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思考與實踐

時間:2022-07-22 11:23:13

導語: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思考與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思考與實踐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越來越廣泛,從而對教師專業化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越來越廣泛,從而對教師專業化程度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如何針對中小學教師特別是農村中小學教師的整體素質及專業發展現狀,探索教學和研究一體化的教師專業發展路徑,成為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科學定位——教師專業發展的方向保證

從內容層面來看,中小學教師職后培訓內容由教師的知識結構所決定,即本體性知識、條件性知識、實踐性知識,學校應將這三方面內容根據教師專業發展的需求進行科學安排、有機融合,以突出其針對性和實效性。對于從教時間在十年以上、具有較高教育教學水平的中小學教師來說,應當著重提升他們的教學研究能力;對于從教時間在五年以上、具有一定教育教學水平的教師來說,應著重培養他們將理論運用于實踐、從實踐上升到理論的分析綜合能力;對于剛剛從教、沒有教育教學經驗的教師來說,首要任務就是組織他們學習系統的學科知識,提升教學基本技能,盡快適應和勝任教學工作。從指導層面來看,學校應將教師培訓計劃與教師個人不同發展階段的需求結合起來。學習理論知識、舉辦專題講座、實行“青藍工程”、組織基本功競賽、進行課堂展示等方式,適用于青年教師專業能力的提升,有利于他們強化教學基本技能、熟悉教學操作規范、積累教育教學經驗;實踐反思、課題引領、學術沙龍等方式,則更適合骨干教師專業能力的提升,從而使其生成教育智慧,形成教學風格。通過這些有針對性的指導,盡快促使青年教師成為“合格教師”,“合格教師”成為“骨干教師”,“骨干教師”成為“名師”。從評價層面來看,一是評價既要重結果,也要重過程,二者相輔相成。二是根據不同教師表現出來的不足,進行有針對性的評價,幫助其及時矯正。三是對不同層次、不同發展階段的教師,采取不同的評價策略。例如,對于新入職教師,圍繞獨立研讀課標、分析教材、準確把握重難點、科學制訂教學計劃、靈活選擇教學方法等目標達成的評價更為有效;對于已經形成一定教學風格的教師,應充分發揮評價的診斷功能,從而促進其專業發展。

二、增進合作——教師專業發展的動力支持

新課程改革使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學校的管理方式和評價方式都發生變化,教師之間的合作已經成為工作需要,也成為減負增效的重要手段。學校應積極創造條件,建立相應的機制。筆者認為,中小學教師的合作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校內合作。這是校本教研的基本形式和主陣地,其快捷、方便、有效,從而使合作得以實現。教師與教師、學科組、年級組、教研組等合作關系的建立,是提高教師專業發展有效性的重要前提。教師之間要建立良好的學習互助關系,在培訓、研究活動中互教互學,共同構建新型的教師精神文化,從而實現共同發展。學科組等各組織內及組織之間,要建立一套完善、合理的溝通機制,實現學科內、學科間及同年級、跨年級的多向交流與學習,使教師能夠在互動中共享經驗和研究成果。二是校際合作。第一,定期的聽評課、線上線下的教學研討和專題研究等活動,能夠有效促進教師之間的業務學習與交流。第二,校際合作有利于培訓資源的整合和利用,不同學校統籌計劃、分擔任務,既可以節約培訓成本,又可以提高培訓實效。第三,校際合作可以使不同學校之間形成示范帶動作用,相互學習,形成互補。第四,校際合作尤其是城鄉學校間的合作,可以縮小城鄉教師專業水平的差距,有利于城鄉教育的均衡發展。三是校外合作。第一,與校外培訓機構的合作。第二,與師范院校教育科研機構的合作。第三,與社會、家庭的合作,以有效利用各種資源。

三、挖掘資源—教師專業發展的有力抓手

一是開發人力資源。任何活動的開展都離不開“人”的因素,教師專業發展更是如此。只有深入挖掘“人”的因素,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才能使教師專業發展取得預期效果。人力資源的開發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聯系校外名師;二是培養校內名師;三是與資深專家建立聯系,使教師及時了解教育教學的前沿信息。二是依托網絡資源?,F代信息技術成為影響教師專業發展與成長的關鍵要素。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和需要,通過在線學習的方式,選擇個性化的學習內容和方式,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個別學習和自主學習,同時很好地解決了工學矛盾。三是充分利用圖書資源。閱讀可以豐富教師的精神世界,可以提升教師的實踐能力。只有具備深厚知識積淀和文化底蘊,教師才能更好地成為知識的繼承者和傳授者,可以說,閱讀在教師專業發展成長的道路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四、注重實踐—教師專業發展的展示平臺課堂教學實踐能為教師提供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教師既需要理論積累,又需要實踐積累。教師只有以主體身份投入課堂教學、課題研究、教學反思等實踐活動中,他們的專業發展水平才能有質的提升。一是課堂教學。學校最主要的教學情境就是課堂這一主陣地,通過各種課堂教學活動,如骨干教師示范課、青年教師展示課、新教師試講課、各年級組的研討課、不同學校間的交流研究課等,更新教師的知識體系,鍛煉教師的教學能力,讓教師在真實的教學中得到歷練,實現專業水平的提升。二是課題研究。課題研究是教師業務學習、教學實踐的紐帶和橋梁。學校應以課題研究為載體,培養教師在實踐中思考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有把課題研究、教學研究與教師專業成長結合起來,才能實現研訓一體化。三是教學反思。通過反思,教師可以將理論和實踐聯系起來,真正做到心有所感、心有所悟、心有所動,從而更加有效地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教學反思不僅包括教師個體的教育教學實踐反思,如課后總結、反思日記等,也包括教師在實踐中的集體性反思實踐,如教研活動、集體備課、教學經驗交流、專家會診等。為了適應社會和個體發展的需要,終身學習已經成為每個人的生活習慣。教師專業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我們不斷研究、探討、學習、創新。

作者:柯懷英 單位: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沙城鎮第四小學