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場改革論文

時間:2022-01-25 05:20:00

導語:金融市場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金融市場改革論文

一、我國當前金觸市場的主要問題

我國金融市場主要問題表現在:利率、匯率管制嚴,資本市場沒有放開。帶來的主要問題,一是利率與匯率不是按真正意義上的市場供需規律決定其水平,使資源配置不能按市場規律達到最優化。在市場經濟情祝下,市場的供需是對資源稀缺性的合理調節,而這種調節是通過資源供需量和價格進行的。任何一種資源都會向能帶來最大經濟效益的領域流動,而這種效益體現在資源扣除了獲得它所花費的成本后取得的價值增值。這也是社會財富的價值增量。因為是價值而不是價格,因此,就應準確衡量資源的真實成本。而在利率與匯率作為資源的單位價格不能按市場供需反映其真實價值時,資源所創造出的價值也就不真實,也就是說資源不是在有效配置的情況下使用。這在實際中看到的是,在利率、匯率管制的情況下,資金在得不到準確定價的情況下用于項目建設等。同時,價格不能真實反映價值的資源流動也是腐敗現象產生的根源,如以行政命令和長官意志進行資金投放等。二是由于利率、匯率受管制,就不能按市場供需進行利率浮動,銀行或其他機構將無法采取有效的金融工具避免因調整利率、匯率帶來的損失。同時,我國在國際貿易和金融市場的一切資金活動大都以完全浮動利率計價,這與我國固定利率(相對于完全浮動利率)制形成了較大利差風險,會使正常經營的銀行和企業造成資金上的損失,另外還給投機商創造了機會,導致我國金融市場不穩定因素的產生。三是資本市場不放開,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就無法創造出更多的金融產品進行風險防范與服務企業,如不能通過自營的期貨、期權等工具進行匯率、利率波動帶來的對收益與外幣資產價值的風險進行防范與化解,也不能做到資產多元化,使資金主要集中在貸款上,加大了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的資產風險,同時也因銀行金融產品單一使企業應該享受的服務渠道減少。這也在一定程上影響了我國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竟爭的能力。如我國銀行不能參與企業純資本性融資的包裝、承銷與分銷等業務,因為這里面涉及到承銷不成功進行資本性投資的問題,這在當前我國對金融市場管制的情況下,是不允許的。

分析這些問題的原因,最直接的是我國長期處于計劃經濟體制下,建立真正意義上的金融市場的諸多條件短時間內難以具備,對于國際金融市場運作的知識和經驗缺乏較深入的了解,加之長期以來對金融市場風險觀念上的誤區等,導致我國金融市場建設步伐較緩慢。但從今天全國的經濟實力與金融環境看,有些條件已經具備,如我國銀行間的同業拆借市場、證券市場已運作多年,交易系統已基本建立;我國的外匯儲備已超過3000億美元,已有足夠的市場抗風險能力;我國的銀行已開展國際業務十幾年,已積累了大量的國際金融市場運作的經驗,并培養了一大批這方面的人才等,因此已到了加快改革與完善我國金融市場的時候。

二、加快我國金觸市場的改革與開放、做好現代金觸風臉防范

(一)金融市場的改革與完善是為我國經濟建設創造高效“操作平臺”的需要。

經濟決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經濟。在任何一個經濟實體里這兩方面都必須相輔相成發展,才能達到整個社會的平穩、健康的發展。“十六大”報告中對我國經濟的下一步發展制定了宏偉的藍圖,提出了全面建立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這就要求我國各行各業應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保證效益的提高,最終達到整個國民收入高質高量的最大化效應。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有一個健全和發達的市場,以市場機制來合理化配置資源、節約資源,按市場衡量標準與國際接軌進行資源調配和全球化經營,從而在世界經濟中使我國的資源得到有效地增值,創造高于國內生產價值的增量效益。金融市場的完善與發展在其間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價值創造過程中一種平臺,是積極資源輸導、分流和創造價值實現的整個價值鏈中重要一環:一是金融市場作為流通環節,能對外國資本與我國資本的有效結合起到資源的合理配置的效應,從而創造兩種資源的合效應。二是通過資本投資降低閑置國外資本的機會成本,使其仍然留在國內,而不至于撤資.讓其等待更佳的投資機會,以便將來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實際價值。三是有利于虛擬經濟的穩定發展。任何一種資本除在實體經濟中通過消耗而求得價值增值外,都會在流通環節或待生產領域求得價值的保值。如果沒有一種保證資本保值的環境也就不可能是完全的市場經濟。實際上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設想當一種資本不能因避免利率風險、匯率風險、通脹風險等通過金融市場而進行遠期買賣、期權交易、貨幣互換等市場機制進行保值,創造價值能得以保證嗎?顯然不能,只有在加快金融市場機制的健全與完善中,充分運用市場機制的這一“無形的手”才能達到這一目的。四是只有一個健全和完善的金融市場才能保證我國銀行業資產的多元化配置,降低單一信貸產品的行業風險、經濟波動風險、期限風險和操作風險。(二)加快金融市場改革與發展,應放開對利率與匯率的管制,適當開放資本市場。

利率是資本本身及資本運作的單位成本,它應該取決于資本市場對整個資本資源稀缺性的供需狀況、運作效率和風險程度的認可。匯率最終體現的是對國與國資金利差的補償。資本在利率、匯率的調節下,按市場供需規律實現了流動的需要和價值的增值。具體從以下三方面體現出適當放開資本市場、完全放開利率、匯率的必要性:

1.從整個資本供需看,只有全部資本參與市場分配與調節才能充分體現資本的成本。當前我國不允許外國貨幣資本項下的自由兌換,只允許經常貿易項下的自由兌換,這實際是人為限制了資本的自由流動。當然,碎然全面開放資本項下自由兌換會對本國貨幣造成一定沖擊,甚至會導致金融市場的混亂,但這主要取決于我國的經濟實力。就我國當前的綜合國力和外匯儲備來看,只要在一定的管制下,適當開放資本市場不會對我國金融市場造成重大沖擊。另外,一直實行管制,閉而不放,從長遠看也不利于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與成熟。因此,從現在開始,完全放開個人本外幣自由兌換,有管制地放開企業本外幣自由兌換是適應當前我國經濟狀況的,也是我國利率逐步走向市場化的必由之路。只有這樣,市場才能以市場規律分配和調節資本,使資本按市場計價,最終這到本幣、外幣、國內、國外價值趨于統一,才能使本幣遠期買賣、套期保值等業務得以操作,才能避免本外幣的套利行為,更加鞏固人民幣的價值。

2.利率、匯率市場化是商業銀行在對風險程度認可基礎上,實行信貸資金真實計價的基礎。商業銀行的信貸資金是一種稀缺資源,必須按市場規律進行調節與計價才能做到真正的價值增值。由于商業銀行經營產品的高風險性,決定在價值增值過程中,其收益具有各方面風險導致的不確定性,這就要求其提供的信貸產品的價格必須包含補償了風險的溢價。這種溢價就是對風險程度的認可與承受的代價.它與獲得資金的成本共同構成了商業銀行資金的真實價格,即市場利率。因而,這就要求商業銀行應在進行信貸產品定價時,除考慮獲得資金的成本,還要考慮的因素是對風險的計價。因此,商業銀行應根據信貸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等正確衡量信貸產品收益預期風險價值,決定銀行業的最低資本需要量,并確定合理的資本結構,計算平均的營運成本,在其基礎上按實施的不同業務種類和預期收益確定執行的利率。而不是當前這種不分行業、不分信用等級、不分風險大小,一律按基準利率或基準利率最高、最低上下浮動執行。

3.利率市場化有利于銀行按服務功能與水平確定利率之外加價。在利率管制的情況下,商業銀行除按利率向客戶提供信貸產品外,幾乎對其付出的其他成本無法得到補償,這也不是按市場規律作業務。商業銀行應將提供給客戶的產品、技術和信息等應該計價的價值,全部包括在價格中才能真實反映出全部資源的增值效應與質量。因此,應允許銀行按其創造產品,提供技術與信息等付出的成本進行利率加價,運用綜合收益率來衡量某類或整個資產收益水平,而不是只按現在賬面利率水平。這樣做不但會使銀行的競爭更加合理化、規范化,也有利于整個銀行業服務水平和效率的提高,使具有長期發展戰略規劃和服務功能齊全、服務質量與效率高、運作安全的銀行得以長期穩定的發展。

(三)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是保障金融秩序的前提。

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的進一步開放與發展,來自國內與國際市場的風險因素會隨之增多,這對金融風險防范提出了新的要求,無論是銀行業還是與銀行業有關的其他行業,如何避免與化解金融風險已成為關系到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問題,也是保障市場秩序正常運作的前提。從整個經濟環境和將來我國銀行業發展分析,應從如下幾方面著手解決。一是增強整個市場透明度,包括以央行牽頭設立對銀行公開的企業信息網絡,真實記錄企業的舉債、開戶、信譽等情況。二是銀行業組織機構的再造,減少信息與政令的傳導環節,實行市場開拓、風險控制、系統支持的扁平化管理。三是提高定量模型的風險分析能力,特別是對市場風險、信用風險要以科學的手段或方法預計風險發生的概率及風險價值,以準確衡量風險造成的潛在損失,減少定性分析的主觀偏差。四是實行行業、地區風險最高額度控制,按行業、地區的發展現狀與前景,衡量信貸產品與之相關的風險相關性,通過構建有效的資產組合分散風險。五是進行操作人員素質教育,形成系統內的風險管理文化,建立健全風險防范的激勵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