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消費需求狀況及建議
時間:2022-11-29 10:24:00
導語:國內消費需求狀況及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從需求的角度來看,一個開放經濟的增長取決于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和出口需求三個因素的共同作用。消費、投資、出口共同決定了經濟增長的速度和質量,被稱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從一定意義上講,經濟增長和發展的最終目的是要提高居民的社會福利水平和生活質量,消費需求才是最終需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也更為持久和相對穩定。因此,從長遠的角度看,擴大消費比增加投資和刺激出口對經濟發展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
黨的十六大報告具體提出了要“逐步提高消費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這一新的決策,是針對以往消費比重低所做出的重大調整。擴張消費,把經濟增長的主要支點從生產領域轉移到消費需求領域,是以后拉動經濟發展的關鍵。這既是過去長期實踐經驗的總結,也是中國經濟繼續保持較高速度增長的迫切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我國消費需求不足的主要表現
1、消費在經濟增長中所占比重偏低,比例失衡。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平均消費水平為78%~79%,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的總消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更高達80%以上。而在我國,1996—2002年各年的年均最終消費率僅為50%多,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盡管我國自1998年以來一直實行擴大內需的積極宏觀經濟政策,也取得了積極的效果,但這種效果主要是靠投資拉動。相對而言,消費“啟而未動”,消費和投資的不協調非常突出。消費需求的不足,也使得投資的高增長缺乏持續的基礎,成為資金使用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消費不足的另一個重要表現是消費品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的失衡,部分產品的相對過剩和供給不足并存。
2、居民收入增速放緩、城鄉差距拉大。1992—1997年,我國城鎮居民年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20.0%,同期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達25.4%。而自1997年起,城鄉收入增速下降,差距也逐年拉大。城鎮居民在1997—2002年5年間的年均每人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下降為7.8%,而同期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僅為3.1%。2003年前三季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47元,同比增長9.5%,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9%,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4844元,同比增長7.2%;農民人均現金收入1802元,比上年同期僅增80元,消費支出1115元,僅增84元。占人口主體的農村居民收入偏低且增長乏力是制約消費的重要因素。
3、體制性障礙導致居民收入與支出預期出現明顯反差。收入對消費的影響具有跨期的特點,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居民的消費行為日趨理性化,從攀比消費和集中消費向追求多樣化和跨期效用最大化轉變。在收入水平一定的條件下,影響居民消費意愿的最重要因素是未來支出預期,從而導致即期消費緊縮的局面。與此同時,原來由政府和國有企業向城鎮居民提供的就業、住房、醫療、養老、子女教育等保障,相繼轉變為居民自己承擔全部或部分風險與費用。因此,增加儲蓄就成為大多數居民的必然選擇。
4、邊際消費傾向呈現下降趨勢。居民消費傾向(指居民消費額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仍然偏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回落。有資料表明,我國邊際消費傾向自1995年以來呈現出明顯的下降趨勢,同時導致了投資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削弱。因此,如何通過增加消費來帶動自主投資的增長,進一步擴大內需,逐步降低對擴張性財政政策的依賴,成為下一階段我國經濟發展所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
二、對擴張消費的建議
1、提高居民收入。收入是決定擴張消費的最重要的因素,實現擴張消費最重要的途徑,就是不斷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要提高居民收入,一是保持經濟快速增長,以支持居民收入的增加。二是重點擴大中低收入者比重,使之成為擴張消費的中堅力量。中低收入居民的恩格爾系數比較高,增加收入后轉換成即期消費的份額也會比較高。第三是提高農村居民的收入。通過大力推進農村城鎮化、減輕農民負擔、加大財政轉移支付等手段,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
2、控制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依法保護合法收入,允許和鼓勵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允許和鼓勵資本和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同時調節過高收入,防止收入差距過分擴大,特別是要抑制非法和不合理收入所導致的收入差距擴大。高收入群體的恩格爾系數低,新增的收入是“閑錢”,對其消費的刺激作用不明顯,有的相反還扭曲了消費行為。對此,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對國民收入分配進行結構性調整,以利于消費的正常發展。其主要措施是完善個人所得稅,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對高收入者要實行高額累進式稅率??煽紤]對私人購車、購房實施稅收抵扣政策。從全社會看,從高收入群體中多征一些稅,用來補助低收入者,是“抽肥補瘦”,有利于調節居民的收入差距,提高社會平均消費傾向,進一步擴張消費,繁榮經濟。
3、積極發展消費信貸。發展消費信貸,使購買高價值商品有提前實現的可能,能夠解決目前普遍存在的“購上不足,購下有余”的消費斷層問題,使有穩定收入、有一定支付能力的居民可以通過分期付款提前實現消費愿望。信用消費對消費需求的刺激作用將激活相關產業進而帶動經濟的發展。發展信用消費,一是應總結前一階段商業銀行住房抵押貸款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住房信貸規模,增加品種和形式。二是抓緊研究制定有關消費信貸的法律法規,使信用消費規范、健康地發展。三是拓寬消費信貸領域,創新消費信貸的金融工具,確定合理的消費信貸利率。四是建立健全擔保機制。
4、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提高居民消費傾向。居民消費傾向的下降,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對未來住房、醫療、退休保險以及子女入學等支出增長快于未來收入增長憂慮增大;二是當前就業及再就業問題的急速加重,增加了人們對未來就業和收入不穩定的恐懼。對未來收入的不確定性,使得居民當期收入不能當期消費,積極儲蓄和積累消費。就農村而言,看醫、勞保、就業和子女上學等方面面臨更多問題和不確定性。所以在增加居民消費的同時,通過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消除居民消費顧慮,提高居民消費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