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信托生存和發展

時間:2022-11-29 10:22:00

導語:國內信托生存和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內信托生存和發展

一、我國信托業的現狀

2001年《信托法》、《信托投資公司管理辦法》和《信托投資公司資金信托業務管理暫行辦法》的頒布使中國信托業基本步入了規范運行的軌道。并將信托業定位于具有財產管理功能的中長期金融機構。截止2003年年底,共有59家信托投資公司完成了由“高度銀行化的混合經營模式”向“專業化受托理財金融機構”轉換為核心的清理整頓和重新注冊登記工作,全行業共盈利15.5億元。盈利企業比例高達92.53%。2004年信托公司的營業總收入45.7億元。以上這些數據本將預示著信托業良好的發展前景。但2004年,個別信托公司的違規、陡然而至的德隆事件,使得“由亂而治”的中國信托業再度成為市場置疑的焦點。信托業到底能不能在我國得到持續發展?信托業的定位是否存在偏差?

首先,我們必須肯定信托存在的必要性。從國際經驗和在我國近幾年的發展狀況來看,信托業作為金融業的四大支柱之一,在金融市場中已顯現出了其不可替代的地位。

(一)信托業存在巨大的市場需求。中國入世后,信托業的國際競爭與合作日趨顯露,信托業的展業空間得以巨大拓展。同時,中國連續十幾年創造經濟增長率7%以上的奇跡,全社會對長期建設資金的需求非常強烈。居民個人的貨幣擁有量及金融性財產快速增長,社會保障資金、企業年金、保險資金、住房公積金、各類公益基金等“機構投資者”急待外部財產的管理安排,這些均要求迅速建立一個成熟的信托市場體系。

(二)信托業有區別于其它行業的突出優勢。主要表現在:第一,信托來源和信托投放的領域十分廣泛?!缎磐型顿Y公司管理辦法》規定,信托公司可以開展10項業務,其中主要業務有:資金信托、財產信托、投資基金、投資銀行、信用證和資信調查;經營方式上有對外投資、貸款、出租、出售、同業拆放、融資租賃等;投資范圍上可以是證券也可以是實業。投資領域的多元化使其可以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提高金融資產運作效率,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降低投資風險。第二,信托設計的靈活性為信托資產管理提供了巨大的運作空間。信托公司可以根據客戶的喜好和特性,度身定做非標準產品,通過專家理財最大限度地滿足委托人的要求。這種投資方式和產品的靈活性是券商和基金公司所缺乏的。第三,信托制度可以發揮“破產隔離”的作用。《信托法》中規定信托行為具有“信托收益權對抗所有權”。這一信托制度特有的法律效力,形成信托制度的債務隔離機制和破產風險隔離機制,最大限度地保證了信托財產的安全,從而保障了受益人的利益。

二、我國信托業發展的瓶頸

由以上我們可以看出,自“一法兩規”以來,我們對信托業基本思路的定位是正確的,那么為什么信托業不能利用其優勢快速發展呢?我認為目前中國信托業發展存在著一些瓶頸性問題:

(一)信托業發展面臨外部環境制約

1、政府管制過嚴。由于信托業本身具有較大的風險,加之我國信托業發展的不成熟,使得政府表現出來的態度是捆綁限制有余,支持和服務不足。主要表現在:異地設立分支機構的限制,集合資金信托業務200份合同的障礙,信托產品私募性質的約束,信托產品流通機制的滯后等。特別是政府有關部門“堵”甚于“防”的監管手段,甚至一些“秋后算帳”的行為使行業創新與違規難以界定,信托業務的拓展畏首畏尾,難以尋求突破。

2、社會信用不足和信用不良。信托首先是一種信任關系,即“受人之托,代人理財”。如果發生了信用危機,信托業就將無立錐之地。近半年來,因部分公司違規經營導致有關信托業的負面報道屢見報端,信托業的市場公信力跌入了低谷。舊的業務難以存續,新的業務無法拓展,形成了惡性循環。

3、分業管理的金融體制。一方面,信托產品的創新空間受到分業經營局限,信托產品的諸多功能難以體現。一方面,五次整頓后,信托機構所經營的非信托業被徹底剝離,將經營的銀行業務還給銀行,證券經紀業務還給證券公司,而由于信托市場的非專屬性,使得本屬于信托公司主營業務的基金業務、資產管理業務等其他機構仍可進行,形成了不公平競爭。

(二)信托公司本身存在的問題

1、中國的信托公司存在嚴重的治理缺陷。我國的信托投資公司在成立之初大多脫胎于大銀行和政府機構,國有企業所具有的“激勵不夠,約束力不力”等問題在信托投資公司身上同樣存在,各信托公司實際上成了各部門、地方政府的全功能金融機構。許多省市都設立有自己作為“融資窗口”的信托公司。由此導致了許多信托資金的違規運用、不顧風險的關聯交易等現象,使信托公司為了股東的利益而犧牲委托人的利益,積聚了極大的風險,也使信托公司喪失了信譽。

2、缺乏核心盈利模式。事實上,信托公司在資本市場、貨幣市場和實業投資領域的靈活性使其在面臨眾多選擇的時候常常是無從選擇。信托沒有像銀行、保險、證券那樣形成他們專屬的核心盈利業務,最終沒有形成自己的產業優勢和產業規模。更令人堪憂的是,此時信托公司與管理部門的博弈可能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即監管部門為了控制風險制定了相對嚴格的監管政策。嚴格監管下的盈利壓力使信托公司出現短期行為和違規經營,引起潛在風險。然后監管部門又加大監管力度,如此反復,最終很可能信托業在這個怪圈中作為一個產業而逐步萎縮。

3、信托業的人才不足。立足于專家理財的信托公司卻缺乏專業人才,這是目前信托業普遍存在的問題。究其原因一方面信托業是一個智力密集型產業,對人員素質要求很高。另一方面,我認為仍然是各個信托公司對具體從事的領域不明確,未來的業務流程不清晰,于是就根本不知道需要什么樣的人。

三、我國信托業可持續發展對策建議

(一)從宏觀的角度,為信托業創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

1、放松政府管制。要建設完善的監管體系首先要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為銀行、證券、保險、信托提供一個公平的競爭平臺,而不能因主觀判斷過多地進行行政干預。同時,中國入世談判時,對信托業開放的限制基本上沒有涉及,信托業很可能成為未來外資進入中國金融市場的一個重要的突破口。分業經營的模式顯然使我國信托公司缺乏競爭力。因此,政府有必要逐步放松對分業經營的管制,使信托業“金融百貨機構”優勢真正得以發揮。

2、加強信托業風險的防范。1制定更為完善細致的《信托業法》。縱觀信托業發達的英、美、日等國家,除了一般的信托法外,還有根據不同信托品種制定的信托特別法,因此我國也須加快信托立法,使之對各個業務范圍有具體的說明,對違規和創新領域做一個明確的界定,并為信托公司內部治理結構的設計提供依據。2成立信托業協會。在協調行業內部矛盾,建立標準信托品種的行業標準,樹立信托投資公司的對外形象等方面,行業協會的地位是包括政府監管機構在內的各機構都不可取代的。3建立信托業資信評估制度。由處于相對獨立地位的資信評估機構對各信托投資公司的風險,收益等進行全面權衡后打分,并將得分情況向社會公布。通過市場的壓力迫使信托公司改善經營管理。

3、營造適合信托發展的社會信用環境。既然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在信用水平極低的社會發展市場經濟必然要付出沉重代價,我國信托業的坎坷經歷就是這種代價的真實寫照。信托要重整旗鼓,必須先回歸信譽。當務之急就要在完善信用體制的監管手段、提高監控效率、完備《信托法》相關司法解釋、制定和出臺行業配套制度及產業發展規劃的同時,認真記取教訓,從規范抓起,從自身做起。要矯正治理結構,健全風險內控體系,規范從業人員行為,優化業務流程,完備信息披露制度,合力打造信托公信力,增強公眾的信托意識。

(二)從微觀角度,信托公司須構建持續的盈利模式

1、實現融資向投資的轉變。前幾年,信托公司大多從事以貸款為主的融資業務。誠然,融資功能也是信托的功能之一,但他能否成為足以支撐信托業生存發展的經營基礎呢?目前信托公司年費收入只在融資額的1%左右,在將本金和收益支付給投資者后,信托公司所剩無幾。何況信托與銀行相比做不到像銀行那樣的規模,也沒有銀行那樣的流動性,競爭上處于劣勢。所以我認為信托應該把經營范圍放在投資管理上,運用組合投資的理念即通過集合性投資與集合性融資的匹配和戰略聯盟來實現風險的分散。

2、選定特點領域,突出品牌優勢。截至2004年底,信托全行業總資產2784億元。在目前經過重新登記的59家信托公司中,總資產大多為幾億元人民幣,多者也僅為一二十億。如此的資金規模,選擇綜合的盈利模式是不太現實的。信托投資公司必須采取市場細分的策略,結合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尋求在特定領域的競爭優勢,實現項目向產品的轉化。項目無法實現穩定經營,只有具有品牌優勢的標準化產品才能反復的用,反復的帶來收益。從當前看,我認為可以開發以下信托品種:1個人資金信托。目前我國城鄉居民金融資產大約15萬億元,其中銀行存款占比高達75%,如此高的儲蓄率,意味著市場上有著強大的資產管理需求待有效釋放。同時爭得這部分資金也將保證公司信托投資穩定充足的資金來源。2產業基金信托。投資于實業經濟的產業基金信托業務,商業銀行、證券公司等其他金融機構都無法涉足。我國經濟發展也為產業投資基金提供了良好的成長前景,因此產業基金信托應該是我國信托發展的一個很好的切入點。3公益信托。我國已經或即將建立規模巨大的各種社會公益事業基金如養老金、住房公積金、醫療保險基金、扶貧基金、失業保險基金、教育基金、助殘基金等。這些社會公益性基金數量非常可觀,且都有保值增值的需求,如果能得到政策上的扶持這些公益基金將成為信托業務一個極大可供開發的“金礦”。

3、開發系列化產品,做大信托業規模。我們可以在市場細分的基礎上,針對不同客戶的需求特點設計具有針對性的系列化信托產品。這樣不但可以使產品規模在經營約束的范圍內做大,而且前期的項目成本能夠在后期得到不斷攤銷,使得開發此類產品的成本顯著降低,通過不斷的復制,信托公司可以獲得穩定持續的信托收益。

4、培養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質、專業化的專家型人才。信托業要創造高利潤并通過較高的收益回報于客戶,必須立足于真正達到專家理財的資產管理水平,從而贏得市場,增強公信力,提升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