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學課程建設策略研究
時間:2022-12-24 03:14:47
導語:金融學課程建設策略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金融學”資源共享課程的設計與建設
科學的設計是建設好資源共享課程的基本保證,而設計的思路和依據極為重要。我們根據教育教學改革的要求和“金融學”這門課程的教學特點,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立體化的綜合設計與建設:
(1)基于“以生為本、以學為主”教學理念的設計。為了充分利用網絡信息技術的優勢,強化課前、課中和課后的不同環節,滿足學生預習、學習、復習、自習等不同需要,我們對課程的每一模塊、每一單元凝練出包括教學大綱、教學要點、教學日歷、教學要求等教學設計的方案,除了為教師提供教學示例、教學視頻、教學課件等資源外,著力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更多資源,包括課程學習指南、學習要點提示和學習重點難點提示,便于學生把握學習的范圍和深度。
(2)基于自主學習與將知識傳承融入能力培養的設計。為了將教學理念的轉變落到實處,我們在課程建設的設計時緊緊圍繞學生自主學習的需要,力圖將知識傳承融入學生多種能力的培養之中。具體做法一是通過提供可閱讀的大容量擴充性資源提高自學能力;二是通過提供常見問題、熱點討論、課程論文培養質疑、探究、求解能力;三是通過提供數據庫、文獻目錄、媒體素材練習捕捉、甄別、處理信息的能力;四是通過提供難題釋疑、案例分析、例題解析訓練運用原理和使用方法的能力;五是通過師生討論、辯論和作業增強獨立思考和辨別真偽的能力;六是通過組織和實錄學習小組活動培養合作共事、協調、親和能力;七是通過實錄課堂發言和課堂討論、辯論訓練學生反映和語言表達能力。學生通過這些教學活動可以獲得作業分、討論分、參與分、提問分、質疑分、探索分、學風分等等學習過程的評價分,分值占期末考試的60%左右,盡量使考核面能夠覆蓋學習的全過程,有利于引導并鼓勵學生注重對知識的全面掌握和綜合能力的提升。
(3)基于課程性質與教學定位的設計。我們教學團隊開設的“金融學”是教育部確定的21世紀高等學校經濟學、管理學各專業的核心課程,是金融學最重要的統帥性專業基礎理論課。由于后續的專業課程都會涉及本課程中的若干原理,而本課程的主要部分在后續的教學方案中都設置了更加細化和專業性、技術性更強的專業課,因此,作為專業統帥性課程,其教學定位既不能越俎代庖,又不能支離破碎,需要為學生把握整個金融學科體系提供一個相對系統的理論框架。為此,本課程建設的設計有三個突出:一是突出基礎性,以系統闡釋金融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關系為基調,采用寬口徑金融的研究范疇,涵蓋了貨幣與匯率、信用與利率、金融資產與價格、金融市場與交易、金融機構與業務運作、金融總量與均衡、調控與監管、金融發展等所有金融活動的集合,為全面學習和了解金融專業奠定理論基礎。二是突出原理性,運用現代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凝練古今中外金融理論的合理內核與金融運行發展的客觀規律,兼容并蓄,將國內外學者在金融學方面已經取得的基本共識在抽象成便于學生把握的若干基本原理,注重培養學生對金融學基本原理、內在聯系和客觀規律的認知能力、思辨能力以及文理交融的思維方式。三是突出引領性,注意增強各模塊和個單元之間的內在關聯性。在講解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識時,注意說明各部分的相對地位、彼此之間的內在聯系和關聯路徑。在每一部分的討論中,都注意將相關部分的內容有機聯系起來,為學生自主學習和金融學專業后續課程的教學搭建一個有機的整體性框架,為學生提供一份了解金融學各有機部分間主要聯系線索的“導游圖”。
(4)基于課程邏輯框架和內在聯系的設計。為了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本課程的編排設計是以縱向的模塊單元與橫向的資源庫排列為組合??v向的模塊切分與單元內容的安排完全遵循課程的邏輯來展開。“金融學”的內在邏輯是:以開放經濟為環境,以實體經濟運作為基礎,從各經濟主體的財務活動中引出金融的供求;以貨幣、信用及其價格等基本要素為基礎,闡明各要素之間的關聯性;以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為載體,闡釋金融運作的基本原理;以利率為聯結微觀金融與宏觀金融的紐帶,說明其作用機理;以金融總量與結構均衡為目標,討論宏觀金融的理論與實踐問題;以宏觀調控和金融監管為保證,研究金融發展的穩健與效率問題。按照這個邏輯,全課程分為6個模塊,共20個單元。第一模塊是導論,強調金融必須以實體經濟運作為基礎,從各經濟主體的財務活動中引出金融的供求,闡釋金融與實體經濟關系的基本原理。第二模塊是基本范疇,分別以貨幣、匯率、信用、利率、金融資產及其價格等5個單元來討論金融學理論體系的基礎要素,闡明各要素之間的關聯性。第三、第四模塊是以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為載體,分別用8個單元來闡釋各類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產生、發展和運作的基本原理。第五模塊是以金融總量與結構均衡為目標,用3個單元來闡明貨幣需求、貨幣供給、供求均衡與失衡糾正等宏觀金融原理。第六模塊是以貨幣政策調控和金融監管為保證,分3個單元研究貨幣政策的調控、金融監管的實施和金融發展中的主要問題。在上述縱向的六大模塊20個單元中,每個單元都為學生自主學習相應地匹配了橫向的10個資源庫。
(5)基于“歷史與邏輯線索相結合”學習方法的設計。為了幫助學生掌握社會科學的研究式學習方法,本課程教學內容的設計以歷史和邏輯的線索闡述金融學的基本原理、知識和運行規律,立足中國現實,探討中國金融的實踐進展和研究成果,為學習者展現一幅波瀾壯闊的金融學全景畫面。課程教學的每一模塊、每一單元都注意采用視頻資料、圖片、經典文獻數據等展示中外金融發展歷史演變的素材,在授課視頻、教材、課件等課內基本資源中,著力為學生講解歷史演變的內在邏輯,從中揭示金融的基本原理,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邏輯思路,體悟金融發展的規律,理解現實生活中金融活動的淵源與軌跡。
(6)基于現代知識傳播模式和個性化學習方式要求的設計。為有利于學生導學和助學,我們開發和集成了10個供學生自主學習的資源庫:教學視頻庫、教學課件庫、名詞術語庫、公式例題庫、難題釋疑庫、媒體素材庫、文獻資料庫、相關數據庫、學生作品庫、自測習題庫等,為學生自主學習、開拓視野、培養能力和提升素質提供優質便利的教學資源。
(7)基于“多維—立體—交互”式教學平臺的設計。為了突破時空限制,擴充教學容量,我們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課程資源的開發、集成和梳理,實現了有形課堂與課堂視頻、網絡視頻、課程網站等無形課堂相結合;課內教學與課外輔導相結合,即:課堂教學基本資源與課外學習輔導活動紀實(選題、演講、討論、論文)相結合;教師主講視頻與學生演講視頻、課堂討論視頻等師生研討相結合;精讀指定主教材與泛讀擴充性的經典文獻、擴充性讀物、參考文獻目錄庫相結合;理論教學與現實媒體素材、數據庫、例題庫、教學案例庫等實踐教學相結合。突破了課內學時和課堂教學的局限,構建了突破時空限制的“多維—立體—交互”式教學平臺,開創了社會科學基礎理論課全新的教學模式。
二、資源共享課程的使用與完善資源共享
課程的建設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我們的工作才剛剛開始?!敖鹑趯W”課程目前還存在一些不完善之處,還有許多問題尚需研究解決。例如,如何將課堂教學和課下自主學習能夠互動銜接?如何建立起切實可行的教學資源共享平臺的動態更新機制?能否探索多校協同建設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的路徑?怎樣處理好全國優質教學資源共享與各校特色辦學的關系?怎樣將網絡資源共享課程的內容與文字教材相配合?等等,都需要在教學實踐中探討解決。比如目前,我們正在探討如何將文字教材的修改與網絡資源共享課程建設有機聯系起來,具體設想是把原來的導讀與資源課的單元教學要求、學習目標、學習指南相聯結,把延伸閱讀與資源課的文獻資料庫、文獻目錄庫相聯結,把專欄看板與媒體素材庫、文獻資料庫相聯結,把圖表與相關數據庫對應鏈接起來,把重要術語與名詞術語庫鏈接起來,把復習思考題與問題釋疑庫、自測習題庫鏈接起來,同時將重要問題或需用資源課的節點用注釋的方式插入二維碼進行檢索。力圖實現傳統教學與現代教學的平穩轉換,使教師和學生能夠在有形的教材與課堂和無形的網絡與資源之間自由漫游。我們深切感受到,資源共享課建設是一項長期艱苦的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精力。有兩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1)有關管理部門要研究如何改變目前普遍存在的輕教研、重科研的現象,在考核和評審中加大對教學改革及其成果的認可與評價度,使教師愿意而且能夠投入時間精力進行教育教學的研究與實踐,從制度和管理上有效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
(2)需要開放式動態化地進行課程建設,不斷完善與更新,要做到這一點既需要學校內外的交流,學習其他課程建設和兄弟院校的經驗;也需要教學團隊協同,授課教師精誠合作來共同建設;更需要師生共建,激勵學生參與互動,真正把“以學為主、以生為本”落到實處。
作者:李健單位:中央財經大學
- 上一篇:公民身體權及民法保護綜述
- 下一篇:民法的私法契約性質之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