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經濟發展對現代化消極作用

時間:2022-12-11 11:44:00

導語:知識經濟發展對現代化消極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知識經濟發展對現代化消極作用

1知識經濟的發展對經濟現代化的影響:改變了經濟增長方式

知識經濟的出現,標志著人類社會那種大規模的工業化生產時代已經接近尾聲,人類社會正在步入一個以智力資源為主要依托的知識經濟時代,由工業經濟轉人知識經濟,要比二三百年前由農業經濟轉入工業經濟具有更為重大和深遠的意義,知識經濟所引發的這場世界經濟革命也遠比當年的工業革命更偉大,影響更深刻、更廣泛,它使經濟增長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1)從有形資產向無形資產的轉變。在傳統經濟里,有形的生產要素一直被視為財富的源泉,勞動力和資本被看作是產業的真正基礎。事實上,農業經濟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模式,工業經濟屬于資本密集型產業模式。二者的發展都基于對有限自然資源的開發。與之相反,知識經濟的第一生產要素是作為無形資產的知識,這種經濟通過知識實現對現有資源的優化利用,并不斷開發出富有的,甚至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新資源,從而創造出新的巨大財富。因此,知識成為最主要的資產,是新一代企業實力的主要標志。在這種情況下,投資方向由有形資產逐漸轉向無形資產,知識密集產品開始成為主要的產品形式;經濟競爭從有形競爭轉向無形競爭,知識科技先導型企業成為經濟活動中最具活力的經濟組織形式,產品中蘊含的知識量成為競爭的基礎和決定勝負的關鍵。美國現在的國民生產總值近三分之一是像微軟公司這樣的知識企業提供的。微軟公司的有形資產規模很小,原材料的庫存量很少,但企業資產卻高達2000億美元;相比之下,通用汽車公司擁有的龐大設施可謂雄居全球之首,而整個資產卻只有400億美元。

(2)從“收益遞減”向“收益遞增”轉變。工業經濟遵循“收益遞減”原則,即按照經濟“增長函數”,資本和勞動力投人必須按比例進行。如果某一方面,比如資本投入過多,就會造成“收益遞減”。知識經濟則恰恰相反,對知識的投入,只會造成“收益遞增”。1996年美國從電腦到電話等高技術方面的投資按年率計算猛增23.8%,經濟卻仍然健康持續地發展。

(3)從周期性發展向持續性發展轉變。工業經濟時代的基本特征是“周期性”,工業經濟從來就沒有擺脫過衰退周期和經濟危機周期的煩惱,知識經濟時代的基本特征則是“持續性”,立足于基礎性研究的“突破性創新”時代牽動全局,形成新的支柱產業,實現產業結構的更新或調整,為經濟注入新的活力,經濟衰退的周期被迅速發展的科學技術大大弱化了。

(4)知識經濟的發展使知識日益產業化。

從人類發展的歷史趨勢和基本規律來看,知識產業化的進程一直是國家興衰的命脈所在。經濟的知識化和知識的經濟化都是不可否認的客觀規律。這一規律的含義是:在知識與經濟各自的發展過程中,知識對經濟的作用愈來愈大,經濟的知識含量也愈來愈高,其最終的表現形式就是知識產業化。知識產業化,不僅給第一、二、三產業注入強大的活力,而且還導致出現了當今世界多極格局國際競爭的制高點——高技術產業,也可稱為第四產業。

知識產業化推動第一產業實現質的飛躍。以,農業、畜牧業、林業、漁業為主體的第一產業,在傳統工業社會里是虧損和補貼產業,而在欠發達社會或地區,則是效益低下而又事關國計民生的產業。知識的產業化使情況發生了巨變:隨著綠色革命的發起,出現了第二產業性質的大農業,興起了第三產業性質的大旅游,第四產業性質的知識農業。如試管畜牧業、基因養殖業等等。

知識產業化推動第二產業不斷升值。以工業、制造業為主體的第二產業,在發達的工業社會已淪為“夕陽工業”,而在欠發達地區,卻又面臨高速增長與毀滅性破壞的矛盾。知識產業化不斷加大第二產業的文化含量、科技含量,從而帶來第二產業價值的爆炸性增長,并對調整發展的負面影響起到了緩解的作用。

知識產業推動第三產業迅速發展。以信息業、服務業、商業、金融業和文化娛樂業為主體的第三產業,是全球新興的“朝陽工業”。由于知識產業化的巨大推動作用,在短時間內,已呈現迅猛發展的態勢,出現了一本萬利和點石成金的奇跡,致使當代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在質量、品位和規模上邁出了很大一步。

知識產業化推動新興產業迅速生長、擴張。以信息、知識、高科技和文化、人才元素為主體的新興產業是前途無量的“未來工業”,目前已如滾滾浪潮,勢不可擋。1994年美國政府提出“信息高速公路”的設想以后,許多國家都制定了自己的信息化戰略。新興產業將掀起一場翻天覆地的經濟革命,并將使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達到新的高度。

2知識經濟對社會現代化的影響:使社會知識化并改變了人類的生存方式

知識經濟的發展使人才作為一種特殊的資源,對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決定作用,學習型社會來臨,從社會結構、社會意識、社會分層和日常生活諸方面改變人類的生存方式。

(1)知識經濟的發展使“人才”的作用彰顯。知識經濟與傳統的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不同,是以知識及其產品的生產、流通和消費為主導的新型經濟。它的顯著特征是:知識成為創造社會財富諸要素中最基本的生產要素,其他生產要素都要靠知識來裝備和更新。知識經濟的生命線是知識科學。研究證明,人類在最近30年所獲得的知識約等于過去兩千年的總和,而未來若干年內物質和知識還會在許多領域出現更為驚人的突破。預計到2050年,人類現今所掌握的知識屆時將僅為知識總量的1%,知識、技術的更新速度是前所未有的。這將導致技術革命、產業革命的周期縮短和技術產品的市場生命周期縮短。因此,是否具備掌握不斷推陳出新的知識的能力,是否擁有大量高素質的人才資源,是否能夠真正形成崇尚知識、尊重人才的社會氛圍,是否能實現社會的知識化,將是決定一個國家和民族能否順利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贏得未來發展主動權的關鍵。

(2)學習社會形成人類自進入文明時代以來,學習他人或前人在改造世界實踐中所獲得的認識和經驗(知識),以促進生產發展和社會進步,是毋庸置疑的共識和約定俗成的做法。到了21世紀,學習將具有全新的內涵,不僅學習的內容和范圍將大大拓展,而且它的價值和功能也大大增強。

目前,隨著知識經濟的來臨,“學習社會”的雛形也隨之顯現。一種全新的文化景觀正以方興未艾之勢發育成長。社會知識化的趨勢也越來越明顯。在未來的發展中,知識越來越顯示出其決定性的先導作用。農業經濟的資源或價值取向是勞動力和土地的占有;工業經濟的資源或價值取向是自然資源和資金的占有?,F在,知識作為最主要的和起決定性作用的資源,不僅應得到合理的評價,而且應該理直氣壯地介入分配。因此,我們必須樹立起新的資源觀。通過經濟和社會體制改革,用法律體系、機構設置,輿論導向和社會風氣來保障知識成為分配的決定性要素,并引導社會價值取向的變革,推動社會的知識化。

(3)改變了人類生存方式。馬克思有句名言: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在知識經濟時代,人們隨時隨地都置身于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環境中,整個生存方式包括社會結構、社會意識、社會階層、日常生活等等,都將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隨著知識經濟的迅猛發展,經濟的知識含量將極大地增長,而知識也會透過經濟滲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這個互動過程,使人們從知識的視野觀察周圍的一切,從而展現出一幅嶄新的世界圖景。

美國媒體實驗室創辦人尼葛洛龐帝教授在《數字化生存》一書中,很生動地描繪了計算機和網絡帶給人類的新空間,及其所引起的地球新秩序的建立,預言在數字化世界,傳統的中央集權的生活觀念將成為昨日黃花,因為數字化徹底打破了封閉,縮短了距離,無遠不至,無高不達。知識經濟對人類生存方式的改變,是通過唯物史觀所揭示的社會歷史發展規律來起作用的。當經濟基礎發生變革時,人們的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也會隨之發生相應的調整或變革。知識經濟對上層建筑的影響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反映出來:

在社會結構方面:知識經濟是更個性化、更能體現價值規律的經濟,它將加速社會的多元化,促進國家的法治架構;知識經濟在本質上更重視科學、民主、平等,這就能推動政府行為的科學性和透明度。

在社會意識方面:知識經濟將改變人們的觀念、興趣、風俗習慣、審美情趣、輿論導向,因此,關于知識經濟的思想理論體系將逐步得以完善。

社會階層方面:社會將根據人們的知識擁有情況進行新的分層。在知識經濟社會中,財富、權力地位的狀況與知識擁有的多少成正比。在一般工薪階層中,白領的絕對數要大大超過藍領,并形成新的產業主體。

在日常生活領域:知識性消費將占主導地位。社會知識化將導致人們素質的普遍提高和道德水平的全面改觀。在知識經濟時代,由于知識無孔不入的廣泛傳播,以及由此引起的人們文化修養的提高,人們物質生活的富足,人性、人文精神、終極關懷等變得更加現實,更受人關注,工業經濟時代的工具理性必將受到揚棄。

當然,知識經濟也會有負面的影響,如因各種原因(包括非自身原因)而未受到良好教育的階層,將與知識階層兩極分化;智力犯罪將成為嚴峻的社會問題等等,這些將成為社會學家和公眾關注的新課題。

3知識文明使現代化的道路發生了轉折

20世紀50年代中世界現代化方向發生了轉折。傳統現代化以工業化和城市化為核心,在20世紀50-70年代出現高潮,發達工業化國家先后完成了現代化的第一階段一傳統工業化階段。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發達國家工業經濟占國民經濟的比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