金融服務至關重要。農產品的起點就是種子,種子也決定了農產品最后的品質,好的品質能夠穩固供應鏈,因此種子公司可以直接影響一條供應鏈的成功與否。選擇將種子公司作為供應鏈金融中的核心企業可以從源頭保證供業務的可行性,也方便作為推廣供應鏈金融服務的切入口。全套供應鏈金融服務方案分為初期、中期、后期三階段,依據農產品生產銷售過程中涉及的對象來劃分。以下主要討論初期階段,這一階段可以選擇農戶與合作社、種子公司、種子銷售和服務公司為合作對象,后期模式成熟后可考慮將農業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拉入。針對三個不同合作對象,分類引入供應鏈金融服務。首先是農戶或農民合作社的資金需求,采取普惠金融貸款和應付賬款供應鏈金融服務相結合的方式,初期的小額資金需求利用普惠金融展開,規模化的資金需求則以應付賬款供應鏈金融滿足;針對種子公司,主要為整個供應鏈條提供資金和技術服務,如果自身有資金需求,則利用信貸方式提供;針對種子銷售與服務公司,庫存商品、租金、人員費用等會擠占大量資金,可以向這部分主體推廣存貨、應付賬款供應鏈融資,滿足他們對資金的運轉需要。
2.2商業銀行提供農業供應鏈金融服務的方式
商業銀行農業供應鏈金融服務方案是以供應鏈金融服務為主題,多種金融服務并行的模式。種子公司作為整個農業供應鏈金融服務方案中的核心企業,其自身的發展關乎著整個供應鏈的發展。要確保核心企業的發展為第一,首先商業銀行可以為其提供傳統的信貸資金支持,尤其是對于種子公司的科研開發工作提供資金,保證種子公司的核心業務不受影響。其次,農戶及農民合作社作為農業供應鏈條中的初級生產者,他們的勞動奠定了農業供應鏈條長久發展的基石。對于農戶及農民合作社的資金需求,根據時間段和發展規模采取不同融資方案。針對發展初期及小額生產投入,引導農戶選擇普惠金融服務,在保證風險及時效的情況下,滿足他們的日常資金需求;針對發展中后期或者規模擴張階段,推廣訂單融資、存貨融資等供應鏈金融服務內容,推動農業產業鏈的進一步穩固和擴張。最后,種子銷售和服務公司作為介入農戶及種子公司的中部,可重點向其營銷供應鏈金融服務,尤其是針對訂單合同、應收應付賬款、存貨等的融資,商業銀行則需要控制資金的流向,降低風險。
2.3農業供應鏈金融的風險控制
針對農業供應鏈上的不同主體,商業銀行需要實施不同的風控措施。整個供應鏈金融的核心是核心企業,因此在選擇核心企業時候,商業銀行必須充分衡量種子公司的市場地位、研發能力、資金實力、產品覆蓋率等,確保種子公司在整個農業供應鏈中的核心地位不動搖。對于農戶來說,前期的普惠金融服務可為其提供一定的農業啟動資金,要嚴格追溯資金的流通渠道,確保普惠金融款項的流動合理合法,另外等到農戶運用訂單進行供應鏈金融融資時,商業銀行同樣要確保資金的絕對安全,農戶獲得的資金只能運用于種子購買及相關種植服務需求。對于種子銷售和服務公司,當該公司向銀行申請獲得供應鏈金融服務時候,商業銀行首先要對訂單合同的真實性進行審查,積極對接種子公司的ERP系統,第一時間能夠獲取種子公司的銷售數據,同時在款項發放時候的監督性也十分必要,要對發放資金的賬戶進行專項監管,要求這筆資金的流向只能是種子公司的資金賬戶。
3農業供應鏈金融存在的不足及改進
3.1商業銀行的業務能力尚需進一步加強
現階段,金融機構主要為城鎮化建設提供全方位支持,落實到農業企業的產品和服務十分有限,農業供應鏈金融作為一個新興產品,相匹配的金融服務方案更是少之又少。在我國,融資一般以間接融資為主,商業銀行是主要的資金提供方,要想進一步推動農業供應鏈金融業務的發展,商業銀行的參與必不可少。但是,除了信用社、郵儲銀行和農業銀行以外,其他銀行對三農業務的關注不夠,業務能力顯現出不足。這種不足體現在許多方面,一是對涉農業務的推廣。由于前期的經驗缺失,涉農業務并不是這類商業銀行的關注重點,那么就很難推行農業供應鏈金融服務;二是對農業供應鏈金融產品設計不足。商業銀行對農業供應鏈金融服務方案的設計需要專業人才,但是目前來看從事銀行工作的基本都沒有涉農背景,那么在設計開發產品方案的時候容易脫離行業實際,導致產品實際應用范圍有限,限制了產品創新升級。
3.2農業產業化程度低,利益相關性不強
農業供應鏈金融的參與成員之間應該要建立牢固的利益關系,利益關系越關系越牢固,成員之間就會相互促進,從面取得更大的利益。我國的農戶人群數量龐雜,規模化經營程度不高,違約情況時有發生。一旦發生違約,影響著上下游的資金回收,進而增加了整個供應鏈金融服務方案的風險性。不同于其他產業供應鏈,農業供應鏈中各成員的關系多數由利益來維系,農產品的價格逐年波動決定了鏈條的穩固性不高。金融機構需要找到農業供應鏈上用戶之間保持黏性的方法,只有提高他們之間的黏性,才能穩固農業供應鏈條,保證農業供應鏈金融服務方案的可行性。
3.3龍頭核心企業未形成權威企業,發揮作用
農業產業作為一個超級傳統的行業,在我國的發展十分緩慢,思維的封鎖限制了農業產業的發展。相較于農業產業的龍頭核心企業,新興產業的龍頭核心企業往往可以釋放出更大的活力,帶領著整個產業的轉型升級。目前,我國的農業核心企業在農業產業鏈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具備一定的實力,但是卻沒有供應鏈、產業鏈管理思維,沒有優化整個鏈條,起到帶動鏈條上全部企業的發展的能力,未形成一種良性循環體制。農業產品價格隨年波動,核心企業的履約意識不強烈,波及整個鏈條上各企業的履約意識都不強,進而使得農戶的信用度差。
3.4成員間信用意識不足,風險管理經驗不足
我國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經驗不足,并不能做到完全把握農業供應鏈的交易情況以及其間的資金流動。由于農戶的信用體系建立不全面,部分信息缺失,貸款對象的貸款額度度量不準確,風險模型的不適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資金的風險。在農業供應鏈中各個參與成員之間,信用度并不能得到保證,甚至有部分農戶所提供給農業企業的信息是不真實的,而不真實的信息當然會影響到農業企業的發展計劃。綜上所述,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推動農業供應鏈金融服務朝著更加縱身的方向發展。第一,完善農業供應鏈。供應鏈金融的核心是依賴供應鏈的穩固,推行農業供應鏈金融服務方案也少不了農業供應鏈,針對商業銀行和農業企業的不信任問題著手,由政府部門牽頭推行一套信任機制的建立,一步步建立合作意識。第二,加大農村地區的金融覆蓋,利用互聯網平臺和企業,從周邊點滴建立其對農村地區的信用風險評價。第三,加大對銀行內部人員的培訓管理,培養更多符合背景人才,尤其是在設計農業供應鏈金融服務方案的時候,傾聽更多農業方面專家學者的呼聲,建立一套方案創新優化機制,分地區差異化實施。第四,培育農業供應鏈上各方信用意識,尤其是農戶方面,建立一套獎懲機制,盡力將整個金融服務方案的風險控制在最低。
參考文獻
[1]曾玲玲,程曉琳,孫琳琳.農業供應鏈金融模式優化與經濟效益測算[J].財會月刊,2018(6):160-166.
[2]周月書,俞靖.農業產業鏈融資與農戶收入[J].江蘇農業科學,2018,46(9):303-307.
[3]劉雙.基于電商平臺的供應鏈融資模式研究[J].會通訊,2018(14):24-27.
作者:林仁志 單位:中國農業銀行武漢培訓學院
- 上一篇:區塊鏈與供應鏈金融深度融合發展路徑
- 下一篇:銀行業供應鏈金融業務問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